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渠道中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

2024-05-10 05:36

1. 货币渠道中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①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
,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②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③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其次,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行为;最后,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向经济领域各部门、各要素渗透和作用的全过程。正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才使得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各目标之间形成一个完善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才使得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充分显现出来。该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回顾入手,译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各自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应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最后建立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目标,提出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设想和建议。 本文针对近几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暴露出的问题,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首先指出当前国民经济活力不足,主要不是货币供应量的问题,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体制性梗阻;并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传导机构和客体缺乏活力、路径过窄、速度下降、动力和信号失真、环境不乐观等问题;其后,论述了在转轨经济时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不健全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最后,给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国民经济活力;相互影响;建议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也可以说是货币政策各种措施的实施和发生效应的过程。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情况分析,对我们理解国民经济运行特点以及存在问题,是很有用处的。近几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暴露的比较充分。今年以来,由于经济开始转暖,货币政策传导问题又可能被模糊。因此,现在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作些分析,以推进相关制度的改革。
  一、当前国民经济活力不足
  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需求不足,表现为增长速度相对下降,价格总水平出现负值。但最令人担心的是,国民经济的活力不足。活力最大来源在经济基础,在企业,在各类金融组织,在人民群众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人民群众推动、创造和发展的经济。政府引导作用是重要的,但没有生动活泼、创新开拓的民间基础,国民经济就会活力不足。国民经济增长潜力和实绩,固然是引人注目的,但国民经济是否充满活力,才是更重要的。经济增长不论高一点还是慢一点,通货不论是膨胀一点还是紧缩一点,都不能证明这个经济系统是否有活力。经济大起大落,既可能在无活力的国民经济系统中发生,也可能在有活力的经济系统中发生。经济有活力,增长快慢均正常;经济没活力,增长快慢都不容乐观。
  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金融活动有些象是这个有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支持着国民经济大系统的正常运行。前几年,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比较乱,需要整顿。整顿使相当多的金融组织关闭或重组,这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个过程,对货币政策传导也产生着影响。可以说,国民经济多年来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问题程度上虽有减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企业和基础金融组织的活力不足,以至国民经济活力不足,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清理整顿与制度创新,堵与疏,外部约束与内部约束,激励与约束等多种关系,都有待进一步理顺。
  现在国民经济活力不足的问题,就其与金融活动的关系来看,主要不是货币数量多少的问题,不是货币政策紧松的问题。就近三年情况看,货币与金融运行中,中央银行的各项措施是及时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只是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不很理想。其中原因,是货币流动渠道不畅,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体制性的梗阻。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目标的实现,但传导机制不灵减弱了货币政策效果。近两三年,货币传导机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比货币供给量影响更大。通俗地讲,我国当前问题,不是没水,而是水渠不畅。不是水少造成旱情,是有水但渠道不畅造成了旱情。需要讨论的重点不是放不放水,而是如何修整好水渠。换言之,货币传导机制的问题比货币供应量多少更重要。
  货币传导机制是以金融体系为依托的,没有健全的金融体系,就没有良性的传导机制;反之,没有好的货币传导机构,就没有可能发展和巩固好的金融体系。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既是货币供应量渗入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过程,又是货币存量与收入流量转化的过程。通过货币政策传导,货币供给量发生增减,对各种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发生影响。价格和产量变化,又反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渗透在国民经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国民经济活力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实体经济上出现的结构不合理和供求失衡的问题,既与金融活动存在的问题相关,也是金融活动产生问题的基础条件。货币传导机构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货币传导机制的诸多要素缺乏活力,是金融体制性萎缩带来的结果。
  二、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素的分析
  通常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把重点放在研究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以及最终目标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确定,是近些年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一大进步。但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不能过分高估中介目标的合理性。没有利率市场化,就没有能判断货币供给合理与否的真正尺度。这里我不讨论货币政策目标问题,想重点分析一下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那些承担传导任务的机构和经济变量所出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有六方面的问题: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机构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大银行病,是动脉硬化。 90%以上的存款在向大银行集中,投资环境不好,贷款风险大资金很难贷出。因此,一度时间,大银行不用央行的再贷款反而还再贷款;大量购买国债不愿卖给央行,胀肚子,消化不良。基础货币投放萎缩,集中反映为大银行上不能吐,下不能泻。结汇渠道和贷款渠道两条大动脉出现体制性萎缩,货币供应自然就下降了。这种情况导致的效应,与美国30年代因银行倒闭而出现货币供应收缩是一个道理。总之,这是货币流动主渠道有了病。从国民经济角度看,就是储蓄持续增长,而投资持续不振,形成了资金的负缺口。二是小机构病。基层金融机构困难重重,活力不足,可称之毛细血管大片溃烂导致失过量失血。这里既有大商业银行将省市分支机构贷款权力回收,信贷活动越在基层越显单薄。更有一大批城乡金融机构,如城市银行、农村信用社、各种基金会,正在整顿,问题不少。确实是毛细血管失血,使县及县以下的经济活动缺乏活力,忙于救火,金融支持和服务很难真正有效地开展。
