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对孩子的教育,从改变身份和聆听开始

2024-05-10 15:08

1. 《窗边的小豆豆》:对孩子的教育,从改变身份和聆听开始

 文|大脚
   我们在谈论孩子的时间总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你家小孩怕不怕你?”
   “不怕我,但很怕她妈妈!”
   “是啊!孩子至少要怕家长的其中一个,要不然真没办法管她!”
   真的如此吗?
   我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害怕家长中的一个,这样真的能更好管她吗?
   《窗边的小豆豆》给我们提供了更好的答案。
   孩子的教育,不是要让孩子怕你。而是要从家长做起,从改变身份和聆听开始。
      儿童教育专家李玫瑾说: “你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决定了他对你的态度。如果你用尊重的语气,那他就对你尊重;如果你不尊重他,他就不会尊重你。” 
   确实如此!
   很多人说,孩子不好管,因为他根本就不听你的!
   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尊重过孩子?还是在用家长的身份对他说教?
   或许我们并不认为那是说教,觉得这都是自己曾经入过的坑,想要给孩子指明道路,让他避免入坑。
   但是,在孩子而言,家长的身份本身就带着居高临下的压力。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懂得改变身份,让孩子从敬畏你到尊敬你。
   《窗边的小豆豆》一书里,作者黑柳彻子描述了这样一件事。
   小豆豆和狗洛基在玩耍时,从开始闹着玩,到最后玩真了。洛基玩着玩着渐渐分不清玩笑和动真格的界限,它一口把小豆豆的耳朵咬出了血。
   小豆豆害怕爸爸妈妈生气,要把洛基扔掉或再也不管洛基。
   她一边捂着耳朵,一边大喊,“不怪洛基,不怪洛基!”
   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样回应?
   我猜大部分家长会把气撒在狗身上,哪怕当场不发作,事后也会秋后算账!
   果然,事后小豆豆的爸爸虽然也承诺过“不怪洛基”!但觉得不训诫洛基几句实在不太像话,妈妈却用眼神示意“已经答应过了”,爸爸勉强忍住不再对洛基训诫。
   妈妈对小豆豆的做法也深深影响了小豆豆。
   妈妈尊重小豆豆的意愿,没有责怪洛基,她对小豆豆的守诺就是一种尊重,所以她也收获小豆豆的尊重。
   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份不同,处理的方式就会不同。
   小豆豆妈妈改变了家长这层身份,以一个和女儿站在一起的朋友身份,理解小豆豆的行为,让小豆豆觉得,妈妈不但是一个好妈妈,还是一个能够理解自己的朋友。
      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做呢?
   或许你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权威,无视孩子的意愿,在你看来是对孩子更好,但是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孩子敬畏你,而不是尊敬你。
   很小的时候,我们都在看董浩叔叔和金龟子姐姐的电视节目,直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记得有一次电视采访董浩的时候,董浩说:
   “我对待孩子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平等相待,把他们当做朋友、哥儿们,所以我到各地去,孩子们看见我都会觉得很亲切,没有距离感,我挺享受这种状态的。我觉得孩子们对我们这些人的尊重和喜爱是很单纯的、也是全心全意的,而且最难得的是我们给他们留下的印象直到他们长大以后还会记得。”
   他并没有以长辈的身份和孩子在交流,而是以朋友,哥们的身份陪伴在孩子身边,这也是我们对他印象深刻,直至今天依然难忘的原因。
   很多人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说得没错!
   但又有多少父母在履行作为孩子最好老师的职责呢?
   更多的父母只会觉得,对孩子好,只要陪在孩子身边就是,但却没有给孩子更好的示范,这种陪伴也等于无。
   孩子小的时候会依赖你,得到某种安全感,但他长大绝不会听从你,还会忤逆你。
   作为父母,学会聆听才是对孩子最高级的陪伴。
      小豆豆的行为在不被老师理解被迫退学后,妈妈带她到小林宗作校长创立的巴学园求学。
   校长在和小豆豆的交谈中,耐心地聆听了小豆豆四个多小时的唠叨。
   在我们看来,一个孩子的话有什么值得在意的?
   偏偏小林校长却耐心地聆听了小豆豆的话,不时微笑鼓励,以至于还让小豆豆意犹未尽,心里觉得, “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 
   说实在,你有多久没有和孩子在一起聊天了呢?
   孩子在向我们描述学校的生活时,我们是否会觉得很无聊?
   孩子在向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是否总有认为忙不完的事,对孩子敷衍对待?
     如果是这样,我们还真不配做孩子生活中的老师!
   久而久之,天性敏感的孩子就会发现,原来父母对自己并没有那么在意。潜意识中,他们会刻意隐瞒想法,甚至到最后,你除了问孩子要吃点什么外,再没有可以交流的话题。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我对此深感认同。
    “聆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聆听是更好沟通的前提,聆听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一种沟通。” 
   作为家长,如果你在为如何教育孩子发愁,那至少从现在开始,你要学会做好一个聆听者,在听孩子说话的同时,在肢体语言上表达认同,比如点头,微笑,孩子也会很高兴你的陪伴,这样的交流才对双方有益!
      作为一个被认可的教育家,《窗边的小豆豆》里小林宗作校长有一句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的生活也太可悲了!
   看完《窗边的小豆豆》,不禁让我很羡慕,因为小豆豆有一个理解自己的校长,有一个宽容自己的妈妈,他们的理解和宽容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我们在羡慕的同时,又不自觉地把自己活成了让孩子讨厌的样子。
   教育孩子需要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教育孩子需要言传身教,树正确榜样。
   无疑,《窗边的小豆豆》这个系列的书籍给我们提供最好的答案。

《窗边的小豆豆》:对孩子的教育,从改变身份和聆听开始

2. 《窗边的小豆豆》:用美好浇灌孩子的心灵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畅销了几十年的儿童文学,被翻译成33种文字在全球发行,直到今天,它也是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二十几年前,这本书被引进到国内,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无论是孩子、家长、老师还是教育研究者,都对它津津乐道。尽管这是一本儿童读物,但却激发了教育界和家长们持久的阅读热情,很多人写了相关的评论文章,从各个角度解析书中体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基本上,读过这本书的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进入书中叙述的巴学园,老师和家长们则认为书中那种个性化和毫无分别的爱的教育在现有条件下只能是理想,尽管巴学园是曾经真实存在的一所小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童年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真的有如此大的影响啊! 
  
