北宋两次变法漫谈

2024-05-19 03:32

1. 北宋两次变法漫谈

在北宋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变法,一次为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一次为宋神宗熙宁年间,由王安石主次的熙宁变法。两次变法都是由当时集一时人望的忠臣主持,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就一点浅见叙述如下。
  
 在封建时代,是以皇帝为主、家天下的的制度,皇帝的意图,帝王的意志占有很大的比重。比如商鞅变法,就是靠秦王绝对的支持才成功的,相反的,吴起在楚国实行的变法,由于楚王的去世,不仅导致变法夭折,吴起也亡在楚国贵族的刀剑之下。庆历新政,主导者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大臣。宋仁宗虽说也是赞同变法,有变法的意图,但是不是十分坚定。宋仁宗本人无定志,当时的重臣蔡襄曾说他“宽仁少断’,引用王夫之的话“在仁宗亲政的三十年中,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人言一及而辄易之,互相攻击则两罢之,或大过已章(彰明也)而姑退之,或一冲偶乘而即斥之,……计此三十年间,人才之黜陟,国政之兴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终岁。“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这样朝令夕改,一反一复,使“吏无适守,民无适从”,让下面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结果什么事也办不成。而且历史学家们称他为“守成贤主”,赵祯是个软弱、平庸的皇帝。心软,意味着过于民主没有决断,进而导致思想涣散;平庸,意味着他安心过着自己的日子,没有雄心壮志,没有乾坤独断;熙宁变法,虽说主持变法的是王安石,但宋神宗本人意志是十分坚定的,而且宋神宗当太子时就喜读《 韩非 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宋神宗本人变法、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意愿十分强烈。公元1068年(北宋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赵顼一听王安石来京,异常兴奋,马上召其进宫。赵顼与王安石晤面,听取王安石有关政治、财政、经济以及军事上的改革谋略之后,深感王安石就是能与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而王安石也被赵顼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远大抱负所折服,君臣二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
  
 总所周知,三冗是导致北宋虚弱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宋仁宗期间,三冗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仁宗时冗兵特别严重,全国军队总计125万9千人,占赋税十分之七。真宗与仁宗两朝土地兼并更严重,公卿大臣大都占地千顷以上。仁宗晚年,“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后“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就冗兵来说,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平时养兵22万,宋仁宗时期则为125万。天下财政十之八九都用于军事。蔡襄在宋仁宗皇佑年间曾担任过三司使,他曾对当时的军费问题做出过统计。当时,北宋军队有118.1532万人,开支如下:
  
 钱(贯)收入3682.2541万贯;支出为3317.063万贯;养兵支出994.0147万贯,占总支出的30%。
  
 绢帛(匹)收入874.5535万匹;支出为725.564万匹;养兵支出742.2768万匹,占总支出的102%。
  
 粮食(石)收入2694.3575万石;支出为3047.2708万石;养兵支出2317.0223万石,占总支出的76%。
  
 草(束)收入2939.6113万束;支出为2952.0469万束;养兵支出为2498.0464万石,占总支出的84%。
  
 而到宋神宗时期,当时收入虽达五千零六十万,但支出也是五千零六十万,竟占收入的百分之百。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曾经总结北宋朝廷所面临的巨大困局,就是“三冗”问题,即冗兵、冗官、冗费。 这“三冗”掏空了国库, 榨干了朝廷。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公元1065年(北宋治平二年)宋朝财政亏空已达1750余万。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如果北宋政府再不改弦更张,而是一切照旧,那么政府就有可能面临关停乃至崩溃的风险,比如军队因为工资长期拖欠很可能要哗变、官员因为工资拖欠可能要加大贪腐力度从而引发民变等等。结合两者党政时期的经济情况,宋仁宗勉力为之,而宋神宗是不得不想法子改变。
  
 两者的变法最终都倒在了保守势力的反对下,在有宋一代,想把水烧开,确实不容易。无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的变法,都是烧不开的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方案解决不了三冗的体制问题,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方案解决不了国库的亏空问题,看来北宋朝廷虽然还有变法革新的动力,却没有了变法革新的弹性空间。

北宋两次变法漫谈

2. 大宋之“变”被誉为最伟大的改革之一,为何潦草收场?

一个时代,如果有弊病,一个国家一定会有个人站出来,改革弊病。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怎么烹,如何烹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事情。
在宋代历史上,政治上的重大变革,王安石主持的新法可以算是一件争议非常大的事情,关于其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其实王安石变法远没有那么简单。
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是王半山一手操办的。那么,王安石为什么一定要改革呢?这就要了解当时宋朝的社会背景。
要知道宋朝是个文人当政的时代,宋朝开国的第一任老板就将此成为定制。当时的朝廷为了防止文官专权,实行的是一个职位就有多个官员担任。在这其中
恩荫制的弊端非常明显,就是世袭制,一个人做官,后世子孙也会跟着当官。所以就
造成了三冗之一的“冗官”。

