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张力是什么意思

2024-05-18 18:19

1. 审美张力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动画艺术的审美张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轮廓用线、明度对比 
  
   问题二:张力是什么意思  物理上 
  张力,物理名词的一种,指的是分子间的引力, 
  基本解释 
  2. 引起伸长的两个平衡力之一 
  3. 弹性物体拉长时产生的应力 
  4.小提琴弦的张力 
  详细解释 
  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 
  徐迟 《地质之光》:“所谓受了歪曲的 亚洲 大陆,他写道,难道指的只是自然界的各种应力--压力、张力、扭力造成 亚洲 大陆的各种形变,仅仅指此而言的呢?还是为了指责 欧 美 地质人员,因为他们用狭隘眼光来解释 亚洲 的造山运动,从而使 亚洲 枉受了许多的歪曲和冤屈呢?” 
  物理名词 
  受到拉力作用时,物体内部任一截面两侧存在的相互牵引力。 
  请一定要注意张力和液体表面张力并非同一概念。‘水的表面张力’是分子间的引力,这个引力试图使液体的表面积保持最小,而所有形状中,只有球形的表面积最小。所以,失重状态下的液体呈球形。   如你所说:地壳运动产生压力和张力,压力常见于汇聚型板块,如:印度洋板块(前端带着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间的碰撞。张力常见于分离型板块,如海底扩张、红海裂谷、东非大裂谷等。在地壳运动中压力和张力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内陆很多断裂带的产生并不是分离型板块的张力所致,而恰恰是汇聚型板块,如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产生的压力使陆块隆起,而隆起必然使薄弱环节产生张裂。如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带,地壳从平均35千米向65千米过度(在材料力学上叫应力集中点)的龙门山断裂带。 
  文学上 
  文学张力界定为: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在各种对立的文学元素构成的统一体中,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而是互相比较、衬映、抗衡、冲击,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它具有四个特征:多义性,情感的饱绽,包孕矛盾对立,弯弓待发的运动感。分别从比喻、悖论、语法判逆和意、意境、叙事、角色等方面阐释张力的产生。文学张力中的美是一种“坚奥的美”,经历了惊讶-压抑、涵咏-释放两个阶段后,指向审美超越。优秀的文本建立在恰当的张力度的基础之上,使文本的量和由文本激发的读者审美感受量都指向最大化。 
  
   问题三:起舞弄清影是什么意思???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苏轼微醺薄醉,意态痴迷,朦胧之中仿佛到了雕栏玉砌的琼宫玉殿里,满目星光,月华如水,词人长袖舞向旷远的天宇,明亮的月光一泻而下,投下清淡的阴影,举目四顾,孤零旷寂,对着冷月清辉,词人只能与自己相随的身影共舞,影随人动,意绪翩翩,心似阴影,愈舞愈沉…… 
  
   问题四:淡然无色是什么意思  庄子“淡然无极”思想的美学意蕴 
  庄子反对五色五声之华美,崇尚虚静恬淡,高扬“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他的“淡”的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审美意蕴,在后世繁衍出诸如“平淡”、“清淡”、“淡雅”、“淡泊”等众多相关的审美范畴群,形成一股强大的“平淡自然”的审美趣尚,主导着中国古代雅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学界研究庄子美学,多少涉及到他的崇“淡”思想,但专文探讨仍为数不多。本文拟从“淡”的基本层“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分析其范畴的审美内涵,“淡”的引申层“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探求其形而上的超越性,“淡”的拓展层“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追寻其有无相生、虚实相济的境界所形成的巨大审美张力。 
  一、 虚静恬淡寂漠无为 
  “淡”的本义,指味不浓,浓度不高。《说文解字》释为“薄味也。之反也。酉部曰:本,厚酒也。”《管子?水地》:“淡也者,五味之中也。” 尹知章注:“无味谓之淡”。 
  对“淡”的推崇始于老子,老子赋予君子之道以“淡”的性格,并将它超拔于世俗的欲望之上。“淡”在《老子》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关于兵器的文字中:“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三十一章)。老子在对用兵的否定态度中,提出“恬淡为上”为“有道者”、“君子”的处世之道。第二次出现,与五色五声相关:“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三十五章)。这里的“淡”,是耳目声色口腹之欲的对立面,指“道”无味、无形、无声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见,“淡”在《老子》中虽然只提到过两次,却已然明示了其“恬淡为上”的高品位与“用之不足既”的无穷潜力。 
  庄子对老子“淡”的思想大加发挥,不仅出现的频率高得多,内涵也丰富得多。“淡”在《庄子》中出现了十六次,其中单字六次,词十次。其基本内涵是“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主要体现为无所矫饰的素朴、寓动于静的恬淡以及基于个体生命体验的幽独之美。本文拟先从文本中坐实理解以求迹近于原貌,再据此阐发其美学意蕴。 
  首先,“淡”体现为无所矫饰的素朴。“汝游心於淡,合气於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焉”(《庄子?应帝王》),“游心於淡”,郭象注:“其任性而无所饰焉则淡矣”,认为“淡”合乎人无所修饰的自然本性,自然本性是什么?庄子曰:“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马蹄》),认为自然本性就是素朴。“素”的本义是白色生绢,“朴”的本义是本色的木材,“淡”以“素朴”为基调,因此它“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刻意》)。 
  可见,“淡”是洗尽铅华的“朴”美,是不染纤尘的纯美,它远离感官 *** ,远离是非功利,不染人间烟火,给人以洁净之感。庄子曰:“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五色五声乃世俗之音,只能绚丽一时,而不能持久品味,正如老子所说“乐与饵,过客止” (《老子》三十五章),而纯白素净之美,因圣洁而给人以崇高感,这种崇高感源于内在的精神力量,精神美是恒久的,因此“淡”之美是“淡而不厌”,历久弥醇。 
  其次,“淡”具有“恬静”之美,并且静中有动。在“淡”所组成的词中,“恬淡”出现的频率最高,共有七次: 
  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哼哼之意,哼哼已乱天下矣。(《庄子?箧》)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 
  
