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支佛和阿罗汉的区别

2024-05-20 01:02

1. 辟支佛和阿罗汉的区别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
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得,三者从修而得。

声闻(罗汉)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

辟支佛(馋宗)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

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善男子,了知法性(见性),故名为佛。

(见到)法性(有)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 

声闻之人,总相知故(闻见佛性),不名为佛;

辟支佛,同知总相(思见佛性),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佛;

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思,无师独悟,从修而得(修见佛性),故名为佛。
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
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是义故,不得名佛。
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度,兔、马、香象。
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也。
声闻渡时,犹如彼兔;
缘觉渡时,犹如彼马。
如来渡时,如彼香象。
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声闻(罗汉)、缘觉(馋宗)虽断烦恼,不断习气,
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

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
二乘之人(罗汉与馋宗)断烦恼疑,不断无记;
如来悉断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善男子,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

声闻缘觉(罗汉与馋宗),智虽清静,而器(身体)不净;(不修大定故)
如来不尔,智器(身心)俱净,是故名佛。
善男子,净有二种:一者智净;二者行净。
声闻缘觉,虽有净智,行不清静;(骗子馋宗,诽谤持戒与打坐,故行不清静)
如来世尊,智行俱净,是故名佛。

善男子,声闻缘觉,其行有边;(骗子馋宗,诽谤神通,故所行有限,不能无碍)
如来世尊,其行无边,是故名佛。(佛修大神通,故所行无限)

善男子,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坏二障:
一者,智一、障;二者,解脱障,是故名佛。
如来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

假佛就是指辟支佛,馋宗把假佛当成真佛,自欺欺人。

今为你们解说三乘差别,才能看清假佛的真面目,别认贼作父。

  云何(如来)身力具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见,     

其城纵广,满十万里,宫室百万,诸天一千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有六,

夏三月时,释提桓因,欲往波利质多林中,欢娱受乐,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罗钵那,具足七头,

帝释发念,象知即来,善见城中,所有诸天,处其头上,旋行而往,其林距城,五十由延,

是象身力出,胜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万八千,其力唯敌佛一节力,

是故身力,出胜一切众生之力,世界无边,众生亦尔,如来心力,亦复无边,

是故如来(有大神通故),独得名佛,(并)非二乘人(馋宗无神通的骗子),(能)名为佛也。


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教他发菩提心不令他住。亦不为说如是经典。不自受持亦不为人广说其义。亦有亲近是富伽罗。而不承事供养所须。若有来者及不来者亦不恭敬。而于彼所不生随喜。以此因缘心得解脱。婆罗门。是则名为声闻菩提(阿罗汉)。

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教他发菩提心不令他住。亦不为说如是经典。不自受持亦不为人广说其义。亦有亲近是富伽罗。而不承事供养所须。若有来者及不来者亦不恭敬。而于彼所不生随喜。以此因缘心得解脱。婆罗门。是则名为声闻菩提(阿罗汉)。

复次何者是辟支佛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而不教他发菩提心不令他住。亦不为说如是经典。不自受持亦不广为他人解说。亦不亲近如是富伽罗。而不承事供养所须。若有来者及不来者。亦不恭敬亦不随喜。以此因缘心证辟支菩提。是故名为辟支佛道。
  云何(如来)身力具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见,     

其城纵广,满十万里,宫室百万,诸天一千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有六,

夏三月时,释提桓因,欲往波利质多林中,欢娱受乐,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罗钵那,具足七头,

帝释发念,象知即来,善见城中,所有诸天,处其头上,旋行而往,其林距城,五十由延,

是象身力出,胜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万八千,其力唯敌佛一节力,

是故身力,出胜一切众生之力,世界无边,众生亦尔,如来心力,亦复无边,

是故如来(有大神通故),独得名佛,(并)非二乘人(馋宗无神通的骗子),(能)名为佛也。

辟支佛和阿罗汉的区别

2. 辟支佛与佛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辟支佛?和佛有区别吗?
简答: 无师护,而靠缘自悟得证者。
“辟支佛”梵语“毕韧子底迦”,旧译为“缘觉”,新译“独觉”,他不等待他人的辅佐和帮助,可以独自的向于解脱这道。所以,在佛未出世以前,或在佛未传教的地方,能够体会部分的宇宙真理,均可把他算在辟支佛中。
辟支佛也是: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能独自悟道,其或是思惟世间生灭无常的道理,或是观察十二因缘、飞花落叶等,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
但汉传佛教天台宗把「独觉」和「缘觉」另作区分:出生于没有佛的时候的开悟得道者,称为独觉,而出生于有佛之世,观察思惟十二因缘得道证悟者,称为缘觉。
辟支佛是缘觉乘(乘是载运的意思,载运修行的人,从迷到悟的方法与过程)的最高果位,但并不完全等于觉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缘觉乘(没有听闻佛陀教说,独自观察十二因缘等法理而觉悟)和声闻乘(直接听闻佛陀教说,思惟修证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觉悟),合称为「二乘」,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萨乘,总称为「三乘佛教」。而一般世间的善法善行(好人好事等),统称为「五乘共法」,是载运众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其中所说的五乘,指的就是(1)人乘(2)天乘(3)声闻乘(4)缘觉乘(5)菩萨乘。
有了辟支佛这一果位,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佛教中并没有非受释尊之教不能解脱的褊狭思想,不等待受释尊教法也能有独觉的,这也是佛教是一个理性的宗教、正信的宗教的重要证据。
以下为学术性解释:
1.
【辟支佛乘】
(术语)三乘中之中乘也。谓开辟支佛觉悟之因行。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从佛世尊闻法信受者,最初之发心,必依佛与声闻乘同,求自然慧乐独善寂者,示独觉之义,深知诸法因缘者,示缘觉之义,辟支佛具此二义)。
2.【辟支佛地】
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谓缘觉之人,发真无漏,功德力大,福慧深利,以能侵除见、思习气,故名辟支佛地。(侵除者,谓侵入习气之内,而除断之也。见、思习气者,谓见、思惑余习之气分也。