当时的军队人数也非常多,要知道养兵是一项非常庞大的支出,宋朝实行募兵制来征兵,而兵源则是当时的无地可种的饥民,可就是这么多的兵却因为当时的
“募兵制”给搞坏了。宋朝的第一任boss还实行更戍法,这就是当时对外作战时屡屡被摁在地上摩擦的原因。
再加上当时的国家
奢侈之风盛行,虽然当时的GDP高,但是有钱了就可劲的造,又是修建寺庙、又是修建各项工程的。而地方的官员欺上瞒下,偷税漏税,朝廷一看,钱都没有了。这就直接导致了社会危机的加剧,人民的社生活苦不堪言,社会民变也时有发生。

这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三冗”。
就在这时,北宋天团之一的王安石就站出来了,王安石这个怎样的人物呢?他因为看不惯官场上的争权夺利,所以在基层上工作了多年,积累了许多社会经验,在基层当官的时候,还曾进行过水利改革。
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王安石还曾向当时的仁宗皇帝上
“万言书”,这时是嘉祐三年向皇帝提出要进行各方面改革。他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其中对吏治的腐败做了论述,重点提出吏治改革和教育改革意见,培养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万言书》,他切中时弊,这让让王安石名震天下。但是这并没有得到仁宗的重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仁宗去世,宋神宗继位,宋神宗虽然希望革除前代的弊病,但是屡屡碰壁。面对北宋开国100年,然
“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局面,就召王安石觐见。
王安石向神宗了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着重分析了北宋100多年来虽然能够基本上太平无事,但是弊病丛生,危机四伏,只是没有爆发而已,如果不立即改革,马上就会出现大乱。他探讨时弊,宋神宗非常高兴,两人一拍即合。神宗感叹道:“自古的君臣,能像我和王安石这样与我志同道合的极少。”

熙宁二年,王安石成为参知政事,拉开了变法的序幕。同年7月份,设立江淮浙等六路推行均输法。9月份,推行
青苗法。熙宁三年,推行
保甲法、募役法。熙宁四年,颁布了
方田均税法,同时改革
科举制度。
熙宁五年,推行
市易法,熙宁六年,推行
免役法,熙宁六年,根据建议又设置了
军器监。这次改革在宋代历史上是非常空前的,涉及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
吕惠卿为其谋划新法,章惇经略江南。但是这一改革的阻力重重,司马光和宰相韩琦非常反对变法曾布等人据理力争,吕诲等人上书列出王安石的“十大罪状。”保守派官员还以“天人感应”的说法来攻击新法。

当时的
郑侠上《流民图》,他声称如果废除新法,几天内一定会天降大雨。在众多人的抵制下,宋神宗只能暂停新法。但是变法人员内部也分裂了,王安石在心灰意冷之下,辞去相位,回到江宁老家。宋神宗去世后,保守派登上历史舞台,新法全部被废除。为何潦草收场
要知道
变法本身就有着极大的问题。光是看青苗法这条青苗法”在推行时,虽然朝廷明文规定取息2分,但是在施行之际则不然也”许多地方明令取息3分乃至更多。而且在推行过程中也不考虑人们的意愿。这就导致了变法无法顺利推行。
王安石拥有的变法权也很少。王安石的改革权力也很小。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关系并不牢固。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信任是不确定的。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可以看出君臣关系已经疏远,这也说明宋神宗可以随时随地收回王安石的全部权力。

反对势力过于强大也是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政治改革的过程中,遇到强烈的反对,可以通过化敌为友来缓和和缓解矛盾。王安石听不进异议,还放弃了主动争取苏轼、司马光等支持的机会,消灭了持不同政见者,任用了口是心非的新人,这就使维新阵营变弱,最终内部也完全瓦解了。
王安石的变法从根本上触动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士大夫不断打击诋毁他,而他最有力的支持者宋神宗也没有那么坚定。王安石不但不是亡国罪人,反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北宋灭亡的前奏,不能变,只能亡。

一直在很长时间内,王安石的变法是没有受到肯定的,
梁启超在仔细分析这次变法之后,这次变法才得以翻身,梁启超还评价
王安石为“千古第一完人”。我们也对这次变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3. 大宋之“变”: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改革之一,为何却潦草收场呢?

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是王半山一手操办的。那么,王安石为什么一定要改革呢?这就要了解当时宋朝的社会背景。
要知道宋朝是个文人当政的时代,宋朝开国的第一任老板就将此成为定制。当时的朝廷为了防止文官专权,实行的是一个职位就有多个官员担任。在这其中恩荫制的弊端非常明显,就是世袭制,一个人做官,后世子孙也会跟着当官。所以就造成了三冗之一的“冗官”。

当时的军队人数也非常多,要知道养兵是一项非常庞大的支出,宋朝实行募兵制来征兵,而兵源则是当时的无地可种的饥民,可就是这么多的兵却因为当时的“募兵制”给搞坏了。宋朝的第一任boss还实行更戍法,这就是当时对外作战时屡屡被摁在地上摩擦的原因。
再加上当时的国家奢侈之风盛行,虽然当时的GDP高,但是有钱了就可劲的造,又是修建寺庙、又是修建各项工程的。而地方的官员欺上瞒下,偷税漏税,朝廷一看,钱都没有了。

