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道教在产生地区.主要教义和文化影响方面有哪些同与异?

2024-05-14 11:36

1. 佛教与道教在产生地区.主要教义和文化影响方面有哪些同与异?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起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佛教的经典非常繁多,其实不超过这四圣谛,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   
  1、缘起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缘起的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话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2、十二因缘   
  亦称“十二缘起”。包括:(1)无明,即愚痴无知;(2)行,为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不善行为;(3)识,即托胎之时的心识;(4)名色,为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生长完备等;(6)触,为出胎后开始接触事物;(7)受,即感受苦乐等;(8)爱,为贪等欲望;(9)取,即追求取着;(10)有,由贪等欲望引起有善不善等行为;(11)生,即来世之生;(12)老死。其中(1)(2)是过去因,感现在果;(3)至(7)是现在果;(8)至(10)是现在因,感未来果;(11)(12)为未来果。   
  3、三法印   
  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是可以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   
  4、三学   
  即佛教修行方法的总称,包括戒学、定学和慧学。用戒止恶修善,用定息虑澄心,用慧破惑证道,三者有相互不离的关系。   
  ①戒学:戒是调整身心,使身心养成好的习惯。不只要避开宗教上、道德上的不善与恶德,在经济、法律及肉体健康方面,也不做与理想相违的事,即防非止恶。戒本来的意思,也即是防非止恶。   
  ②定学:如果依戒调整身心,接着就会产生统一的定。为了得到定,而要调身、调息、调心,也就是调整身体,呼吸与精神,这可说是广义的戒。   
  ③慧学:佛教最后的目的在于获得悟的智慧,不论三学或十无学法、六波罗蜜,均将智慧置于最后。但智慧有多种:世俗欲界的有漏智慧,初步证悟的智慧,声闻阿罗汉的智慧,辟支佛(像觉)的智慧,菩萨种种阶段的智慧,佛最高的智慧等。   
  5、四谛   
  释迦牟尼用缘起论来观察人生,得出“四谛”、“八正道”。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被称为佛教教义的总纲,又称为佛学的“四个真理”。   
  (1)苦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外部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界本性是苦。   
  (2)集谛;解释人生充满痛苦的原因。   
  (3)灭谛:指解除痛苦,也就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终归宿。佛教认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涅盘。   
  (4)道谛:指超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之涅盘寂静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   
  6、八正道   
  佛教8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包括(1)正见:对佛教教义的正确理解;(2)正思维: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考;(3)正语;说话要符合教义,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4)正业:从事清静之身业,按佛教教义采取正确的行动;(5)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6)正精进:按照佛教教义努力学习和修行;(7)正念: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8)正定: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修行。   
  (二)佛教的主要经典   
  佛经,就是佛教经典。指释迦牟尼的弟子们所传述的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并包括以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也有把其他佛教著述(包括律、论)都称为佛经的。佛经主要有《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大般涅盘经》、《圆觉经》、《金刚经》等。   
  (三)佛教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比较严格。它把遵守戒律做为一个佛教信徒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对僧尼而言尤其如此。   
  戒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佛教的戒律因对象不同而不同,不出家的男女信徒称居士,要遵守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这五条戒律也是佛教最基本戒律。未正式受戒的出家人称沙弥、沙弥尼,要遵守十戒,除以上五戒外还有(6)不涂饰香鬓;(7)不歌舞观听;(8)不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蓄金银财宝。   
  僧人正式受戒称“具足戒”,又称“大戒”,意思是所受戒条已经完备。具足戒男僧二百五十条,女尼三百四十八条   
 道教教义是道学的继承和衍化,同时吸收了某些儒家、佛教的思想,具有明显的中国宗教神学的特点。 

道教以“道”名教,以《老子》为主要经典,认为“道”,“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老子》),并且“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清静经》),这个“道”即称“玄道”,又称“真常道”、“无上正真大道”,指天地万物的本根、本原、总体,也就是宇宙生成和社会演化的最高规律,这个规律带有广泛性、概括性、普遍性的意义。 