  2、传导机制的客体即企业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由于整体经济尚没走出供大于求的困境,因此,相当多的企业缺乏生机,甚至不少奄奄待毙,需要重组或者关闭、破产。作为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货币供给的主要接受者,这样一种状况,大大降低了对货币需求能力,大大降低了银行贷款的信心。现在金融界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国有企业信用等级呈走低趋势,贷款存在资金陷阱问题。客观上讲,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转轨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并不完全是自已的过失,但并不能因此而不付出改革的成本。为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国家要求国有专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给予贷款支持。虽然《商业银行法》的出台和金融风险加大,迫使行政性干预有较大收剑,但以各种名义下来的政策性倾斜贷款,仍然不可能根本上杜绝。而且,越是大型企业,越是贷款大户,行政性干预就越难拒绝。其中,相当部分的企业用贷款去维持和解决生存问题,比如发工资
,或者还欠款。这种情况使金融机构行为变异,也使货币政策效果很少达到预期目标。
  3、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过窄。这里有三条路径可以考虑。一是基础货币投放路径。这是央行与国有大银行关系为主线的,也是与结汇和贷款情况相关的。去年以来,在再贷款上有所作为,使这个路径上基础货币投放有所扩大。面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增量占基础货币比重上升的态势,进一步设计央行的相关举措,进一步引导好大银行的认同,是很重要的。二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这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发达国家经验证明,金融市场是否发达,对货币政策传导很有影响。但现在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反映出来的不是对货币政策的正向响应,而是没有反应,或不正常反应。这与我国金融市场现状有关。比如,前两年,银行同业折借市场有行无市,自然缺乏应对货币政策的传导的相应行动。在证券市场上,也多次出现对货币政策比如调利率的无反应,或逆向反应。其中问题还是出在体制上。又如,
保险市场银行利率下调后保险公司上存商业银行的保费收入因受到利息降低影响本应减少存款,但实际上不降反升。这些情况,反映了进一步完善贷币和资本市场的必要性。三是财政渠道。当基础货币投放通过金融渠道确实困难时,可以考虑动用财政渠道。财政通过特种融资形式,代替了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直接将货币供应到社会上。(注:请参考我去年在《财贸经济》第8期《通货紧缩、需求不足与政策思路》一文)当然,相对于货币传导其他路径,这是辅助性的路径。同时,这只是货币传导路径,而不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
  4、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下降。如果继续用血液循环系统的比喻,那么,在这里出现的是血粘稠问题了。反映在货币流通速度,就是相对的下降。我们常用GDP与M2的比例(GDP/M2)作为判断货币流动性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从1996年以来一直在下降,1999年上半年,这个指标为1991年以来最低点。人们持币倾向提高,往来减少,资金沉淀,资金的流动性严重不足,使货币供给量大大下降。这方面,已有若干文章专门进行过论证,这里就不再重复。
  5、货币政策传导的动力和信号有失真问题。执行积极的货币政策,除了直接调控时的手段外,间接调控手段往往存在着利益引导机制。当货币政策传导的动力不足或信号失真,由此会引起血压偏低现象。以利率为例,现在利率没在完全市场化,重要金融产品流通没有价差或价差过小,就形成不成有力的流通,也就表现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不力。这两年这个问题有所缓解,1998年央行扩大了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年将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由20%扩大到30%,不久前央行又批准中国银行调高外币存贷款利率等,但利率市场化远没完成,最重要的金融产品如存贷利率,也必须市场形成,才能真正形成货币政策的良好反应机制。其次,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信号,起着调节供求的作用。在调节资金供求过程中,就会出现无效调节、逆向调节或过度调节的问题。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说在货币传导机制中,还存在神经系统紊乱的问题。
  6、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是经济形势的大环境,这是最关键的。相对而言,当经济活动旺盛时,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也大大加快;当经济偏冷时,比如出现市场疲软时,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也大大下降了。这就好比,天热了,人的血液循环加快了,反之,就会慢一些。究其原因,经济大环境对经济主体的决策和投资选择影响很大,进而会影响到各类经济主体对货币流的态度,影响到货币政策传导的速度。比如,1999年大环境比较偏冷,既使有货币,但贷出并不流畅。而今年经济形势有恢复迹象,在向回暖的方向前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似乎就通畅一些。其次,是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服务的关系。这也是大环境中的周边环境建设问题,是金融系统运行中最关键的问题。如果协调得不好,不论是那方面位置畸重畸轻,都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忽视金融服务,货币政策就传导不下去;忽视金融监管,货币政策传导中就会出现过度反应,出现过热。就当前存在的倾向看,现在似乎这样讲比较有针对性:没有贷款的增长,不良资产化解难以收效;只有在经济发展中,金融风险才有可能化解。
  最后,还有一个货币传导的规模问题需要讨论一下。对货币数量规模判断人们多用M1或M2,并把它们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这个问题讨论很长时间了。我这里只是想指出一个问题,即在发达国家信用工具极为发达和方便下的标志,短期和定期存款,可以视同货币供给。正如西方人身上携带的各种存款信用卡,就可以直接当货币使用。而在我国,信用卡并不流行、普及,使用起来也没有那么方便,因此,存款额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表现为可以随时使用的货币。简言之,存款增长就是存款增长,很难直接成为货币供应量的标识。正因为如此,虽然经常我们借用M0、M1和M2比较好的增长,说明货币供给量合理时,却往往会发现,与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反应经常不一致。过去两年情况就说明,真正使人们发现货币供给不足的,还是基础货币这一指标。当然,货币传导规模还有一个放大机制问题,即货币乘数问题,指金融机构通过派生存款机制放大倍数地向社会供给现金和存款货币。这里也不展开讨论了。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的相互影响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货币政策,只有信贷政策。资源配置是计划机制。钱随物走,物由行政确定的,资金供应自然也是由行政或说计划确定。传统体制下体现的是供给管理下的资金需求,与市场经济下的需求管理及其伴生物货币政策不是一回事。这一时期,货币政策传导也因体制特点而很少存在阻滞。货币供给完全服从于国家的物质资源配置,是由经济运动决定,因此货币是内生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不断深入,中央银行调整货币的手段发生了变化,金融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逐步转向间接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由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控制的变量,变为间接调控下内生性和外生性并存的变量。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也初具市场经济的框架,初步形成了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但是,在转轨时期,完备的金融制度和环境还没建立起来,在以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过程中,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受到一定限制。由此也决定我国的货币仍具有很强的内生性。
  在实体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内生性常表现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并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往往造成实体经济缺血或贫血,国民经济活力不足,无疑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全发展;而实体经济体制不健全,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势必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滞,资金在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间空转,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货币渠道中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

