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是过期吗?食用临期产品安全吗?

2024-05-17 11:45

1. 临期是过期吗?食用临期产品安全吗?

临期并不是过期,食用临期食品是安全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超市经常能够看到临期食品,“原价40元的蛋糕特价20元3份、60元一箱的牛奶特价甩卖只要29.9元,20元的香辣海带只卖4.9元,12元一桶的矿泉水现价1.5元”。


近些年,“临期食品”经济还是比较不错的,有媒体报道我国临期食品规模已经超过百亿,很多超市都设置有临期食品专柜。权威机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5层的受访者表示购买临期食品是在避免浪费,超过4成的受访者都表示愿意购买临期食品。
临期食品消费者群体中,26到35岁的占比为47.8%。对于收入不高的年轻人来说,临期商品同时实现了低成本“尝鲜”与“淘宝”的乐趣,可以说是十分不错的购物体验。
那么什么是临期食品?食用临期食品安全吗?
临期食品指的是即将达到食品保质期但仍处于保质期内的物品。关于临期食品,有关部门曾规定“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说,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知顾客并单独出售。”

那么如何判定物品是临期食品呢?一般来说标注保质期为1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食品,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标注保质期为6个月到1年的食品(比如糖果、罐头、饼干等)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标注保质期90天到6个月的食品(方便面、面包等)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

食用临期产品基本是安全的,因为食品依旧处在保质期内,同时商家是需要为食品安全问题负责的。
食品专家介绍: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它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只要储存得当,食品的品质是有保障的。对于很多食品而言,特别是那些长货架期的食品而言,保质期都是有一定富余的。

所以说,我们在购买临期食品的时候是不必担心安全问题的。不过在购买临期食品后一定要妥善存储,不要放在潮湿、高温的地方,建议存放在干燥低温处。另据某电商食品行业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约有200多万用户购买临期食品,包括在二三线城市上班的青年人。”由此可见,临期食品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不过在这里也提醒大家一下,虽然临期食品是安全、廉价的,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按需购买、千万不要囤积,以免造成浪费或者食品变质。另外,如果购买的临期食品过期了,切记不要再吃了,吃出了问题不仅商家不会负责,也势必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危害。

临期是过期吗?食用临期产品安全吗?

2. 哪些「临期食品」可以放心吃?从购买到储存都是“知识点”

