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有哪些危害?

2024-05-06 14:41

1. 非典有哪些危害?

“非典恐惧症”危害甚于“非典” 

“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对‘非典’的过度反应造成的损害已经超过‘非典’本身的危害了。”日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同样是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给人类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非典”,对“非典”这种新病,市民完全没必要过度恐慌。 


作为中国现行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执行主任,曾光教授参与了广东省防治“非典”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他列举了一串数字,说明“非典”并不可怕——世界卫生组织去年11月26日发布公告,流感每年至少会对全球6亿到12亿人造成影响,其中症状严重者300万至500万人,25万至50万人因流感死亡,病死率高达8%至10%。照此比例推算,我国每年患流感人口为1.2亿至2.4亿,其中有60万至100万人为重症患者,死亡5万至10万人。北京每年流感患者为120万至240万人,因重症死亡人数约为500至1000人。 


曾光教授紧接着为记者分析了北京“非典”的发病情况:北京目前病死率大大低于流感的病死率。而且据预测,这个病死率还会不断下降。 


曾教授认为,“非典”是原因不明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为病因不明,所以许多人恐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据他介绍,根据流行病学的分布特点,任何一种流行疾病在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分布都会走过升高、持平、降低到最终消失的过程,广州、香港等地“非典”暴发时也曾经历过这样的上升期。 


曾教授特别谈到,现在社会上“非典”恐惧症更甚于“非典”本身。一些市民最近都在注射胸腺肽、胎盘球蛋白等来提高免疫力,曾教授认为此举完全是没有必要的。目前“非典”患者中以20至40岁的青壮年人居多,这主要是由于年轻人接触社会面广泛,感染机会多造成的。但目前防治“非典”没有特效药,疫苗的研究还需时日,个别药物的确可以暂时提高免疫力,但它对“非典”并没有特异的预防和保护作用,有些人误以为打了针就是上了“保险”,平时不注意卫生,反倒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非典有哪些危害?

2. 关于非典的资料有哪些?

非典小资料 

  
一、“非典”是指自2003年以来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一类由冠状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病症。它是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染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二、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与以往不同的是,首先病人高烧、干咳,并且没有一般流感的流涕、咽痛等症状,也没有通常感冒常见的白色或黄色痰液,偶尔病人痰中带血丝,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个别病人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烧时白细胞会升高,而此次非典型肺炎病人白细胞正常或下降。“非典”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症状会和感冒比较好区别,但是在初期的时候,有时候还是非常容易混淆,甚至一部分“非典”的病人,开始的时候症状类似于感冒,或者完全和感冒相同,或者有点象流感一样,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因为作为“非典”的病原体来说,不是一下子到肺部的,要经过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到肺部,我们观察的病人,往往是持续的发热,持续三五天,甚至再长的时间,但是在观察的过程中,突然出现病情的转机。病人通常的症状有干咳少痰,个别痰中带血,严重的会呼吸困难。一般感冒病症包括发烧、咳嗽、头痛,可在数日后转好,并且一般没有肺炎迹象。

三、潜伏期约为二至十二天之间,多数人通常在四到五天就有明显症状。目前大家公认的传播途径是经过呼吸道传播,主要是通过飞沫来传播,特别是近距离接触,咳嗽、喷嚏、病人的分泌物、体液接触所传染;现在又有一些其它情况,直接接触病人后,通过手,再揉鼻子、眼睛等,也是一个传播途径。

四、建议如发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早就诊,因为这种病在观察的过程中,会突然加重,假如能及早发现,给予及时治疗,大多数的病人经过数周就可以康复出院。另外到医院就诊,除了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外,可以及时的采取隔离措施,避免回家里感染家人和到社会上传染给别人。还有,有些人认为如果有流鼻涕的症状,就肯定不是“非典”是不对的。无论“非典”病原体是什么,都是经过上呼吸道,经过口咽、鼻喉部侵入的,所以早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普通感冒的类似症状。怀疑感染非典型肺炎应及早到医院就诊,X光检验有助于诊断。

五、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但经及时的支持性治疗和对症治疗后,绝大多数病人可以痊愈康复。目前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多学科专家,在总结前阶段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目前没有疫苗预防非典型肺炎,而且也没有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所以说,预防“非典”最根本的办法是强身健体,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六、主要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①                  培养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②                  注意均衡饮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③                  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注意居室环境清洁卫生,勤晒衣被。(室内安装空调的要保持空调设备的良好性能,并经常清洗隔尘网,保证送风安全。)