2. 货币传导机制的信用渠道如何发挥作用求答案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①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
,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②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③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其次,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行为;最后,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向经济领域各部门、各要素渗透和作用的全过程。正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才使得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各目标之间形成一个完善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才使得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充分显现出来。该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回顾入手,译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各自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应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最后建立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目标,提出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设想和建议。 本文针对近几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暴露出的问题,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首先指出当前国民经济活力不足,主要不是货币供应量的问题,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体制性梗阻;并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传导机构和客体缺乏活力、路径过窄、速度下降、动力和信号失真、环境不乐观等问题;其后,论述了在转轨经济时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不健全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最后,给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国民经济活力;相互影响;建议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也可以说是货币政策各种措施的实施和发生效应的过程。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情况分析,对我们理解国民经济运行特点以及存在问题,是很有用处的。近几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暴露的比较充分。今年以来,由于经济开始转暖,货币政策传导问题又可能被模糊。因此,现在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作些分析,以推进相关制度的改革。
  一、当前国民经济活力不足
  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需求不足,表现为增长速度相对下降,价格总水平出现负值。但最令人担心的是,国民经济的活力不足。活力最大来源在经济基础,在企业,在各类金融组织,在人民群众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人民群众推动、创造和发展的经济。政府引导作用是重要的,但没有生动活泼、创新开拓的民间基础,国民经济就会活力不足。国民经济增长潜力和实绩,固然是引人注目的,但国民经济是否充满活力,才是更重要的。经济增长不论高一点还是慢一点,通货不论是膨胀一点还是紧缩一点,都不能证明这个经济系统是否有活力。经济大起大落,既可能在无活力的国民经济系统中发生,也可能在有活力的经济系统中发生。经济有活力,增长快慢均正常;经济没活力,增长快慢都不容乐观。
  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金融活动有些象是这个有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支持着国民经济大系统的正常运行。前几年,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比较乱,需要整顿。整顿使相当多的金融组织关闭或重组,这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个过程,对货币政策传导也产生着影响。可以说,国民经济多年来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问题程度上虽有减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企业和基础金融组织的活力不足,以至国民经济活力不足,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清理整顿与制度创新,堵与疏,外部约束与内部约束,激励与约束等多种关系,都有待进一步理顺。
  现在国民经济活力不足的问题,就其与金融活动的关系来看,主要不是货币数量多少的问题,不是货币政策紧松的问题。就近三年情况看,货币与金融运行中,中央银行的各项措施是及时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只是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不很理想。其中原因,是货币流动渠道不畅,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体制性的梗阻。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目标的实现,但传导机制不灵减弱了货币政策效果。近两三年,货币传导机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比货币供给量影响更大。通俗地讲,我国当前问题,不是没水,而是水渠不畅。不是水少造成旱情,是有水但渠道不畅造成了旱情。需要讨论的重点不是放不放水,而是如何修整好水渠。换言之,货币传导机制的问题比货币供应量多少更重要。
  货币传导机制是以金融体系为依托的,没有健全的金融体系,就没有良性的传导机制;反之,没有好的货币传导机构,就没有可能发展和巩固好的金融体系。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既是货币供应量渗入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过程,又是货币存量与收入流量转化的过程。通过货币政策传导,货币供给量发生增减,对各种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发生影响。价格和产量变化,又反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渗透在国民经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国民经济活力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实体经济上出现的结构不合理和供求失衡的问题,既与金融活动存在的问题相关,也是金融活动产生问题的基础条件。货币传导机构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货币传导机制的诸多要素缺乏活力,是金融体制性萎缩带来的结果。
  二、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素的分析
  通常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把重点放在研究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以及最终目标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确定,是近些年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一大进步。但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不能过分高估中介目标的合理性。没有利率市场化,就没有能判断货币供给合理与否的真正尺度。这里我不讨论货币政策目标问题,想重点分析一下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那些承担传导任务的机构和经济变量所出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有六方面的问题: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机构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大银行病,是动脉硬化。 90%以上的存款在向大银行集中,投资环境不好,贷款风险大资金很难贷出。因此,一度时间,大银行不用央行的再贷款反而还再贷款;大量购买国债不愿卖给央行,胀肚子,消化不良。基础货币投放萎缩,集中反映为大银行上不能吐,下不能泻。结汇渠道和贷款渠道两条大动脉出现体制性萎缩,货币供应自然就下降了。这种情况导致的效应,与美国30年代因银行倒闭而出现货币供应收缩是一个道理。总之,这是货币流动主渠道有了病。从国民经济角度看,就是储蓄持续增长,而投资持续不振,形成了资金的负缺口。二是小机构病。基层金融机构困难重重,活力不足,可称之毛细血管大片溃烂导致失过量失血。这里既有大商业银行将省市分支机构贷款权力回收,信贷活动越在基层越显单薄。更有一大批城乡金融机构,如城市银行、农村信用社、各种基金会,正在整顿,问题不少。确实是毛细血管失血,使县及县以下的经济活动缺乏活力,忙于救火,金融支持和服务很难真正有效地开展。
