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啥意思?

2024-05-16 05:12

1. SCA啥意思?

SCA(软件通信体系结构),起源于海湾战争之后的五角大楼,为了解决美国军方和北约各国多达上百种军用无线电设备之间的信息互通问题。它就像是给来自不同厂家的、不同型号的设备安装了一套类似“安卓”的操作系统,而那个时候,还没有“安卓”。
“软件定义”的概念从此兴起,来自不同领域的系统集成商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一套框架(或者有些领域被称之为操作系统)将硬件高度抽象并进行标准化的封装,以优化产业分工、优化生态、降低成本。
介于硬件和应用软件之间的这层框架,成为了一个行业/领域是否能够走进“软件定义”的最直接技术门槛。
发现了一个好的基于SCA的国产开源项目,在github上可以查看,一起学习呦。网页链接

SCA啥意思?

2. SCA在企业里代表的什么?SCA具体含义是什么?

我觉得:SCA在企业当中代表组织架构。
含义:服务组件框架(Service Component Architecture) SCA全称Service Component Architecture,即服务组件框架。它由BEA、IBM、Oracle等知名中间件厂商联合制定的一套符合SOA思想的规范。

3. SCA与SDR是什么关系?

SCA是SDR的一个系统级架构,是偏软件的东西。
我们通常说SDR时,都会联想到前端数字化或者综合化的东西,SCA实际上是位SDR出现的分布式无线电系统提供了一个管理和互操作的架构。
最早做SCA的是美国军方,有一家军方背景的公司叫pristech是第一个做商业化SCA的,但是因为涉及军品,对国内有技术封锁,后来国内有一家叫介方信息的公司自己做了商业版的SCA,你可以自己去看看两家公司的网站。

SCA与SDR是什么关系?

4. Tuscany是什么?为什么要用Tuscany命名SCA规范的实现?

这些都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这就是意大利最与众不同的地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Tuscany(托斯卡尼)。 Tuscany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省份。 Tuscany (意大利语为Toscana)的名称由伊特鲁里亚(Etruscan)演变而来,伊特鲁里亚文明在公元前500年罗马人入侵之前,统治着Tuscany地区。这里曾是著名古战场,在2220年前春季,迦太基统帅汉尼拔曾在这里全歼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军团,而这一战役堪称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中世纪的Tuscany地区,各个城市都是独立的。在不断的征战中,佛罗伦萨逐渐成为众多城市中最强大的一个......更多内容查看》 万元奖金寻找博客精英《SOA中国路线图》“进入SOA服务的实现专区”

5. 在安全生产里SCA什么意思

安全检查表(Safety Checklist Analysis,缩写SCA)是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为了避免检查项目遗漏,事先把检查对象分割成若干系统,以提问或打分的形式,将检查项目列表,这种表就称为安全检查表。它是系统安全工程的一种最基础、最简便、广泛应用的系统危险性评价方法。目前,安全检查表在我国不仅用于查找系统中各种潜在的事故隐患,还对各检查项目给予量化,用于进行系统安全评价。

在安全生产里SCA什么意思

6. sca在农业上是什么意识

SCA全称Service Component 
Architecture,即服务组件框架。
由BEA、IBM、Oracle等知名中间件厂商联合制定的一套符合SOA思想的规范。

7. 百科全书的发展历程

  古代百科全书起源于古希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被认为是百科全书的始祖。他们通过讲学记述了当时已有的知识(右下图为亚里士多德在授课)。古希腊学者斯彪西波(Speusippus,死于公元前338或339)根据亚里士多德一系列关于自然、数学、哲学等演讲整理编撰了一套百科式的教材《思辨哲学》(N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还首次对知识进行原始分类,即“理论的科学”(数学及自然科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修辞学)和“创造的科学”(诗学)三大类。他的这些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百科全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被称为“古代百科全书之父”。