④                  避免前往空气疏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或长时间呆在密闭的空间内。

⑤                  出现病症应及时就医。

3. 非典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非典带来的影响之一,是部分员工将因生病、被隔离等原因而无法正常上班。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受影响的劳动力所占比例还很小,暂时不会对供给造成真正的压力。
受非典疫情影响,所有人才集市一律停办。在有形人才集市暂时隐退的情况下,网络招聘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另外,中华英才网(ChinaHR.com)提供的相关资料也表明:非典对中国产业的影响,视产业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影响以服务业为重,对制造业的影响最低。而中国大陆的产业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居于次要地位。因此,中国大陆受非典的影响将小于新加坡、泰国等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国家。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的相关研究也认为,受疫情影响的主要是第三产业,然而中国的第三产业目前仍然不是主导产业,其发展是比较平稳的,尽管会有所收缩,但幅度不会太大。而第二产业作为中国的主导产业,目前的发展势头依然很好,企业尚未因此停工放假,因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

非典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4. 非典是怎么引起的?

(一)流行病学
经典冠状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毒包括三个群,第一、二群主要为哺乳动物冠状病毒,第三群主要包括禽类冠状病毒。人冠状病毒有两个血甭型(HCo-229E,HCoV-OC43),是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人类20%的普通感冒由冠状病毒引起。冠状病毒也是成人慢性气管炎急性加重的重要病因之一。基因组学研究结果表明,SARS-CoV的基因与已知三个群经典冠状病毒均不相同,第一群病毒血清可与SARS-CoV反应,而SARS患者血清却不能与已知的冠状病毒反应。因此,作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SARS-CoV可被归为第四群。
(二)形态结构
SARS-CoV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有包膜病毒,直径多为60-120nm,包膜上有放射状排列的花瓣样或纤毛状突起,长约20nm或更长,基底窄,形似王冠,与经典冠状病毒相似。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较长而复杂,成熟病毒呈圆球形、椭圆形,成熟的和未成熟的病毒体在大小和形态上都有很大差异,可以出现很多古怪的形态,如肾形、鼓槌形、马蹄形、铃铛形等,很容易与细胞器混淆。在大小上,病毒颗粒从开始的400nm减小到成熟后期的60-120nm。在患者尸体解剖标本切片中也可见到形态多样的病毒颗粒。
(三)生物学特性
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由RNA基因编码的多聚酶利用细胞材料进行RNA复制和蛋白合成,组装成新病毒并出芽分泌到细胞外。与以往发现的冠状病毒不同,利用Vero-E6或Vero(绿猴肾细胞)细胞很容易对SARS-CoV进行分离培养,病毒在37℃条件下生长良好,细胞感染24小时即可出现病变,可用空斑进行病毒滴定,早期分离株的培养滴度一般可达1×106pfu/ml左右。在RD(人横纹肌肿瘤细胞)、MDCK(狗肾细胞)、293(人胚肾细胞)、2BS(人胚肺细胞)等细胞系上也可以培养,但滴度较低。
室温24℃下病毒在尿液里至少可存活10天,在腹泻患者的痰液和粪便里能存活5天以上,在血液中可存活15天,在塑料、玻璃、马赛克、金属、布料、复印纸等多种物体表面均可存活2-3天。
病毒对温度敏感,随温度升高抵抗力下降,37℃可存活4天,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病毒。紫外线照射60分钟可杀死病毒。
病毒对有机溶剂敏感,乙醚4℃条件下作用24小时可完全灭活病毒,75%乙醇作用5分钟可使病毒失去活力,含氯的消毒剂作用5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四)分子生物学特点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由大约30000个核苷酸组成,与经典冠状病毒仅有约60%同源性,但基因组的组织动工与其他冠状病毒相似。基因组从5'到3'端依次为:5’-多聚酶-S-E-M-N-3'。5'端有甲基化帽子结构,其后是72个核苷酸的引导序列。基因组RNA约2/3为开放新闻记者框架(ORF)1a/1b,编码RNA多聚酶(Rep),该蛋白直接从基因组RNA翻译,形成多蛋白前体,后者进一步被病毒主要蛋白酶3CLpro切割,主要负责病毒的转录和复制。Rep的下游有4人ORF,分别编码S、E、M和N四种结构蛋白,它们从亚基因组mRNA中翻译,亚基因组mRNA以不连续转录的机制合成,其转录由转录调控序列(TRS)启始,后者的保守序列为AAACGAAC。基因组3'端有polyA尾。
