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会癌变吗?

2024-05-19 00:32

1. 胃息肉会癌变吗?


胃息肉会癌变吗?

2. 胃息肉一般会不会癌变?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较高,特别是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易发生癌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该种息肉一般体积较小,直径常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倾向小。还有少数如幼年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癌变倾向。
  胃镜检查对胃息肉的诊断最有意义,不仅可见息肉形态,大小,颜色等,而且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利于早癌的发现。目前绝大多数胃息肉都可经胃镜下切除术治疗,特别是随着无痛胃镜的开展,更为病人减轻了痛苦 。 为了预防胃息肉复发及癌变,应坚持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3. 胃息肉会癌变吗?

  胃息肉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为腺瘤性息肉,是有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因为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为癌前病变。
  另一种为再生性或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息肉内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的空隙,有的中间夹杂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较低。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病,如幼年性息肉病,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病,癌变率可达20%。
  胃息肉中75%以上为增生性息肉,10%~20%为腺瘤性息肉,前者多为良性肿瘤,其发病率较高,仅次于胃平滑肌瘤,直径大小不等,约1mm~1cm不等,也有4cm者,单发多见,有蒂或无蒂。胃息肉表面可以恶变,多发性息肉的恶变率高于单发息肉,有人将息肉的表面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称为“原位癌”,这时异常细胞仅局限于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体的基底膜。其癌变率的高低依次为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癌变率与息肉的体积大小也有关系,<1cm者为7.5%,1~2cm者为10%,2cm者为50%。
  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该提高警惕,定期随访,及时处理。

胃息肉会癌变吗?

4. 胃息肉会癌变吗?

不少人做胃镜检查发现长有息肉,他们常产生这样的疑惑:胃息肉这种病危害大不大?会不会发生癌变?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教你读懂药品说明书>>>

5. 我有胃息肉,会不会变成胃癌?

小时候很爱翻家里一本厚厚的家庭医学百科,听到的人可能会觉得很傻眼,为什么小孩子会读这种书,难不成从小就立志当医生吗?其实我当时是把这本书当作恐怖故事来看的。    看过「恐怖的家庭医学」节目就能体会,一板一眼的日式行文风格,加上许多黑白色的插图跟「此病原因不明 ...」的注解,每种病看起来似乎都难治又可怕,所以我其实根本不知道那些病是什么,只是看着长长的病名,就像在网路上面看着连续拨放的悬疑剧。    书里大半的内容我从没记起来过,但对于「胃息肉」这个章节还有些印象:有张用 X光摄影的图片,下面备注说这就是胃息肉,然后照例补上些可怕的叙述,没想到二十几年后的我变成天天和胃息肉打交道的医师,如今也没人再用 X光去看胃息肉了;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胃息肉哪里来?又该怎么办?    最常见的胃息肉:胃底腺息肉    曾经有人统计过,台湾人有胃息肉的比例高达十分之一,可见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状况;很多人担心的问题是:这些息肉会不会和大肠的息肉(腺瘤)一样,随着时间长大并产生癌化?    答案是,胃息肉大多数是良性且不会产生变化的类型。所以并不是每一颗胃息肉都需要终身定期追踪。    胃里面最常见的息肉是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它是胃本身的构造良性增生而形成,几乎可以说是人畜无害。有趣的是,这种息肉通常也长在没有感染幽门杆菌,也就是比较健康的胃里。    在欧美国家,长期(5年以上)服用质子帮浦抑制剂(PPI)的患者也容易长出这种息肉。在台湾因为健保通常不会长期给付 PPI这类药物,类似患者比较少,但只要停用或改药以后这些息肉通常就会自己消掉。    大部分的胃底腺息肉在内视镜下长得跟正常的胃黏膜很像,可以说没有特色就是它最大的特色,很容易认出来。既然它非常良性,一般也不用针对它追踪或处理,只有在几个例外情况,比方说 息肉太多(超过 20颗) 、 息肉太大(超过1公分) 、 某些遗传 *** 肉症或是外观 、 息肉位置(胃窦部)不寻常 的时候,才需要拿掉或追踪。 资料来源:Management of gastric polyps: an endoscopy-based approach. Shaib et al, CGH 2013;11:1374–1384      和大肠同名不同「性」的增生 *** 肉    胃里面第二常见的息肉叫做「 增生 *** 肉 (hyperplastic polyp)」,它除了有鲜明的红色外观,好发的位置(胃窦部)也和胃底腺息肉不同;但更重要的差别是: 胃的增生 *** 肉通常跟幽门杆菌感染有关,而且当它超过一公分,就会有潜在癌化的风险 。    在大肠里,增生 *** 肉是完全良性的;不过在胃里与它同名的好朋友就没这么可爱了。如果是胃的增生 *** 肉,除了要检验幽门杆菌,验出阳性要接受杀菌以外,还需要考虑追踪跟内视镜息肉切除。(大肠息肉切除,您该知道的事)    这么积极的处理除了避免未来胃癌的发生,另一个理由是预防或治疗增生 *** 肉产生的症状。通常胃的息肉都不会有症状,但是增生 *** 肉如果长得过大,本身也容易造成出血甚至阻塞的情况。    正确诊断,再决定如何追踪    胃里面还有其他较少见的息肉比如同样会进展成胃癌的腺瘤(adenoma)、良性的发炎 *** 肉等等,或有些外型类似息肉,但实际是从较深的黏膜下层长出的病灶(称为表皮下病灶或黏膜下病灶,subepithelial lesion);而表皮下病灶同样也有良性或恶性之分。    有时从常规内视镜不容易分辨,我们可以利用切换光学模式、染色甚至内视镜超音波等种种工具做进一步确认;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切除病灶请病理医师判读。确实在少数难以确定的状况,需要密切追踪,但是仔细的诊断加上对病灶的知识,能够省去没有必要的定期检查,更能够给予必须的治疗与以改善未来的预后。    结论是,胃息肉属于十分常见的状况,但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不用处理,更不是每个患者都要持续定期追踪。既然知道这一点,如果您在做胃镜的时候发现有息肉,先不必太过担心,可以和您的医师讨论息肉的诊断与后续的处理;如果有幽门杆菌,记得接受除菌以降低未来慢性发炎跟胃癌的机会。(可能没有症状、与饮食相关的胃癌 – 懒人包) 
   