3. 辟支佛与佛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辟支佛?和佛有区别吗?
简答: 无师护,而靠缘自悟得证者。
“辟支佛”梵语“毕韧子底迦”,旧译为“缘觉”,新译“独觉”,他不等待他人的辅佐和帮助,可以独自的向于解脱这道。所以,在佛未出世以前,或在佛未传教的地方,能够体会部分的宇宙真理,均可把他算在辟支佛中。
辟支佛也是: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能独自悟道,其或是思惟世间生灭无常的道理,或是观察十二因缘、飞花落叶等,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
但汉传佛教天台宗把「独觉」和「缘觉」另作区分:出生于没有佛的时候的开悟得道者,称为独觉,而出生于有佛之世,观察思惟十二因缘得道证悟者,称为缘觉。
辟支佛是缘觉乘(乘是载运的意思,载运修行的人,从迷到悟的方法与过程)的最高果位,但并不完全等于觉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缘觉乘(没有听闻佛陀教说,独自观察十二因缘等法理而觉悟)和声闻乘(直接听闻佛陀教说,思惟修证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觉悟),合称为「二乘」,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萨乘,总称为「三乘佛教」。而一般世间的善法善行(好人好事等),统称为「五乘共法」,是载运众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其中所说的五乘,指的就是(1)人乘(2)天乘(3)声闻乘(4)缘觉乘(5)菩萨乘。
有了辟支佛这一果位,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佛教中并没有非受释尊之教不能解脱的褊狭思想,不等待受释尊教法也能有独觉的,这也是佛教是一个理性的宗教、正信的宗教的重要证据。
以下为学术性解释:
1.
【辟支佛乘】
(术语)三乘中之中乘也。谓开辟支佛觉悟之因行。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从佛世尊闻法信受者,最初之发心,必依佛与声闻乘同,求自然慧乐独善寂者,示独觉之义,深知诸法因缘者,示缘觉之义,辟支佛具此二义)。
2.【辟支佛地】
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谓缘觉之人,发真无漏,功德力大,福慧深利,以能侵除见、思习气,故名辟支佛地。(侵除者,谓侵入习气之内,而除断之也。见、思习气者,谓见、思惑余习之气分也。

辟支佛与佛的区别是什么?

4. 辟支佛与佛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辟支佛?和佛有区别吗?
简答: 无师护,而靠缘自悟得证者。
“辟支佛”梵语“毕韧子底迦”,旧译为“缘觉”,新译“独觉”,他不等待他人的辅佐和帮助,可以独自的向于解脱这道。所以,在佛未出世以前,或在佛未传教的地方,能够体会部分的宇宙真理,均可把他算在辟支佛中。
辟支佛也是: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能独自悟道,其或是思惟世间生灭无常的道理,或是观察十二因缘、飞花落叶等,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
但汉传佛教天台宗把「独觉」和「缘觉」另作区分:出生于没有佛的时候的开悟得道者,称为独觉,而出生于有佛之世,观察思惟十二因缘得道证悟者,称为缘觉。
辟支佛是缘觉乘(乘是载运的意思,载运修行的人,从迷到悟的方法与过程)的最高果位,但并不完全等于觉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缘觉乘(没有听闻佛陀教说,独自观察十二因缘等法理而觉悟)和声闻乘(直接听闻佛陀教说,思惟修证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觉悟),合称为「二乘」,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萨乘,总称为「三乘佛教」。而一般世间的善法善行(好人好事等),统称为「五乘共法」,是载运众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其中所说的五乘,指的就是(1)人乘(2)天乘(3)声闻乘(4)缘觉乘(5)菩萨乘。
有了辟支佛这一果位,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佛教中并没有非受释尊之教不能解脱的褊狭思想,不等待受释尊教法也能有独觉的,这也是佛教是一个理性的宗教、正信的宗教的重要证据。
以下为学术性解释:
1.
【辟支佛乘】
(术语)三乘中之中乘也。谓开辟支佛觉悟之因行。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从佛世尊闻法信受者,最初之发心,必依佛与声闻乘同,求自然慧乐独善寂者,示独觉之义,深知诸法因缘者,示缘觉之义,辟支佛具此二义)。
2.【辟支佛地】
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谓缘觉之人,发真无漏,功德力大,福慧深利,以能侵除见、思习气,故名辟支佛地。(侵除者,谓侵入习气之内,而除断之也。见、思习气者,谓见、思惑余习之气分也。

5. 佛,菩萨,阿罗汉有何区别?