 自从有了孩子,我就不间断地阅读育儿方面的书籍,童年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实是一个听了很多年的话题。但是,以往看到这样的言论,绝大多数是从问题青年或者问题儿童的角度来阐释的,这些言论总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在幼儿时期受过心理创伤,就会产生心理阴影,如果没有有效的疏导,这种阴影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这种言论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常常诚惶诚恐,不断检讨自己,生怕自己的哪次言行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但是《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却是这样不同, 它让我们看到了好的童年教育是怎样让那些别人眼中有缺陷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个健康、幸福的人, 不仅给了我们希望,还通过巴学园的老师们和小豆豆的父母给了我们好的示范。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本书的作者黑柳彻子。在当今的日本,黑柳彻子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老太太,别的成就不提,就说她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彻子的小屋》至今已播出了一万多期,日本的艺人都以上这个节目为荣,就已经足够证明她的优秀了。这样的人,大家往往认为在童年时期一定是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事实却让我们失望了,她在童年时期,因被断定为问题儿童而被劝退,最终经过多次辗转,才进入了书中叙述的这所与众不同的小学——巴学园。她在书里解释说“窗边这个词给人一种被排除在外围,而非处于主体地位的感觉。……而在第一所学校中,实际上,我隐隐约约地总有一种被排斥感。”她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叫小豆豆的女孩,在周围大人的引导下,终于能够顺利地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相处的故事”。
  
 我们再来看看让孩子们神往的巴学园。这个学校设施简陋,校门是由两棵树连接而成,教室是用废旧的电车改造的。巴学园一共只有50多个学生,他们中有一部分是身体有残疾的孩子,有一部分是像小豆豆这样被其他学校拒收的“问题儿童”,还有些同学是因为其他原因不适合普通小学的学生,怎么看,这个学校都很像是一所我们现在的特殊学校。然而,在这50多个学生中,成长出了黑柳彻子这样的著名艺人、几个舞蹈家、一个日本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而其他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人,也都活得乐观、幸福。即使是几十年后,这些学生每年还会在巴学园的运动会日相聚在一起,可以说巴学园时期是他们一生都非常珍惜的快乐时光。
  
 而实际上,那段快乐的巴学园时光不仅给了他们快乐的童年,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就像黑柳彻子所说:“如果我没有进入巴学园,没有见到小林先生,恐怕无论我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自卑的心理包围,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可能就会怀着这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直到长大吧?”被普通学校断定为问题儿童的小豆豆,隐隐感受到了被排斥的感觉,而在巴学园里,因为小林先生的信任、尊重和“你真是一个好孩子”的赞美,重新变成了一个快乐而自信的孩子,并最终成为了日本最著名的老太太。当然,除了小林先生的努力,小豆豆妈妈在小豆豆被劝退时的处理方式也很重要,她并没有告诉小豆豆是因为被劝退不得已才要换学校的,这避免了小豆豆把隐隐约约的被排斥感转变为自卑心理的可能。
  
 除了小豆豆,有身体残疾的高桥君也让我印象深刻。高桥君似乎是患有侏儒症,胳膊和腿都特别短小。这样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遇到小林校长,最大的可能性是一生都会怀着身体残缺的自卑心理。然而,幸运的是,他进了巴学园。小林校长通过缜密的设计,让高桥君每次都在运动会上得到大满贯,通过让孩子们裸着身体游泳除去了他因自己的身体不一样的羞耻感,小林先生还常常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的”,让身体健康的孩子不对有缺陷的孩子另眼相看。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高桥君,成长为了一个乐观、自信的人,他后来考上了明治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担任“协调工作”,解决公司中人际关系和谐的问题。在这本书的后记里,作者记录了对巴学园一些学生的采访,其中,高桥君明确地告诉她“的确没有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怀有自卑的心理”。
  
  小豆豆和高桥君这两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美好,它告诉我们: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只要我们用美好浇灌他们的心灵,他们必能还我们以美好。 
  
 
  
                                          
 可是,问题来了。我们如何用美好来浇灌孩子的心灵呢?
  
 很多人都撰文总结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其实不外乎这么几点:尊重孩子,鼓励孩子,信任孩子,以宽容之心待孩子。可是这些要点是其他书里都写到的呀,为什么唯独这本书如此有魅力呢?
  
 我个人的感受是,别的书都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阐释这些的,很多时候,我们能理解并接受这些教育观念,但是真去做的时候,孩子未必会接受,因为成年人以成年人的角度所故意为之的尊重,未必能让孩子产生被尊重的感觉。你以为你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话就是尊重他,你以为你告诉他你能理解他的感受就是尊重他,你以为在做出决定前先问问他的意见就是尊重他……但如果这所有的行为不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那孩子并不会产生真正被尊重的感受。
  
 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的后记里提到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她说和他合作多年的佐野先生想要收集小林先生的资料,是起因于一位女士的一句话,这位女士曾经在小林先生韵律操课堂帮助伴奏,她告诉佐野君,小林先生曾经对她说:“哎,孩子们是不会那么走的。”小林先生的意思是,这位女士不了解孩子们的呼吸频率。所以说, 小林先生所有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能够真正奏效,都源于这样一个基础:他真的很懂孩子。 
  
 我们在看这本书时,全身心都感受到一种感动和美好,那是因为小林校长的每个行为都是在懂得孩子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任何刻意而为的成分。因为懂得孩子的好奇心,才会允许孩子们夜宿校园观看电车运来的情景,并借此机会讲解物理知识;因为懂得无拘无束的运动对孩子的意义,才会对家长说“请让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到学校来吧”;因为懂得孩子们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才安排了在礼堂里搭帐篷睡觉的简单露营活动;因为懂得残缺的身体给孩子带来的自卑心理,才精心设计了运动项目,让残疾孩子获得第一;因为懂得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才没有阻止为了找钱包而掏粪坑的小豆豆,只对她说了一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因为懂得孩子单纯的善良,才在看破之后仍然咬了咬小豆豆递过来的“健康树皮”…… 唯有真正懂孩子的人,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尊重和信任,才能真的包容孩子做出的各种“蠢事”。 
  
 可喜的是,《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懂孩子、爱孩子的好老师,它也通过小豆豆的视角和事后的分析,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窗口。 那么,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尊重和信任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他当做一个大人一样来尊重和信任。 
  
 这一点,我们可以书中找到直接的论述。
  
  小豆豆喜欢一个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把她当作成年人一样来尊重的人 。
  
 第一次和小林校长见面,小豆豆就喜欢上了他。原因是,小林先生非常认真地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作者写道:无论是之前,还是这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了。
  
 在掏粪坑事件中,虽然最后小豆豆并没有找到她的钱包,但是她还是感到“挺满意的”。作者分析说:“实际上,在小豆豆的满足之中,还有一点是因为‘校长先生对我做的事没有生气,很信任我,把我当作一位很有人格的人来尊重。”
  
 寒假的时候,小豆豆跟着爸爸妈妈去滑雪,应著名滑雪家舒奈尔德的邀请和他一起滑。结束后,舒奈尔德弯下腰,握住小豆豆的手,对她表示感谢。作者写道:这位年轻人不是把小豆豆当作小孩子来对待,而是看作一位成年的女士来尊重。当这位男子弯下腰来的那一瞬间,小豆豆从心里感到了他的友好和彬彬有礼。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大人,小豆豆也常常煞费苦心,去模仿“大人”的装扮和言行,并且希望得到认可。 
  
 为了像高年级的大姐姐,小豆豆留了很长时间的头发,终于,有一天,妈妈帮她编了一个麻花辫,她觉得“看上去像个高年级大姐姐的模样”,高兴坏了。可到了学校里,调皮的男孩子却以拉她的辫子为乐。小豆豆呜呜地哭了,原因是:“辫子是‘成熟女人’的象征,所以,看到扎了辫子的小豆豆,也许大家会像对待成年女子那样说‘不好意思’,谁知道竟然……”
  
 为了在野炊的时候有好的表现,小豆豆提前研究妈妈下厨的动作和程序,并且特意学习妈妈拿起锅盖时一边“奥哟哟哟”地叫一边赶紧把手放到耳垂上的动作,因为她觉得这个动作太有大人味了,并且她真的在野炊的时候这么做了,感到非常满足。
  
