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二战后

2024-05-14 22:20

1. 美国在二战后

其实凡尔赛合约,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这不仅跟美国有关,也跟英国有关。因为英国并不希望出现一个大陆强国(指法国)。所以,德国的赔款并没有完全给付,反而得到许多英美贷款。而德国开始侵略时,英国的张伯伦政府和法国政府实行绥靖政策,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使得战局一发不可收拾。如果不是日本空袭珍珠港,美国是不会参战的。
但从现代的一些资料上看,有人倾向于二战是国际银行家的阴谋,这种观点详见---《货币战争》

美国在二战后

2. 二战中美国的相关历史

诚然,美国在二战中确实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战胜德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这并不意味着靠一个美国就能把德国日本都搞定,如果是那样的话,美国如此仇视共产主义 ,正好就让德国顺手把苏联灭了得了呗!还费那么大劲开辟北方航线援助苏联干什么?因为美国清楚,如果没有苏联在东线战场上拖住了德国的主要兵力,德国就会全力西向,跨海灭掉英国,那时就算美国想在欧洲大陆登陆,也连一个落脚点都没了。在欧洲大陆,苏联从1941年6月起就单独抗击德军,而美英却在整整三年后的1944年6月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二战中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2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方面2000万人死亡。而且欧洲战场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从那时起德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美英在诺曼底登陆只能说是锦上添花。所以,欧洲战场如果各盟国起的作用如果打分的话,苏联能占6.5,美国能占3,其他盟国能占0.5。(考虑到美国对其他盟国的物质支援) 
再说亚洲及太平洋战场。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从来不同意我国官方教科书上关于二战的开始点是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的提法,那是照搬苏联的说法。我认为二战的起点应该是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因为从那时起日本开始全面进攻中国了。因此,中国在美国与1941年12月对日作战之前已经单独抗击日本4年半了。(如果加上东北抗战时间就更长了)二战中,中国军民死难人数2100万,消灭日军47万(含东北联军和缅甸远征军战绩),占二战日军总损失人数的25% ,大约相当于美军战绩的1/3强。以往中国官方公布的133万的的数字不准确,存在将受伤计入阵亡以及重复计算问题。苏联出兵东北消灭日军不到10万。 
为什么中国最先投入与日本的作战但灭敌军数量却远少于美军呢?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国力衰弱,作为抗日正面战场主力的国民党军的武器装备及战斗力与日军相差悬殊的原因,每次战役中国军队付出的伤亡都是敌人的数倍。而且自1938年10月武汉战役结束后,到1939年9月日军发起第一次长沙战役,中间有近一年的时间中国战场保持相对平静没有大的战斗发生。 
而美军虽然投入战争晚,但国力强大,武器装备先进,超过日军较多,而且美军作战最强调进攻前的强大火力准备,故对日军杀伤力很强,实际上,美国是以其强大的国力压倒了日本。因此亚洲及太平洋战场战胜日本的第一主力当推美国,其次才是中国。但是,如果没有中国拖住上百万的日军,美国的伤亡无疑要大得多,胜利的时间也会大大推迟。而且,中国提前4年多投入战争,客观上为美国赢得了较充分的战争准备时间。 
如果打分的话,美国应当是7,中国2.5,其他盟国0.5。 
综上所述,在欧洲战场,苏联是战胜德国的第一主力,在亚洲及太平洋战场,美国是战胜日本的第一主力。我认为这个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但是,我要说,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号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但从根本上来说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欧美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美国之所以投入战争,不是因为它为人特仗义,而是因为它的利益受到了威胁和损失,正是通过二战,美国才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确立了其全球霸主地位。太平洋上那么多岛屿就是从那时起全归了美国。(对了,有人说美国从不占人领土 ,那请问美国最初独立时只有13个州,而现在有50个州,除了阿拉斯加算是从沙皇手中“买”来的,其他的那些都是怎么来的呢?) 所以不要把美国看成是什么高尚的救世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3. 二战的美国相关历史

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美军正式参战

1942年2月1日,企业号率领的美国第八特混舰队对马绍尔群岛发动进攻,成为美军太平洋战场上第一次有效的反攻

1942年4月8日,企业号与大黄蜂号航母进行了东京轰炸,实际损失微不足道但激发了美国国内的抗战热情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争转折点,自此役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转守为攻

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瓜岛战役,盟军获得了陆上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性胜利,与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阿拉曼战役并称二战盟军陆上三大转折点
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美军击沉日军三艘正规航母,击落战机600余架损失几乎所有的老练飞行员,至此一役,日海航在太平洋上已经没有任何战略层面上反攻的能力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1944年8月19日,盟军解放巴黎