病毒包膜为双层脂膜,外膜蛋白包括糖蛋白S、M和小衣壳E蛋白。M糖蛋白与其他冠状病毒糖蛋白不同,仅有短的氨基末端结构域暴露于病毒包膜的外面。长而弯曲的螺旋状核衣壳结构由单一分子的基因组RNA、多分子的碱性N蛋白以及M蛋白的羧基末端组成。病毒的模拟结构如图1所示。S蛋白负责细胞的黏附、膜融合及诱导中和抗体,相对分子质量大约150000-180000,包括胞外域、跨膜结构域以及短羧基末端的胞质结构域。在经典冠状病毒中,E蛋白和M蛋白可能组成最小的装配单位,E蛋白对病毒的组装发挥关键作用,M蛋白对于病毒核心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冠状病毒不同的是,在S和E之间(X1-274aa,X2-154aa)以及M和N(X3-63aa,X4-122aa,X5-84aa)之间有多于50个氨基酸的多肽潜在编码序列,M和N之间还有少于50个氨基酸的多肽潜在编码序列。同源性搜索结果表明,这些潜在多肽与任何其他蛋白都没有序列的相似性。
图1SARS冠状病毒的结构示意图
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已经报道了多株SARS-CoV的全基因组序列,发现其变异程度不高,来自新加坡4株、加拿大1株、美国1株、我国香港2株、北京4株和广东1株共13个病毒株中发现了129处变异。根据其进化树,可以将目前的流行株分为2个基因组:一组包括我国北京4个毒株(BJ01-BJ04)、广州1株(GZ01)和香港中文大学测定的1个毒株(CUHK),其他毒株属于另外一组。分析病毒的变异特征,有可能为追踪病毒来源提供线索。
(五)免疫学特征
大多数情况下,SARS-CoV感染时,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并逐渐控制感染、清除病毒。有许多证据表明,SARS-CoV感染时,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并逐渐控制感染、清除病毒。有许多证据表明,SARS-CoV可以直接侵犯免疫系统,导致患者淋巴细胞、白细胞减少和外周淋巴组织的病理损伤。多数SA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而CD3+、CD4+、CD8+、T淋巴细胞较正常人明显降低,病情越重,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越明显,SARS患者恢复后,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逐渐恢复正常。SARS-CoV核酸一般在临床症状出现后5天可以从患者鼻咽抽取物中检出,第10天左右达到高峰,然后开始降低;21天,47%的患者鼻咽抽取物为阳性,67%粪便标本为阳性,21%尿液标本为阳性。N蛋白能诱发较强的免疫反应,因此可用于抗体检测。对抗体的检测表明,一般发病后1周,患者体内IgM开始产生,最多可持续3个月;7-10天左右IgG开始产生,随后逐渐升高,1具月左右抗体滴度达到高峰并全部阳转,至患者恢复后6个月仍持续高水平阳性。SARS是一种新发疾病,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病学资料表明,SARS-CoV主要引起显性感染,尚缺少亚临床感染的证据。本次SARS流行后,并未在人群中形成免疫保护屏障,人群仍普遍易感,检测患者血清中SARS-VoV特异性抗体有助于临床诊断。
SARS是一种新近由SARS-CoV引起的传染病,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还不清楚,所得到的一些线索主要来自SARS死亡病例的尸体解剖资料、超微结构研究、核酸水平的SARS-CoV检测和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认识的许多方面仍属推测,而且不可避免地还会受到治疗措施的影响。
SARS-CoV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在呼吸道黏膜上皮内复制,进一步引起病毒血症。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包括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肠道上皮细胞、肾脏远段曲管上皮和淋巴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肺血管内皮细胞受累可损伤呼吸膜血气屏障的完整性,同时伴有炎症性充血,引起浆液和纤维蛋白原的大量渗出,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凝集成纤维素,进而与坏死的肺泡上皮碎屑共同形成透明膜。
机体对SARS-CoV感染的反应可表现为肺间质内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渗出,激活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可释放细胞因子和自由基,进一步增加肺泡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诱发成纤维细胞增生。受损的肺泡上皮细胞脱落到肺泡腔内可形成脱屑性肺泡炎,且肺泡腔内含有多量的巨噬细胞。增生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可形成巨细胞。就巨细胞表型来说,主要为肺泡上皮细胞源(AE1/AE3阳性),少数为巨噬细胞源(CD68阳性)。巨细胞的形成可能与SARS-CoV侵染有关。因为体外实验证明,SARS-CoV感染可使Vero细胞融合形成合体细胞。肺脏的以上改变符合弥漫性肺泡损伤(diffusealveolardamage,DAD)的渗出期变化。病变严重或恢复不良的患者随后出现DAD的增殖期和纤维细胞,并产生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肠道上皮细胞和肾脏远段曲管上皮细胞被SARS-CoV侵染,一方面可解释部分临床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另一方面也可能在疾病的传播途径方面有一定意义。
由于DAD和弥漫性肺变致的血氧饱和度下降,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所引起的弥温性血管内凝血,常常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