  2、传导机制的客体即企业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由于整体经济尚没走出供大于求的困境,因此,相当多的企业缺乏生机,甚至不少奄奄待毙,需要重组或者关闭、破产。作为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货币供给的主要接受者,这样一种状况,大大降低了对货币需求能力,大大降低了银行贷款的信心。现在金融界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国有企业信用等级呈走低趋势,贷款存在资金陷阱问题。客观上讲,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转轨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并不完全是自已的过失,但并不能因此而不付出改革的成本。为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国家要求国有专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给予贷款支持。虽然《商业银行法》的出台和金融风险加大,迫使行政性干预有较大收剑,但以各种名义下来的政策性倾斜贷款,仍然不可能根本上杜绝。而且,越是大型企业,越是贷款大户,行政性干预就越难拒绝。其中,相当部分的企业用贷款去维持和解决生存问题,比如发工资
,或者还欠款。这种情况使金融机构行为变异,也使货币政策效果很少达到预期目标。
  3、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过窄。这里有三条路径可以考虑。一是基础货币投放路径。这是央行与国有大银行关系为主线的,也是与结汇和贷款情况相关的。去年以来,在再贷款上有所作为,使这个路径上基础货币投放有所扩大。面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增量占基础货币比重上升的态势,进一步设计央行的相关举措,进一步引导好大银行的认同,是很重要的。二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这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发达国家经验证明,金融市场是否发达,对货币政策传导很有影响。但现在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反映出来的不是对货币政策的正向响应,而是没有反应,或不正常反应。这与我国金融市场现状有关。比如,前两年,银行同业折借市场有行无市,自然缺乏应对货币政策的传导的相应行动。在证券市场上,也多次出现对货币政策比如调利率的无反应,或逆向反应。其中问题还是出在体制上。又如,
保险市场银行利率下调后保险公司上存商业银行的保费收入因受到利息降低影响本应减少存款,但实际上不降反升。这些情况,反映了进一步完善贷币和资本市场的必要性。三是财政渠道。当基础货币投放通过金融渠道确实困难时,可以考虑动用财政渠道。财政通过特种融资形式,代替了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直接将货币供应到社会上。(注:请参考我去年在《财贸经济》第8期《通货紧缩、需求不足与政策思路》一文)当然,相对于货币传导其他路径,这是辅助性的路径。同时,这只是货币传导路径,而不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
  4、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下降。如果继续用血液循环系统的比喻,那么,在这里出现的是血粘稠问题了。反映在货币流通速度,就是相对的下降。我们常用GDP与M2的比例(GDP/M2)作为判断货币流动性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从1996年以来一直在下降,1999年上半年,这个指标为1991年以来最低点。人们持币倾向提高,往来减少,资金沉淀,资金的流动性严重不足,使货币供给量大大下降。这方面,已有若干文章专门进行过论证,这里就不再重复。
  5、货币政策传导的动力和信号有失真问题。执行积极的货币政策,除了直接调控时的手段外,间接调控手段往往存在着利益引导机制。当货币政策传导的动力不足或信号失真,由此会引起血压偏低现象。以利率为例,现在利率没在完全市场化,重要金融产品流通没有价差或价差过小,就形成不成有力的流通,也就表现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不力。这两年这个问题有所缓解,1998年央行扩大了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年将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由20%扩大到30%,不久前央行又批准中国银行调高外币存贷款利率等,但利率市场化远没完成,最重要的金融产品如存贷利率,也必须市场形成,才能真正形成货币政策的良好反应机制。其次,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信号,起着调节供求的作用。在调节资金供求过程中,就会出现无效调节、逆向调节或过度调节的问题。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说在货币传导机制中,还存在神经系统紊乱的问题。
  6、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是经济形势的大环境,这是最关键的。相对而言,当经济活动旺盛时,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也大大加快;当经济偏冷时,比如出现市场疲软时,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也大大下降了。这就好比,天热了,人的血液循环加快了,反之,就会慢一些。究其原因,经济大环境对经济主体的决策和投资选择影响很大,进而会影响到各类经济主体对货币流的态度,影响到货币政策传导的速度。比如,1999年大环境比较偏冷,既使有货币,但贷出并不流畅。而今年经济形势有恢复迹象,在向回暖的方向前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似乎就通畅一些。其次,是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服务的关系。这也是大环境中的周边环境建设问题,是金融系统运行中最关键的问题。如果协调得不好,不论是那方面位置畸重畸轻,都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忽视金融服务,货币政策就传导不下去;忽视金融监管,货币政策传导中就会出现过度反应,出现过热。就当前存在的倾向看,现在似乎这样讲比较有针对性:没有贷款的增长,不良资产化解难以收效;只有在经济发展中,金融风险才有可能化解。
  最后,还有一个货币传导的规模问题需要讨论一下。对货币数量规模判断人们多用M1或M2,并把它们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这个问题讨论很长时间了。我这里只是想指出一个问题,即在发达国家信用工具极为发达和方便下的标志,短期和定期存款,可以视同货币供给。正如西方人身上携带的各种存款信用卡,就可以直接当货币使用。而在我国,信用卡并不流行、普及,使用起来也没有那么方便,因此,存款额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表现为可以随时使用的货币。简言之,存款增长就是存款增长,很难直接成为货币供应量的标识。正因为如此,虽然经常我们借用M0、M1和M2比较好的增长,说明货币供给量合理时,却往往会发现,与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反应经常不一致。过去两年情况就说明,真正使人们发现货币供给不足的,还是基础货币这一指标。当然,货币传导规模还有一个放大机制问题,即货币乘数问题,指金融机构通过派生存款机制放大倍数地向社会供给现金和存款货币。这里也不展开讨论了。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的相互影响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货币政策,只有信贷政策。资源配置是计划机制。钱随物走,物由行政确定的,资金供应自然也是由行政或说计划确定。传统体制下体现的是供给管理下的资金需求,与市场经济下的需求管理及其伴生物货币政策不是一回事。这一时期,货币政策传导也因体制特点而很少存在阻滞。货币供给完全服从于国家的物质资源配置,是由经济运动决定,因此货币是内生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不断深入,中央银行调整货币的手段发生了变化,金融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逐步转向间接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由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控制的变量,变为间接调控下内生性和外生性并存的变量。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也初具市场经济的框架,初步形成了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但是,在转轨时期,完备的金融制度和环境还没建立起来,在以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过程中,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受到一定限制。由此也决定我国的货币仍具有很强的内生性。
  在实体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内生性常表现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并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往往造成实体经济缺血或贫血,国民经济活力不足,无疑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全发展;而实体经济体制不健全,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势必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滞,资金在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间空转,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

