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过年有哪些习俗?

2024-05-11 12:44

1. 荆州过年有哪些习俗?

春天的节俗
    在荆州春天的节俗主要有:大年拜贺、闹元宵、龙抬头、社日、寒食、清明、立春、花朝、踏青等。荆州民间是最看重过年的,其习俗也多。民谚云:“过年为大”,“有三十过年,无三十也过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自除夕到年初一,各地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喜笑颜开,参加丰富多彩的大年拜贺活动,出现了以迎春纳福为主题的各种风俗习尚。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与之全国各地相比,荆州民间过年的习俗,既有“大同”,亦有“小异”,小异之处则存在不同形式的楚文化内涵。如“开门礼俗”的内容就有开门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贴春联、贴年画等。如“玩春景”的活动形式就包括玩龙灯、舞狮子、采莲船。荆州民间在元宵节张灯观灯,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了灯事活动,隋、唐、五代到汉代,出现了各种制作精巧、独具匠心的花灯,其中镂刻金箔的“鱼形灯”最引人注目。
· 夏天的节俗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荆州民间多称之为“端阳”。端午节尽管名称颇多,含义各异,但楚人驾舟拯救、纪念屈原为端午节的主要内涵,是世人皆知的。由此可说,先秦时代的楚人及楚国的文化民俗氛围,对端午节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端午节乃是荆楚地区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以祭奉屈原而形成的仪俗,在荆州民间主要有划龙舟、吃粽子、悬挂蒲艾、喝雄黄酒、系香袋等。
· 秋季的节俗
    七夕、七月半、八月中秋、九九重阳等传统节日在荆州民间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八月中秋在荆州民间就曾经流行过一种较为奇特的习俗,即“到中秋,赛摸秋”。摸秋,就是中秋之夜偷摘他人田园的瓜果不视为偷,失瓜果的主人也不视为被盗。俗信这天月娘下凡,未生育的已婚妇女若摸秋不被人发现,可早得子。荆州就有这样的俗谚:“中秋中秋,送子摸秋”。摸秋的妇女一般是结伴而行,所摸来的瓜果放置在床内侧,并与之陪睡,第二天将瓜果煮熟食之,据说可以怀上儿子。建国后,摸秋之俗已消失。荆州民间特有的风俗还有重阳节吃九黄饼。相传东汉年间,重阳节达官贵人扶老携幼出游荆州龙山,正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之时,热饭热菜既不好带,又容易冷,为方便游人登山食用,荆州民间糕点师傅便制作了九黄饼。其名谓九黄饼,乃取九月重阳,登高赏金黄菊花之意也。此种饼子,面如黄菊颜色且酥脆,馅子系用冬瓜条、桂花、冰糖、白糖拌和而成,吃起来香甜可口,颇受游人称赞,成为一种应时节令食品。至今荆州民间仍偏爱重阳节吃九黄饼。
· 冬天的节俗
    荆州民间在这一季节,大都有冬至、腊八、小年、除夕等传统节俗。拿冬至来说,和北方农村不同是,荆楚大地的人们,往往会在这天开始淘洗糯米,磨浆沥干,制成“沉(读去声)浆”,然后用糖、或肉制成馅,包成团,先是祭祖、祭灶,然后阂家团聚,共同分享,还可馈赠亲朋好友。又如农历腊月二十四,俗谓“小年”,又称为“小过年”、“小除夕”,是荆州民间很看重的一个年节。民谚云:“腊月二十四,家家小团圆”。是日,“吃坏吃好,一人不少;有吃无吃,团圆一席”,一家人必须在一起吃团圆饭。

荆州过年有哪些习俗?