1944年10月25日,第58特混舰队击沉包括超级战列舰武藏在内的一艘战列舰,一艘正规航母,两艘轻型航母

1944年12月-1945年1月,盟军粉碎了德军的阿登山区反击战,至此纳粹德国失去了所有战略反攻能力,开始溃败

1945年3月,人类历史上吨位最大,被称为“日本帝国救星”的大和号战列舰被美军舰队击沉

1945年3月10日与5月25日,美军进行了东京大轰炸,2000余吨的凝固汽油弹由B29重型轰炸机投下,东京90%房屋被毁,总计超过10万平民死亡,至少100万平民无家可归,幸存者称当时黑夜婉如白昼,玻璃融化河水沸腾婉如地狱,至此东京所有重工业丧失,民众抵抗意识进一步削弱

1945年8月6日,原子弹“小男孩”投下,广岛超过20万人死亡。同年8月9日,原子弹“胖子”投下,长崎四万人死亡

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方正式向美方投降,二战正式结束

二战的美国相关历史

4. 二战后,美国的发展趋势

二战前二战后,美国的变化有多大?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5. 美国参加二战的真实原因

   美国参加二战的真实原因 
    《中国应在国际上做点好事》一文说,二战期间,美国出于人道精神来帮助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哈哈,这句话连美国的政客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1935—1939年,美国对于德、意、日在欧洲、亚洲、非洲的侵略政策都是执行以“中立”和“不干预”为形式的姑息政策。然而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表面上讲,日本攻击珍珠港是美国参战的导火索,但是真正把美国拉入战争的原因则是世界局势不利于美国的变化,使其利益受到巨大的损害。这首先表现在美国主张的“欧洲均势”政策被打破。在吞并奥、捷之后,德国的扩张欲望并未满足。1939—1941年,德国又相继占领了波兰及西欧、北欧,非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势力范围空前扩大。
    德国的扩张和法国的投降、英国的削弱对于美国推行的“欧洲均势”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美国继续在欧洲事务中施加影响极为不利。换句话说,在整个欧洲几乎全部被纳入德国的版图之后,美国除非参战,否则就会被排挤出欧洲,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
   
    其次,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日益受到威胁和损害。日本的扩张欲望同德国法西斯一样也是无止境的,侵占中国仅是它的最初目标,控制整个远东地区才是它更大的目标。
    因而,英法在1940年欧洲战争中惨败之后,日本便趁机把南进东南亚列为其扩张的重点,企图借此夺取东南亚地区丰富的战略资源,美、英、法、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攫为己有。
    但是,东南亚地区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战略资源历来也是美国的必争之地,日本的南下侵略行动势必同美国的利益发生冲突,日本不仅大谈其所谓的“大东亚新秩序”,拒绝美国“共同合作维持太平洋地区现状”的要求,而且悍然出兵侵占印度支那。1941年12月7日又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活动基地珍珠港实施了突然袭击,公然以报复手段肃清英、美想掌握东亚霸权的“惯技”。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存在受到了直接的挑战。
   
    正是德意日法西斯大肆的侵略扩张活动震撼了美国人民和美国 *** ,使执迷于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的人们开始改变立场。特别是日本炸弹在美国人头上爆炸后,笼罩美国的一切孤立主义、和平主义、经济利益和军事力量的顾虑统统被一扫而光。为了维护美国的安全和战略利益,美国 *** 终于逐渐放弃了战时中立的政策。
   

美国参加二战的真实原因

6. 二战时期的美国有多强?


7. 二战前美国经历

战争初期 1938-1941 美国为反法西斯阵营提供武器装备,不列颠战役英国能支撑下去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美国的援助,苏德战争刚爆发时美国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对苏联帮助很大
战争中期 1941-1943 美国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假如同盟国,向轴心国阵营宣战,这一期间41年和42年仅在北非地区发动反攻,其他地区都是一败千里,太平洋地区更是被打到了澳大利亚,这一阶段主要是美国工业能力逐渐进入战时状态,而在1943年则是转折点,美军取得了瓜岛,珊瑚海,和中途岛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美日实力对比,同期的西西里登陆也时意大利脱离轴心国阵营。
战争后期 1944-1945 这一时期为美国战争机器彻底爆发时期,不仅在太平洋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攻,发动了多次海上航母决战,并实施蛙跳作战,分割包围日军在太平洋的各个岛屿。而且在欧洲战区开始连续对德国进行大规模的战略空袭,一次出动战略轰炸机数量高达数千架。1944年6月,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几个月后解放法国,比利时等低地国家。1944年后期,美军在莱特湾海战,马里亚纳海战中已经彻底消灭日本水面力量,并攻占塞班岛,开始对日本进行战略空袭。1945年,美军在欧洲战场上跨过莱茵河,意大利战场上解放北意大利,太平战场上发动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开始对日本本土发动攻势。1945年5月,苏军攻占柏林,德国投降,欧洲的战事结束。1945年8月,美军分别对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两枚原子弹,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二战前美国经历

8.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情况

  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
  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
  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第四阶段,2007年到2009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创,进入低迷期。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
  1、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2、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3、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 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
  4、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8.3%,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 9.1%,失业率达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6%,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