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军的《见识》有感

2024-05-17 19:16

1. 读吴军的《见识》有感

   近期在各个读书club刷爆朋友圈的吴军博士的二十年心血力作《见识》。
     终于在满怀崇敬的心情下,拜读完毕了。当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就仿佛是在三九天里,被扔进了箱根的雪景温泉中,每一个毛孔都微微的颤抖着。
     身心都好像经历了一场洗礼一样,通透中又饱含着焦虑。
      第一 
     阶层在社会的任何地方都存在
     之前我没有见过任何一本书,将阶级讲解的如此的透彻。
     在成人的世界里,每个或大或小的群体中,其实都存在着阶层。这是一个大大的坏消息。
     每个人都被规划在这个规定中,而且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想要跃迁到上一个阶级中去,将变得越来越难。
     美国第一位华裔州长骆家辉先生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我小的时候,我家就住在州长的家附近,我们两家的房子的直线距离不到100米。
     但是从家里的这个房子,到我住进州长的官邸,从爷爷的那辈人开始我们走了将近200年。”
     寒门越难出贵子,是现在越来越明显的无奈。记得高中的时候,56岁的班主任在讲台上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每一个没有家庭背景可依的老百姓的孩子,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高考,是你付出最小,成效最高的唯一出路。”
     那个时候还不太懂这句话的重量,当自己真正的脱下校服,走进职场看过了为了向上爬的尔虞我诈和偷奸耍滑后,终于明白看似我们都坐在同一个办公室里,辛辛苦苦的累一年,最终敌不过别人家里打给公司高管的一通电话。
     那时自己隐约的觉得自己和他们不是同一类的人,然而现在想来,我们本就是两个阶层的人。而自己是通过高考后拿着毕业证书跃迁到了他们的阶层中罢了。
     斯坦福大学的学者联合中国的'一些高校的研究人员一起对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年轻人上大学的比例做了一项研究。
     结果表明,出生在城市的年轻人上大学的成功率是农村出生的年轻人的8倍。
     而上名牌大学,比如上清华北大的比例是,43倍。出国留学,接受国外高等教育的比例更是高达了113倍。
      第二 
     你付出100%的努力,别人只要付出10%,就可以取得比你还要高的成果
     《福音》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将要出一趟远门,他将自己的三个亲信仆人熊大,熊二,阿强叫到身边,每人给了他们一锭金子,并告诉他们,“你们都出去做生意,等我回来后,看你们手中的金钱来决定你们赏赐。”
     于是国王远走了趟东北,吃了顿羊蝎子火锅后,心满意足的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这时,熊大拿着10锭的金子来到国王面前,国王很高兴,赏给了他10座城池让他管理。熊二也过来了将5锭金子交给国王。
     国王同样很高兴,分了五座城池给了熊二管理。这时阿强走了上来,将怀里的一个大大的布包拿了出来,放在桌子上,一层一层的打开,将一锭金子交还给国王,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担心做生意将它给亏掉,于是就小心谨慎的保管。”