我有胃息肉,会不会变成胃癌?

6. 胃息肉会不会癌变?

胃息肉会不会癌变,取决于胃息肉的大小,形态,类型,数目,部位,间变程度和年龄等。
根据研究发现,胃息肉癌变和息肉的大小呈正相关,即息肉的直径越大癌变率越高,如果息肉的直径大于两厘米,其癌变的几率甚至达到了50%。在息肉的形态方面,有蒂息肉比无蒂息肉癌变率低,在无蒂息肉中表面不光滑平整且呈中央凹陷的花坛状的也更容易发生癌变,如果息肉呈乳头状其癌变率会高达35%。除了以上两点重要影响因素,还有两点就是类型和部位。胃息肉的类型一般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可能会癌变的息肉类型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其中癌变率最高的是腺瘤性息肉,腺瘤存在时间越长,癌变后的危险性也会越大。在部位方面,位于胃窦的息肉更容易发生癌变。此外,年龄越大的人息肉发生机会越多,癌变率也会越高。
所以为了防止胃息肉发生癌变,我们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并且做手术将息肉切除干净,或者以其他方法治愈息肉。在治疗息肉方面,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内镜治疗,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第二种是抗Hp治疗。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息肉增生密切相关,在成功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许多患有胃息肉的患者都会被治愈。第三种就是手术治疗,这种方法只有在前两种方法都不适用的时候,才迫不得已用这种伤害最大的方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健康饮食,戒烟戒酒,少吃油腻,油炸食品,忌生冷辛辣的刺激性食品,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保证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尽量不给胃增加负担,就可以将胃癌拒之门外。

7. 什么是胃息肉?会不会癌变?


什么是胃息肉?会不会癌变?

8. 胃里长了息肉,会不会变成胃癌?

近年来,随着各种胃癌的高发,导致很多人听到“息肉”两个字,就有点神经过敏,想着得赶紧切除,不然会癌变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产生癌变呢?到底应不应该切除呢?下面黄大夫就和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胃息肉?胃息肉,其实是指胃黏膜凸出于胃腔而形成的局限性隆起病变。通俗点说,就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一块小肉疙瘩。
胃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严重的胃息肉可以达到十几枚、几十枚、甚至还有100枚的。胃息肉的直径一般为几毫米,有时可见直径大于1厘米的,但直径数厘米的息肉比较少见。
息肉会导致哪些症状呢?大多数的散发性胃息肉患者不会有什么特殊的不适症状,但胃息肉可能会合并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所以很多患者都会出现腹部不适、上腹隐痛、腹胀、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
如果息肉体积较大、较多,或者位置不对,位于贲门或者幽门的位置、或者有糜烂渗血等情况,就会出现腹痛、腹泻、吞咽困难、腹胀、黑便、贫血等症状。

那么问题来了,胃息肉真的会发生癌变吗?胃息肉确实有发展成为胃癌的风险,但风险有大有小,不可一概而论。具体要根据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来判断。
大小方面
胃息肉直径≥1cm,癌变风险可能会增加,通常建议内镜下切除。
病理类型方面
胃息肉的病理类型主要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错构瘤性息肉等,其中70%-90%的胃息肉为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
1. 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有些可能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有关,其癌变率不到1%。直径<1cm的息肉在停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失;直径≥1cm,通常建议内镜下切除。

2. 增生性息肉
通常与幽门螺杆菌、萎缩性胃炎等长期慢性炎症有关,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癌变率也是比较低的,有研究报道其发展为上皮内瘤变的几率为5%-19%。
其中40%的增生性息肉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会完全消退,直径≥1cm者癌变风险有所增加,多数国家的指南推荐直径>0.5cm的要切除。
3. 腺瘤性息肉
此息肉为高危息肉,特别是直径>2cm、病理为绒毛状腺瘤者,根据文献报道,癌变率可达28%-40%。腺瘤性息肉可能跟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有一定相关性,并建议术后一年内镜复查,监测时间3-5年。
但腺瘤性息肉在胃息肉中占比较低,大多数胃息肉是癌变风险比较低的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且部分息肉可能在治疗胃炎或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自己就消失了。

胃息肉的发作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平时又该如何预防呢?胃息肉的发作有很多因素,比如遗传、胃黏膜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不恰当地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不过除了遗传,我们都可以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1. 戒烟戒酒,饮食规律,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等。
2. 治疗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消除胃部的长期刺激因素。
3. 使用胃药应当遵从医嘱,避免不恰当地、长期使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如奥美拉唑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