“德”是对“道”的信仰的衍化,是“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中落实于社会层次的人性、人伦、人情等方面的道德行为规范。“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自然经》),道生万物,德育万物,生生不息。人们应该效法“天道”,体会天地自然的规律,去除私欲、摒除杂念,顺其自然地把握自己,淡泊宁静,滋养生息,成就完整正直的人生。 

不可言说的“道”,是神秘而难知的本原,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人们要认识这一切,不能凭借耳、目、眼等器官,只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才能把握这个世界。因此,道教学者沿袭了老子“涤除”“玄览”,作为认识论的核心。摒除内心杂念的干扰,排除感官经验,主观成见,从有限的感觉中解脱出来,通过理性思维,使认识深刻化,去考察事物本质所蕴含的哲理。 

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贵生恶死,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因此,在早期道教形成之时,便已崇奉贵生的教义。《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抱朴子内篇·黄白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即谓生命的存亡,年寿的长短,决定人们自我保护的功效,发挥自我主体能动性,提高生命存在的质量,而不决定于天命。道家和道教主张养生活动中形神并重、性命双修,强调形体健康与道德修养的双重意义,重在提高与发展人体内在生存能力与道德精神,这样才是完美的人生。人的长寿是由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交互作用而完成的,德行充实必会长寿,这就是道教修德养生的宗旨,也是道教生命哲学教义的主体。由此教义而产生了重视静养精神、导引形体。饮食补养、房室卫生等一系列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锻炼方法,从而构成了在世界医疗保健体系中堪称独树一帜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养生体系。 

天道循环,善恶承负,这一教义,在早期道教经典中已阐述详明。《太平经》卷三十九曰:“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意思是说前人的过失由后人承受过责,前人惹祸,后人遭殃,祸福的根源,便循环不已。因此,只有修真道,行善事,积善成仁,后人子孙才能泽被万福,不受因果报应之苦。这种善恶报应的宗教观念在后世出现的很多道教经典中广泛地得到阐发宣扬,同时出现了许多戒规、法律以及修心、修善、修性、教导世人的修持文典经法。只有广建阴德、济物救世,行种种方便,使无量善行,拯救天下人们的心灵,自己的生命才能发扬光大。这种信念成为道教信仰中最普遍、最渗透人心的宗教道德德性行为教义。 

人类自古以来便有追求长生不死、永生人世的愿望。这样的民众心理,在道教神仙长生的生命哲学中充分显示出来。道教神仙信仰,源渊于图腾、灵魂不灭的原始宗教信念;源渊于巫祝、占卜的法术,认为通过修习成仙之道,可以使生命之精魂获得永恒不朽。神仙信仰的教义使信徒解脱了生死的烦恼,但加强了宗教行为的约束,宗教道德的规范。为了求仙长生,道徒们要遵守教规、教戒、教律;要孝敬师长父母、恤孤怜贫、损己利物、助人为乐、扶人之危、解人之厄,以济物救世为己任,广积阴功,才能证道成仙。这无疑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净化社会的空气,保持人性的善美。这样,无论死后成仙与否,而对现实社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佛教产生于今尼泊尔境内初传佛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翻译佛经,和如何适应中国化的问题。魏晋南北朝以来,佛经逐渐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是要想让人们理解和读懂、听懂这些外来的异族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汉语文化的习惯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如何让我们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纳外来的佛教,让其本土化、民族化,这一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猛。通过修建各种大规模的石窟寺,如克孜尔石窟、伯孜克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创作了难以记数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国各地兴建了大小不一的寺院,大量的佛经翻译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佛教建筑的传承就不可能留下这麽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雕塑艺术,基本上就是佛教的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也是如此。
道教认为,其神圣的经书,原本是宇宙形成过程中自然凝结而成的天书,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和巨大的能量,由天上神仙摹写之后,才传到人间的。

由于经书的神圣性,故抄写经书对书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样,书法造诣就成了一个优秀道士必备的宗教素养。