3.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及影响货币政策效应因素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利率传导渠道
  多年来,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传导渠道。其中以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为代表。凯恩斯认为:作风量变动后首先引起利率的变动,因为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变动后都会破坏原有货币供求的平衡关系,必然引起利率的波动;接着,利率变动后引起投资规模的变化,其规模变化的大小主要视资本边际效率而言,利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是人们扩大投资规模的前提条件;最后,投资规模变动后引起就业、产量和收入的变化,这个投资效果变化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因为消费倾向决定投资乘数。 我们可以用简图把这一传导渠道表示出来: ΔM→ΔR→ΔI→ΔY 凯恩斯认为利率传导渠道并不总是畅通的,可能引起栓塞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流动性陷阱”,即当利率达到一定的低点后,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此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吸入,而对利率不再发生影响,传导渠道的第一环节就被阻塞;二是投资的利率弹性,如果在某一时期投资的利率弹性很低,利率下降未必对投资规模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传民渠道的第二环节就被阻塞。

  (二)信贷传导渠道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渠道注重的是资产持有者在货币与债券之间作出选择,这一理论存在着不足。因此,他们提出了信贷传导渠道。信贷传导渠道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有关货币、债券和贷款三种资产组合的模型,并且在债券和贷款之间不存在完全替代关系。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信贷传导渠道包括两个基本渠道:
  ——资产负债渠道。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不仅影响到市场利率,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借款人的金融地位时,就出现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资产负债渠道。 用简图表示如下:
  M↓→I↑→金融地位↓→贷款↓→投资、产量↓
  ——银行借贷渠道。由于在大多数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就会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花费大是珠时间和成本去寻找新的资金来源。 用简图表示如下:
  M↓→贷款↓→投资↓→产量↓

  (三)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
  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和财富变动效应起作用的。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传导渠道分别由托宾的q理论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引申而来。 托宾认为,货币政策通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而影响投资支出。他把q定义为企业的市值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的比率,q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愿望。如果q很大,则企业的市值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相对于企业的市值而言,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投资比较便宜,因而企业可通过发行股票获得价格相对低廉的投资品,从而增加投资,经济显现出景气态势。反之,如果q很小,企业的市值低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则投资萎缩,经济不景气。 ? ?
  说,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大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M)增加导致利率(i)下降,股票与债券的相对收益上升,经由公众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最终促使股价(Pe)上升,q相应上升,带动企业的投资(I)支出增加,从而刺激生产(Y)增长。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可表示为: M↑→i↓→Pe↑→q↑→I↑→Y↑ 通过财富变动影响居民消费的另一条传导渠道为莫迪利安尼所大力推崇。由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可知,居民消费行为受其一生全部可支配资源制约,这些资源由人力资本、真实资本与金融财富构成。股票是金融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而一旦股价上升,居民财富(W)随着增加,其消费需求乃至产出均将上升。货币政策的这一传导渠道如下: M↑→i↓→Pe↑→W↑→C↑→Y↑

  (四)汇率传导渠道
  随着经济的全球和浮动汇率制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货币政策通过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的传递。这一渠道是指当国内实际利率上升时,国内本币存款相对于外币存款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即本比币值升值。国内较高的币值使得国内商品比外国商品更贵,这导致净出口乃至总产出的下降。 用简图表示如下:
  M↓→E↑→NX↓→Y↓ 总括以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几种渠道,可以看出每一种渠道都是通过相应的金融市场的相关指标的变动来体现的。而其中,利率是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不管是哪种渠道,都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引起相应的金融市场上相关指标的变动而实现的。当然,每种传导渠道各自的侧重点并不同。利率传导渠道是把货币政策变动的影响直接通过债券市场传递到实体经济的;信贷传导渠道则是经由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是通过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汇率传导渠道是通过外汇市场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主要是: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本国经济及央行贷款额度,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等。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及影响货币政策效应因素