 
  
                                          
 很多人会说,把小孩子当作一个大人来尊重和信任,这个难度似乎有点大,因为孩子的身体未发育完全,能力有限,有时候实在是不放心啊! 但这本书却明确告诉我们:实际上,小孩子不管看上去有多么小,对真正有趣的事情,是绝对能够听懂的。 
  
 的确。
  
 为了不辜负校长先生的信任,小豆豆在掏粪坑后,按照和校长先生约好的那样,把那座小山完全放回了原来的便池中,还用舀子产下一层渗进了水分的泥土,也送进便池里,最后,把地面弄平整,把粪坑的掏口恢复原样,还把长舀子也放回了工具房。 那时候,小豆豆还只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她已经会通过思考,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
  
 一年级暑假的时候,小豆豆和泰明背着大人进行了一次大冒险——她请患过小儿麻痹症的泰明去爬她的树。泰明的手脚扭曲,且没有力气,整个爬树的过程基本上是由小豆豆来完成的。为了帮助泰明爬上树,小豆豆跑到学校工具房找到了梯蹬,把泰明顶上了梯蹬的最高一级,然后用尽全身的力量把泰明拖上了树。这个过程经历了很长时间,中途,小豆豆发现把梯蹬上的泰明拖上树非常困难,几乎要哭出来,但是,她没有哭,“因为她想,如果自己一哭,泰明一定也会哭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会思考、有胆量的小女孩,为了自己的决定想尽办法、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最终获得了成功。所以, 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和大人一样,会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和勇气。 
  
 除此之外, 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为了在野炊时能有出色的表现,小豆豆从得到野炊消息的那天起,每当妈妈在厨房里忙活时,总是紧紧跟在妈妈身后,研究妈妈怎么使用菜刀,怎么端起锅,怎么盛饭等等。正式野炊那天,小豆豆的表现的确优秀,不仅她切的菜非常均匀漂亮,她还指教了一下高年级男孩如何切菜,并且还灵机一动做了一盘咸菜,让大家非常佩服。要知道,当时小豆豆才刚刚升入二年级。
  
 有的人也许会说,即使孩子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学习能力,但他们的心智还不够健全,经常会做出一些蠢事来。其实所谓的“蠢事”,只不过是成年人的价值观罢了。就拿小豆豆为了喜欢的钱包掏粪坑的事来说吧,多数大人会觉得这件事非常愚蠢,但是如果把钱包换成一个价值不菲的钻戒,很多人的态度就会来个大转弯。那是因为,在成年人的眼里,钱包并不值钱,但是,在喜欢这个钱包的小豆豆眼里,钱包可能比钻戒还要珍贵。所以,我们所谓的愚蠢,实际上只是一些不符合某种世俗价值观的事情,如果摒弃这种价值观,单单把这件事情看做一个人为了找回珍爱的物品而做出的行动,这哪里就愚蠢了呢?
  
 因此, 真正阻碍我们尊重孩子的其实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如果我们在看待孩子的事情时,能够抛开世俗的价值观,你会发现,孩子们做的很多事情是合理的 。例如,很多孩子看到某一种玩具就想要,尽管家里已经有很多了,家长就会觉得孩子的要求有些过分,但如果我们想一想那些喜欢收藏的人,他们哪个不是同类的物品买了一大堆呢?抛开价钱和升值空间来看,玩具对于孩子的意义和收藏品对于收藏者的意义是一样的,他们都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从这一点来说,它们的价值是一样的。
  
  所以,能不能把孩子当作一个大人来尊重,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心中对孩子的需求和已有价值观的衡量。 如果你觉得衣服的干净整洁比孩子自由快乐的运动重要,你就会阻止孩子在地上摸爬滚打;如果你觉得抓紧时间赶路比孩子的好奇心重要,你就不会任由孩子蹲在路边观察花草虫鸟;如果你觉得食物营养比孩子的喜好重要,你就会逼迫孩子吃他们不愿意吃的食物;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不麻烦比孩子的成长重要,你就会拒绝孩子要求帮助你干活的请求;如果你觉得面子或自己的舒适比孩子的情绪重要,你就会用暴力的方式阻止孩子哭闹……
  
 这时,再回过头来看看巴学园,我们发现,小林校长之所以深受孩子们的爱戴,那是因为他做任何决定,总是首先考虑孩子们的感受,所以巴学园里才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孩子们每天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喜欢的座位;老师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写在黑板上,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顺序开展自学,老师则一对一答疑;如果上午孩子们完成了一天的学习任务,下午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外出散步;天气炎热的时候,校长会临时决定开放游泳池,孩子们可以光着身子尽情玩水;每周有两次课,孩子们可以拿着粉笔在礼堂的地板上肆意做画;为了满足孩子们观看运电车的好奇心,校长允许孩子们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到学校宿营,并在凌晨时分叫醒孩子们起来观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校长牺牲了成年人的方便和舒适,以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换来的是孩子们愉悦、自主地学习和对学校发自内心的爱。
  
 这本《窗边的小豆豆》我前后完整地阅读了三遍,随手翻看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我也曾经想要从里面总结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但看得越多,我就越是发现, 教育孩子真的不是用方法和技巧能做好的,因为当你把孩子看做一个需要教、需要训的对象的时候,你就已经走错了方向,你所寻求的方法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让孩子更好,而是为了让孩子顺应成人的需求,让成年人更方便、更舒适。小林先生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里给孩子们带去愉悦的终身影响,靠的完全是他爱孩子的一片真心,他绝不用世俗的价值观去随意评价孩子,他认为: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教育的目的是早早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避免这些优良的品质受到损害,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3. 《窗边的小豆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

有这么个孩子,才刚上小学一年级,就被学校退学了。咦,你肯定在心里嘀咕:这孩子定是超级调皮捣蛋,在学校打架斗殴,严重违反学校纪律屡次不改,才会被退学吧!
  
 一般情况家长们会如何面对孩子被退学的事呢?责骂自不在话下,甚至某些脾气暴躁的家长还会发飚对孩子动粗。
  
 那你们知道上面那个被退学的孩子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吗?
  
 答案绝对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孩子虽被退学,可她记忆中毫不知情退学这回事。直到她到20岁的时候,母亲才告诉她曾经被退学的真相,孩子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位妈妈的举动是不是很令人惊诧啊!
  