     国王看着阿强,叹了口气,说:“将这锭金子交给熊大吧,以后你去他的城池中为他工作吧!”国王看着三个心腹的仆人说:“凡是少的,就将他唯一的也要拿走,凡是多的,还要让他变得更多!”
     这个在《福音》中的经典故事,往高大了来说就是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中广为流传的“马太效应”。向通俗了讲就是“越有钱的人越有钱,越没钱的人越没钱。”
     看这些文字的你可能觉得,与自己来说太远太飘。
     那就说一个身边的例子。是一个认识的朋友,他刚刚从国内来日的技术型小强,小强的梦想就是自己写的代码将来达到没有人能改得了的神水平。
     进入一个新现场的时候,跟了一个TL。小强君的技术是优势,经常将Team中其他人写的东西进行优化和更改。很快就得到了TL的重用,TL重用的方式就是将更多的编码任务交给小强来完成。
     随着项目的稳定,和小强的出色。TL减员了三个人,而这多余出来的任务都由小强君一个人完成了。一个人干了四个人的工作,小强君很辛苦,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很多的错误和问题。
     TL则以此为由,拒绝了小强君涨工资的要求。直到小强君得知,TL这一年来在这个项目中赚的钱是他的四五倍的时候,小强君愤怒的,在TL一再的挽留中挥手而去。放弃的自己熟悉的现场,浪费了两三年的时间,然后一切从零开始。
     小强君已经很努力了,但是他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径实现自己阶层的跃迁。所以,方向不对的努力,只能是,越努力,越被动。而那位TL,他站在小强君的上一个阶层中,只付出了不到10%的精力,就将小强君的付出轻松的转化为了利益,而理所当然的收入囊中。
     同时这里还要告诉你一个坏消息,像上文中提到的那个TL一样。往往上阶层的人比你都还要努力。
     早在2010年,Barclay‘s Wealth就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净资产在1500万以上的人中,有60%的人表示,不管多老,只要自己的身体还能动,自己的脑子还能转,就会一直工作下去。54%的千万富翁也是如此。
      第三 
     来吃一颗踏实定心丸,100%的努力的人都是可以实现被动阶层跨越的
     李笑来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霹雳裂空一般的名言“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但是如果你一味的担心付出,畏惧思考,不去努力。那你将来人生的每一步,才都是冤枉路。”
     好在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愿意付出努力的人,只要你做到应该做到的100%的努力,你就会超越你的同级的人,然后被动的实现阶层的跃迁。
     简书小六说到过,正确的100%的努力是分为三个层级的:
     基本:必须要做的事情
     加分:别人期待的,你做到了
     WOW!:别人没想到的,你做到了
     大多数的人都连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所以更别奢望完成WOW的等级了。
     所以,大部分人的最后结局都是平庸,除非能一直有一个勇敢的心。
     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的见识。而你现在所走的每一步,都决定着你将来能处于哪个阶级。