道教神秘主义文字观以及在此文字观影响下进行的写经活动,对文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独立艺术,道教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代著名历史学者陈寅恪先生早就意识到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影响。据陈先生考证,南朝的王、郗,北朝的崔、卢等以书法闻名的大家族都是奉道世家。王羲之写经换鹅的故事大家都熟知。

道教与国画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历代绘画名家,根据道教题材,创作了许多名画。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曾绘有《列仙图》、《洛神赋》等。唐代著名画家如阎立本曾绘有《元始像》、《行化太上像》、《北帝像》等近20幅道画。吴道子则绘有《天尊像》、《列圣朝天图》等。宋真宗崇道,为营造玉清昭兴宫,征天下画家三千余人,以著名画家武宗元为首,作壁画饰于宫观中。现存武宗元的传世之作《朝元仙杖图》,即为壁画之底本。历代善画的道士亦比比皆是,如唐代的张素卿、元代的黄公望、张雨、倪瓒等,均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家。举世闻名的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场面浩大,人物众多,生动逼真,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最近发现,陕西白云山白云观有壁画1000多幅。

道教造像艺术大约起于南北朝,至宋元时期,已达十分高超的水平。现存宋元道教造像有泉州北郊清源山老君像巨形石刻、太原龙山石窟神仙塑像、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像等,均为世界著名的中国古代雕塑珍品。

道教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白云观、苏州玄妙观、嵩山中岳庙,都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当山宫观建筑群,更是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道教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知道,道教重视人的生命,追求长生久视,故特别关注生命的养护和疾病的防治。俗话说:十道九医。许多高道都是医学名家。历代道士在继承中国传统医学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在医药学方面卓有成就,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道医"形象和道教医学流派。著名的道医有东晋的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和唐代和孙思邈等。尤其是孙思邈,在民间有着崇高的地位,被尊称为"药王"。

东晋葛洪是"道医"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他广泛收集民间医疗成果,辑集《玉函方》一百卷。又作《肘后备急方》三卷,全是验方,药物均用易得的草木,不用贵品,诊治各种急病的方剂都很齐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该书中载有以青蒿治愈疟疾的方子。20世纪80年代,我国以青蒿素制成了一种新型的高效、速效、低毒的植物类抗疟新药。

佛教与道教在产生地区.主要教义和文化影响方面有哪些同与异?

2. 简述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文化主要是能够对人的身体修养,人生格局的修养产生一些信仰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比较好的信仰。而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无法说在哲学,文学,生理学,科学哪方面有比较单独的影响,说佛法博大精深或许恰如其分,因为佛法的触及面是非常广阔的。
哲学方面,佛教有人乘的教育,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来生继续保持人身,但是“得人身爪上土,失人身大地土”,所以能够把人做好并且再生为人,有想当难度,所以佛教徒应该好好念佛修行,不要堕落。
科学方面,佛教中有专门谈三界六道的经典,而现在科学家只是研究到了人道,畜牲道,饿鬼道等等层面,对于很多高层次的生命,当今科学无能为力,并且科学的力量比较有限,如果能够学习佛法,有一定证悟,对于科学的研究就能够达到远远超过当代科学家的层次,并且一个科学家如果不懂得遵守道德,多多行善,就算非常聪明,来生也可能堕入地狱,因为有些科学家的研究害死了无法估量的生命。

3. 道教的基本教义,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东传, 基本教义,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浪漫主义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南北朝以来的《搜神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与道教密切相关,唐宋传奇《枕中记》、《太平广记》等包含大量的道教元素。唐诗受道教渲染形成了古奥华丽的风格,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十分突出;明清小说包括四大名著都蕴含道教神学思想,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此外还有独特的道教文学形式被衍生出来,如李白的游仙诗、明朝盛行的青词,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当代流行的修真小说以丹道为主题,玄幻小说、盗墓小说、仙侠小说也与道教紧密相连。“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自然的风格和神韵。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赵孟頫、黄公望、祝枝山、徐渭、朱耷、郑板桥等书画家都是道教徒,其作品深受道教思想浸润。道教音乐的曲调、唱腔促进了音乐戏曲的发展,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都充分汲取其营养。天人合一思想、风水堪舆道术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和建造。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道教的基本教义,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东传, 基本教义,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 以佛教,道教为材料,谈谈对宗教文化的认识