                                          
 这个小孩子其实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写这本书是特地献给学校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因为年少时与校长的约定长大后要回来巴学园教书。可巴学园已经在战争的摧残下被毁灭了,校长小林先生在有生之年也未能实现重建巴学园的梦想。但巴学园的教学理念一直被世人铭记在心,那些曾就读巴学园的孩子们成人后都非常优秀。
  
  
 书中讲到一个六岁的名叫小豆豆的姑娘(也就是作者自己)因其举不胜数的异常行为举动,扰乱了整个课堂纪律,影响全班同学甚至隔壁班的都受到牵连,故老师不堪其扰责令她退学。
  
 但非常庆幸的是小豆豆有一个宽厚仁慈,善解人意的好妈妈。她知道小豆豆并不是个恶劣孩子,只不过是个天真浪漫,生性好动,大大咧咧,好奇心特别强烈的孩子。对窗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断把桌子开开合合,只是觉着新鲜、好玩;总爱站在窗边,是为了跟路过的宣传艺人打招呼,也是为了跟燕子说话。
  
 妈妈非常懂得孩子,能够从孩子种种异常行为问题去深入挖掘背后真正的原因,甚至连孩子天真地问为什么换学校,妈妈为了不想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也是撒谎哄她新学校会更棒,能结交更多好朋友。
  
 若当初退学时妈妈就对她说怎么回事,你又被退学了,如果这个学校还不要你,就没法上学了。我想幼小的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这种打击,也会在心理留下创伤和阴影,就无法取得如今的成就,更不会有这本书的问世。
  
 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小豆豆真的非常幸运,调皮的她碰到了一个超级棒的又很理解孩子的小林校长。他对幼儿教育有他独到的见解。正像小林先生所说的"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我们要为那种优良的品质遮风挡雨,让它像一粒种子一样发芽、开花、结果,让童年更加丰富多彩。
  
 小豆豆其实是一个天真、活泼、善良、机灵的小姑娘,她经常有很多奇怪的想法,也会做一些在平常人眼中认为不可思议的事。她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指导下,还有妈妈的关怀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小豆豆第一次报到时,小林校长没有像其他学校那样对孩子考试,而是让小豆豆把想要说的话全部说出来。而且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也很有创意、会想到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最最棒的是,他尊重小豆豆天马行空的想法,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的"放回原处"这一篇。
  
 当时小豆豆有个坏习惯上厕所老低头朝下看,经常掉东西在厕所,那次把最心爱的钱包掉进厕所了,小豆豆实在太喜欢这个钱包了,于是想方设法去粪池里把钱包掏出来。
  
 当她一个人拿着工具忙的满头大汗,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时,校长先生刚好路过看到了并没有一般人那种暴跳如雷也没有异常的态度,只用了平素温和的语气说了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语"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
  
 但就是校长简单的话语却让小豆豆从此改变了这个爱低头看的坏毛病,因为小豆豆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动手操作终于明白低头看付出的沉重的代价,你不得不佩服这个小林先生的高明之处。
  
 巴学园有很多别于其他学校的地方,上课方式特别没有固定严厉要求,老师把一天要学的课程写在黑板上,学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顺序自由学习各个科目,如果上午就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和自然。比如去寺庙或田野里散步看蝴蝶;每周都有两次涂鸦课。
  
 他们都没有固定的座位,不同年级的也可以坐在一起。大家自己挑选喜欢的同学挨着坐,也可以每天换与不同的同学坐,打乱秩序让孩子们更熟悉亲密。
  
 他应孩子们的要求精心创作了校歌,孩子们不理解不喜欢他也一笑了之,没有丁点儿架子;
  
 他为永远不可能长高的"高桥君",精心设计校运动会,竟使高桥君每个项目都拿了冠军;
  
 当小豆豆因被同学拽小辫子而哭泣时,他一句"好漂亮的小辫子"就让小豆豆破涕为笑;
  
 吃饭时校长会要求大家自带有"山的味道"(蔬菜、肉类)和"海的味道"(鱼、海味)的午饭,还会给一些没准备充足饭菜的孩子们添加菜肴,吃饭前要唱歌,提倡吃饭时要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
  
 校长是个想法多多的人,会自己策划稀奇古怪项目的运动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特长,夜晚还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讲自己的旅行故事,给孩子别样的感觉……
  
 文字中所流露出来的都是新鲜动人的场景,小豆豆也就在这所崇尚自然教育、顺应孩子们自由天性的小学里健康成长。拿电车充当教室的巴学园是个人人向往的理想园,我想每个人心中都盼望着拥有这样一个巴学园。
  
 成长的过程是个循序渐进的微妙过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有可贵的天真特质,我们都忽略了,我们甚至把它漫不经心地遗失和随意处置。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能够找到自己的闪光之处,努力之后一样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我们大人应该用爱来浇灌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细心呵护孩子每个成长,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窗边的小豆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

4. 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最幸福---《窗边的小豆豆》

在音频平台上朗读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黑柳彻子的著作《窗边的小豆豆》。读着文中充满生气的语句,嘴角不自觉地就会上扬起来。窃以为,热爱生活的人,一定都会喜欢小豆豆,她的单纯可爱,让人心生羡慕。
  
  
 小豆豆的纯真得以保存得那么完好,在于她一直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家庭,甚至小学。在如今这个教育焦虑日益严重的时代,重温小豆豆的成长,尤其是她受到的小学教育,真是羡慕嫉妒恨,齐聚心头。
  
  
 良师益友,是每个人一生中可遇不可求的好运气。小豆豆这个有点儿淘气的孩子,就好命地,拥有这样一份特殊的运气------恩师小林宗作先生。他们相处的时间虽然并不算太长,但小林先生却影响了小豆豆一生的成长。
  
  
 小豆豆是个纯真善良有点儿淘气的小姑娘,在一般的学校里,老师都受不了她的不守纪律。而小豆豆也因为总是被老师罚站在教室外面,心里隐隐有被排斥的感觉。刚上一年级的她并不明白为什么上课时不能和屋檐下的燕子说话,不能和窗外的宣传艺人聊天……
  
  
 最终,小豆豆被学校劝退。
  
  
 幸运的是,小豆豆有一对非常开明的父母。妈妈甚至都没有告诉小豆豆她被退学的真相。更幸运的是,小豆豆遇到了巴学园。
  
  
 这个特别的学校,校门是两棵大树,教室是废弃的电车车厢,教室里的同学们可以自己决定每天的座位,可以自己决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如果当天的学习任务完成的早,还可以把空余的时间用来散步,爬树,自由活动……
  
  
 这真的是一所每个小孩子都向往的学校!如果孩子们有选择的权力,相信巴学园一定会被挤爆的!可惜,孩子们眼中的喜欢往往是成人们眼中的另类。所以,整个巴学园一共才五十多个学生,其中还有几个身体有残疾的孩子。
  
  
 校长小林宗作先生是一位很有爱心的教育家,巴学园是他多次到欧洲考察学习之后创建的。他第一次见到小豆豆的时候,陪着她交谈了四个小时。小豆豆自己也说,在她的人生里,这么有耐心陪着一个小孩子聊天的成人,只有小林校长了。
  
  
 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领导下,给了孩子们充分的关爱和尊重。
  
  
 学校里有小儿麻痹症患者泰明,手脚变形;侏儒症患者高桥,个子再也无法长高。为了让孩子们都坦坦荡荡地接受彼此的差异,游泳的时候,小朋友们全部都光着身体。小林校长想告诉孩子们: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
  
  
 巴学园的运动会也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各个项目都是小林校长和老师们一起设计的。
  
  
 有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完成的项目。孩子们抽到家长的名字字条,要去观众席找到这位家长,比如高喊“小豆豆的妈妈”,然后两个人携手一起跑向终点;还有把钻爬跳等综合起来的项目,这让身材矮小的高桥君得到很多项目的冠军。
  
  
 运动会的奖品更是与众不同,是各种各样的蔬菜。校长鼓励孩子们把菜带回家,请妈妈做成香喷喷的佳肴,家人一边吃一边讨论运动会,体会自己辛苦运动的成果带给大家的甜美滋味。
  