读吴军的《见识》有感

2. 《见识》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整理的《见识》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见识》读后感1     最近的忙碌程度有点“一觉回到解放前”的感觉,要不是见客户,要不是谈业务,有点空闲时间,还得打电话,玄姐安慰我说,万事开头难,静下心来,自己还是蛮享受这样的状态,可能是爱不觉累吧。
     我也一直坚信村上春树的话:尽管眼前十分困难,但说不定日后会开花结果。前天忽然觉得心里发虚,每每这样的状态,我就知道,有时间没看书了,转身看后面的书架,一看就看到吴军老师的《见识》,不知道啥原因,可能是因为觉得进入酣客后,自己又长了不少新见识的缘故吧。
     这好书,一上手就放不下,这两天忙里抽空的粗读一遍,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记得原来看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就有这样的感觉,这次更加明显,看完后就像遇到一个智慧通透的大哥,娓娓道来他的见识,这本书的内容繁杂,有点像东北乱炖,味道厚重,里面特别多的认同感,当然也有不感兴趣的东西来供我走神用。
     前两天翻看自己前十几篇读书笔记,难怪阅读量低,这样的风格也是有问题,大而全的介绍,走马观花的感慨,所以这次适当调整一下。
     书中我比较大的感触就谈到每次演讲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多讲,其实台下的人至多能记住我们讲过的三个主要主题,多了就是少。我联想到这次在济南报告的用力过猛,对比在内蒙的简单扼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希望在南宁的会议上有所改善。
     我从小学习一般,也不太懂学习的奥秘和关键在哪里,现在慢慢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记住什么,其实要学会忘记什么从而真正的领悟,再实践,不断磨练和实战,才能塑造更好的自己。读后感·我最近直接参与业务开拓,再次深刻理解人都是算得过账的,而且都是为了自己经济利益而奋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看似是智商,情商和知识上,其实是在智慧上,而智慧的.核心则是对人性的理解。
     今天看完这本书最后的感觉是,好书和好知识真的有用,第一,它们能让人真正的感到快乐,会有一种与宇宙同频共振的颤抖感和快感;第二真正有价值的书和知识以及实用的常识,可以沿着时间的维度帮助我们看清未来。
     再次感谢吴军老师的无私奉献,看他的书真是能感受到书里传递他的生命状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见识》读后感2     对于读书,不仅要有输入,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容上的输出。
     关于寒窗苦读,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因为寒窗苦读所以全世界都欠你钱的三观,早一天毁掉比晚一天毁掉好”。寒窗苦读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并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能抱有这些付出就必须要有什么回报,更要树立的是终身学习的态度,实实在在的学到有本领,才能坦然面对生活和社会。所以,不能抱有读书无用的思想,这个过程是必须要有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改进方式和方法去提高自己。
     关于家庭教育,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而父母更多的都同时在上班,对于家庭教育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常常被淡化,没有真正意识到“父母在子女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成熟,首先是自己要不断进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养成好的习惯,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才是给孩子有了一个好的起点。有时候,我自己在倒立,结果2岁的儿子也时不时的在床上做出这样的动作,所以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你不经意的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如果你常常在玩手机,而要求子女去学习,我相信不是他主动去学习的,一般都是拒绝去学习或者学得心不在焉。就像儿子对我说“不要玩手机了,我都不玩,带我玩玩具”,说的自己都内疚的不行,便只有行动起来。
     关于“向死而生”,对于死亡,都是会产生恐惧的,不过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结果。“每当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我就想,没关系,我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除死无大难”等的想法,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有轻生的念想,死亡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点,虽然是终点,但是在人生中只占一个过程或节点,所以要珍惜和利用好其他节点,“绝大多数人都过分看重最后的一两周,而忽视前面的几十年,在健康的几十年里,浪费的时间又何止两周呢”。读后感·而且,今年我对死亡这个词语感受更深更贴近,身边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离开了,有不到10岁的侄儿因突发病夭折,有30多岁的亲戚患病早逝,有五十多岁的熟人患癌离开,有六十多岁的身边人不慎落水溺亡,也有80多岁的亲戚安静的离开。所以死亡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过程不一样,留下的也不一样,对于他的评价也不一样,人生的长河中需要在过程中的每一天都要活得健康活得精彩。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需要不断审视自己,读后感未完待续,写在阳光明媚的秋季早晨。

3. 《见识》读后感

文/叶子
  
                                          
 作者吴军老师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大小首先取决于他的“见识”有多少。
  
 在这本书中,吴军老师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身边那些时代领航者的经验,详细的写了出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并且告诉我们如何去深度思考的方法。
  
 此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下篇 人生的智慧,讲的是关于“投资”,“读书”,“演讲”等方面的建议,都是睿智的语言,独到的见解。
  
 作者从“命运”、“幸福”、“见识”等几个方面讲解,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书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首先要信命和认命,对于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作者认为命运是由环境和对人生方向的规划两个因素决定的。而环境又主要是基因决定的,后者由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决定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基因,但是,我们能提高自己的见识。
  
 要想命好,信命就是相信有所不能,认命就是“不逾矩”,不去奢望自己命之外的事情,认命并不是消极妥协,作者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观点。
  
 我们认命,是在了解命运的真相之后,努力的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给予我们的安排。
  
 如果我们的心中有了荣誉和责任,行为举止优雅与从容,镇定的应对发生的事情,我们的幸福感就会大幅提高。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那么幸福感的来自哪里?作者引入学者的观点,一是来自基因的传承,二是影响力。前者好理解,就是传宗接代呗。后者也可以理解成个人的“存在感”,影响力越高,存在感越强,幸福感越强。
  