佛、菩萨、(阿)罗汉的根本区别: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菩萨:自觉、觉他
(阿罗汉):自觉;
也就是说,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圆满;菩萨次之,罗汉最低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罗汉果。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叫阿罗汉。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盘,住世济人。西元二世纪师子国(今与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覆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读朵)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埵意译为有
情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音同触ㄔㄨˋ)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佛,菩萨,阿罗汉有何区别?

6. 佛、菩萨、罗汉、阿罗汉有什么区别?

佛、菩萨、(阿)罗汉的根本区别: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菩萨:自觉、觉他
(阿罗汉):自觉;
也就是说,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圆满;菩萨次之,罗汉最低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罗汉果。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叫阿罗汉。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盘,住世济人。西元二世纪师子国(今与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覆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读朵)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埵意译为有
情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音同触ㄔㄨˋ)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7. 辟支佛、缘觉、声闻、阿罗汉是什么?

无论在佛陀时,或佛陀前或佛陀后,若是不闻思修佛法而证悟苦集灭道,四圣谛或十二因缘的觉者,就通称为辟支佛。佛陀曾预言提婆达多将会成为辟支佛,故不是没佛印证就称为辟支佛的。另外,称得佛就是究竟,只是辟支佛不会对人说法,因此也叫独觉佛,或缘觉佛,就是独自觉悟的佛,而缘觉更指明是觉悟十二缘起。巴利是paccekabuddha
   梵文是praccekabuddha,汉译音译的是辟支佛,意译就是缘觉佛或独觉佛。 声闻是指因闻佛陀的教法而证果的圣者。这词的出现是在大乘佛教兴起后,距佛灭五百年后才在大乘经典中出现。距佛灭二百年的巴利圣典则没有这词。大乘佛教兴起后,将圣者分为三类,以不同证悟方法来分别,缘觉乘,声闻乘及佛乘,缘觉乘就是辟支佛,声闻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而佛乘的最高果位是成佛。以佛乘行者自居的,贬低辟支乘及声闻乘,但到妙法连华经出现后,将三乘统归为一佛乘,说明三乘的说法只是方便法,无论那一乘都是一佛乘。如臂喻品第三,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以是方便,为说三乘,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间道。 阿罗汉,巴利语及梵语都是arahan,原意是应供,杀贼及不生为后期的演译。大乘佛教兴起后,将阿罗汉贬低,视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菩萨及佛果在其上。但大家不敢将佛陀的十号改变,佛陀的十号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南传佛教的佛陀只有九号,少了如来。十号中没有菩萨这称号,却有应供,即阿罗汉这称号,因此,阿罗汉是圣者,菩萨只是准圣者,未入圣位。 阿罗汉是第四果,即贪瞋痴熄灭,不再轮回。前三果是初果的入流果,二果的一还果,三果的不还果。 南传佛教现时仍以禅修来证悟阿罗汉果。
  辟支佛就是指在佛陀尚未成佛之前,这些大修行者于修证上 达到极高的境界及程度,但因无佛为其印证,故尚有极细微不圆满或 究竟之处,故称之为辟支佛。 缘觉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 声闻是指听闻佛法的教法而修行的. 阿罗汉
   为梵语 Arahan 的音译。意为杀贼、应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罗汉是究竟的解境界,与佛果无别,但大乘佛教兴起后,将阿罗汉贬低,视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还有菩萨和佛陀的果位。阿育王传˙卷五:说法已竟,便得阿罗汉。亦称为罗汉。 希望帮到你=}
  参考: 我读佛教学校=}
  ft.amtb/MultiPortal/m_ch_classx?sn=52-165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凡圣迷悟示意图

辟支佛、缘觉、声闻、阿罗汉是什么?

8. 辟之佛与阿罗汉有什么关系那??谢谢

有区别。辟支佛是观十二缘起。而阿罗汉是听佛说四谛

《杂阿含经》云:“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佛陀与声闻间的关系象老师与学生,可以在修行中达到佛陀的智慧吗?可以,但并非成阿罗汉。而是成佛才能达到佛的智慧。
小乘认为——佛陀和声闻阿罗汉最大智慧区别实际上是在“原创性”的智慧差异上。这一原创性的智慧在这个时代的佛教里,除了佛陀之外不可能再有人到达。因为那是一种前生的巨大善业和此世的幸运结合在一起的结果。不是通过任何方法或努力可以就在此生获得的。
因此这二者间的这种差异是不可逾越的。但他们在解脱上是没有任何差异的。在佛陀时代,舍利弗尊者被称为次佛。小乘实际是他们内证上没有本质的差异,而只有我们对他们的差异。

独觉与佛陀的智慧应该可以一样吧?
独觉出生在无佛教的时代。所以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有独觉。
小乘认为——因为他们三者实际在内证本质上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其实是我们这些人看他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