   问题五:什么是厕所文学?什么是朦胧文学?  厕所文学 
  上: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 
  下: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裙 
  横批:天地正气. 
  上:脚踏黄河两岸手拿机密文件, 
  下:前面机枪扫射后面炮火连天. 
  横批:爽 
  上:大开方便之门, 
  下:解决后股之忧, 
  横批:众屎之地 
  上:有小便,宜; 
  下:得大解,脱, 
  横批:鞠躬尽瘁 
  上:畅通上下, 
  下:雅集东西 。 
  横批:新陈代谢 
  上:来前百步紧, 
  下:出后一身松。 
  横批:愉悦身心 
  上: *** 觅诗句, 
  下:放松听清泉。 
  横批:清静世界 
  上:最适低吟浅唱, 
  下:不宜滥炸狂轰。 
  横批:讲究卫生 
  上:小坐片刻,便会放松意念; 
  下:清闲一会,即成造化神仙。 
  横批:此即桃源 
  1978年《今天》杂志3 的创刊,标志着这股现代诗潮从地下转入公开,进入“文革”后波澜迭起的文学大潮之中。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朦胧诗”派,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这些年轻诗人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这一诗歌群体刚一出现于文坛,就因其独特而新颖的审美因素而受到人们的注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1980年8 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便因此得名。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还有方冰、臧克家、周良沛等。与此相反,谢冕、孙绍振和徐敬亚等人4则先后著文肯定这一新诗潮,首先是诗评家谢冕从文学史的角度肯定了这些诗人的探索精神,孙绍振则认为这批年轻诗人的诗歌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与传统美学原则的分歧在于“人的价值标准的分歧”,“在年轻的革新者看来,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地位,……当社会、阶级、时代逐渐不再成为个人的统治力量的时候,在诗歌中所谓个人的情感、个人的悲欢、个人的心灵世界便自然会提高其存在的价值。社会战胜野蛮,使人性复归,自然会导致艺术中的人性复归”,进而概括了这批“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即“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赴。”而本身就是新诗潮阵营一员徐敬亚在其论文中大胆地以“现代倾向”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字眼概括了新诗潮的性质。这三篇“崛起”的文章,对“朦胧诗潮”的文学史意义、美学原则及其特征、内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简单地对其作一概括就是: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倾向主动的创造。但在另一方面,在“朦胧诗”的成熟形态中,“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机制明显地起作用,蒙太奇、隐喻、反讽等手法为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提供了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和意象的审美张力则构成意识冲突戏剧性的对象化,这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经验的审美表达。如北岛的“墓志铭”和江河的“纪念碑”等著名意象5 ,本身都隐含了一个集体形象,揭示出诗人与这一代人的共生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以独特而相对成熟的姿态参与了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伤痕文学”思潮。在这股“朦胧诗潮”中,舒婷是其中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忧伤而不悲观、真挚而又沉郁,既有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于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强烈的个人理性精神都通过“我”这一抒情形象表现出来。 
  “朦胧诗”虽然在形式上显现为与西方现代主义某种相似,但在经验内容的历史上却仍是“五四”意识的回归。前者与外来文学思潮和作品有关,但不管是在新诗潮的地下时期还是公开时期,这种相似不......>> 
  
