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国实际说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运用

2024-05-16 12:46

1. 结合我国实际说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运用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经济形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和CPI回落、房价稳中趋升。
政策微调: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到10%,贷款利率放宽下限设定,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试行。
根据我国现有情况我认为:总体是双松,但货币政策放松必须是步伐缓慢,可以通过在放收结合中达到适当放松。财政政策则需要放松。
 1.2013年经济增加的速度继续趋降。经济增长减缓,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为失业及由失业导致的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放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放松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下降,企业经营成本下降,利润率上升,刺激经济增长,但放松货币政策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已打折扣。且现在房价这个社会问题还需要持续调控,一旦放松货币政策CPI会立即反弹,房价调控失效,需要适度放松,谨慎使用。
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等松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适度放松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不稳定的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结合我国实际说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运用

2. 我国目前实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我国目前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又称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稳健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3.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要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相对于稳健的财政政策而言更加扩大、加速支出。是在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经济有紧迫需要,政策实施又有现实可能的条件下,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刺激经济。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稳健的货政策也是针对宽松货币政策而言的,稳健货币政策是目前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核心内容包括:
  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三是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四是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要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 结合我国实际谈一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

  松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2012年根据我国现有情况我认为:总体是双松,但货币政策放松必须是步伐缓慢,可以通过在放收结合中达到适当放松。财政政策则需要放松。2013年是松的财政政策加比较紧的财政政策。
  1.GDP增速从2011年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2012年国家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经济增长减缓,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为失业及由失业导致的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当放松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但放松货币政策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等财政政策的实施,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高位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以上是复制的别人的,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3636903.html
但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的财政政策是与GDP挂钩的,上面定下个个GDP目标,下面就想怎么利用投资拉动经济,地方负债严重。而货币政策是配合财政政策并与CPI挂钩的,要发展经济就要有相关货币政策配合的,但一但CPI过高了国家就压一压。目标很清晰,想法很天真。特别是政府效率下降。财政政策导致国进民退,而国家投资的钱又被一层层瓜分掉,贫富差距拉大。

5. 结合实际,探讨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过去10年以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今年11月M2已达到94.48万亿,金融体系的低效导致资源错配,社会整体债务压力较大。既不能使经济失速又不能继续滥发货币是目前政策的难点。因此,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应通过体制改革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以代替过去的信用扩张。

不多从经济周期上看,目前宏观经济遇到了产能过剩需求萎缩的困难,辅以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复苏,稳定资产价格,降低整体债务风险。
所以稳健的货币政策辅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目前的宏观经济短期和长期综合看最为有利。

原创

结合实际,探讨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6. 论述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类型及影响

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可以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的政策,通过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扩大社会需求,进而提高社会总需求水平,缩小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当经济面临衰退时,一般采用这种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当经济面临增长过快,预计会出现过热时,一般采用这种政策。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当经济稳定增长时,一般采用这种政策。
    当前经济危机情况下,我国出口受阻,内需不足,面临着经济衰退的危险,因此采用的是扩张型财政政策。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4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李肇星在会上表示,2009年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对财政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
    一、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服务业发展,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实施消费性增值税,减轻企业税赋,促进企业增加自主创造和技术改造的投入。
  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公平税费负担,推动节能减排,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执行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取消和降低部分产品出口关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并实行单边征收,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税,降低住房交易税收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
  三、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大对农民的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要增加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领域的投入,同时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五、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要稳步推进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

7. 为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国采取了那些具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对此作出评价?

  积极的松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经济形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和CPI持续高位的两难选择。
  政策微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基准利率,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到10%,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试行。
  根据我国现有情况我认为:总体是双松,但货币政策放松必须是步伐缓慢,可以通过在放收结合中达到适当放松。财政政策则需要放松。
  1.GDP增速从2011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经济增长减缓,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为失业及由失业导致的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当放松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但放松货币政策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等财政政策的实施,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高位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为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国采取了那些具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对此作出评价?

8. 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实况,说明政府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面应作何选择

一一一一 当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中的角色侧重当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中的角色侧重当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中的角色侧重当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中的角色侧重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差异显著的特点,决定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结构变动因素特别强烈,问题十分突出,涉及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等诸多领域的矛盾,而且在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的环境中,这些结构性问题更容易传递总量问题,例如,在总需求结构中,消费需求比例偏低是导致出口压力大的重要原因,而出口快速增长又是诱发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赶超性质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等,不允许我们坐等由漫长的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和调节资源配置过程来解决结构问题。对此,财政收支可以成为非常重要的操作手段,财政政策可以积极发挥其结构调整功能的优势,以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的流向和流量,达到促进结构优化的效果。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调控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宜实施过多差别性的调控措施,因此,两大政策在我国结构优化调控方面的协调配合,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      二二二二 优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建设优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建设优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建设优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建设  总体来看,近年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取得了诸多进展,特别是在两大政策的结合部实施了一些颇具创新性的措施安排,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平稳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仍存在着较大的改善空间。为了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更好地维护我国在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利益,两大政策需要在协调配合的各个领域求同存异,提高协调配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开拓协调配合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政府最重要的两大宏观经济政策,其本质上具有经济运行共同目标决定的协调要求。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又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战略任务。因此,在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中,要从两大政策的共同目标出发,探索它们进行协调配合的长效运行框架,以及优化具体协调方式与手段的制度安排,避免简单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即不局限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具体的短期效果,重在探索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宏大目标的实现、中长期制度性框架和各种机制安排。我国作为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常有着复杂的体制性和制度性根源,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面也是如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自身存在的传导机制不通畅、体制改革不到位等问题也会制约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因此,要尊重经济规律,重视微观传导机制的构建和其他应配套进行的制度变革,在逐步实现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目标的基础上,优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机制和措施安排。从长期看,制度建设是最重要的。    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配置的取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配置的取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配置的取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配置的取向 充分发挥国债经济“蓄水池”的功能与作用。国债作为连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惟一纽带,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是调节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一方面利用国债具有“金边债券”的独特优势,推动国民高额储蓄从间接融资渠道流向直接融资渠道,从金融领域转移到财政领域。另一方面应解除政策限制,扩大机构主体尤其是广大金融机构持有国债的规模水平。    合理配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选取最优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达到调控经济的目标,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所追求的,也是我国经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两者的合理配置,是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这不仅提高了我国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也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