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周年前后有什么变化?

2024-05-10 05:08

1. 香港回归20周年前后有什么变化?

变化:
1、香港回归祖国20年以来,香港市民的人权和自由受到基本法的保障,随着诸如种族歧视条例、最低工资水平条例及十五年免费教育等条例的增加,香港市民的权利更是有增无减。
2、香港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良好,卫生医疗事业得到改善。
3、香港的人口在20年内增加25%,是全球预期寿命最高的地区。
4、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将香港定性为金融、经贸、物流、旅游中心,以及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中心。“一带一路”倡议及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为香港带来大量机遇。
5、20年以来,香港的主要贸易伙伴从欧洲、美国转变为中国内地。
香港的贸易发展对内地的依赖越来越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内地的码头数量越来越多,交通建设越来越广,对香港的依赖也在逐渐减少。

扩展资料:
香港回归的意义:
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
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促进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与发展。香港回归十余年,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香港发展走向日益繁荣;
通过香港回归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这一政策是英明正确的,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香港的顺利回归给西方大国以有力的回击,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实例,对世界政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香港回归后20年发展变化

香港回归20周年前后有什么变化?

2. 香港回归20年变化

 香港回归20年变化
                         “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世界瞬息万变,有些‘不变’一定要坚守,有些则要顺应时势积极求‘变’。关键是香港越来越好,这最重要。”这是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研究主任方舟说的。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大家是怎么看待香港回归20年变化的吧!
          香港回归20年变化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年来,随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和基本法的全面贯彻落实,香港特区在各个领域取得空前成就。作为祖国母亲怀抱中一颗美丽的明珠,香港日益绽放出瑰丽的光芒。
         再过半个月就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日子,这20年来香港到底哪些变了,哪些没变?“变”与“不变”之中可以看出香港怎样的发展轨迹?
         五月下旬一个普通的周三,香港迎来今年以来最强暴雨。傍晚,雨依旧在下,位于湾仔区中南部的跑马地马场却渐渐热闹起来,每周三晚上是赛马比赛的日子。香港本地马迷、各地游客聚集而来。
         晚上七点一刻,比赛准时开始。随着赛马飞奔疾驰,观众在雨中呐喊欢呼。赛马,仍然是香港人最爱的消遣之一。
         “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香港回归前邓小平曾这样描述“一国两制”下香港人的生活,这其实也是中央政府对香港政治经济制度50年不变的承诺。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说,回归20年这句承诺没有变,“香港人的生活常态、习惯都没有什么改变。变的是什么呢?讲普通话的人多了很多,大家开始了解国家,有更多的接触。特别是经过人脉交流、经济互动,以前香港经济通过和美国、欧洲的贸易,现在更多依赖内地,这些都是大变化。”
         李秀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父母从大陆移民来香港,80年代开始创业,成为第一波到深圳特区投资建厂的港商之一。当初由于香港租金高、人工贵而无奈将工厂内迁的李秀恒没有想到,正是这样的产业转移为自己日后的发展赢得了先机。如今,李秀恒已经是身家百亿的香港“钟表大王”。
         说起香港和内地的经贸发展,李秀恒说20年来二者的交融从未改变,但是相互的关系有所变化,“回归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怎么配合国家的发展从而发展香港经济。我们的功能有转变,以前是投资,现在功能更多,香港要发挥金融、贸易、物流中心的地位。”
         有人说,1997年香港GDP相当于内地18%以上,而现在只相当于3%左右,香港的优势不复存在,经济地位也大大降低。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给记者报出了一组组数据和排名:从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长至2.49万亿港元,年均增长3.2%,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位居前列。香港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香港连续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最近两年公布的《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均排名世界第一。陈茂波说,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改变,“香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和国际打交道多经验多,我们的法律体制和他们比较接轨,所以内地企业走出去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我们肯定可以发挥作用。我们现在提倡把香港作为解决争议的中心,因为这是全球用普通法能用中文讲中文的地方。”
         香港回归20年来,普通法制度因为《基本法》条文而得以维持,使得香港的法治和司法独立都得到宪制保障,并增强了国际社会在香港经商的.信心。
         香港律政司司长袁国强表示:“他们跟我说如果到亚洲从事投资,香港一定是他们首要想到的地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法律制度。过去20年香港普通法不但有很好的延续,而且有健康正面的发展。回归之前香港法庭判例很少在其它普通法国家沿用,但是回归之后香港终审法庭判的案例在很多领域在普通法国家中成为重要的案例。”
         香港的法律制度基本不变,但是法治环境却大为改善。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世界治理指标”研究的“法治指标”中进步显著,从1996年的排名全球60多位大幅跃升至2015年的第11位。
         1999年,25岁的李慧琼竞选成为当时香港最年轻的女性区议员,如今,40岁出头的她是香港立法会最大政党、香港最大政治组织民建联创党23年来最年轻也是唯一的女主席。李慧琼说,自己见证和经历了香港最民主的时代,“随着回归,基本法的颁布,香港在20年内经历了最民主的时代。过去由英女王委任港督到现在经过选举产生行政长官,过去主要官员外派现在主要是香港人,过去立法会基本是委任现在是经过选举产生。”
         尽管近年香港发生了非法“占中”、宣誓闹剧等事件,但是香港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坚信,香港的法治精神没有丢,“占中等都是年轻人对社会不满的表现,也有政党利用的情况,他们以为崇高的理念就可以违法,香港成功的因素是法治,法治是香港的核心价值。”