4. 试分别论述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途径的主要观点。

我提交的答案超字数了。
我打包发到你的百度消息里了。
记得下载。


现代货币金融学

第一章   导论:1936年以前西方金融理论概述
一、考核知识点
1、货币本质观
2、近代货币数量说
3、信用利息理论

4、货币发行制度

5、维克塞尔的货币经济理论与积累过程理论

二、考核要求

1、了解:货币金属观与货币名目观的主要观点;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信用媒介论与信用创造论的主要观点;通货主义与银行主义在货币发行制度方面的分歧;维克塞尔的货币经济理论。

2、熟悉:费雪交易方程式与庇古剑桥方程式的异同;货币数量说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影响;节欲论、时差论与均衡利息论的主要观点;维克赛尔的积累过程理论。

第二章   凯恩斯的货币金融学说

一、考核知识点

1.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与影响

2.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

3.货币的本质、职能与特征

4.货币供求理论

5.利息理论

6.储蓄理论

7.半通货膨胀理论与货币政策主张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凯恩斯理论的影响;凯恩斯的名目货币本质观,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货币政策主张。

2.熟悉:货币的职能;货币的特征;货币供应的渠道;货币需求的特征;利息产生的原因及利率的作用;储蓄理论;货币量变动影响物价的传导机制。

3.掌握: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外生货币供应论;货币需求三动机说;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流动性陷阱;利率的决定因素;半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章  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一、考核知识点

1.新剑桥学派的产生及其理论特点

2.货币需求的七动机说

3.货币供应的决定与控制理论

4.借贷资金论

5.利率的作用理论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新剑桥学派的产生及其理论特点;货币需求的七个动机;利率的控制方式与作用。

2.熟悉:货币需求的分类与特点;货币供应的决定与控制理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

3.掌握:货币需求七动机说与凯恩斯三动机说的联系与区别;借贷资金论;新剑桥学派分析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通货膨胀理论的特点。

第四章   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一、考核知识点

1.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影响与理论特点

2.货币供应理论

3.货币需求理论

4.利率理论

5.储蓄理论

6.通货膨胀理论

7.货币政策理论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影响与理论特点;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的主要内容;哈罗德的实物增长理论;托宾的货币增长理论;滞涨的原因分析。

2.熟悉:货币乘数论;货币供应理论中的“新观念”;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的主要结论;影响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的主要因素;储蓄生命周期说;货币政策的资产传导论;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主张。

掌握:内生货币供应论;IS—LM模型的理论核心;资产选择理论;利率的结构理论;通货膨胀的原因解说;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多重货币政策目标论;利率中介指标论。

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一、考核知识点

1.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与特点

2.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

3.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4.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5.利率的作用与信贷配给

6.经济滞涨理论

7.货币政策理论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与特点;经济滞涨理论

2.熟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经济政策主张的特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3、掌握:工资粘性与价格粘性的原因解说;工资粘性与价格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给。

第六章   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

一、考核知识点

1.哈耶克经济理论的特点

2.中立货币说

3.货币非国家化

4.通货膨胀理论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哈耶克经济理论的特点;货币失衡与经济危机。

2.熟悉: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货币中立的条件与意义;自由货币的概念;货币非国家化的理论;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治理措施。

3.掌握:中立货币的概念;货币中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垄断货币发行的弊端;私营银行发行货币的可行性与益处;通货膨胀的危害。

第七章  弗莱堡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一、考核知识点

1.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2.货币供给理论

3.货币政策目标

4.货币目标公布制

5.金融体制与金融控制

二、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金融体制与金融控制的关系;金融体制的构成。

2、熟悉:社会市场经济中的融资方式;货币供应的原则;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区间论;金融控制的重点与手段。

3、掌握: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含义;人民股票筹资方式的优越性;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决定因素;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介目标;货币目标公布制的含义及优越性。

第八章     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一、考核知识点

1.瑞典学派的理论特点

2.利率的作用理论与政策主张

3.通货膨胀理论

二、考核要求

1.了解:瑞典学派的理论特点;利率政策主张;全球通货膨胀理论模型。

2.熟悉:利率对物价的影响;利率对金融机构行为的影响;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的主要途径。

3.掌握:利率对经济运行的决定性作用;北欧模型的主要内容与结论;经济开放型小国应对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的主要对策。

第九章    货币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一、考核知识点

1.货币学派的形成与影响

2.货币学派的理论特点

3.货币需求理论

4.货币供给理论

5.货币供给传导机制

6.货币时滞理论

7.通货膨胀理论

8.货币政策理论

二、考核要求

1.了解:货币学派的形成与影响;货币学派的理论特点;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布伦纳和梅尔泽的传导机制理论;自然失业率假说;货币政策的地位。

2.熟悉: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卡甘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货币时滞效应的特点与意义;通货膨胀的诱惑与危害;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介指标。

3.掌握: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函数式及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与意义;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与可控性;弗里德曼与凯恩斯在货币传导机制理论上的分歧;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货币性原因;单一规则的内涵与实施。

第十章    供给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一、考核知识点

1.供给学派的兴起和影响

2.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与政策主张

3.税率对储蓄、投资的影响

4.通货膨胀理论

二、考核要求

1、了解:供给学派的兴起和影响。

2、熟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货币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货币制度的改革建议。

3、掌握: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与政策主张;拉弗曲线;税率对储蓄、投资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十一章    合理预期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一、考核知识点

1.合理预期学派的形成与理论特点

2.预期理论与合理预期论

3.合理预期与货币中性

4.合理预期与利率

5.合理预期与菲力普斯曲线

6.预期通货膨胀论

7.货币政策主张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合理预期学派的形成与理论特点;西方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