  
 因为巴学园各个年级的学生一总共只有五十名左右,很多学校的活动都是大家一起行动,这让全部孩子们的关系都十分融洽亲密。
  
  
 大家一起坐火车去海边的温泉旅行,住在一个同学家的大别墅里。孩子们每天一起泡温泉,一起四处探索,一起买菜做饭。
  
  
 大家一起去瀑布边野炊,每组都有高年级的同学和低年级同学。他们各自分工,互相配合,自己动手,起灶埋锅,切菜做饭。做好饭菜后,所有的同学都围坐在一起,互相品尝劳动成果。
  
  
 大家还曾一起在学校的田地里,向农民伯伯学习如何侍弄庄稼,怎么插秧。
  
  
 在这些活泼有趣的集体活动里,孩子们不但学会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技能,还学会了相互间的分工合作,更学会了集体活动时的相互照顾。
  
  
 小林校长不会对孩子们做过多的空洞说教,他喜欢把一切都放在实际活动中,让孩子们自己学习体会。
  
  
 巴学园的孩子们会听音乐做韵律操,并自己编排动作配合音乐。孩子们给各个音符起名字,在礼堂地板上用粉笔画出听到的音符,在课程结束之后再一起把地板打扫干净。
  
  
 校园四周的树木每个孩子都认领一棵,课余时间孩子们可以爬上各自的树上沉思玩耍。去别的同学的树上时,会先打招呼,征得主人同意。
  
  
 小林校长请家长们让孩子们穿上各自的旧衣服来上学,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自由自在的自由活动时间里,尽情爬树钻篱笆,完全解放孩子们的天性,没有任何顾虑地活动。
  
  
 在巴学园这种看似毫无章法,散漫自由的教育氛围下,小豆豆这个无法融入其他学校规矩的小孩子,在别人眼中有点儿“怪怪的”孩子,逐渐开开心心地变成了一个有责任心,善良温暖的孩子。她和老师同学都相处融洽,喜欢帮助别人,关心别人。并且越来越懂规矩有礼貌。
  
  
 小豆豆在巴学园的时光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非常可惜,她还没有小学毕业,巴学园就已毁于战火。
  
  
 但是在巴学园学习成长的快乐时光一直萦绕在小豆豆的脑海里。在她长大成为日本著名主持人之后,她把自己在巴学园的日子写了出来。没想到,书一面世,不仅在日本本土,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反响。书被译成了33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大家在小豆豆的故事中感动欢笑的同时,也对现代教育引入了全新的思考。
  
  
  
 1984年,联合国的官员在读完英文版的《窗边的小豆豆》之后,认为“没有再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因而任命小豆豆,也就是本书的作者黑柳彻子女士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洲历史上第一位亲善大使。
  
  
  
 小豆豆的童年,一直受到爸爸妈妈的尊重呵护,受到小林校长的关爱引导,受到巴学园同学的温暖接纳,她的童真童趣,自尊自信都没有遭到破坏,这让她也成长成为一个温暖有爱的人。所以在长大之后,深刻体会到这一切的她对小林先生满怀感谢!
  
  
  
 同时,小豆豆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一位在温暖灿烂的爱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
  
  
  
 虽然小豆豆成长的年代距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全球教育情况也改变了很多,但有些是不会改变的,比如对孩子的有尊重有关爱的倾听陪伴和引导。教育的根本远远不是只有知识的传授,教育应该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睿智的,温暖的,健全的人!而做到这一切,只有有温度充满爱的教育才可以。

5. 《窗边的小豆豆》,好家长与孩子的必读书

被称为“未名四老”的著名文学家金克木先生说过:
  
 所以,我们要首先选择经典的儿童读物,为孩子打通读书的底层逻辑。
  
 如果孩子们长时间做一些优秀文学储备和受到熏陶,把经典书读通透了,孩子慢慢就对写作逻辑结构理解了,渐渐也就掌握了阅读写作的密码本。
  
  
  一、学习语文的范本 
  
  
 《窗边的小豆豆》就是一本经典的优秀文学作品,它不仅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突出的特点,而且适合作为小学语文课本。它可以用来阅读,也适合用来朗读和写作练习。
  
  
 因为,在阅读中可以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在朗读中可体验语言的凝练和流畅,在练笔中尝试一些写作的技巧,在交流中孩子与父母能够增进沟通、密切亲子关系。
  
 读一本书,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听说读写练兼顾,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学习,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那么,《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为什么有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在全世界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呢?
  
  
 一方面,除了本书的人物塑造非常经典,可以从读人领略读书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共读的书,跟孩子一起读书,家长能获得教育方面的灵感和启迪,增进亲子关系。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小豆豆身上可以找到自己童孩时期的影子,对小豆豆身上发生的事容易产生共鸣。
  
  二、“窗边族”的普遍,引发共鸣 
  
 这本书之所以使用“窗边”一词来修饰小豆豆,一是因为日本当时流行“窗边族”一词,意思是指那些不受重视的群体,他们经常被安排在靠窗的不起眼位置。“窗边的小豆豆”就暗指了不循常规、不受待见的小豆豆。
  
 书中也提到了,尽管小豆豆天性开朗活泼,天真烂漫,不太爱把事情放在心上,但她也朦朦胧胧感到自己与其他小孩不一样,被冷眼相看,有被排斥的感觉。
  
 二是因为,无论我们现在的事业多么辉煌,家庭多么美满,相信我们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我们都是从童年走过,孩童时代多多少少都有一段“窗边族”的日子。
  
 比如,大人让我们不要插嘴大人说话,看电视的时候要安静,大人烦闷的时候喜欢打发走我们,等等。这些时候都是我们小孩子被冷落的时候。
  
 所以,《窗边的小豆豆》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少年儿童那段时光的心境,不由得让我们读起来倍感亲切,引起强烈的心灵碰撞,引发共鸣。
  
  三、小豆豆的成功人生,收获启示 
  
  
 不知你是否发现,小豆豆之所以从孤独不合群,又有点好动淘气的孩子,却一直能够成长为一个内心充满善和美的人,其根源在于她一直处于充满爱的生长环境中。
  
  
 从心理学上讲,爱与被爱有一个储蓄过程,孩子的情感就像是一个储蓄罐,当他们从亲人身上得到了拥抱,感受到了爱抚,她就会自动把这些关爱储存起来,等到这些珍贵的爱日积月累终于满了的时候,孩子就会自觉地把爱分享给别人,学会平等地对待和关心他人。
  
  
 小豆豆的妈妈就是爱她的第一人。
  
  
 女儿闯祸了,她不会无休止地责备她,而是耐心地教导,甚至连小豆豆被原先的学校退学这件事,也是多年之后才把真相告诉她,为的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让这件事给孩子留下阴影。
  
 可以说,这是一位真正理解孩子、懂孩子、无条件爱孩子的妈妈。
  
 假如当时妈妈严厉斥责小豆豆,并警告她:
  
 那么,小豆豆去巴学园报到的第一天,就不可能那么轻松自在,之后的整个人生轨迹也可能被改写。
  
  
 就是这样一位妈妈,给了小豆豆足够多的爱,任由她按照自己的个性生长,一直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妈妈的信任和爱,让小豆豆的世界充满了阳光,她才能够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来,变成一个对万事万物都保持着一颗新奇心的人。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的教育方针,可用他说过的这段话来体现:
  