         说起香港回归20年的“变”与“不变”,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这样总结:原来人们担心变的都没有变,变的大都是应该变和大家希望变的。哪些方面变了呢?最重要的是香港的法律地位变了,由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一个地区变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变的是港人真正当家作主了,享有前所未有的民主权利和更广泛的自由;变的是香港新的基建设施、新的城市面貌,以及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变的是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从国家发展中获得更直接、更全面、更有力的支持;变的是香港的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国际影响进一步提升。
          香港回归后的稳定与繁荣发展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2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国政府开始举行谈判香港前途问题,最后在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一切曾由英国管治的土地,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主权移交 
         香港主权交接仪式在1997年6月30日深夜11时30分,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大礼堂正式举行,标志着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的管治。
         英国旗帜及英治香港旗降下 人民共和国国旗及香港特区区旗升起
         7月1日零时即将来临之际,英国旗帜及英治香港旗在右面旗杆上徐徐降下,同时奏起英国国歌《天佑女王》,象征香港英殖时代正式结束。
         零时过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及香港特区区旗在左面旗杆升起,并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仪式上,查理斯及江泽民先后致词。
         主权移交是香港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对香港影响深远。主权移交前部份香港人对中国大陆政权的恐惧带来了移民潮,曾一度造成人才及资金外流;
         另一方面,主权移交加速了中国大陆和香港两地在经济及社会上的融合。香港政权移交也标志著英国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最光辉的“日不落帝国”时代的终结。
         主权移交也为香港本身带来不少变化。1997年7月1日后,所有政府机构改为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的肖像从硬币、邮票和政府办公室消失,但政权移交前的所有纸币及硬币至今仍然流通,大量市民曾经收集“女皇头”硬币而引起硬币荒;邮票上则改印“中国香港”。
         所有政府机构及组织皆除去“皇家”的称号,例如皇家香港警察及英皇御准香港赛马会,只有皇家香港游艇会保留原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回归不单是换一面国旗、区旗,更换一些名称便能落实,还要经过一段心路历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而这个转变,首先发生在法律制度上。
         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区政府前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六月十日在香港谈及了《基本法》实施情况时说,“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我们掀起了宪制的新序幕,在原有法律不变的原则下,迈进法律史的新里程。”
          香港回归历史意义 
         对国内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有利于促进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与发展。香港回归十余年,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下,香港发展走向日益繁荣;
         3.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通过香港回归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这一政策是英明正确的,同时为澳门问题的解决以及澳门的回归提供了实践的范本,最终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对国外的意义:
         香港的顺利回归不仅是给西方大国以有力的回击,而且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实例,对世界政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香港回归后的繁荣 
         “一国两制”的宗旨是国家统一,不是意识形态合并。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一贯追求的是中华世界的统一。“一国两制”原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构想的。
         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生活方式都没有变,马照跑,舞照跳。若说有所不同,最明显的不同是从前的港督是英国空降,现在的特首是香港人自己选。港英时期的香港“有自由、无民主”,而回归后,香港人才真正有了民主,可以自己管自己。
         香港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内地企业在港上市、人民离岸业务等,对香港经济是极大的挹注。
         港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951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数量的51%,市值约占62%。2014年开通“沪港通”,截至2016年底,沪股通的累计成交额1.64万亿元人民币,港股通为8000亿港元。
         目前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2016年,香港人民币实时支付系统平均每天的结算量达9000亿元。
         香港继2012年之后重夺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第一位。经济上,香港虽然在国家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下降,成就仍然十分可观,尤其是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
         据统计,2016年香港GDP达24025亿港元,人均32.9万港元。这个数字比起香港回归前夕的统计,分别增加118%和85%。
         香港回归后香港经济持高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两地文化经济交流不断深化。在香港人民的努力和国家支持之下,香港在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的天堂。这十几年来,香港失业率不断下降,人均收入不断提升,香港人民真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

3. 香港回归20周年,最有意义的是什么?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香港回归祖国,实现了包括广大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夙愿,有利于维护香港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进了重要一步。

香港回归20周年,最有意义的是什么?