 怎么才能花最少的钱,享受“不打折扣”的品质生活?许多人用购买「临期食物」来回答这个问题。
    临期食品销售火爆 
   临期食品是保质期临近,商家为了避免过期而低价处理的商品。
   据央视 财经 ,某电商平台食品行业负责人表示,平台上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已近万家。过去一年有210万消费者在上面选购临期食品,以年轻人为主要群体。
   近几年,很多大型超市也纷纷设立了“临期食品”货架,甚至有专门的“临期食品超市”出现。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规模也已成为“百亿”市场。
   目前,全国各省市对于“临期食品”都出台了相关地方性管理规定,如《广州市临近保质期和超过保质期食品管理办法》《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等。
   这些管理规定中明确将“临期食品”的“临期”定义分类为两种:
   其一,将处于保质期届满日之前指定天数内的食品界定为 “临期食品”。如,保质期为1年以上的,期满之日前30天;保质期为半年以上不足1年的,期满之日前20天;保质期为3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期满之日前10天;保质期为15天以上不足30天的,期满之日前5天;保质期为2天以上不足15天的,期满之日前1天。保质期不足2天或者国家有关标准允许不标明保质期的食品,不设临近保质期。
   其二,将处于保质期届满日之前指定比例天数内的食品界定为“临期食品”。如,相关规定中所称临近保质期的进口食品,是指进口食品在取得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时一般已超过保质期限2/3时限的食品。
   2012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说,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之顾客并单独出售。
      专家表示,食品保质期并不是食品变坏的时间。“保质期”的概念是“在保质期内,商家保证食品的风味口感符合产品的描述”。“临期”依然在这个保证范围内,只是超过了这个期限,厂家不再“保证”,并不代表食品一定就坏掉了。
    食物保质期是怎么来的? 
   国标没有对某一类食品的保质期做统一规定,食品保质期由厂家自己确定,因为它与很多厂家自身的因素有关,比如原料、配方、工艺等生产条件。
   厂家通常根据行业常规、产品特点,通过实验测试微生物、感官、理化等指标,哪个指标最快变得不合格,“保质”的“质”就会针对哪个指标,以此确定保质时间。
   保质期不长的食品一般通过“稳定性实验”,即把食品放在接近真实储存条件的恒温、恒湿培养箱里,每隔一段时间测试指标,判断是否变质。
   很多食品的保质期长达一年甚至更久,实际上这并不是把食品放了一年得到的,而是通过“加速实验”,也称“破坏性实验”,利用食品储存时间与温度的关系,将食品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做保温实验,通过该温度下的保质期推算出正常温度下的真正保质期。
    关于临期食品的3个疑问 
       No.1 吃临期食物安全吗? 
   通常情况下,食品的保质期要比真正发生“变质”的时间短,对于合格的预包装食品来说,只要储存方式正确,保质期内基本没有安全风险,状态、风味正常就可以吃。
   需要提醒的是,奶茶、果汁、糕点等含水量高的食品,一旦滋生微生物,变质的速度非常快,这类临期食品最好谨慎购买。
   一些打折促销的临期食品多为高油高盐高糖的加工食品,对 健康 不利,不要一次买太多。如果价格差不多,建议购买多个小包装而不是买一个大包装的临期食品。
   假如发现一件室温保存的食物还差一周就到期了,买回来几天又吃不完,建议放在冰箱里冷藏。因为降低温度可以适当延长保质期。当然,不要一直放冰箱里忘掉,不仅浪费了电,最后食物也过期了。
    No.2 刚刚过期的食物还能吃吗? 
   食品的品质劣化是由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化学反应及食品自身的代谢作用引起的,是一个缓慢而渐进,却又无法避免的过程。
   食物大体上可以被分为两类:“长保质期食物”和“短保质期食物”。
    长保质期食物 
   如果过期时间不长,不一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长保质期食物一般可以存放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只要储藏条件符合要求同时没有开封,过期时间不长,且外观看起来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还是能安全食用的。
   特别是那些保质期较长的真空包装粮食、罐头、方便面、饼干之类的食物,冷冻食品等微生物不易生长或生长速度较慢的食品,安全性相对高一些。
   需要提醒的是,冷冻食物只有全程保持冷冻,保质期才能达到足够长。如果中间冷冻状态中断了一段时间,食品安全风险可能会骤增。
   如果实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就不要再“冒险”食用,毕竟这时生产企业已经不为它做品质上的承诺,是否有品质降低或安全风险,需要自己判定。
   短保质期食物
   一旦过期了,建议不要再吃了。
   鲜牛奶、新鲜果汁、现做蛋糕或面包、冷鲜肉等等短保质期食物,除了面包等烘焙食品外,通常需要冷藏保存,保质期一般在3~30天以内不等。
   这类食物的保质期通常比较严格,只要过了保质期,它们微生物超标的风险会增加,那就不要吃了。
       No.3 保质期内的食品肯定安全吗? 
   虽然有了保质期,但有些食品可能因为储存不当等原因提前坏掉。
   一是冷链运输、冷藏销售的食品,比如巴氏杀菌奶、丸子和豆制品等,最容易因细菌生长而腐败。
   二是常温销售但保质期短的食品,比如蛋糕、熟食等,它们含水量高、营养丰富,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
   三是坚果、食用油等油脂丰富的食品,它们接触氧气后,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容易氧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如果因为储存不当,食用这些食品时如果发现有表面发霉、发黏、质地变软或硬,有苦、酸、臭味等情况,即使没过期也千万不要吃。
   此外,还要当心不良商家修改保质期,比如一些熟食肉类,一旦过期很有可能微生物超标,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在购买临期食品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3. 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安全吗