 小豆豆妈妈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这段话。
  
 不管女儿有多么离奇古怪的想法,妈妈都不会轻易地嘲笑小豆豆:“长大了要去当间谍,当售票员,又想当宣传亿人”。妈妈从来不当场打断,总是耐心倾听女儿的想法和心声。
  
 发掘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其实才是每个家长应该思考和践行的重要职责。
  
 总之,小豆豆在成长过程中,充分得到了来自多方的理解信任、个性得到尊重,耐心的倾听,从而逐渐挖掘并保护了她幼小的心灵和优良品质。
  
 由于时间关系,这些将留待下文详细展开。

《窗边的小豆豆》,好家长与孩子的必读书

6. 《窗边的小豆豆》:尊重天性,用“爱”浇灌孩子的童年

 两年前,给宝宝挑选绘本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推荐《窗边的小豆豆》,于是下单购买了这本书。
   听到书名以为是一本虚构小说,翻来才发现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真实故事:小豆豆(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这本书内容是以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连载而成,文字简单,读起来却温暖,有趣;插画风格特别可爱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黑柳彻子,也就是长大后的小豆豆,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演员和主持人。她已经87岁高龄了,还在主持《彻子的小屋》,那是日本最长寿也最具口碑的人物访谈节目,所有的大明星都以上这个节目为荣。同时,她还是亚洲首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慈善大使,被美国《时代周刊》和《人物》杂志称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谁也没想到这样的黑柳彻子会因为太调皮而被退学吧?长大后的小豆豆(黑柳彻子)说,正是在巴学园的经历,改变了她的一生。 
     
    巴学园的教育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从本书的61个小故事中,可以提炼出四个教育理念: 尊重孩子、人人平等、自由轻松、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当妈妈带着小豆豆去见小林校长之后,校长让妈妈先回去,留下小豆豆来跟他谈。
   妈妈离开后,小林校长让小豆豆把想说的话,都讲给老师听听。小豆豆一听这话,开心极了,之前的老师都是叫她闭嘴,不要吵了,现在终于有人听她讲话了,她想起什么就讲什么。说完了一段,还努力地想话题,想到一个就高兴得不行,就这样讲了四个小时!
     
   后来小豆豆实在想不出什么可说的了,校长先生站起来,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小豆豆的头,说:“好了,从今天起,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
     
   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后直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听她说话。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小林校长用心在倾听孩子,他在用心观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孩子的独特品质。想必对每一个入读巴学园的孩子,小林校长都做过这样的功课吧!
     
   
                                           
     
   试想一下现在有哪个父母及家长,有耐心听小孩讲4个小时的话,现在的父母每天因为工作、家庭琐事,忙忙碌碌,老师们也因为要照顾很多小孩,没有时间。
     
   其实,小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如果大人敷衍他的话,他马上就能发现。他们只有在觉得成人尊重他、接纳他的时候,才会觉得这个环境是安全的,他才能快快乐乐、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发展自己。所以, 如果你爱孩子、希望孩子好,就一定要尊重他、倾听他。 
     
   那小豆豆在巴学园变成循规蹈矩的乖孩子了吗?当然没有。
     
   她还是像以前一样活泼好动、随性而为,做出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儿,但是校长也没有批评她或者通知家长。每当校长先生看到小豆豆,就会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这时候,小豆豆就高兴地笑,蹦蹦跳跳地说:“是啊,我是一个好孩子。”小豆豆也觉得自己的确是一个好孩子。
   
                                           
     
   正是因为小豆豆这种情感丰富、擅长表达、活泼好动的个性,才能造就她成为日本最著名的演员和主持人。
     
   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不同人种、不同肤色、不同国籍,就算同一个国家的孩子,也分男女,强壮健康、身残体弱。
   小林校长经常说:“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
   小豆豆班上10个同学,有两个是身体有残障的。泰明是小儿麻痹症,高桥君是侏儒症。这样的学生其他年级也有。因身体原因在其他学校被排斥的孩子,小林校长全都接纳了。
     
   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比赛项目都是校长亲自设计的。比赛的结果很惊人:每一个项目的第一名都被全校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拿走了!小豆豆长大后想,或许巴学园的特色运动会,就是校长为了使高桥君能够得第一名“故意”设计的,校长希望他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
     
   
                                           
     
   高桥君后来非常优秀。一路考上了明治大学电气工程系,毕业后在知名电气公司担任“使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黑柳彻子曾拜访过高桥君和他太太,她看到高桥君眼睛明亮有神,谈吐温和自信,他说自己“的确没有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怀有自卑的心理。”
     
   他清晰地记得自己在运动会上的光荣与喜悦,记得校长先生一直对他说的一句话,那就是:“ 你绝对能做到 。”这句话深深影响着高桥君的一生。
     
   学校有个游泳池,孩子们喜欢不穿泳衣游泳,校长允许这样的行为。校长想告诉孩子们:“ 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 。”
     
   小豆豆在学校时,就跟这些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保持着纯真的友谊。成年后,她也很关注残障人士的生活,她参加各种社会福利活动,开办手语班,创建了日本第一个聋哑人的专业剧团。
     
   巴学园的教学环境是开满鲜花的草地上,停放着6辆电车,这就是孩子们的教室,就像一边学习,一边旅行!孩子们每天来到电车教室,都可以自由选择坐在哪个位置,跟谁坐在一起。巴学园让人羡慕的不仅是座位自由,还有上课自由。
     
   一般的学校是老师讲授为主、且有顺序的,在巴学园是学生自学为主、且不按顺序。
     
   
                                           
     
   老师把课本、讲义、习题册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先自学,遇到不会的再找老师一对一教学解惑。每天早上,老师会把当天要上的所有课,以及每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
   于是,小学生们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了。有人在写片假名,有人在画画,有人在读书,甚至还有人在做操,有人在做实验。每个教室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风景。
     
   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场面也太嘈杂了,孩子们能互不影响专心学习吗?小林校长认为:“如果觉得‘旁边太吵闹了,我没法学习’,那就很麻烦了。 一定要练习无论周围怎么嘈杂,都能够立刻集中精力的本领。” 
     
   老师们看上去随意,实际上一直在默默观察学生,逐渐就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他喜欢的学习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等。要知道, 这种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教育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能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会觉得非常开心。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老师会耐心讲解,直到弄懂为止。因为都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寻求答案,不会发生听讲时心不在焉的情况。
     
   但是,现在有的学校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搞题海战术,作业多得孩子做不过来,孩子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一想到学习就心烦、倒胃口,他怎么会愿意去钻研精进呢?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当年有次讲座,直接抱了一只鸡来到讲台上,他洒下一把米,按着鸡的头让它吃米,鸡挣扎着就是不吃。他放开了鸡,鸡倒是悠闲自在地啄起米来。陶行知想告诉大家的就是: 一定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应该是自发行为而不是强制行为,有外在强制力和约束力在的时候,学生会把学习当做任务、当做苦役,自然不愿意学。 
     
     
   
                                           
     
   巴学园的学生们,在户外的时间可能比在室内还要多。平时,学生如果上午就能把一天的学习计划都完成的话,下午就可以去散步。学校还会组织大家去野炊、去海边温泉度假、去露营,给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
     
