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内容都是什么

2024-05-11 01:37

1.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内容都是什么

1、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2、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3、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4、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5、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6、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7、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8、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9、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10、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11、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12、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13、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成书过程:
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吴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孙子兵法名言名句(张砚钧作品)《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内容都是什么

2.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内容都是什么

1、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2、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3、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4、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5、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6、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7、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8、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9、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10、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11、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12、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13、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成书过程:
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吴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孙子兵法名言名句(张砚钧作品)《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3. 孙子兵法十三篇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  、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  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  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  ,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  
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  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  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  之用,胶漆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  
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  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  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  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  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  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  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  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  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  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  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  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  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  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  ,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  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  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  
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  ,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  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  ,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孙子兵法十三篇

4. 《孙子兵法》的结构

《孙子兵法》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战略理念,第二部分讲战术原则,第三部分讲具体的战术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到第四篇。 
  
 前三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讲他最重要的战略理念,就两个“不”,一个不战,一个不败。
  
 第四篇《军形篇》要开始讲战了,讲先胜后战。我现在必须得战了,怎么办呢?要先胜后战,等胜机出现了再战,没有胜机就永远不战,还讲不战。因为不战就没损失,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
  
 第四篇,先胜后战是讲战略判断,什么时候胜机出现了,这时候我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胜利。而不是冲上去就打,这就是在偶然当中去寻找胜利的机会,那就太渺茫了。
  
  第二部分 也是四篇,是第五篇到第八篇。 第五篇《兵势篇》,第六篇《虚实篇》,第七篇《军争篇》,第八篇《九变篇》,这四篇讲的是战术原则。
  
  第三部分 有五篇,是第九篇到第十三篇。 第九篇《行军篇》,讲行军、宿营和侦察。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是讲各种地形和地势的战术原则,注意事项,山地、平原、沼泽地、河边怎么打,深山、深沟、深谷怎么打。第十二篇《火攻篇》,专门讲火攻。第十三篇《用间篇》,讲间谍的使用方法。
  
 所以你看这十三篇的结构,就是从讲战略观念,讲战术原则,到讲具体不同地形的行军、宿营战术的注意事项。后面专门有两篇,一个讲火攻,一个讲间谍。
  
 95%以上的人,在第一篇的基调上面就跑偏了,第一个字就跑偏了,之后整个《孙子兵法》就学偏了。

5. 孙子兵法有那十三篇呀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篇》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兵势篇》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希望采纳为答案,谢谢~!~!

孙子兵法有那十三篇呀

6.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篇名?

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 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1、始计篇
《孙子兵法·始计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2、作战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3、谋攻篇
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
4、军形篇
《孙子兵法·军形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5、 兵势篇
《孙子兵法·兵势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指出,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利,充分发挥人和。为将之人能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了。
6、虚实篇
《孙子兵法·虚实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本篇主要是讲,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7、军争篇
《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凡用兵之法”。通过军队对“利”的看重,进行一步步的分析,提出了“风林火山”等概念。从军队的立命之本谈起,一点点引出自己的观点。
8、九变篇
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在“圮地”上不要驻止,在“衢地”上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上不可停留,遇到“围地”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
9、行军篇
孙子说:凡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这些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
10、地形篇
《孙子兵法·地形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该书主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11、九地篇
孙子说:按用兵的规律,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类。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作战,这样的地区叫做散地。
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叫做轻地;我先占领对我有利,敌先占领对敌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的地区,叫做交地。
12、火攻篇
《孙子兵法·火攻篇》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十二篇中的一篇散文。火攻篇主要讲述对敌作战火的使用原则,包括火攻的目标、使用火攻的条件以及火攻发起后根据战况所做的兵力调配部署。
13、用间篇
孙子说:凡兴兵10万,千里征战,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要花费千金,全国上下动荡不安,民众服徭役,疲惫于道路,不能从事耕作的有70万家。
战争双方相持数年,是为了胜于一旦,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重用间谍,以致不能了解敌人情况而遭受失败,那就太“不仁”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7. 孙子兵法第三篇