2. 荆州春节有哪些民风民俗

时间是从腊月二十三过到元宵节

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荆州民间是最看重过年的,其习俗也多。民谚云:"过年为大","有三十过年,无三十也过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自除夕到年初一,各地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喜笑颜开,参加丰富多彩的大年拜贺活动,出现了以迎春纳福为主题的各种风俗习尚。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与之全国各地相比,荆州民间过年的习俗,既有"大同",亦有"小异",小异之处则存在不同形式的楚文化内涵。如"开门礼俗"的内容就有开门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贴春联、贴年画等。如"玩春景"的活动形式就包括玩龙灯、舞狮子、采莲船。荆州民间在元宵节张灯观灯,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了灯事活动,隋、唐、五代到汉代,出现了各种制作精巧、独具匠心的花灯,其中镂刻金箔的"鱼形灯"最引人注目。 

拿冬至来说,和北方农村不同是,荆楚大地的人们,往往会在这天开始淘洗糯米,磨浆沥干,制成"沉(读去声)浆",然后用糖、或肉制成馅,包成团,先是祭祖、祭灶,然后阂家团聚,共同分享,还可馈赠亲朋好友。又如农历腊月二十四,俗谓"小年",又称为"小过年"、"小除夕",是荆州民间很看重的一个年节。民谚云:"腊月二十四,家家小团圆"。是日,"吃坏吃好,一人不少;有吃无吃,团圆一席",一家人必须在一起吃团圆饭。 

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蒸花馍(19张)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贴春联(20张)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贴年画(19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廿九、大年三十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大酬劳一次。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吃年夜饭
看春节联欢晚会,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年年有余(5张)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接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表示欢迎财神降临,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要说些吉利话,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之类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胡子,身上背黄布袋,装扮财神爷的模样,后面跟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散发财神爷像,以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堆讨吉利的话,直到主人欢欢喜喜地接过财神爷像给他们分些钱,这些人才连声道谢,更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的户家。

3. 荆门人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作文

大年三十的下午,家家户户的人都要拿着黄纸、香、鞭炮到自己家的祖坟上去请过世的人到家里过年。走到祖坟上,先给过世的人烧纸钱,点上香放鞭炮,接着磕头。然后,再说上几句:“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跟我回家过年吧。”说完之后就捧着香回家。
在我的家乡吃饭的时候,也是很讲究的。一家人按辈分坐在不同的位置,再是所有的人都到齐的时候才吃饭。
大年初一的早上每个人要磕头。年老的辈分高的给请来的人磕头,辈分低的给年老的人磕头。小孩子给大人磕头还给压岁钱。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风俗,也说说你家乡的风俗吧!让我也了解了解你家乡的风俗吧!

荆门人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作文

4. 荆州人过春节的习俗

打弹尘、贴年画福字。除夕夜前要洗个热水澡。团年饭、团年饭菜之前,先要祭祖,盛了饭菜,斟了酒杯,象征性地让先人来享用。将最好吃的菜放在灶头处,烧香、烧纸给已过世的长辈,祭祖的酒浇在堂屋,饭菜让孩子们吃下,表示保佑孩子。
团年饭之后,就开始守岁。守岁,屋内的灯都要亮着,不能熄灭,直到十五前晚上必需亮一盏灯。大年三十晚转钟后要放鞭炮。
初一换上新衣新鞋、正月里整整一个月都不能剪头发。开门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贴春联、贴年画、玩龙灯、舞龙灯。春节期间一直到元宵节,就是您请我,我请你,吃“春饭”的时节。
大年初一 开门茶 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吃鸡蛋,叫“石滚蛋”,吃了“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三个煮得很嫩、透过蛋白能看到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镀银”,“得金得银”。
初二的早餐必须是面条,不能吃别的主食。如果被长辈发现没有吃面条,那就是犯上。
大年初五,家家户户放鞭炮,家里做了楼房的,要提着鞭炮,从楼上噼啪噼啪一直放到楼下。放鞭炮的同时,还要在院子里堆起一堆青柏树枝,用燃放的鞭炮将其点燃,能发出阵阵清脆的响声。可以把家里所有的跳蚤都烧光,传说这样的年俗在荆州已延续了数千年。


5. 荆州这边过年有些什么民俗?