   在小豆豆的回忆里,他们沿着小河散步,河岸有樱花树林,还有一望无际的油菜花,许多美丽的蝴蝶翩翩飞舞;他们自由自在地聊天,观赏随四季变化的自然风物,采集植物标本、写生、参观附近的古迹、听老师讲历史故事、唱歌……
     
   老师指着油菜花,问:“这是油菜花,油菜为什么要开花呢,大家知道吗?”接着老师开始讲雄蕊和雌蕊的知识。小学生们都蹲下去观察油菜花,老师会告诉大家蝴蝶也是在帮助花儿授粉。
   
                                           
     
   这种自然课,比在教室里干巴巴地讲,让学生看着图片想象蝴蝶如何授粉,要生动多了!孩子们可以听到声音、闻到味道、触摸植物,将感官全部打开,去感受大自然的奥秘。
     
   农民伯伯也会被邀请来教孩子们种庄稼。他手把手教大家怎么除草、翻地、播种、施肥,还告诉大家很多有趣的事,有关虫子、蛇、鸟儿,还有天气的知识。
     
   大家热火朝天地一起种田,在接下来的季节里,从播种到收获,学生们全程都参与。每天都有人去看他们自己的田地,然后回来向校长和同学们报告:“我种的种子居然发芽了!”这是多么不可思议,有多么让人高兴啊!
     
   
                                           
     
   小林宗作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
     
    与世界万物联接相通的感受力,也只有自由自在沉浸于大自然中,用心体悟过,才能获得吧! 
     
     
   读《窗边的小豆豆》,看到巴学园如此美好,很多人感慨:啊!人家的教育多么好,可惜我们家附近就没有这样的学校。
     
   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教育对一个人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学校教育之前,还有更为关键的:家庭影响,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
   书中小豆豆的妈妈从来没有骂过她,更别提打。无论小豆豆说了多么不合适的话,做了多么离奇的事,甚至闯了祸,妈妈始终和颜悦色,给她润物细无声的引导。
   
                                           
     
     
    教育,不在于你怎么教他,而在于你怎么待他。 
     
   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真正的尊重、允许。这背后是对孩子的爱与信任。爱与信任,说说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现在经常有家长吐槽,不能陪孩子写作业,看着孩子那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就气不打一处来,忍不住要教训孩子。对于家长朋友们来说,与其盯着孩子的缺点与短处不放,不如去发现、发扬孩子的优点与长处。
     
   当一个好家长没那么简单。但是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你会发现教育的真谛又特别简单,大道至简,四个字——尊重天性。天性就是一个人本来的样子。
     
   儿童教育先行者李跃儿说:孩子是一颗蕴含生命力的种子,它有自己的发展使命和成长方式。
     
    尊重天性,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孩子把自己与生俱来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 

7. 用尊重拨动孩子的心弦——《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用尊重拨动孩子的心弦——《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用尊重拨动孩子的心弦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美国杰出思想家爱墨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拨动孩子的心弦,用尊重拨动孩子的心弦——《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对于这个观点在我读完《窗边的小豆豆》后有更深刻的理解。《窗外的小豆豆》讲述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在读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经历。小豆豆因为淘气做了一些在大人眼中不能容忍的行为,被原学校退学了,她因此来到了“巴学园”,碰上了有独特教育理念的小林校长。小豆豆在小林校长的尊重、理解和“你真是一个好孩子”的鼓励下,从大家眼中调皮的孩子转变成乐于助人、能为他人着想的好孩子。

在“巴学园”里,尊重无处不在。小豆豆与小林校长第一次见面,因小林校长的朴实打扮让小豆豆误以为他是车站的人,但小林校长豪不介意,他笑着解释说:“我是校长先生啊。”校长亲切的态度赢得了小豆豆的信任,小豆豆颠三倒四对校长讲述了长达4小时的关于自己的故事,而校长先生,自始至终都认真地倾听着,没有一点儿觉得不耐烦。光凭这一点就让我对小林校长佩服不已。小林校长是发自内心尊重孩子,而我对孩子的尊重却停留在表面,当他们下课时用磕磕绊绊的语言向我讲述他的一些见闻和事情时,我有时会敷衍着回答“哦”,要不就干脆说:“老师很忙,下次再和你聊。”这对孩子是多么的不尊重。对照小林校长和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我明白了只有发自内心尊重孩子,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每一个学生都有缺点和闪光点。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固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小林校长都能保持用欣赏者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爱护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欣赏。小林校长努力创设条件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读后感《用尊重拨动孩子的心弦——《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为了做到这点,“巴学园”的运动会项目的设置也非常与众不同,很多运动项目是小林校长根据学校的学生的特点人性化设计的。为了学校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为了让学生们都觉得我没有什么不同,校长考虑的很周全。他让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泰明做拔河比赛的裁判,而对于身材矮小的高桥君,校长根据他的身材特点设计了“钻鲤鱼比赛”和“上台阶接力赛”,这些比赛项目让高桥君的缺点变优点,使他一次次登上领奖台,帮助他忽略自身永远不会长高的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对学生的尊重还体现在“巴学园”的课程、纪律、甚至座位的设置上。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当天的心情和方便,每天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更特别的是上课都可以选择从自己喜欢的课程开始。小林校长用他的耐心、爱心和恒心,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而他所做的这一切都不露痕迹的在“巴学园”的孩子心里播撒了自尊、自信和尊重他人的种子。

睿智的小林校长用自己无声的呵护和挚爱维护了每个孩子的自尊和美好,一切显得那么平和、自然而无痕,犹如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描写的那样。让我不禁思考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应该俯下身子,学会用心体会孩子的感受,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给予他们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用尊重来拨动孩子的心弦,使自己在尊重学生时也同样收获学生的爱。
							
		  〔用尊重拨动孩子的心弦——《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用尊重拨动孩子的心弦——《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8. 《窗边的小豆豆》独特教育方法,给予充分尊严才能培养自律的孩子