您好
首先必须说宗教是伟大的,任何人缺失了正确的宗教信仰都不会拥有美好的人生,也不会拥有圆满的结局。没有宗教的社会是不可能有任何希望的。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同时也是一门国际宗教,在西方影响力最强的是密教教派,中原显教教派影响力不行。佛教也是世界唯一一门无神宗教,这极大的丰富了世界宗教的多样性,佛教讲求重视人自身的作用,反对神的作用,僧侣拜庙门口的护法伽蓝神像都要受杖责。道教是世界第七大宗教,虽然不是国际宗教,国际影响力不行,但是最近几年中国道教复苏劲头强劲,在欧洲也拥有了大批信徒。老子的《道德经》是全球除了《圣经》以外最畅销的书籍,是西方人最喜爱的中国书籍。虽然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与道教不尽相同,但是《道德经》依然也是道教的思想来源,加之道家在两千年以前便已消亡,所以《道德经》的影响力势必增加道教的影响力。道教是一门多神宗教,也是与西方与中东占统治地位的各大一神教不同,这也极大的丰富了世界宗教的多样性。道教的哲学体系完备,也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都来源于道教。例如中医又称杏林便是来自道教,中国所有传统节无一例外也都是道教衍生出来的,只不过是文革时期被淡化了。端午节就是因为五月初五是全年最毒的日子,要解毒所以设立的。端午节其实与屈原并无关系,您想,屈原只是周朝比较弱小的出国的臣子而已,他的死说不定别的国家还很高兴,怎么可能演变为全国性节日,当时楚国本身就是瘴气弥漫的地方。史料证明,早在屈原出生以前,越过、吴国就已经有了每年赛龙舟的习俗了,试问又怎么可能是纪念还没出生的屈原而赛龙舟呢?

5. 以佛教,道教为材料,谈谈对宗教文化的认识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历史上一直影响着人 们的精神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 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 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 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 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 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 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 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 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 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 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 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 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 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 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 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 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 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讲夷夏之别,也有排斥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各教之间也常发 生摩擦、论辩;个别时期皇权实行过强力毁教政策。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皇权能够容忍 和支持各教的合法存在,中国的开明派最终总能战胜保守派而成为主流。中国的各教之 间未曾发生大规模武力流血冲突,更没有西方宗教史上那样残酷的长期的宗教战争,只 是在新疆边陲发生过伊斯兰教武力传教的事件,而这恰是未来得及接受中原贵和文化深 厚熏陶的结果。儒佛道三教之间不仅可以和平共处,而且在理论上关系日趋密切,最后 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三教合流、三教归一的观念深入人心,普及于大众, 成为习俗和风气,这是中国人信仰上的一大历史特点,在世界上找不到同类的事情。 中国人对外来宗教的宽容还基于对以儒学为轴心的传统哲学和以敬天法祖为宗旨的正宗 信仰充满自信,并用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宗教,使之具有中国的特 色。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成为中国人吸收外来宗教的重要心理文化背景,没有这样一个 背景,中国人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宗教,还有可能被外来宗教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 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 吸收外来文化和同化外来文化同时并存,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却并不丧失 中国文化特有的本色。一切外来宗教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化的 程度越高,它在中国的影响便越大。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犹太教这种独 立性很强的外来宗教,在不知不觉中消弭于无形。 宗教上的多样性和宽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 面,在外部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目 前中国社会的五大宗教,除道教为本土宗教外,其他四大宗教(佛教、天主教、基督 教、伊斯兰教)都是从国外传入而后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信仰。中国甚至把印度传入的佛 教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不过是按照中国人的方式发展的,所以它是中国文化的一 部分。