 关于幸福的三个维度,作者说,一是爱情和婚姻,二是对未来的期望,三是对未来的态度。
  
 在婚恋方面,如何分清楚爱情和婚姻呢?爱情是身体化学反应带来的愉悦感,婚姻是两个人在一起舒适温馨的状态。少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结婚的概率会大一点儿。
  
 总之,作者在书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的建议,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具有指导意义,通过不断的学习,让我们逐渐成长起来。

《见识》读后感

4. 读书| 《见识》读后感

又读完了一本书,制定的读三本书的目标已经完成三分之二了,可喜可贺。
  
 
  
  
 在这本书中我做了挺多的笔记,在人生的意义上、在第一份工作的考量上、在职业和职场方面、在商业的本质和投资观方面、以及从古今大家的言论中汲取到的智慧、还有自我培养认知提升等方面都有涉及。
  
 
  
  
 现在读完了整本书,对书本进行回顾,准备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我反而在想:以上各方面对我都有启发吗?我真的记住了那么多内容了吗?
  
 
  
  
 经过我的认真思考和回忆,发现没有记住那么多的内容。正是经过认真思考和回忆,我反而觉得读完一本书,这本书中能给我带来一个方面的价值就已经很成功了。而从不同书籍中收获到的各个方面的价值又有深度、广度和高度之分。
  
 
  
  
 我在书中收获到的最重要(对于我而言)的价值就是:我们一开始就要追求类似于帝道和王道的大道,而不是霸道。
  
 
  
  
 这句话放在这里或许很难理解,我通过原文来表述:
  
  【原文如下】
  
 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和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一些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比如出生和成长的环境、运气,以及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等。不过还有一些是自身可控的因素,而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在可控的方面多下点功夫而已。而在后一种因素中,一个人的立意至关重要,目标设置错了,结果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为了说明立意的重要性,我先来讲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故事——商鞅游说秦孝公。
  
 
  
  
 商鞅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不知为何最近他又火起来了,关于他的影视节目、纪录片、自媒体脱口秀和文章特别多。过去大家谈论商鞅,都是把他作为伟大的改革家;而近年来大家再说起他,似乎都在对他那种急功近利的改革进行反思。不过,急功近利并非商鞅的本意,而是秦孝公的选择。接下来我们就还原一下商鞅游说秦孝公的过程,然后再看看错误的立意给秦国带来的悲剧,并且思考一下它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商鞅游说秦孝公一共进行了三次,《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商鞅西入秦后,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孝公。第一次商鞅讲尧舜禹汤的帝道,讲了半天,秦孝公听得睡着了。会面结束之后,孝公向景监发了火,说你推荐的是什么人啊,太自大,让景监请商鞅离开。商鞅听到景监的反馈后不气馁,让景监再给他一次机会,于是5天后景监又给他安排了第二次见面。这一次商鞅讲(周)文王、武王的王道,秦孝公听得有了点儿兴趣,说这个人可以在一起聊聊天,但是依然没有打算起用商鞅。
  
 
  
  
 景监把孝公的意思回复给商鞅后,商鞅说:“我已经知道该怎么游说他了,请再给我一次机会。”第三次,商鞅以霸道游说孝公,和孝公聊了五霸之事,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身子不断向前倾,差点跌倒。这之后,孝公又一连几天请教商鞅,并最终决定任用商鞅来实施变法。
  
 
  
  
 景监知道后,就问商鞅:“既然你知道大王的心思是富国强兵,称霸诸侯,为什么前两次还要和他谈帝道、王道?”商鞅说:“我是怕如果他真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我一开始就说那些低层面的事情,把他看低了。”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商鞅为秦国制定了功利性很强的法律,这些法律作为政治和军事工具,在短期内功效明显。但是商鞅清楚它的负面后果,商鞅说:“这样一来(急功近利),国运终究不可能超过商朝和周朝。”最后的结果也不出商鞅的预料,暴秦在统一中国20年后就灭亡了,更可悲的是,孝公的宗室也遭灭族。如果孝公知道他的子孙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不知道是否会后悔选择了采用霸道治国的道路。
  