SARS患者末梢血淋巴细胞减少,特别是CD4+细胞数减少,而且有证据表明SARS-CoV直接感染淋巴细胞,可能与SARS-CoV的细胞毒性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有关。kjqdSARS患者的体液免疫反应似乎正常,但从SARS患者恢复期血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的角度看,SARS-CoV感染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体液免疫反应。SARS-CoV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在SAR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至少意味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损伤的患者预后较差。
有关SARS活检和尸检的材料有限,故对其病理改变的认识还很有限。基于目前的尸检材料和少量支气管活检,SARS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其他脏器如心、肝、肾、肾上腺、脑等也可见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
肺:一般均明显膨隆,肿大,重量增加(图2)。除继发感染者外,胸膜一般尚较光滑,暗红色或暗灰褐色。胸腔可无或有少量积液。肺组织切面以均匀变者居多,可累及全肺各叶,似大叶性肺炎的肝样变期。色红褐或暗紫。继发感染者可有大小不等的脓肿形成。肺血管内可见血栓,部分病例可出现局部区域的肺梗死。在部分病例中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
图2SARS患者的肺标本,示全肺明显膨胀、实变
光镜观察:肺的病变通常比较弥温,几乎累及所有肺叶。主要表现为弥温性肺泡损伤的改变。依据病变时期的不同可有如下表现:病程10天左右的病例主要为肺水肿(图3)、纤维素渗出、透明膜形成(图8)、肺泡腔内巨噬细胞积聚和增生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脱落到肺泡内所形成的脱屑性肺炎及灶性肺出血等病变。这不仅在尸检标本可见,而且在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材料中亦有相同的病变变化(图4)。部分增生的肺泡上皮盯互融合,呈合体状多核巨细胞。在增生的肺泡上皮及渗出的单核细胞的胞质内可见病毒包涵体。随着病变的进展,在病程超过3周的病例常可见到肺泡内渗出物的机化、透明膜的机化(图5)和肺泡间隔的纤维母细胞增生。二者不断融合,最终形成肺泡的闭塞和萎缩(图6),导致全肺实变。仅部分病例出现明显的纤维增生,导致肺纤维化甚至硬化。肺内小血管常可见到纤维素性微血栓。以上病变在不同的患者可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患者的肺内亦可见到不同时期的病变。部分病例,尤其是长期治疗的患者,常可见到散在的小叶性肺炎甚至大面积真菌感染,其中以曲霉菌感染最为常见。继发性感染可累及到胸膜,造成胸腔积液、胸膜粘连,甚至发生胸膜腔闭塞。
图2SARS患者的早期肺改变:肺水肿,肺泡腔内充满富含纤维素的水肿液
图3SARS患者肺改变:透明膜,示肺泡内大量透明膜形成
图4患者男性,41岁,发热3天,2002年12月23日入院,2002年12月25日发展为呼吸困难,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1周后确诊,肺活检见肺泡上皮细胞脱落,少量出血(A),肺泡透明膜形成(B),纤维母细胞增长(C)
图5SARS患者肺改变:肺泡内的透明膜出现机化
图7SARS患者脾改变:白髓萎缩,淋巴细胞稀疏,红髓充血、出血
淋巴结(腹腔淋巴结及肺门淋巴结):部分病例可见到淋巴结肿大。镜下几乎所有检查的淋巴结淋巴滤泡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或消失,淋巴细胞分布稀疏,数量减少(图8)。血管及淋巴窦明显扩张充血,窦组织细胞明显增生。部分病你可见出血及坏死。
图8SARS患者淋巴改变:淋巴滤泡萎缩,淋巴窦及血管扩张
其他器官的改变:
心:SARS患者心脏的肥大比较常见,一般表现为左右心均匀性增厚。心肌间质水肿较明显,间质可有散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到心肌细胞空泡变性,灶性心肌炎改变或心肌小灶性坏死。严重的继发感染如真菌感染也可累及到心脏。
肝:多数病例可见肾小球明显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部分病例明小球毛细血管内可见广泛的纤维素性血栓,部分病例可见髓质内小灶状坏死及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肾间质血管扩张充血。部分病例可见到因继发感染所致的小化脓灶,偶见血管炎。
肾上腺:部分病例可见肾上腺皮髓质灶性出血、坏死、淋巴细胞浸润、皮质束状带细胞空泡变性和/或类脂含量减少。
脑:脑组织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部分病例脑内可见到散在的神经元因性改变,严重者甚至可见脑组织坏死。部分神经纤维可出现脱髓鞘现象。
骨髓:多数患者造血组织中粒系及巨核细胞系统细胞数量相对减少,部分病例红系细胞呈小灶状增生。
胃肠道:胃、小肠和结肠各段黏膜下淋巴组织减少,淋巴细胞稀疏,间质水肿。部分病例胃可见表浅的糜烂或溃疡。
胰腺:间质血管充血,部分病例间质有轻度纤维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外分泌腺萎缩,酶原颗粒减少,部分胰岛细胞变性。
胆囊:未见明显病变。
睾丸:部分病例生精细胞变性,生精现象减少。可见间质血管扩张、出血。
前列腺、子宫、卵巢及输卵管:未见明显病变。
除此之外,部分病例在肺、心、肝、肾、脑、肾上腺、横纹肌等可见到以小静脉为主的小血管炎病变。表现为血管壁及血管周围的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凋亡、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壁内及血管周围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5. 非典是由什么引起的

