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的内容简介

2024-05-18 13:50

1.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的内容简介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为了促进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少国家均展开了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加深对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了解,以利于我国在国际会计事务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通过广泛的对比分析,还能够开阔视野,提高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水平,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早在199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就已展开了一个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比较”的研究项目,并且出具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IASC准则之间异同”的报告。该报告的内容包括IASC每项核心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中相关条款的比较分析。其目的:一是为评估国际会计准则对美国上市公司的可接受性提供信息依据;二是为投资者、财务分析师以及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一种比较美国企业和那些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的企业的工具;三是在减少差异的同时为FASB和IASC提高准则质量提高依据。此后,其他一些国家和会计机构也陆续开展了有关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的内容简介

2.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
(一)在内容上,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差别:
1.中国目前还缺少一个概念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和大多数发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均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以起到指导作用。但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其结果是,中国没有采用一套系统一致的方法去发展会计准则,而采用了将中外会计准则的个别差异分项处理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
2.中国尚未对许多会计问题发布具体准则,如企业合并、合并报表、职工福利义务、金融工具、所得税、政府补贴、资产减值,等等。
3.中国准则对某些重要会计信息的披露尚无要求,如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终止经营的部门、每股收益(包括摊薄)的计算方法、分部报告,等等。
4.在中国已有准则或制度加以规范的一些会计业务问题上,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也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如商品销售和提供劳务收入的计量、债务准备的计量、最佳估计数的确定方法、债务准备的适用范围、追加的资产建造、利润分配方案、债务重组,等等。
(二)在形式上,中国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有重要差别。中国的准则正式条文都比较简略,而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正文比较详尽;国外的会计准则均具备几个不同的层次,准则下面还有准则解释、技术公告等层次,而中国的会计准则没有这样的层次。
(三)在制定机制上,中国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有重要差别。中国准则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制定,会计准则委员会只是一个咨询机构,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调研和征求意见范围较为有限。

3. 中外会计准则的区别?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您好,高顿财务培训为您服务。  高顿财务培训开设多门中外会计准则对比课程,帮您更好的理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把握会计准则发展的最新动向,课程大纲您可以向在线客服进行索取。  高顿财务培训是中国财务培训行业的引领者,系统财务培训提供商。  如有疑问,欢迎向高顿企业知道提问。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中外会计准则的区别?