 
  
  
 可以讲,秦孝公和后来的君主们从一开始在立意上就有问题,商鞅三次分别用了帝道、王道和霸道游说他。显然,秦孝公对它们的态度截然不同,最后采用了一种速效却危险的策略,最终让秦国走到了死胡同。今天,秦孝公虽然死了,但是有他这样想法的人依然在社会上占大多数——追求速效的霸道,而不是长远的王道和帝道。
  
 
  
  
 讲到这里,很多人会说,任何国家在崛起时首先要率先富国强兵,那时候谈帝道和王道不是好高骛远吗?但是,世界上毕竟有立意超过秦孝公这些君主的人,比如拿破仑。拿破仑一生花精力最大、最引以为豪的是他的《拿破仑法典》,而不是哪一场战役的胜利。
  
 
  
  
 虽然拿破仑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是却精通法律,并且知道它的重要性,因此任命了起草法兰西法典的委员会,并亲自参与法典的制定。在参议院一共召开的102次宪法讨论会中,拿破仑亲自担任委员会主席并参加了其中的97次会议,且逐条审议了法典。在讨论会议上他常常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让那些著名的法学家惊讶不已。法典最后经立法院通过,正式公布实施。
  
 
  
  
 虽然拿破仑在军事上的胜利在1812年就终结了,但是整个19世纪,欧洲依然是在拿破仑的影响下度过的。拿破仑总结自己一生的成就,最为自豪的却是这部法典。他在临终前,不无感慨地说道:“我一生40次战争胜利的光荣,被滑铁卢一战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绩是永垂不朽的,这就是我的法典。”拿破仑的成就在于,他在一开始就把立意定在确立一个资本主义的现代国家上,而不只是军功和征服,或者说他追求的是帝道而不是霸道。
  
 【原文内容文字版权归吴军博士所有】
  
 【本账号文章首发于公众哈“连live”】

5. 吴军《见识》之幸福人生

人生就像一条长河,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河的长度、宽度和深度。深度取决于个人修行和对世界的理解;而宽度的拓展需要和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做事;至于长度,取决于思想的价值,短期内是无法知道的。
  
 假设社会是100层,塔尖是第1层,塔底是第100层。那么,真正从底层(假设后20%)跳到上层(比如前20%)是寥寥无几的。在美国按照经济收入来说,后20%的人只有4%(即绝对人数的0.8%)最终进入到上层。因此,我们普通人只要能努力朝上挤几层,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绝大部分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松懈状态,达不到80%的努力,所以才给了逆袭者机会。逆袭要讲究实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情况实属九牛一毛。
  
 真正的逆袭应该是什么样子?
  
 真正的逆袭应该是,不抱怨命运,不断努力,克服艰难险阻,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年轻人,尤其是辛苦挣工资的年轻人,希望通过股市或者某种金融投资来达到生活得更好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对自己的职业投资才更靠得住。而对于配偶来说,他/她们其实是最大的变量,能对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至于是正面还是负面则取决于找的是什么样的配偶。所以,在婚姻上,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恋爱就闪婚的人,面对的风险非常大。
  
 过度地关心孩子并一定有好处,但一定有坏处。第一,时代在变化,代沟其实更是两种时代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教育的可怕之处便是用上一辈的思想教育新一代人如何迎接未来。第二,年轻人栽跟头,早一点比晚一点好,很可能会因此成熟起来。第三,婚姻是两个人的事,而并非两大家子人的事。父母过多干涉子女的择偶标准和婚姻,对子女来说是没有说服力的。
  