当年引起非典的病原体其实也是因为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经过调查研究,相关人员表示,引起非典原因是因为一种叫做“果子狸”的野生动物携带这种病毒。而引起的原因是,由于部分人喜欢吃所谓的野味,导致了冠状病毒出现了跨物种之间的传播。


但其实,果子狸只是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而冠状病毒真正的宿主其实来自于中华菊头蝠,而导致非典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果子狸捕食了蝙蝠,而人类又捕食了果子狸。

无论是这次肺炎还是2003年的非典都提醒大家不要因为贪食或者所谓的美味去吃没有安全防疫的野生动物。

非典是由什么引起的

6. 非典是怎么引起的?

(一)流行病学
经典冠状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毒包括三个群,第一、二群主要为哺乳动物冠状病毒,第三群主要包括禽类冠状病毒。人冠状病毒有两个血甭型(HCo-229E,HCoV-OC43),是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人类20%的普通感冒由冠状病毒引起。冠状病毒也是成人慢性气管炎急性加重的重要病因之一。基因组学研究结果表明,SARS-CoV的基因与已知三个群经典冠状病毒均不相同,第一群病毒血清可与SARS-CoV反应,而SARS患者血清却不能与已知的冠状病毒反应。因此,作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SARS-CoV可被归为第四群。
(二)形态结构
SARS-CoV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有包膜病毒,直径多为60-120nm,包膜上有放射状排列的花瓣样或纤毛状突起,长约20nm或更长,基底窄,形似王冠,与经典冠状病毒相似。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较长而复杂,成熟病毒呈圆球形、椭圆形,成熟的和未成熟的病毒体在大小和形态上都有很大差异,可以出现很多古怪的形态,如肾形、鼓槌形、马蹄形、铃铛形等,很容易与细胞器混淆。在大小上,病毒颗粒从开始的400nm减小到成熟后期的60-120nm。在患者尸体解剖标本切片中也可见到形态多样的病毒颗粒。
(三)生物学特性
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由RNA基因编码的多聚酶利用细胞材料进行RNA复制和蛋白合成,组装成新病毒并出芽分泌到细胞外。与以往发现的冠状病毒不同,利用Vero-E6或Vero(绿猴肾细胞)细胞很容易对SARS-CoV进行分离培养,病毒在37℃条件下生长良好,细胞感染24小时即可出现病变,可用空斑进行病毒滴定,早期分离株的培养滴度一般可达1×106pfu/ml左右。在RD(人横纹肌肿瘤细胞)、MDCK(狗肾细胞)、293(人胚肾细胞)、2BS(人胚肺细胞)等细胞系上也可以培养,但滴度较低。
室温24℃下病毒在尿液里至少可存活10天,在腹泻患者的痰液和粪便里能存活5天以上,在血液中可存活15天,在塑料、玻璃、马赛克、金属、布料、复印纸等多种物体表面均可存活2-3天。
病毒对温度敏感,随温度升高抵抗力下降,37℃可存活4天,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病毒。紫外线照射60分钟可杀死病毒。
病毒对有机溶剂敏感,乙醚4℃条件下作用24小时可完全灭活病毒,75%乙醇作用5分钟可使病毒失去活力,含氯的消毒剂作用5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四)分子生物学特点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由大约30000个核苷酸组成,与经典冠状病毒仅有约60%同源性,但基因组的组织动工与其他冠状病毒相似。基因组从5'到3'端依次为:5’-多聚酶-S-E-M-N-3'。5'端有甲基化帽子结构,其后是72个核苷酸的引导序列。基因组RNA约2/3为开放新闻记者框架(ORF)1a/1b,编码RNA多聚酶(Rep),该蛋白直接从基因组RNA翻译,形成多蛋白前体,后者进一步被病毒主要蛋白酶3CLpro切割,主要负责病毒的转录和复制。Rep的下游有4人ORF,分别编码S、E、M和N四种结构蛋白,它们从亚基因组mRNA中翻译,亚基因组mRNA以不连续转录的机制合成,其转录由转录调控序列(TRS)启始,后者的保守序列为AAACGAAC。基因组3'端有polyA尾。