以佛教,道教为材料,谈谈对宗教文化的认识

6. 请举一些实例,谈谈佛教、道教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若从这个角度而言,应该联系儒家一起来比较的。最典型的就是这首诗:
儒门释户道相通,
三教从来一祖风。
红莲白藕青荷叶,
三教本来是一家。

因为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三教历经时代文化虽然不同,但是,修行立论济世的宗旨是相同的。例如以下:
儒说「正心」,释说「明心」,道说「炼心」;
儒以「治世」,释以「治心」,道以「养性」;
儒近「人道」,释近「佛道」,道近「天道」;儒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佛曰「上求菩提,下化众生」,道曰「清净安然,无为而治」等。

探本溯源,三教说理的浅深,陈义的归趣,是祖师因人、因地、因时所说,所以会有不同。
儒教说:「未知生,焉知死。」举凡有关宇宙来源、神秘现象、生死问题皆置之不理,一切顺天由命。
道教则以「一气化三清」的理念,将宇宙的生成与神仙思想结合,并认为天地万物皆由三清尊神所化,这是唯物思想的体现。
佛教则揭示「缘起性空」之理,以解答宇宙成、住、坏、空的因缘观,并以善恶、因果、轮回的学说,打破人们对生死的迷惑。

7. 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分别是什么它们各自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区别   ㈠.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㈡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先来说阎王,这个是典型的“进口变国产”,原本是佛教的东西最后却被国人变成了佛道融合的产物。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㈢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的,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教义。意谓真理或实在。主要有四谛、二谛、三谛等不同说法。  道教教义,万法归宗  所谓万法归宗,这里指的是道教的全部教义和经教、科教、法派、教戒、炼养方法等都要归宗于信道修道,真思志道。  凡为学道务道之士,无任是属哪个道派或擅长哪种教化,如言教、身教、科教等,其信仰追求和基本教义都应是一致的。从道派来说,道教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但两派的信仰体系和经教体系却都是一致的,皆以太上真常之道为最高信仰、宗奉三清道尊,并以三洞四辅真经宝典为经教之本。正一以真一不二,伐诛邪伪为内涵,全真倡积真功、践真行为本真,所要体现和倡导的都是太上之真道。而修炼虽有丹鼎符箓之分。但核心内容都是为度己度人。对一个道士来说,无任是正一还是全真,都应是心身与道法同修,不能偏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说:此身身外本无法。也就是说,修炼道法,首先要修炼心身,积累道功,凝炼神气以合道,达到度己(修炼心身,合道成真)度人(以己之道功,济度他人)的目的。科教与教戒。教戒是为规范学道务道者言行以符合修道的要求,如三皈五戒:三皈要求道教徒皈依道经师三宝,以明确信仰;五戒,戒杀生以自娱、戒邪淫、戒偷盗、戒妄语、戒嗜酒,则都是为提高道德修养。科教则是要通过诵经斋醮,清静心神,使自我之心神与神明相亲,证悟道真。同时,也是宣扬道教教义,行教布化的重要形式。  总之,道教所行的教法和形式,都是以“道”为核心宗旨的。作为道士。当以道德为务。

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分别是什么它们各自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8. 道教的基本教义,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东传, 基本教义,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种宗教文化的核心价值,很难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的土壤里。
基督教的“原罪”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没有;佛教的四谛:苦集灭道,核心的“苦”,正因为这个最基本的观点,对人生痛苦的看法,不能移植到中华文化的土壤上,所以中国的普通人只是在浅层次上理解佛教,并不抱以出世的情怀。
就是因为有道家文化的慰藉,才可以使中国人的痛苦得以缓解甚至幽默化。
你看,林语堂说中国人的葬礼很难让西方人意识到是葬礼。所以中国人从来不会把死亡看成极其可怕的事情,从而只注重现世的利益,不管来世如何。
所以,近代以来,中国先在军事层面学习列强,失败;又在政治层面失败,最后意识到是自己的思想文化问题。5、4新文化运动就开始了。但还照旧,现在的中国人思想还是没大的变化。
因为,   一种宗教文化的核心价值,很难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的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