荆楚传统的节俗活动,丰富多彩,难以尽述。仅以春节为例。腊月过了一半,荆楚各地就开始有了年终的气氛,街上有了西瓜子、花生米、年糕等各种各样的年货出售。此外,印着灶王爷、门神、财神的“年纸”,象征喜庆吉祥的“年画”、“春联”也纷纷上市出售。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各地就开始有了过年的气氛。二十三日被称为“过小年”。也是灶祭日。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人。到了十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家家户户要备年货、贴春联。大年三十晚上,所有的人家要团年。晚饭时美味佳肴一起摆上,饺子是必备之物。在包饺子时,有的家庭还放进枣子,寓示着早生贵子。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此时,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名叫“红包”。到了晚十二时,家家鞭炮齐鸣,吃年糕、饺子,迎接新年的到来。《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述古代荆楚人民过春节的欢乐情景:“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魈、恶鬼。”每到初一这天,家家户户争相燃放爆竹,以吓退怪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门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谓之门神。”为祈求平安,人们还在门户户上贴门神、挂桃符来驱逐邪恶。  《荆楚岁时记》还描绘了春节隆重而欢庆的场面:“长幼悉正衣冠,以次祥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油,......凡饮酒。次第从小起。”大年初一,男女老少人人穿戴齐整,到亲戚朋友和邻居家拱手作揖,相互祝贺拜年。各家还为拜年的客人准备了糖、水果、糕点、瓜子等款待品。人们频频举杯,畅饮丰收美酒,年幼者首先品尝,享受着节日的优待。 从初一到初五为止,新年的各种禁忌将解除。初五又称为“破五。”从初六开始,人们开始做家务干农活。从十三日到十七日为“灯节”,商店、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玩狮子、舞龙灯、采莲船、唱地方花鼓。《太平广记》载:在江陵,提灯祭是在一月十五日举行。这天无数的男男女女沿着河边走过。十五日既是灯节的中心日,又是元宵节。人们把它看作新年的最后一天,吃元宵,逛灯会,喜庆万物更新,新的一年有一个好开头。这样,自“过小年”以来近一个月的荆楚正月节令活动便告结束。

荆州这边过年有些什么民俗?

6. 荆州这边过年有些什么民俗?

荆楚传统的节俗活动,丰富多彩,难以尽述。仅以春节为例。腊月过了一半,荆楚各地就开始有了年终的气氛,街上有了西瓜子、花生米、年糕等各种各样的年货出售。此外,印着灶王爷、门神、财神的“年纸”,象征喜庆吉祥的“年画”、“春联”也纷纷上市出售。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各地就开始有了过年的气氛。二十三日被称为“过小年”。也是灶祭日。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人。到了十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家家户户要备年货、贴春联。大年三十晚上,所有的人家要团年。晚饭时美味佳肴一起摆上,饺子是必备之物。在包饺子时,有的家庭还放进枣子,寓示着早生贵子。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此时,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名叫“红包”。到了晚十二时,家家鞭炮齐鸣,吃年糕、饺子,迎接新年的到来。《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述古代荆楚人民过春节的欢乐情景:“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魈、恶鬼。”每到初一这天,家家户户争相燃放爆竹,以吓退怪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门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谓之门神。”为祈求平安,人们还在门户户上贴门神、挂桃符来驱逐邪恶。  《荆楚岁时记》还描绘了春节隆重而欢庆的场面:“长幼悉正衣冠,以次祥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油,......凡饮酒。次第从小起。”大年初一,男女老少人人穿戴齐整,到亲戚朋友和邻居家拱手作揖,相互祝贺拜年。各家还为拜年的客人准备了糖、水果、糕点、瓜子等款待品。人们频频举杯,畅饮丰收美酒,年幼者首先品尝,享受着节日的优待。 从初一到初五为止,新年的各种禁忌将解除。初五又称为“破五。”从初六开始,人们开始做家务干农活。从十三日到十七日为“灯节”,商店、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玩狮子、舞龙灯、采莲船、唱地方花鼓。《太平广记》载:在江陵,提灯祭是在一月十五日举行。这天无数的男男女女沿着河边走过。十五日既是灯节的中心日,又是元宵节。人们把它看作新年的最后一天,吃元宵,逛灯会,喜庆万物更新,新的一年有一个好开头。这样,自“过小年”以来近一个月的荆楚正月节令活动便告结束。

7. 湖北荆州过年有哪些习俗?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孝感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湖北荆州过年有哪些习俗?

8. 湖北荆州过年有哪些习俗?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孝感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