病毒包膜为双层脂膜,外膜蛋白包括糖蛋白S、M和小衣壳E蛋白。M糖蛋白与其他冠状病毒糖蛋白不同,仅有短的氨基末端结构域暴露于病毒包膜的外面。长而弯曲的螺旋状核衣壳结构由单一分子的基因组RNA、多分子的碱性N蛋白以及M蛋白的羧基末端组成。病毒的模拟结构如图1所示。S蛋白负责细胞的黏附、膜融合及诱导中和抗体,相对分子质量大约150000-180000,包括胞外域、跨膜结构域以及短羧基末端的胞质结构域。在经典冠状病毒中,E蛋白和M蛋白可能组成最小的装配单位,E蛋白对病毒的组装发挥关键作用,M蛋白对于病毒核心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冠状病毒不同的是,在S和E之间(X1-274aa,X2-154aa)以及M和N(X3-63aa,X4-122aa,X5-84aa)之间有多于50个氨基酸的多肽潜在编码序列,M和N之间还有少于50个氨基酸的多肽潜在编码序列。同源性搜索结果表明,这些潜在多肽与任何其他蛋白都没有序列的相似性。
图1SARS冠状病毒的结构示意图
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已经报道了多株SARS-CoV的全基因组序列,发现其变异程度不高,来自新加坡4株、加拿大1株、美国1株、我国香港2株、北京4株和广东1株共13个病毒株中发现了129处变异。根据其进化树,可以将目前的流行株分为2个基因组:一组包括我国北京4个毒株(BJ01-BJ04)、广州1株(GZ01)和香港中文大学测定的1个毒株(CUHK),其他毒株属于另外一组。分析病毒的变异特征,有可能为追踪病毒来源提供线索。
(五)免疫学特征
大多数情况下,SARS-CoV感染时,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并逐渐控制感染、清除病毒。有许多证据表明,SARS-CoV感染时,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并逐渐控制感染、清除病毒。有许多证据表明,SARS-CoV可以直接侵犯免疫系统,导致患者淋巴细胞、白细胞减少和外周淋巴组织的病理损伤。多数SA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而CD3+、CD4+、CD8+、T淋巴细胞较正常人明显降低,病情越重,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越明显,SARS患者恢复后,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逐渐恢复正常。SARS-CoV核酸一般在临床症状出现后5天可以从患者鼻咽抽取物中检出,第10天左右达到高峰,然后开始降低;21天,47%的患者鼻咽抽取物为阳性,67%粪便标本为阳性,21%尿液标本为阳性。N蛋白能诱发较强的免疫反应,因此可用于抗体检测。对抗体的检测表明,一般发病后1周,患者体内IgM开始产生,最多可持续3个月;7-10天左右IgG开始产生,随后逐渐升高,1具月左右抗体滴度达到高峰并全部阳转,至患者恢复后6个月仍持续高水平阳性。SARS是一种新发疾病,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病学资料表明,SARS-CoV主要引起显性感染,尚缺少亚临床感染的证据。本次SARS流行后,并未在人群中形成免疫保护屏障,人群仍普遍易感,检测患者血清中SARS-VoV特异性抗体有助于临床诊断。
SARS是一种新近由SARS-CoV引起的传染病,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还不清楚,所得到的一些线索主要来自SARS死亡病例的尸体解剖资料、超微结构研究、核酸水平的SARS-CoV检测和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认识的许多方面仍属推测,而且不可避免地还会受到治疗措施的影响。
SARS-CoV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在呼吸道黏膜上皮内复制,进一步引起病毒血症。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包括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肠道上皮细胞、肾脏远段曲管上皮和淋巴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肺血管内皮细胞受累可损伤呼吸膜血气屏障的完整性,同时伴有炎症性充血,引起浆液和纤维蛋白原的大量渗出,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凝集成纤维素,进而与坏死的肺泡上皮碎屑共同形成透明膜。