 但另一方面,要想让父母成熟,首先子女本身就要不断进步且成熟。父母刷朋友圈却同时让子女好好学习,本身就只能适得其反。其次,在观念上父母要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商业文明转变。科技可以加速,但思想进步是较慢的,所以要特别有意识地提升认知。父母和子女需要相互的尊重和理解,注意是“相互”。同时,子女也应该主动和父母沟通,把自己新的思维和理念传递给父母,否则没有沟通,代沟只会越来越大。
  
 死亡是人之必达的终点,承认它的存在便不会执拗于这一现实带来的恐惧。而会因为活着的每一天而感激。不如,倒着思考,在死亡前夕回顾人生,你最想完成的是什么?你没有做会带着遗憾死去的是什么?列出来一个遗愿清单,从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做。
  
 然而虽然生命如此珍贵,很多人在病危之际也希望自己能够活的更长一些,哪怕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哪怕花掉巨资甚至是借来的。在生命垂危之际买钱买时间,不如用这些钱把人生前面几十年过好。比如,子女把浪费的时间分出来一部分陪父母,父母们抽出小部分时间多陪子女。这就相当于延长了我们的寿命。所以,延年益寿,应该从珍视时间做起,从珍视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

吴军《见识》之幸福人生

6. 读《见识》有感

   纷纷扰扰的世界,不知所措的人生,迷雾中寻找,不确定性摸索。这仿佛成了现代世界的普遍困扰,之所以会有这种困扰,是因为我们还缺乏见识。吴军老师的《见识》这本书,是吴军老师所达到人生高度上知道的见识,看过之后,犹如带上了望远镜,能望的更远,看的更深。老话说得好,望的远,走的更远。吴军老师本人是成功人士,他的成功是由于他更高的见识。清华大学毕业,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google 中日韩文搜索主要设计者,曾任腾讯副总裁,现在是丰元资本的创始人;吴军老师更为知名的是专栏作家,曾出版过《数学之美》等畅销书籍;更让我倾佩的是他还是资深的摄影爱好者和古典音乐爱好者。一个人能在事业、兴趣、家庭做的都很好,他是怎么做到的?智者必有其非常的见识,《见识》这本书本身带我们增长见识,但我们也能知道增长见识的底层要则。
      增长见识第一要则:掌握商业的本质 
     在商业文明的现代社会,掌握商业的本质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生存的基本技能。比如,我们如何看待共享经济、众筹经济,以及时不时冒出的新经济,任何新商业的背后都离不开商业本质,看穿其本质,才能了解其走势。在这个大众创业的年代多少人对创业的误解,书中提到有些创业者做完0-1就撒手不干了,这让我想起了搜狐公司的张朝阳,当年门户0-1启动后,过的很好,后来撒手到处游山玩水,却错过了1-N的媒体迭代;也有些创业者只做1-N的事,比如山寨他人产品;其实,创业应走完0-N全过程。
     那么,商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吴军老师说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依我个人的理解:商业的本质的让人多花时间,而不是省时间。每个商业体都希望你多花时间,钱某种程度讲是个人时间所换来的。
      增长见识第二要则:高效做事 
     在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需要面临多种事情,生命只有一次,给每个人的时间是公平的,在时间限制的情况下,高效做事,我们人生才能完成更多的事情,体验更广的人生。比如,高效做事,要拒绝成为一个伪工作者,伪工作者每天貌似很忙,经常加班加点,但是其做的工作却无效或者根本没有带来收益。成为高效的工作者,做重要的事情,做能提高收益的事情,而不是做一些杂七杂八的无意义事情。
       增长见识第三要则:人生减法 
     人生需要做减法,我们常常困扰时间不够,可能是选择太多,而又不愿意放弃。人的精力有限,我们需要做减法,把选择砍掉,精简到能专心的做少的事情。吴军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有朋友的女儿大专毕业,做护士,后考上约翰胡普金斯大学,后又在全球500强医疗公司做经理,她的成功法则就是做减法,出国时就一心一意考托福,而在公司就花很长时间做一件事,10多年就只跳过一次槽。人生需要做减法,别太贪婪,什么 都想得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增长见识第四要则:认识幸福 
     现代人所谓的成功其实并不是一种追求,这只是手段,我们真正要做到的是幸福。过幸福的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吴军老师事业有成,但他不仅仅看重事业,还协调时间专研兴趣,注重家人,写书传播正影响力。人生可以多维,幸福不是单一的。事业的成就某种意义上对社会产生了正向的影响,这种正影响会给人由衷的幸福感,比如,吴军老师写书,对社会产生正影响。而兴趣,给个人的幸福感,体验世界的别致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当然,幸福还包括家庭的幸福。
     增长见识,带上自己的望远镜,看的更远,我们也就能走的更远。而增长见识的方式无非是:读书、交流、行走。