   问题六: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镜子以及屏风中的鸟,分别有什么含义?  整体上看,张爱玲的意象体系完全树立在日常生活世界(主要是女性生活空间),她的意象结构因而散射着更多的女性意识。尽管如此,由于作家具有平等审视世俗男女的宽阔视野,她笔下的男与女呈现明显的协商、互动关系,致使男性形象同样涵容于意象叙事,获得审美张力的贯透。张爱玲笔下的意象群具有很大的原创性。从范围上看,它几乎遍布日常生活的各种寻常物像:“蛀空了的牙齿”、泪珠、痣、手势,衣饰、镜子、茶具、花瓶、首饰、锅、破鞋、刀子、烟盒,玫瑰花、蝴蝶、鸟、曲蟮、月亮、太阳……这个意象世界五光十色、林林总总,从肢体、日用品到花鸟虫鱼,再到自然景象,反映了张爱玲意象营构的摄取宽度。杨义认为,“意象作为审美单体,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意象一旦成为一篇小说的结构焦点,就可能产生对时空顺序灵活剪接的审美效应。随着意象的多重意蕴以不同方式渐次显现,小说的时空结构便会呈现前后错综、正反并置、或多维聚合等多种形态。”具体而言,对于张爱玲的意象叙事,上述意象的超时空性、结构性与审美性也不同深度地得到映现。意象叙事是张爱玲日常生活叙事趋向生命攀升的一种结构体制。从扩大文本“艺术至境”的层面看,意象叙事的形态与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作品 *** 或结局等关键时刻的意象冻结,可以激活人类集体无意识层的记忆表象,将“女性形象――空洞能指”(孟悦、戴锦华语)转变成语言“雕刻”,逼近人类(女性)的永恒处境与生命“原型”。此种意象系列具有“物化苍凉”(许子东语)的审美境界。其中,“绣在屏风上的鸟”、“钉死的蝴蝶”、“苍凉的手势”……是这一类意象中最为典型的例子。《茉莉香片》中,“屏风上的鸟”出现在传庆的意识流动中,一方面传庆借用一个“定格”的物像压缩了母亲一生的命运图式,另一方面,“屏风上又添上了一只鸟”的意象又前后错综地交织起母子命运轮回的生命怪圈――母亲的悲剧刚刚褪色,可是“在他母亲心里的一把刀”,却又阴魂不散地在传庆的“心里绞动了”(《茉莉香片》)。透过“屏风上的鸟”这种多维聚合型意象,传庆母子的命运图式变得越来越哲理化、抽象化,从中既可看到葛薇龙、孟烟鹂、范柳原、佟振保们命运的影子,又可看到作家对整个日常生活悲剧性的生命诠释,广而言之,这个意象甚至具有涵盖整个人类生命史的色彩,只是那屏风是不自由,鸟象征自由。正如《浮出历史地表》一书所评论的,“‘绣在屏风上的鸟’,是张爱玲叙境中的核心隐喻。……这与其说是一个关于飞翔与逃遁的意象,不如说是一个关于死亡与囚禁的意象。” 其二,张爱玲意象叙事能够凝固人的心理意绪,它既可构成小说的结构焦点,又能将文本中人物人格心理的分裂性类型化,完成人性普遍指涉的功能。《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玫瑰花意象最为典型。小说中,红玫瑰与白玫瑰象征伴随男人生命流程的两种女人类型。在以振保为叙述主体的“玫瑰之恋”中,振保与红玫瑰、白玫瑰分别发生了各自独立的人生故事,但是因为有玫瑰花意象作为小说的结构焦点,两个分离的叙事环在情感意绪层面构成了正反并置的矛盾体,借助内在的心理逻辑,张爱玲建构起文本的复调性与有机性。而从意象意蕴上看,“红玫瑰与白玫瑰”意象深层次地隐喻了男人(其实也可以包括女人)在情感(婚姻)选择上的困惑。正如文中所说的,“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因为这种生命困惑本质上是一种人性衍生物,所以具有不可避免性,虽然振保的“玫瑰之恋”囿于个体原因不见得苍凉透骨,但张爱玲却在玫瑰......>> 
  