这个问题前几天刚刚看到别的网站的解释,下面摘取一段:
保质期”是一个最通常的说法,类似的还有“货架期”“保存期”“最佳食用期”“最佳赏味期”等等。这些说法在定义上有一定差异,不过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们一般不做区分,都作为“保质期”。

每一种食物都有多种属性,比如外观、颜色、口感、味道、安全性等等。当我们说一种食品“合格”的时候,指的是它在各方面都符合我们的要求。或者说,各方面都符合食品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承诺。

所以,哪个指标最容易变得不合格,那么“保质期”就是保的哪个指标。比如热灌装的酸性食品、水活度很低的食品、罐装食品、无菌包装的食品、冷冻食品等等,这些食品中细菌和霉菌无法生长,所保的“质”就是风味和口感。它们即使过期了,也不会变得不安全。
而那些生鲜的食材,以及没有完全杀菌的食品,如果没有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措施(比如冷冻、真空、防腐剂等),“变质”的原因就往往是细菌生长。在超市里,放在冷藏柜里卖的食物基本上就是这一类。这类产品,临近保质期的时候,就建议大家不要购买了。
食品的变质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食品成分或者其中的细菌,不会看着保质期按照我们的指示变化——它不会像许多人想的那样:在保质期之前,老老实实呆着;过了保质期,一下子就变成了毒药了。
“保质期”是指在那个期限内,食品的任何一方面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是厂家的一个承诺——在此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会保证。如果出了问题,厂家需要负责。而过了保质期,并不意味着就坏了,只是厂家不再担保——这跟买个电器,保修期可能是一年,并不意味着一年之后就坏了是一样的。
差别在于,食品是一次性消费品,我们完全可以在保质期内吃掉它,从而避免过期后“万一变坏了”的风险。
(摘自果壳网)

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安全吗

4. 临期食品能不能正常食用?


5. 保质期内的食品就算安全么?临期食品购买要小心,别占便宜


保质期内的食品就算安全么?临期食品购买要小心,别占便宜

6. 临期食品能不能正常食用

答案是可以。因为临期食品还处于保质期内。

2011年5月13日卫生部发布GB-7718-2011对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做出如下定义,即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

简单来说,食品在其应有的贮存条件(如冷藏或常温等),在保质期内其食品的品质是完全可以保持品质并能销售的。

临期食品优劣
优势:

虽然是临期但仍在产品保质期内,因此属于安全食品;

有“临近保质期食品”、“临期食品可放心食用”等提示用语,降低消费者忧虑;

可以减少销毁食品的浪费与返厂再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一般打折销售因此价格相对低廉。

劣势:

国内大众对临期食品的认同程度不高;但在国外,人们对临期食品则有着独特的喜爱。

常见临期食品来源
1.很多大型商超会将部分临期食品退还给供应商,以调换新货;

2.一些厂家产品同质化严重,销路不畅,库存积压;

3.个别经销商放弃某一品牌的代理,选择清仓。[3]

专家对临期食品的建议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保质期快到来的那一段时间,并不意味着食物不能食用或安全性下降,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愿意购买,在食用时不必有心理障碍。不过,挑选临期食品也有“门道”,消费者在关注保质期之外,还需要关注食品的储存条件要求。“任何一个产品的保质期,都有一定的储藏条件要求。一般来说,储藏温度越高,同样一种食品的保质期越短。比如说,-18℃下能保存12个月,不等于-8℃下也能存这么长时间。冷藏食品往往并不能全程在包装上标注的冷藏温度下储藏,如果是这样,就会提前过期,比如熟食等。此外,冷冻食品包装上都写着-18℃下保质多少个月,实际上它并没有办法做到在运输中和超市里完全保持稳定在-18℃下。因此,购买这些冷链食品时,不要到临界期再买,还是买那些最新出厂的产品比较放心。反之,比如糖果、蜂蜜、糖分很高的固体饮料等等,它们放几年实际上都不会有安全问题,因为太干了,微生物没法繁殖。”