  如果说古希腊编撰百科全书的方法是记录口述材料,那么古罗马的方法是把当时已有的知识经过重新整理,概括为可读的形式。古罗马学者及作家瓦洛(M.T.Varro,公元前116一前27)的9卷本巨著《学科要义九书》(Disciplinarum)分别记述了语法、修辞学、逻辑学(三学)、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四术),这“三学四术”(The trivium & quadrivium)的分类方法也称为所谓“自由七艺”,是古代对百科知识的另一种原始分类方法。

  在此之后,另一位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Pliny,the Elder,公元23一79)的名著《自然史》(Historia naturalis)已有了文献汇编的性质。这部37卷的巨著完成于公元77年,内容包括宇宙志、生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及矿物学等科目,在普林尼去世后的1500年间一直被作为编纂百科全书的重要资料来源和研究科学史的重要参考书,也被后世奉为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中世纪百科全书

  中世纪受宗教统治束缚,大多数百科全书是为修道院培养神职人员而编,以宣传教义为目的,仍未脱离教科书的性质。但在反映当时知识方面,仍有经典巨著问世。如西班牙塞维尔大主教、作家圣伊西多尔(St.Isidore,约560-636)编写的20卷本《词源》(Etymologiae)。该书取材广泛、旁征博引、探本求源(这也是作者所取书名的原意),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洲流传许多世纪。法国学者文岑(Vincent de Beauvais,约1190一1264)为神职人员编纂的80卷《大宝鉴》(Speculum majus,英文名为The Bigger Mirror)也属中世纪百科全书中的佼佼者。全书10000章,包括上帝、宇宙、人类学、语言学、逻辑、修辞、伦理、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建筑、战争、体育、航海、医学、神学、历史等。其突出的优点是辑录了许多散佚的文献资料,为后世学者广泛使用。《大英百科全书》认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权威的百科全书。
  中世纪后期,由于知识量的增加和人们查检的需要,百科全书开始被当作工具书使用,采用更合理的知识分类体系,并逐步从分类编排向字顺编排过渡。1559年encyclopedia一词由德国学者P.Scalich正式使用;1704年John Harris(1667-1719)编撰的《技术词典》(Lexicon technicum)在英国最早采用字母顺序编排法;1728年Ephraim Chambers(约1680-1740)在其《百科全书,或艺术与科学综合大词典》(Cyclopaedia;or, An universal dictionary of arts and sciences)中广泛采用了参见。这些发展对后世百科全书有很大的影响。


  近现代百科全书

  近现代百科全书真正的奠基人是法国学者狄德罗。以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见右图),包括达朗贝尔(d'Alembert,1717-1783)、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霍尔巴赫(Holbach,1723-1789)、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孟德斯鸠(Montesquieu)等人,于1751一1780年间编纂了举世闻名的35卷本《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Encyclopè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è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ètiers)。这部巨著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对封建政权和教会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并极力宣扬无神论的唯物主义,在结束中世纪神学统治、发展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和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准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百科》正编17卷,图版11卷;补编4卷,图版1卷,索引2卷,共计35卷。从编纂的角度来看,这部巨著不仅包括艺术、自然、科学内容,而且把工业、贸易等非学院知识也纳入其范围,成为一部真正的人类知识大全,并完成了从教科书向工具书的转变。

  19世纪,百科全书的出版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德国的布洛克豪斯(Brockhaus)、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当时已出版第1一9版)、美国的《美国百科全书》以及法国的拉鲁斯(Larousse)是百科全书的代表作。它们以资料精确、新颖,便于检索和重视学术性为读者所称道,迄今仍兴盛不衰。

  我国解放前曾有多次编译百科全书的计划,但均中途夭折。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也编撰出版过《日用百科全书》、《少年百科全书》等,但这些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口号下,也制订过出版中国百科全书的规划,但始终未能实现。直到1980年才正式出版有中国特色、水平较高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的发展历程

8. 09政治大纲出来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规律及其客观性。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3.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 
观及其现代意义。 
2.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实践本质。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3.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4.社会的文化结构 
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2.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的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和信用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四)资本的运行 
1.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2.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个人收人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收入分配调节和社会公平。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政府的经济职能。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近代中国社会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条件。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3.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五)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1.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4.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5.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六)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3.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 
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 
(七)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