2.熟悉:合理预期与实际利率的决定;合理预期与利率的期限结构;合理预期与菲力普斯曲线。

3.掌握:合理预期理论的核心命题与依据;合理预期与货币的中性;预期通货膨胀论;货币政策主张。

第十二章    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

一、考核知识点

1.经济货币化

2.金融创新

3.金融深化论与金融压抑论

4.金融结构与发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经济货币化的影响因素;现代金融创新的主要表现及特征;金融创新的利弊与对策;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征;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政策建议;金融结构的基本类型;金融发展的12条规律。

2、熟悉:经济货币化的作用与影响;现代金融创新成因的各种解;衡量金融结构演变过程的指标;影响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基本因素。

3、掌握:经济货币化的含义与衡量;金融创新的概念;金融深化论、金融压抑论的核心观点;金融结构的含义;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部分  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名词解释

1、内生货币供应论

2、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二、单选题(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编号填入括号内。)

1、凯恩斯认为,利率的决定因素是(    )。

A.货币的供应        B.借贷资金的供应

C.储蓄与投资        D.借贷资金的供应与国民收入

2、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    )。

A.充分就业        B.稳定货币        C.经济增长与货币稳定

D.稳定货币、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三、多选题(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请将其编号分别填入该题的括号内。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1、借贷资金论,借贷资金的供给来源包括(    )。

A.当前储蓄             B.出售固定资产的收入

C.窖藏现金的启用       D.银行体系创造的新增货币量

E.通货膨胀收入

2、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影响利率风险结构的主要因素有(    )。

A.违约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期限长短

D.所得税规定      E.对未来市场利率的预期

四、判断并改错(分别用“×”、“√”表示错误和正确)

1、新古典综合派主张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

2、合理预期学派认为,公众能够准确地预期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所以货币政策无效。(    )

五、简答题

1、弗莱堡学派认为货币目标公布制的优越性有哪些?

六、论述题

试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对我国政府目前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评析。

参 考 答 案

一、名词解释

1、内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应量是由经济体系内部诸多变量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是由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2、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指在国家保护和维持的社会经济秩序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全部有效机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与个人自由达到完全一致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单选题

1、A          2、B

三、多选题

1、ABCD       2、ABD

四、判断并改错

1、新古典综合派主张将  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2、√

五、简答题

1、(1)表明中央银行防止通货膨胀的坚定决心;

(2)有效防止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有利于巩固社会伙伴关系;

(3)有利于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关系;

(4)为各经济单位安排下一年度的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5)把中央银行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六、论述题

共有4个要点:
1.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2.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3.我国政策目标实施的经济政策

4.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自圆其说,否则酌情扣分)

5. 试分别论述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途径的主要观点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中央银行一货币市场一金融机构一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一操作目标一中介目标一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其中操作目标为基础货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最终目标则为GDP
  和CPI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概述

  1.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枢,即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导致货币供求失衡进而使利率变化,而利率的高低又会改变投资水平,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对产出的调节。

  2.信用供给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不但影响资金需求,而且影响资金供给,且后者决定了前者的信用可得性水平的高低。用“木桶理论” 可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木桶理论”认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的高度。由此我们可以说当供给不足,即信用可得性水平相对需求较低时,此机制有重要意义。

  3.货币主义学派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的作用并不像凯恩斯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举足轻重。该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两种效应:一是资产组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资产的范围除包括凯恩斯学派所定义的金融资产外还包括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等形式,而资产范围的扩大冲淡了货币在金融领域的可替代程度,由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除会通过影响利率水平进而间接影响总产出以外,更重要的是还会通过对实物资产市场的冲击进而直接影响总产出。二是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取决于他一生的资源,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经济单位的金融财富水平,进而改变经济单位的支出水平,最终引起总收入的变动。

  4.股票市场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货币供求状态从而改变一般物价水平,进而对以其为折算率的股东收益产生影响,这时股东会改变对股票回报率的要求,公司在股东压力下会调整生产,最终影响总产出水平。

  5.汇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随着经济的日益开放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货币政策会相互传递。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首先会对一国的利率产生影响进而冲击汇率,改变本国的贸易条件,最终改变产出水平。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路

  1.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针对目前我国利率对经济行为的调节效应微弱这一症结,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使利率真正由市场决定,切实反映产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利率的市场导向功能。利率市场化一方面要减少央行对利率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又要求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必要的间接调控,以防止某些大银行利用垄断优势破坏市场利率有序均衡地运行。所以央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关键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2.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应实行资产质量和利润目标的双向考核,把防范金融风险与增加盈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央行应尽快健全激励机制使之与约束机制对等,改变目前存在的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反应不充分、信贷配给和信息传导机制无力的局面;积极创新金融工具,增加替代投资品的数量,拓宽服务领域,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格局,促进金融竞争,健全金融法规,逐步改变商业银行利润主要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的方式;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创建和疏通合适的融资渠道。原则上,近年来新兴的商业银行都应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以切实解决金融体系不能覆盖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现行货币政策不能覆盖整个国民经济进而削弱其政策效果的问题。

  3.推进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转变观念,提高效益。同时,政府应剔除所有制岐视,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政策空间,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这是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效应的微观基础。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合理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深入开展再就业工程,抓紧制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救济等制度。这一方面会增强居民现期消费能力,使潜在的消费变为现实,进而刺激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使居民降低预期支出,消除消费后患,增强消费信心。

  5.合理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提高居民超前消费意识,区别不同层次、年龄的消费群体,倡导合理的消费观念;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用担保制度和相关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各种消费信贷业务,努力为居民扩大消费铺平道路;调整消费品供给结构,创造有利的消费条件,努力实现居民消费的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试分别论述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途径的主要观点