 小豆豆是个很有个性的孩子,总会做出一些惊人之举,但她的 妈妈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掩饰住内心的惊讶,默不作声,看这个孩子到底要干些什么。 
      比如小豆豆第一天去巴学园上学的早上,她把自己的月票挂到了狗脖子上,妈妈惊讶得差点跳起来,她迷惑不解,但她没有大声制止或者喊叫,而是保持沉默,看看这个孩子到底要干什么。
   原来小豆豆能够去巴学园上学非常开心,她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她的小狗,还想如果小狗能和她一起去学校就好了。但小豆豆当然知道小狗是用不着月票的,她和小狗说了一会儿话,就重新挂上月票,开开心心地去上学了。
   遇到类似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像小豆豆妈妈那样克制住自己,提前就向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制止她或者催促她,那孩子的情绪不是就会被压抑吗,能够将自己的快乐和别人分享这是多么美好的品质呢?小豆豆没有做什么坏事啊。
      这样的例子书里还有很多,比如小豆豆喜欢玩钻篱笆的 游戏 ,却总会把里面的短裤弄坏。妈妈很奇怪,但她并不是去责备她,而是问她这个 游戏 是很有趣吗。经过小豆豆详细的介绍,妈妈就明白了,然后感叹大人觉得很没意思很累的事情,小孩子却会玩得不亦乐乎,这是真令人羡慕的事情。 妈妈并没有站在大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向小孩子表示羡慕,她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不会觉得孩子是错的,需要责备的。 
   妈妈要学会控制自己内心的各种情绪,惊讶、不安、愤怒,有的事情需要我们自己放在心里去思考,而不是直接抛给孩子,这样的妈妈才能真正保护孩子,给孩子安定成长的环境。
      当老师告诉妈妈小豆豆在学校开关桌子盖的时候,妈妈心里是这样想的:“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桌子,觉得特别有趣,就不停地开开关关,这样的话并不是做了什么坏事,而且,更重要的是,等她对桌子渐渐地习惯了,就不会再那样做了。”
   老师对小豆豆行为的反馈妈妈会在心里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其实相比老师,家长对孩子是更加了解的,妈妈明白小豆豆的行为的原因,她理解孩子,也知道这个事情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她做出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心里这样想,但妈妈还是会对老师说,一定让她好好注意这一点。这就是妈妈处理问题的技巧。
   老师让孩子退学,小豆豆的妈妈心里这样想:“确实,这样的话,太影响别的学生了。看来只能再找一所小学,想办法找到一所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性格的学校,能够教会她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好了。”
      妈妈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她能够替孩子抵挡外界的压力,首先她要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而且能够通过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先被打垮。
   退学这样的事情按说是很严重的,要是换了我自己,估计就会崩溃了。但小豆豆的妈妈首先确定这样上学的确会影响大家,妈妈能够理解老师;然后她就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找到一所理解孩子的学校,教会小豆豆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好了。
   妈妈带小豆豆去新学校,内心其实非常不安,但并未表现出来,也不告诉小豆豆被退学的事情。妈妈知道即便告诉小豆豆,她恐怕也不会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会留下自卑的情结,妈妈决定等小豆豆长大再告诉她。妈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们去一个新学校看看吧,听说那里很不错呢。”
      小豆豆的成长除了感谢妈妈,第二个要感谢的人就是小林校长了。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的教育方法实在是独特有趣。
   他的入学面试就是听学生随心所欲地说话。“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听。”小林校长还边听边笑,点头,问“后来呢”,没有不耐烦,没有打哈欠,像小豆豆一样向前探着身子,专注地听着。
   小豆豆一说就说了四个小时,小林校长从她说的话中,就发现了这是个很有想法的有趣的小姑娘。
   我们每天接孩子放学回来有没有好好地听一听他们说话呢?还是更多地催促他们写作业?如果能够在回家的路上耐心地听一听他们讲讲话,发自真心地对他们讲的事 情感 兴趣,而不是敷衍他们,一定会达到好的沟通效果。
      巴学园的午餐很有特色。小林校长让孩子们从家里带的盒饭必须有两样东西: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就是要有山里出产的食物和海里出产的食物。
   一般我们都总会对孩子说不要偏食,要营养均衡等等,但小林先生知道孩子是不理解这种抽象的语言的,他用非常简练的分类方式,用易于儿童接受的语言,把食物分成了“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孩子们吃饭的时候非常开心,而且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对于吃饭,小林先生还有非常好的观念,就是准备这些饭菜不要太勉强,不要太奢侈,简单就很好,这样不会让孩子们彼此攀比,而是对食物本身发生热爱,并用头脑思考这些食物的来源。
      他让孩子们吃饭前唱“好好嚼啊” 这首歌,他让大家知道吃饭应该花上一段时间,心情愉快地和朋友们交谈着,慢慢地吃,这样有益于 健康 。
   吃饭不是简单的填饱肚子,一粥一饭都是如何做人的道理,这样的教育才是融入生活的,真正的教育,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
   还比如,孩子们对学校里的电车是怎么拖来的非常好奇,他们向小林先生请求晚上观看拖电车。小林先生觉得这是很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会因为是在半夜就拒绝孩子们。
      夜晚的巴学园孩子们聚到学校,看电车被牵引车拖来,看它如何在圆木上滚动,卸下来。这样身临其境的观察和学习,让孩子们都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这样学到的知识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还有在巴学园游泳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光着身子游泳,因为小林校长想要培养自然 健康 的人,他觉得“如果男孩和女孩觉得对方和自己的身体不一样,是很奇怪的事,就不好了”,“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 ,而在别人面前拼命掩藏身体是不自然的。
   小林先生想了各种办法锻炼孩子们,比如在礼堂里组织大家搭帐篷露营;夜晚让大家去庙里装成妖怪锻炼胆量;暑假里,组织大家去温泉旅行,让孩子接触真正的生活。小林校长用各种孩子喜欢的形式,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学到很多。
      巴学园的课堂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在独一无二的电车教室里,学习变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必须完成的强制性任务。
   在这样的教室里,座位是不固定的,大家自愿随意选择座位,而不是按照成绩排座位,或者捣蛋的学生坐在墙角甚至VIP独座。
   学生们每天的全部学习内容,一早就由老师写在黑板上公布,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顺序。一个课堂里,有写字的,有做实验的,有画画的,学习完全交给学生,以自学为主,有问题学生再去请教老师,老师根据情况给学生出些例题,再开始一轮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会发生上课心不在焉的情况。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以及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这是最有效果的上课方法。
   因为学生都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开始,他们都学得很快,一般上午都能够完成全天的学习任务,到了下午,老师们就会带大家外出散步。不要小看这个散步,这是一个户外的大课堂,老师根据环境的变换可以随机讲解各种知识,比如地理、 历史 、生物等等学科。
   巴学园的教学方法虽然很难被我们再现,但是那种激发孩子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的方法,尊重个性的方法,从生活中学习的方法还是可以让我们好好思考,进行一些借鉴的。
      在巴学园,孩子们从来没有被教导过要“排成一列规规矩矩地走路”或者“在电车上要安静”、“不许乱扔果皮纸屑”之类的话,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知道了很多:比如,欺负比自己小的、弱的人是可耻的事;看到乱糟糟的地方,要主动打扫;尽量不要妨碍别人等等。他们在暑假坐火车、轮船去温泉旅行时,纪律完全不是问题,大家都非常懂得自律。这一点对我们非常强调规则的教育有些什么样的启发呢?
   人只有学会自律,规则才真正有效。而孩子的自律要怎样形成呢?我们看小豆豆的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次,小豆豆把自己非常珍爱的一个漂亮钱包掉进了厕所里,因为她在上厕所的时候,总喜欢往下看。这下糟糕了,小豆豆决定自己去舀厕所的掏口。她找来了很长很大的工具,奋力地去掏。
      小林校长看到了这个情景,但他前后只说了三句话:第一句,“你在干什么呢?”第二句,“找到了吗?”第三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部放回去,啊。”
   最后,小豆豆没有找到钱包,但她还是依然很满足,因为她干了很多活,尽自己的全力去找了,而且很重要的是,她还按照校长的要求,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回了原位,甚至连渗到地下的水分都想办法放回了原处。小豆豆有着超级自律的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小林校长没有生气,反而很信任她,把她当作很有人格的人来尊重。校长没有像一般人那样说:“太危险了,快停下来”;“干什么蠢事”;或者“我来帮你”之类。
      这个故事真是意味深长, 人只有被当作有尊严的人来对待,才会焕发出真正高贵的自律精神 。教育不是监督、审查和控制,可是如果我们总像对待小犯人一样对待孩子,难道能够培养出高贵的人吗?
   《窗边的小豆豆》值得回味的故事还有不少,在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每时每刻,教育都在发生着,我们怎样行,就会有怎样的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