7. 《见识》第一章读后感

•人生是一条河
  
 为什么会有人在意自己的影响力,因为它是人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来源之一。
  
 •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
  
 对于那些试图在金字塔上爬几个台阶的人来讲,要做的不是抱怨社会的不公平,而是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同时把注意力放到最该关注的事情上去。
  
 •人生最重要的投资
  
 对于年轻人来讲,对自己的投资和职业上的进步,远比在股市上捞点钱或者向父母借钱买一套房子更为重要,也更为靠得住。
  
 当然,还有一个和投资自己至少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投资,就是找到一个好的配偶。
  
 •让父母成熟起来
  
 关于思维方式:如果两个年轻人在社会上竞争,一个是新时代的思维方式,一个是父母传递给他们的旧时代的思维,后者不免会败落,甚至被淘汰。
  
 关于年轻人跌了跟头怎么办?“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这不仅在投资上是个铁律,在人的成长上也是如此。人不可能一辈子不栽跟头,如果一定要栽跟头,早一点比晚一点好。
  
 关于孩子婚姻:在现代社会,婚姻更多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一大家子一起掺合的事情。
  
 父母成熟,首先要自己不断地进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做最好的示范。
  
 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放大了的自己,要想让他们有出息,父母们先要成熟起来;要想让孩子将来成为精英,自己要先成为精英的父母。
  
 •向死而生
  
 的确,没有个体的死亡,就没有整体的发展。有生就有死,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生命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如果能够将遗传的信息传递下去,再创造出的信息流传下去,我们的生命已经相当完美。
  
 当我们想到生命的意义,站在一生的高度过每一天时,就能活出精彩!
  
                                    ——摘自《见识》
  
 
  
                                          
 读完《见识》第一章: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深切的感受到了人活着不仅要追求的是物质的财富,还有精神的财富,只有两者平衡,才会有由衷的幸福感。
  
  
 作者吴军从人生是一条河,谈到了世界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再聊到投资自己,以及配偶,然后给到男生、女生关于婚姻的一些建议;聊到父母,聊到面对死亡时,要有“向死而生”的精神。
  
 从家庭、父母、配偶、子女,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人生的每个角色,确实有所不一样的见识。
  
 读到“向死而生”这个章节时,让我想起了14年出车祸的我,但是内心一直在默念着:我还年轻,不能有事……庆幸老天眷顾,没有什么大事。从那以后,在工作、生活中,都没有太大不能迈过的坎,毕竟经历过了生死,其他在名和利部分就显得微乎其微,不再那么重要了;也只有经历过,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真好!
  
 不管怎样,永远在心里记着: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所以不要太刻意去追求某种名利,只有内心平和的对待世界,内心平和了,才会有幸福感,嘴角也才会情不自禁上扬……
  
 下一章节分享,未完待续……

《见识》第一章读后感

8. 如何评价吴军博士的书《见识》?

这本书的内容是四十封吴军写给女儿们的家书,这是什么神仙爸爸呀,超有见识还很可爱。
读书过程中有一种体验特别好,就是一个事情本来特别困惑,突然看到一些内容被点醒,瞬间通透。
很多有用的道理都老掉牙也很简单,但严格去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