就在这时,北宋天团之一的王安石就站出来了,王安石这个怎样的人物呢?他因为看不惯官场上的争权夺利,所以在基层上工作了多年,积累了许多社会经验,在基层当官的时候,还曾进行过水利改革。
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王安石还曾向当时的仁宗皇帝上“万言书”,这时是嘉祐三年向皇帝提出要进行各方面改革。他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其中对吏治的腐败做了论述,重点提出吏治改革和教育改革意见,培养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万言书》,他切中时弊,这让让王安石名震天下。但是这并没有得到仁宗的重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王安石的变法从根本上触动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士大夫不断打击诋毁他,而他最有力的支持者宋神宗也没有那么坚定。王安石不但不是亡国罪人,反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北宋灭亡的前奏,不能变,只能亡。
一直在很长时间内,王安石的变法是没有受到肯定的,梁启超在仔细分析这次变法之后,这次变法才得以翻身,梁启超还评价王安石为“千古第一完人”。我们也对这次变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大宋之“变”: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改革之一,为何却潦草收场呢?

4. 的改革家,为什么史书中说他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党争误国!宋明灭于党争
在宋朝和明朝,就是变法。宋朝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所有的朝廷大臣都要在新党和旧党之间选边站对,几乎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明朝也是在张居正变法时期,开始出现言官和内阁之间的对抗,后来发展为三党与东林之争,再后来又演变为东林与阉党之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虽然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使国家的能力有所提升,但同时,变法也带来了党同伐异,因人而废言,因人而废政,导致国家的政策不断在两个不同的取向之间来回摇摆。所以,正史上对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持比较尖锐的批评态度,乃至全盘否定

5. 通过这则材料: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发动“大变动”的原因! 谢谢,最好有分析

宋朝开国皇帝也是夺了自己人的江山,还有就是拥立兵变的人很多,所以皇族和高干很多,不是经过战争而建立的帝国,官员体制冗余,有太多的额外编制,有着很多的大地主,土豪,政治体制很多沿用前朝的体制,也有过两届改革,但是都是因为触动了高干的利益,终以失败告终,还有就是重文轻武,而文官多是喜好奢华之风,武官严重受到排挤,就是王安石的后继改革者,以前的剑南道节度使坐到了宰相,还是被排挤回了老家,而且宋朝皇帝皇位有个特点,就是太后一族的有着很大的权力,甚至有时候皇帝也要听太后的,皇帝的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威胁,集合以上原因,宋朝的改革就很难进行

通过这则材料: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发动“大变动”的原因! 谢谢,最好有分析

6. 北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藩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

军权的集中: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并调往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接着,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制”政策。驻军一半京师,一半各地
行政权的集中。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在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

3、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巩固了统一,但也造成了军事战斗力的下降(文官不懂军事)(积弱);弱支枪干,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了地方分裂,但也导致地方办事效率低下,而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4、结果和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5、弊端: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7. 北宋建立之初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如何让解决的

皇权不稳
    节度使权力过大,为此赵匡胤用了杯酒释兵权这样和平的方式,还有一些不起眼的方法,比如说封王,并让他们掌一定的权,比如说三弟赵光义晋王,四弟赵廷美秦王。
    政治方面,采用分化权力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而且常常轮换),还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例子:赵匡胤颇有胆略。在他称帝之初,节度使的势力很盛,骄横难制。有一天,赵匡胤将他们召来,授给他们每人一把佩剑,一副强弓,一匹骏马,然后他也单身上马,不带卫士,和这些节度使一起驰出皇宫。到了固子门的树林之中,又与他们一起下马饮酒。饮了几杯酒以后,赵匡胤突然对他们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之中谁想当皇帝的,可以杀了我,然后去登基。”这些节度使都被他的这种气概镇住了,一个个拜伏在地,战栗不止,连称“不敢,不敢”。赵匡胤再三询问,他们吓得只是埋头不语。赵匡胤就训斥他们说:“你们既然要我做天子,就应当各尽臣下的职责,今后不准再骄横不法,目无天子!”节度使们都三呼万岁,表示顺从。 
    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接着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喜剧。一日,禁军太将石守信等奉召来到后花园,太祖设宴相待。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不然!”太祖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太祖指示一条“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齐下拜说道:“陛下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称病职。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北宋建立之初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如何让解决的

8. 关于北宋变法的问题?

1、可以
2、不一样。庆历新政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整顿吏治的做法触动了大批官吏的利益,因此谤议日甚,使得朋党之论滋不可解,构成了宋朝皇帝最不能容忍的罪行,最终只能以范韩众人离开中枢而结束。熙丰变法失败的原因更多地是变法的措施与实际不够吻合。总之,如果说庆历新政的失败还有一定的偶然性的话,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则更多地是一种必然性的失败,是在一个缺乏商业传统的广大国家里试图使政府财政全面商业化的失败。 
3、庆历新政的失败,和一次普通的变法失败没有什么两样。而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来的历史发展则影响巨大,开启了北宋后期党争的序幕。徽宗时期蔡京等人假借新法之名大肆搜刮,并打击元祐党人,最终导致了北宋的腐朽灭亡,以至于后来的许多人都将王安石看成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这恐怕就是自认为公忠体国的王安石难以预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