4.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的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新近出现的概念,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市场
经济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学者们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
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塞缪尔斯和派(Samuels and Piper,1985)曾提出: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由若变
强的过程,应该是“比较—协调—标准化—统一性”。 这一排序的意义在于它客观地描述了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而达到趋同甚至统一的发展过程。
2、乔伊和缪勒(1991)指出解决全球会计问题的两种形式:一是协调化,通过各国会计
3
标准的不断协调,求同存异,增进共同的内涵,缩小存在的差异,提高国家间会计实务和财
务报告的可比性。二是标准化,即制定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来取代各国的会计标准。
3、关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结果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涉及到某一时点上会计准则实质
趋同(Em enyonu and Gray, 1992; Herrm ann and Thomas, 1995),以及通过一定期间内趋
同变动的计量来研究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过程( Yang and Lee, 1994;Archer,eta l ,1995)。
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类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全球和区域性的对准则趋同努力的影响。例如,
Em enyonu 和Gray(1992)研究了 EU 第 4 号指令对一些欧洲国家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影响。
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会计国际化对区域水平趋同的影响。例如,Doupnik 和 Taylor(1985)、
Yang 和 Lee(1994)研究了 IASC 准则的发布分别对西欧和泛太平洋国家准则趋同的影响。
Barth 和 Clinch(1996)、Harris 等(1994)假设会计准则实质趋同与会计规范趋同相关,并体
现于股价的波动中,进而研究了股票回报与使用不同国家会计规则计算的盈利之间的联系。
Ball 等(1998)拓展了对会计趋同的市场基础的研究,研究了普通法和大陆法国家会计盈利的
市场相关性,引入了一种检验环境变量对会计信息影响的方法,结果发现这两种类型国家的
不同制度因素确实会影响盈利的价值相关性。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
这些研究仍可能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他们没有研究不同国家规范机构的不同力量的后果,
而即使在规则类似的情况下,不同的影响力也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实务。其次,他们几乎没有
对不同国家趋同水平的差异进行解释,而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其它环境差异因素 (如产业特
征因素等 )引起的。
将“趋同”的概念正式应用于会计领域,应该“归功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其目标在总体上是“协调化”的思想。即:
协调意味着不同观点的调和,尽可能协商调整各国会计差异,达到国际间相互沟通、理解、
减少障碍和矛盾。然而,自2001 年实现成功改组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目标有
所转变,它明确规定制定高质量、可理解并具有强制性的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并促使这些准
则得到严格运用,促使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达到高质量解决方法的趋同。这样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从全球会计准则的协调者转变为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者,“趋同”
的概念正式提出,并得到了各国会计界的普遍认可,而且许多国家都表示愿意与国际财务报
告准则趋同。
4
1.3.2 国内文献综述
综观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
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学
者开始关注会计的国际趋同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等问题。
1、盖地在《大同小异:中国会计准则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会计研究,2001.7)中将中
国现行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对比,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企业会计标准
己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
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小异,即会计差异。
2、汪祥耀、骆铭民在《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财经论丛,2004.1)
中探讨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分析各国会计准则趋同化形势的基础上,
比较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的主要差异,并进而提出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
则趋同的一些建议。
3、冯淑萍在《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会计研究,2004.1)
中指出“在对待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我们一贯坚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会
计环境的前提下,除了那些相关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
国实际的情况之外,我们都努力促使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或者一致。这
一指导原则已经体现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将指导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建
设”。
4、盖地、刘慧凤在《会计原则协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切入点》(会计研究,2004.2)
中指出“在会计界,从主张会计的国际协调到现在提出的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们认为,
这不仅是字面的差异,而是实质内容的变化,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对会计国际协调的更恰
当表述”。
5、2005 年9 月在西安召开的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
明确表示了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积极态度,并提出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条基
本原则。本次会议对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改革、 加快我国会计国际趋同步伐、 推进国际间
的交流与合作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6、2005 年11 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
会秘书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联合声明”,明确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基本实现趋同,表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和会计国际趋同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
5
7、2006 年2 月发布的新会计准则目标是,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以会计准则取代
会计制度,从“形式”上实现与国际准则完全趋同,并且进一步减少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
务报告准则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在实质上与国际趋同。楼继伟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
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会计研究,2006.2)中指出“2006 年2 月发布的39 项会计准则在关
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的趋同”。
从国内相关的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程
度,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会计确认原则、计量方法和
信息披露等方面,己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
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思想正式建立的时间还不长,相关的研究文献比较少,且研究的角度也
比较单一,主要从国际大环境中探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及相关对策,很少有人从
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经济后果角度来阐述。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已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的趋同,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存在一定的差
异,也会给我国带来一些负面经济后果。本文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角度,具体分析了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给我国带来的正面、负面经济后果,在此基础上,分
析并提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则和策略

5. 准则是中国的会计准则还是国际的会计准则

根据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本文现简析两者在会计处理方面上的10项主要差异,包括:固定资产采购计价、借款费用资本化、非货币性交易、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商誉、研究与开发费用、开办费、资产类政府补助、债务重组、所得税。

固定资产采购计价
中国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一般以其历史成本或净值计价。对改变折旧方法作为会计政策变更。
国际准则规定,固定资产计价应当考虑公允价值的影响,包括资产重估和折现的影响。对改变折旧方法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假设某企业2003年1月1日购房,价款1亿元,分10年等额还款,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9千万元。

借款费用资本化
中国准则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符合资本化条件时应予资本化,直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资本化金额=借款利息+辅助费用和汇兑差额。
国际准则规定,用于构建资产的一般性借款符合条件可以资本化。资本化金额=所有专门借款费用-暂时投资收入。
假设某企业2003年1月1日借入1,000万元专门借款用于建造厂房,03年平均支出为800万,企业将借入款项余额放入专项银行户口,利息收入为5万。根据中国准则计算的资本化金额=80万,根据国际准则计算的资本化金额=95万。这样,IAS比PRC多计入资本化金额15万,同时少确认利息费用15万。