机体对SARS-CoV感染的反应可表现为肺间质内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渗出,激活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可释放细胞因子和自由基,进一步增加肺泡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诱发成纤维细胞增生。受损的肺泡上皮细胞脱落到肺泡腔内可形成脱屑性肺泡炎,且肺泡腔内含有多量的巨噬细胞。增生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可形成巨细胞。就巨细胞表型来说,主要为肺泡上皮细胞源(AE1/AE3阳性),少数为巨噬细胞源(CD68阳性)。巨细胞的形成可能与SARS-CoV侵染有关。因为体外实验证明,SARS-CoV感染可使Vero细胞融合形成合体细胞。肺脏的以上改变符合弥漫性肺泡损伤(diffusealveolardamage,DAD)的渗出期变化。病变严重或恢复不良的患者随后出现DAD的增殖期和纤维细胞,并产生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肠道上皮细胞和肾脏远段曲管上皮细胞被SARS-CoV侵染,一方面可解释部分临床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另一方面也可能在疾病的传播途径方面有一定意义。
由于DAD和弥漫性肺变致的血氧饱和度下降,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所引起的弥温性血管内凝血,常常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
SARS患者末梢血淋巴细胞减少,特别是CD4+细胞数减少,而且有证据表明SARS-CoV直接感染淋巴细胞,可能与SARS-CoV的细胞毒性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有关。kjqdSARS患者的体液免疫反应似乎正常,但从SARS患者恢复期血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的角度看,SARS-CoV感染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体液免疫反应。SARS-CoV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在SAR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至少意味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损伤的患者预后较差。
有关SARS活检和尸检的材料有限,故对其病理改变的认识还很有限。基于目前的尸检材料和少量支气管活检,SARS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其他脏器如心、肝、肾、肾上腺、脑等也可见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
肺:一般均明显膨隆,肿大,重量增加(图2)。除继发感染者外,胸膜一般尚较光滑,暗红色或暗灰褐色。胸腔可无或有少量积液。肺组织切面以均匀变者居多,可累及全肺各叶,似大叶性肺炎的肝样变期。色红褐或暗紫。继发感染者可有大小不等的脓肿形成。肺血管内可见血栓,部分病例可出现局部区域的肺梗死。在部分病例中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
图2SARS患者的肺标本,示全肺明显膨胀、实变
光镜观察:肺的病变通常比较弥温,几乎累及所有肺叶。主要表现为弥温性肺泡损伤的改变。依据病变时期的不同可有如下表现:病程10天左右的病例主要为肺水肿(图3)、纤维素渗出、透明膜形成(图8)、肺泡腔内巨噬细胞积聚和增生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脱落到肺泡内所形成的脱屑性肺炎及灶性肺出血等病变。这不仅在尸检标本可见,而且在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材料中亦有相同的病变变化(图4)。部分增生的肺泡上皮盯互融合,呈合体状多核巨细胞。在增生的肺泡上皮及渗出的单核细胞的胞质内可见病毒包涵体。随着病变的进展,在病程超过3周的病例常可见到肺泡内渗出物的机化、透明膜的机化(图5)和肺泡间隔的纤维母细胞增生。二者不断融合,最终形成肺泡的闭塞和萎缩(图6),导致全肺实变。仅部分病例出现明显的纤维增生,导致肺纤维化甚至硬化。肺内小血管常可见到纤维素性微血栓。以上病变在不同的患者可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患者的肺内亦可见到不同时期的病变。部分病例,尤其是长期治疗的患者,常可见到散在的小叶性肺炎甚至大面积真菌感染,其中以曲霉菌感染最为常见。继发性感染可累及到胸膜,造成胸腔积液、胸膜粘连,甚至发生胸膜腔闭塞。
图2SARS患者的早期肺改变:肺水肿,肺泡腔内充满富含纤维素的水肿液
图3SARS患者肺改变:透明膜,示肺泡内大量透明膜形成
图4患者男性,41岁,发热3天,2002年12月23日入院,2002年12月25日发展为呼吸困难,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1周后确诊,肺活检见肺泡上皮细胞脱落,少量出血(A),肺泡透明膜形成(B),纤维母细胞增长(C)