7. 临近保质期食品还能吃吗

可以吃。
临期食品:
临期食品是临近食品的保质期限,还没有过期的食品,就是说临期食品还在食品的保质期之内。
只要是在保质期之内的食品,质量就有保障。
保质期:
是伴随着食品工业和食品流通产生的。食品企业生产的食品要想卖给消费者,需要经过储存、运输、摆上货架,再等待消费者买走。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食品不能变质、变味,出现品质的问题,所以每一种食品都会有自己的保质期。

扩展资料

如何选择临期食品:
在我国,商家一般会定期清点食品,把临近保质期限的食品找出来,通过降价的手段或捆绑促销,放在货架前排来售卖,这种销售方式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到真正物美价廉的商品。
1、购买时要避免冲动消费
有些人看到临期食品的价格非常便宜,就会大批量的购买,好像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殊不知,当你购买的食品因为吃不完而超过保质期限,就变成另外的一种浪费。特别是鲜奶之类的食品,保质期只有几天的时间,购买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保质期的最后一天,尽量在保质期内将食品食用完。
2、选择临期食品看清保质期
购买的临期食品尽量选择小包装的,食品的包装打开了,食品的保质期就已经作废了。所以食品在打开以后尽快吃完,吃不完的食品也要密封保存,以免吃到变质食品。
3、购买临期食品要选择的渠道
选择购买临期的食品,尽量从正规的商场或超市里购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临期食品,真的不能吃了吗

临近保质期食品还能吃吗

8. 临期食品,能不能吃?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升,在购买食品时,大多数的买家都会首先看一看食品的保质期限和生产日期。其实,食品保质期是商业承诺,却并非安全性的界限,也有人认为过保质期的食品虽然不得售卖,却不等于不能吃。那么,食品过期后到底能不能吃?
每一种食物都有一定的食用期限,即使是蔬菜、水果这样常见的食物,如果购买后不及时食用,放置一段时间后也会出现变质、腐败,不能再食用。随着食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加工食品呈现于人们的眼前,但是即使是经过层层加工的食品,如果长时间售卖不出去或者长时间不食用,也会出现变质、腐败,而变了质的食品同样也不能再食用。

加工食品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食品,在卖给消费者之前,还需要经过储存、运输、摆货架、等待消费者购买等多个时间的消耗,这个期限可能长也可能短,如果时间过长,那么加工食品则有可能出现变质。为了满足消费者明明白白的购买知情权,也为了消费者能够吃到安全期内的食品,食品生产上必需在食品的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生产及保质期。

如果商家出售的食品超过保质期,恰恰这个食品已经变质不能够再食用,或者因为消费者误购、误食了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而引发健康问题,那么食品的买家是需要负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的。同时,我国也有法律明文规定,商家不允许售卖过期食品,否则就属于违法行为。话句话说,保质期其实就是商家对消费者做出的安全承诺:保质期以内的食品如果出现变质,那么责任归商家;但如果食品因为消费者买回家后长时间未吃而变质,则不需要商家负任何责任。

商家标注的保质期,往往是在对食品综合考虑后给出的一个食品的平均安全食用期限,对大多数食品来说,商家给出的保质期都留有足够的安全余地,但实际上食品在过了商家给出的保质期后究竟能不能继续吃,却不一定。一类食品的保质期究竟有多长,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其中含有的细菌数量及其生存、繁殖条件;脂肪酸败的期限;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等,都是影响一类食品可安全食用期限的影响因素,如果储存条件不好,食品的保质期限会大大缩水,但若储存得当,其保质期限也会适当延长。

因此,虽然对于食品过期多久还能吃并没有确定的答案,但很多人对“食品过了保质期就一定不能吃”的认知也是并不完全的,笼统来说,只要食品没有发生质变,出现腐败、变色、结块儿、非正常结晶、变味等质量上的问题,其实都是可以吃的。在2004版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也明确指出“超过保质期,在一定时间内,预包装食品可能仍然可以食用”(考虑到并不“鼓励”人们吃过期食品,后来的行标中去掉了这一说法)。当然,为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着想,我们并不鼓励人们吃已经过期的食品,为了不造成食物浪费,最好的做法就是购买食品时看清保质期,算好自己食用该食品的期限,然后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购买,以免造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