非货币性交易
中国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的资产应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入账。
国际会计准则区分了同类和非同类的资产互换,规定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同类资产按换出资产价值加相关税费入账,而不同类的资产交换按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损益=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入资产公允价值。

短期投资
中国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仅对跌价损失计入损益。
国际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公允价值计量,对市价与成本的盈利或损失变动都计入损益。

长期投资商誉
中国准则规定股权投资以投资成本计价,债权投资以成本,贷项计入资本公积。
国际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日债务证券的投资以成本,按取得的可辨认应折旧/摊销资产的加权平均剩余年限摊销,如负商誉超过FV,超过部份立刻确认为收益。
假设企业A用100万元购买企业B30%的股权,企业B净资产是200万元,但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总额是300万元。根据中国准则计算的股权投资差额=40万,根据国际准则计算的商誉=10万,此后分享被投资者损益时,需考虑因公允价值调整而产生的影响。

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
中国准则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得资本化,只有为依法申请取得的自行开发无形资产而发生如注册费、律师等费用才能资本化。
国际准则规定研究支出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开发支出符合一定条件时才确认为无形资产。

开办费
中国准则规定开办费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国际准则规定开办费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资产类政府补助
中国准则规定企业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应于期末按应收的补贴金额记入补贴收入。
国际准则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列为递延收益,在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有系统并合理地确认为收益。

债务重组
中国会计准则规定按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作为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重组利得不能确认为收益,而为资本公积。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按公允价值作为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差额计入损益。

所得税
中国准则规定所得税可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付税款法按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纳税影响会计法需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并采用递延法或损益表负债法。
国际准则规定所得税仅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即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并采用资产负债表负债法。
假设某公司花费100万元开发成本,按国际准则规定需予以资本化,但税法规定计入损益。根据纳税影响会计法需借计递延所得税费,贷计递延税负债。例如A公司收购B公司,被收购B公司资产账面金额为1000万元,收购时按公允价1200万元调整。根据纳税影响会计法需借计商誉,贷计递延税负债。

准则是中国的会计准则还是国际的会计准则

6.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中美会计准则有实质性差别。

       美国会计准则的模式为规则导向,更容易导致机会主义和盈余管理。目前的USGAAP共168号不是按要素制定的,是一种救火式的准则,哪里出了问题,立马会有相应的准则制定出来。

  中国会计准则的模式为原则导向,强调实质重于形式,采购谨慎性原则、减少方法的选择、充分披露,以此来克服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财政部自2006年颁布新的会计准则以来,陆续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以及3个解释公告。其中,在3号解释公告里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时其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一旦出售,就会进利润表,以综合收益的形式反映。新准则修订了资产的定义: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金额可以可靠计量,淡化了“过去交易”,主要也是为了配合“未来”交易,如亏损合同等。

7. 各国会计准则比较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是2000年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处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庄恩岳。本书主要对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进行了详细介绍。《中外会计准则比较》为了促进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 
 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少国家均展开了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加深对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了解,以利于我国在国际会计事务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通过广泛的对比分析,还能够开阔视野,提高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水平,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早在199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就已展开了一个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比较”的研究项目,并且出具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IASC准则之间异同”的报告。该报告的内容包括IASC每项核心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中相关条款的比较分析。其目的:
一是为评估国际会计准则对美国上市公司的可接受性提供信息依据;
二是为投资者、财务分析师以及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一种比较美国企业和那些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的企业的工具;三是在减少差异的同时为FASB和IASC提高准则质量提高依据。此后,其他一些国家和会计机构也陆续开展了有关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各国会计准则比较

8. 公认会计原则的原则分析

公认会计原则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在1939年年会上首次使用,普遍适应性和拥有相当的权威性支持为其公认的本质规定与基本特征。这种公认通常要由授权全国性的会计职业团体表决通过,或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按一定程序组织相应专门机构制定和审核与颁布。公认会计原则产生依循着“会计实务→会计惯例→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及“会计原理→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两条基本途径,并且逐步从以前者为主向以后者为主转化(会计规范体系不够发达但欲同主要受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体系影响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接轨国家,尤其如此。)与国际化。公认会计原则实际上为上承会计法律和下接企业会计(西方国家更多的是使用“会计政策”一词)的会计规范的总称,其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称谓与结构、内容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