图5SARS患者肺改变:肺泡内的透明膜出现机化
图7SARS患者脾改变:白髓萎缩,淋巴细胞稀疏,红髓充血、出血
淋巴结(腹腔淋巴结及肺门淋巴结):部分病例可见到淋巴结肿大。镜下几乎所有检查的淋巴结淋巴滤泡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或消失,淋巴细胞分布稀疏,数量减少(图8)。血管及淋巴窦明显扩张充血,窦组织细胞明显增生。部分病你可见出血及坏死。
图8SARS患者淋巴改变:淋巴滤泡萎缩,淋巴窦及血管扩张
其他器官的改变:
心:SARS患者心脏的肥大比较常见,一般表现为左右心均匀性增厚。心肌间质水肿较明显,间质可有散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到心肌细胞空泡变性,灶性心肌炎改变或心肌小灶性坏死。严重的继发感染如真菌感染也可累及到心脏。
肝:多数病例可见肾小球明显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部分病例明小球毛细血管内可见广泛的纤维素性血栓,部分病例可见髓质内小灶状坏死及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肾间质血管扩张充血。部分病例可见到因继发感染所致的小化脓灶,偶见血管炎。
肾上腺:部分病例可见肾上腺皮髓质灶性出血、坏死、淋巴细胞浸润、皮质束状带细胞空泡变性和/或类脂含量减少。
脑:脑组织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部分病例脑内可见到散在的神经元因性改变,严重者甚至可见脑组织坏死。部分神经纤维可出现脱髓鞘现象。
骨髓:多数患者造血组织中粒系及巨核细胞系统细胞数量相对减少,部分病例红系细胞呈小灶状增生。
胃肠道:胃、小肠和结肠各段黏膜下淋巴组织减少,淋巴细胞稀疏,间质水肿。部分病例胃可见表浅的糜烂或溃疡。
胰腺:间质血管充血,部分病例间质有轻度纤维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外分泌腺萎缩,酶原颗粒减少,部分胰岛细胞变性。
胆囊:未见明显病变。
睾丸:部分病例生精细胞变性,生精现象减少。可见间质血管扩张、出血。
前列腺、子宫、卵巢及输卵管:未见明显病变。
除此之外,部分病例在肺、心、肝、肾、脑、肾上腺、横纹肌等可见到以小静脉为主的小血管炎病变。表现为血管壁及血管周围的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凋亡、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壁内及血管周围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7. 非典的起因

你好,满意请采纳哦!

最初的传染源是果子狸,吃野味的人吃了果子狸引发的病毒,最早在广东发现,广东的钟南山院士将其命名为“非典型性肺炎”! 
患者为重要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此时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里病毒含量十分高,并有明显症状,如打喷嚏等易播散病毒。SARS冠状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人群不具有免疫力,普遍易感。

非典的起因

8. 什么叫非典?

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又叫“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一般是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病变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这次引起暴发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什么呢?世界卫生组织(WHO)负责传染病的执行干事戴维•海曼于2003年4月16日在瑞士宣布,经过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个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奋力攻关,得出一致结果,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暴发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们说,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身上发现,因国际上将此次流行的“非典”称为SARS,故科学家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