4. 香港回归20年来的发展

 香港回归20年来的发展
                         香港回归祖国20年以来,香港在法律、对外事务、民主自由等方面的发展,如下为具体内容,欢迎阅读!
            香港回归20年来的发展          香港回归祖国20年,港商搭上了国家高速发展的列车。内地改革开放初期,港商是践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先行者;回归20年之际,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的各项实践中,港商的身影再次活跃于最前沿。
          经济关系悄然变化 
         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是不少港商的投资内地的首站。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李秀恒,就是其中一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内地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放的时候,而香港工业腾飞势头正猛,工人严重短缺,工业用地供不应求。看到内地的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优势,李秀恒将几条劳动密集型生产线,逐渐从香港转移到深圳。从1987年在深圳坪山投资建厂,如今,打工起家的李秀恒发展成为身家百亿的香港“钟表大王”,生意横跨运输、金融、地产等多个产业。
         维多利亚港潮起潮落,深圳河的另一边也时易世变。30年间,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个过程中,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李秀恒看来,30年前,香港人投资内地还需教内地人如何做生意,帮内地引技术、做出口;回归之后,内地逐渐跟上香港的步伐,有竞争有合作;而近几年,香港更多时候要配合国家所需,内地市场需要什么,香港企业就提供什么。
         “内地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两地经济关系变化是国家强大的必然结果。”李秀恒说,虽然经济关系反转,但对香港而言,机遇不减反增。一方面,香港继续作为内地联系国际市场的桥梁,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香港在内地的快速发展中获取不竭动力。“总理都在讲‘国家所需 香港所长’,香港拥有的金融、航运、物流、专业服务等优势独一无二,应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切勿让机会白白流走。”
          “朋友圈”逐步扩大 
         自1985年起,内地就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截至2016年底,内地已审批的外来投资项目中,44.7%与香港有关。来自香港的实际使用金额累计达9137亿美元,占全国总额51.8%。香港也是内地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地点:截至2015年,内地在港的直接投资累计达6569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9.8%。
         香港回归后,随着两地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贸易额随之激增。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下,香港的舞台变得更为广阔,正可将贸易“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港商杨孙西说:“我看这20年的发展,香港的朋友圈扩大了,香港的文化回归加速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增强了。香港和内地的贸易版图,已沿着‘一带一路’从国内来到海外。”
         扩大朋友圈不是只靠投资,还要靠文化。杨孙西说,对外投资不单是注入资金,更要将中华文化“带出去”。在刚刚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是一项重要内容,也为港商的未来投资提供新思路。从茶马古道到南海之滨,从敦煌大漠到云贵之巅,香港也从中华文化汪洋中汲取力量,踏浪而行。
          家国情怀总是诗 
         香港对国家的情义,不仅可从投资内地的历程中窥见。20年间,捐资助款、贡献家乡的故事比比皆是,令人动容。
         祖籍广西的港商谭锦球,上世纪80年代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钦州,先后投资10多亿元建仓储、通码头,更在上世纪90年代创立香港广西联谊会(后扩展为“香港广西社团总会”),聚集起数十万关心家乡发展的香港人士。至今,广西社团总会先后为家乡投资数十亿元(港币,下同),捐资助学逾千万;而包括广西社团总会在内,香港大大小小的内地同乡会、工商联会,20年来都在不遗余力地为家乡添砖加瓦。
         据统计,2015年有56名香港慈善家向内地捐赠逾百万元,其中23位向家乡或祖籍所在地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提供帮助,另外9位针对西部贫困地区或国家级贫困县进行资助。而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8年间,从个人到政府,香港各界共捐资100亿港元帮四川同胞重建家乡。
         “说到底,港商也是一个普通的香港市民,一个中国人。”谭锦球说,他们这一代人凭借着香港的优势,受惠于国家的发展,所以更应时刻不忘以己之力回馈祖国,“中国人该做的,我都会做。”
         许多著名爱国港商在内地留下了慈善美名。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知名实业家霍英东为善乐施,一生捐款逾150亿港元,不仅捐资助学、山区扶贫,更全力投资家乡,令珠江口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今天内地的经济重镇;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超人”李嘉诚,创办李嘉诚基金会,公益项目遍及全国30多个省区市,坚持“为自己、国家与全人类社会建造共同的尊严和福祉”;蒙民伟、邵逸夫、李兆基,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几乎镌刻在全国每个大中城市的校园建筑上。
         从边陲小镇的一段路、一座桥,到大学校园的一间实验室、一栋图书馆,从华东水灾、汶川重建等救灾捐赠,到“健康快车”、“亮睛工程”等医疗行动,港商用赤诚与热爱,书写出穿荆度棘、同苦共甘的传奇。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