6. 说明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及其主要理论解释;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
主要理论解释:
1、利率渠道
这个应该是比较容易被想到的,也是最直接的效果。因为货币供给的增加或者减少将会直接影响利率,这个过程也很容易通过IS-LM模型来解释。
比方说,实际货币供给MS/P增加,短期来看,会引起利率的降低,从而LM曲线向下移动,在相同产出水平下,利率降低,而利率的降低会刺激投资,投资反过来又会增加产出,产出的增加对货币需求会增加,货币需求的增加会提高利率。总的来说,利率降低,产出增加。
2、信贷渠道
货币政策对实体市场产生影响的另外一种方式是信贷,一般而言,如果央行以更低的利率提供信贷给商业银行,那么货币需求将会增加,整个货币市场的总供给会增加。贴现率就属于这一种方式。
3、汇率渠道
考虑货币紧缩的状况,在给定产出水平的情况下,货币存量的减少会使得利率上升,高利率增加了对国内货币的需求,资本流入,国际市场上本币减少,那么汇率下降,货币升值。出口商品价格升高,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的下降导致净出口的恶化,那么国内资本净外流加速。由于低成本的进口,那么国内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比较稳定,同时贸易平赤字对产出有收缩作用,这就达到了其政策效果。

扩展资料:
1、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7. 说明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及其主要理论解释;

  1、说明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及其主要理论解释;
  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主要有三种:
  (1)	是传统的货币渠道。
  实际货币需求是实际产出和名义利率的函数。即
  当名义货币(Ms)增加――实际货币增加――名义利率(r)下降――实际利率r下降――资产价格上升――投资I增加――总需求AD增加
  (2)是银行贷款渠道。银行贷款作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一个重要项目,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
  央行减少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出售债券――非银行部门减少持有货币(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减少贷款、增加债券――企业增加债券发行――银行增持企业债券
  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发行企业债券困难―――不得不向商业银行贷款――商行提高对其贷款利率――中小企业投资需求下降
  结论:对很多企业来说,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筹资并不是完全可替代的
  ①能发行债券的企业融资成本受债券市场利率影响
  ②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受贷款利率影响
  (3)资产负债表渠道
  又称净财富额渠道,是指持续的非预期的通货紧缩使得财富的分配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债务人的净资产减少使得资信受到影响,从而对投资造成额外的负面影响。
  过度负债――企业出售资产――银行准备金上升――货币乘数下降――物价下跌――企业价值下跌――企业破产增加――囤积现金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
  2、说明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两种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两者在表现形式上非常接近。即同样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经由特定借款人受信能力的制约而得以强化。
  区别:
  资产负债渠道从银行贷款供给角度解释信用对经济的独特影响;
  银行贷款渠道则从不同货币政策态势对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角度解释信用在传导过程中的独特作用。随着货币供给减少与利率的普遍上扬,借款人的资产状况将遭到削弱:①从净现金流量看,利率的上升导致利息等费用开支增加,从而直接减少净现金流;销售收入下降则从间接渠道进一步减少净现金流。②从证券价值看,利率的上升意味着股价的下跌,从而现有证券品的价值随之减少,资产状况相应恶化。


  3、可以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说明金融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的金融资产价格下降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从而引起银行信用的下降
  大企业资金实力雄厚且容易获得银行信贷;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和垄断性行业的优势企业,在各种融资活动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境地。大型企业无论在资本市场,还是信贷市场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一些垄断性行业的大型企业等所谓优质客户甚至成了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重点对象。信贷融资对象与股权融资对象呈趋同趋势,社会资金使用集中于大企业。在中小企业实业投资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同时,一些大型企业可以比较优惠的条件获得大量的银行贷款。客观地来看,如果这种集中是基于现实的投资或交易需求的话,资金向大型企业集中本身并一定有什么负面影响。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事情并非全部如此。一方面大型企业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比较充裕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优惠获得需要的大量资金。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动辄对大型企业授信几十亿、上百亿元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小企业资金需求强但信贷获性可能性低。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恶化,资信评级下降、信贷可获性降低,银行的信贷投放减少,导致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的作用减弱。虽然近年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尤其是贷款难问题,有关方面做了大量的指导工作,但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困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除了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滞后等已被普遍关注的体制性障碍之外,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变化引起的信贷困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按照目前的规定,商业银行只对信用评价为A级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A级以下企业得不到贷款。据有关方面的典型调查,西北地区A级以下企业占比为80%,东北地区高达9096,南方地区一般也达到40%~50%。对于40%一90%的中小企业来说,虽然可能有投资意愿,有融资需求,但信贷渠道并不畅通。也就是说,问题不仅是渠道不够畅通,而是渠道本身就不够多。在许多地方,货币政策只能覆盖20%~60%的中小企业。

  4、可以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银行信贷渠道的存在放大了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的影响。
  当放松货币政策时,银行信贷渠道放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经济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过程中,名义利率上升和汇率的膨胀强化了银行对贷款的偏好程度,商业执行货币政策中强化了对经济的积极效应。
  而当货币政策收缩时,在经济向新的长期均衡调整的过程中与不存在银行信贷渠道的情况,相比名义利率收缩的程度和本币升值幅度明显加强,强化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消极效应。当货币政策收缩时,中小企业从银行渠道得到贷款则更为困难。 中国为例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确实存在,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对于我们如何判断和把握货币政策的“松”和“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说明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及其主要理论解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