孙子兵法第三篇为谋略篇。
作者:孙武
朝代:春秋齐国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凡用兵打仗的法则,使敌国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些;使敌人全军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些;使敌人全旅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差些;使敌人全卒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些;使敌人全伍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些。
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自己屈服,这才算是好中最好的。
所以最好的作战方法是在总的智谋上战胜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再次是使用武力进攻敌人的军队,最下策是攻击敌人的城邑。
攻城的办法是迫不得已的。
制造攻城的楼车和四轮车,制备攻城的各种军事器械,要经过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完工。
将领非常焦急愤怒,驱使他的军队象蚂蚁一般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兵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害。
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不用硬打就可以使敌军屈服;不用硬攻就可以夺取敌人的城邑;不用久战就可以灭亡敌国。
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使敌人完全地降服,以此争胜于天下。
这样军队就不至于长时期地屯兵在外疲惫受挫,而可圆满地取得胜利,这就是用计谋攻取敌人的方法。
所以用兵打仗的法则是:有十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的兵力就要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进攻敌人;有一倍优势于敌人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比敌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人决战。
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只知道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好比是国君的助手,他辅助得周密,国家就一定会强盛,辅助得有缺陷,国家就一定会衰弱。
所以,国君可能不利于军队作战的有三种情况: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但是硬叫它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但是硬叫它后退,这就叫做牵制军队。
不懂得军队的内部情况,但是硬要干预军队的行政,将士就会迷惑不解。
不懂得军队的权谋,却干涉军队的指挥,这就使将士产生疑虑。
军队既迷惑又疑虑,各国诸侯就会乘机制造祸患,这就叫做扰乱了自己的军队而丧失取得胜利的机会。
所以,从以下五种情况,便可以预见到胜利:凡是能看清情况,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能够取胜。
懂得兵多该怎么打,兵少该怎么打的,能够取胜。
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进取目标相一致的,能够取胜。
以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没有准备的军队,能够取胜。
将领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能够取胜。
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失败的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必打败仗。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孙子兵法的传播《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
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
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
而据一部名叫《续日本纪》的日本古书所说,吉备回国后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弥关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随吉备学习《孙子·九地》、《诸葛亮八阵》以及结营向背等方面的知识。
这说明吉备所带回的这批典籍中确实包括被人们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
如果这一记载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孙子兵法》传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孙武人物生平
齐国贵族
孙武祖上有确切的世系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
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当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管理从事制陶的百工。
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齐备,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阀父之子满,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周王并对满赐以妫姓。
满称为胡公,当了陈国的第一代君主。
从胡公满开始,经过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世袭传授,到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
陈厉公之子完,因内乱不得立,而奔往齐国,他是孙武的直系祖先。
陈完在齐国积极活动,至四世孙田桓子(田无宇)已官为“上大夫”。
田桓子(田无宇),生五子:田武子(田开)、田僖子(田乞)、陈昭子(田昭)、田书、子亶。
其中田书于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乐安,赐姓孙氏,孙书(田书)便是孙武的祖父,孙书生凭,凭生孙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武

孙子兵法第三篇

8.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篇名?

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 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1、始计篇
《孙子兵法·始计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2、作战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3、谋攻篇
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
4、军形篇
《孙子兵法·军形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5、 兵势篇
《孙子兵法·兵势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指出,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利,充分发挥人和。为将之人能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了。
6、虚实篇
《孙子兵法·虚实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本篇主要是讲,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7、军争篇
《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凡用兵之法”。通过军队对“利”的看重,进行一步步的分析,提出了“风林火山”等概念。从军队的立命之本谈起,一点点引出自己的观点。
8、九变篇
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在“圮地”上不要驻止,在“衢地”上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上不可停留,遇到“围地”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
9、行军篇
孙子说:凡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这些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
10、地形篇
《孙子兵法·地形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该书主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11、九地篇
孙子说:按用兵的规律,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类。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作战,这样的地区叫做散地。
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叫做轻地;我先占领对我有利,敌先占领对敌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的地区,叫做交地。
12、火攻篇
《孙子兵法·火攻篇》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十二篇中的一篇散文。火攻篇主要讲述对敌作战火的使用原则,包括火攻的目标、使用火攻的条件以及火攻发起后根据战况所做的兵力调配部署。
13、用间篇
孙子说:凡兴兵10万,千里征战,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要花费千金,全国上下动荡不安,民众服徭役,疲惫于道路,不能从事耕作的有70万家。
战争双方相持数年,是为了胜于一旦,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重用间谍,以致不能了解敌人情况而遭受失败,那就太“不仁”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