   问题七:KY是什么意思?  KY是日语,即‘空をめない’的缩写形式。表面意思是读不懂空气。深层含义是指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或者在讨论某种事情时做一些很奇怪,我当时格格不入的事情和发言等。像一群人在讨论香水的味道那个好是,某人来一句这个香水的瓶子好看,别人会说他KY。在日本,这样的把日语缩写成英文字母的有很多,KY是其中的代表,这种语言日本人你人叫KY语。方便之中导致年代之间的代沟也加深了,因为这种语言日本年轻人爱用。动漫里可能也会出现的。例,JK是女子校生的缩写。 
  
   问题八:沙扬娜拉是什么意思啊?  暑假作业本里是再见的意思。 
  “沙扬娜拉”,一句日语,它不只是再见的意思。 
  日本人很奇怪,我也很奇怪,我这么说不代表我是日本人、可以厚颜无地接受世人的憎恶。不过“沙扬娜拉”一句的字面意思倒是让我非常喜爱小日本的某一些特质。想象一下,在每次会面之后,在每次拜访、慰问、祝贺、争吵、甚至决斗之后,在每一次交流之后,总能够看到对方弯下腰对你说一句“沙扬娜拉”――字面意思是“就这样吧”――这种稍带遗憾又趋于完美的感觉 
  徐志摩的小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短短五句,却包融了无限的离绪和柔情。以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状写日本女郎温柔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瑕,又楚楚动人。一声“沙扬娜拉”,轻飘而不失深沉,随意而不失执著,简洁而又充满异国情调。这首诗充分显示出诗人徐志摩善于勾勒,巧于传情,以及他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审美张力是什么意思

2. 艺术为何有张力?

这是日更第19天。
  
 
  
  
 
                                          
 
  
  
  哲学家是笼中的鸟,艺术家是放出的疯子。只有疯掉才能够实现伟大的创造。 
  
  ——台湾行为艺术家谢德庆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思考者。
  
 因为我既没有思考出一个完美健康的躯体,也没有生出一对有张力的翅膀。没有健康的躯体,不能既来之则安之于世间;没有张力的翅膀,不能抛开世俗达到精神的本真。
  
  艺术是感知,当你走近这艺术的载体,引发共振时间越长,激荡深度越广,那张力便是越大。 在绘画中,载体表达的内容虽是静物,却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色彩会运动,线条也会运动。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并行一起。《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长生殿》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大喜大悲便是张力。 情感愈多层次,情感承载愈丰厚,对立情感组合也愈是丰富。从平衡到失衡的震荡频率越高,张力也愈加突出。 
  
  艺术是实践智性的善。 我个人尤其喜爱行为艺术。在我浅薄的智性理解下,行为艺术比正统艺术要有张力的多。因为大多行为艺术家将自己活成了艺术品,他本身即是艺术。台湾艺术家谢德庆在接受撰稿人采访时形容:“我不属于压抑型,连我做这种作品都不是压抑型,因为我本身是可以好好生活的。我的作品很放纵,是有内在的暴力的。不是说我“惨”,实际上讲到作品的暴力性,我也是很强的。”
  
  艺术带有一种浪费时间的宿命,然而浪费时间又是一种完全的创造。 在中国,艺术不谈回报比较虚假,因为做艺术可以成为赚钱的渠道。不会产生梵高这种艺术家,也不会产生将浪费当做“回报”的艺术家。从这个角度来讲,艺术的张力又承载了创造者本身生命的重量,在他能够全然的诚实和恭敬,那么谋杀犯也是可以成为艺术家的。这让我非得想起来一部美剧不可,《汉尼拔》中的“艺术作品”张力太强大,反而常常让人忘记主人公是一个杀人又食人的变态狂魔。所以艺术究竟是什么?它既来自于生活,又超出了生活。甚至很多让人感到力量的艺术本身竟是具有吞噬作用的,它将观众吸纳进它的空间里去。有人走得出去,有人便走不出去了。
  
  即便是一件谋杀案或是一个美学的载体,只要它足够的有趣,通过不同的方式足以渗透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些蛛丝马迹让人产生奇异的愉悦感,在某个时间内获得整个人的会心一笑,便是值得。 世界在变化,吃饱穿暖后要考虑活着的意义,艺术造福了人类,填补人们间隔出来的空白。不管是国王还是流浪汉,都会在生命的某一刻领略到美的永恒,也会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
  
  你把它当成艺术,它才是艺术,你不把它当成艺术,它还是艺术,你不欣赏,总有人会欣赏。艺术家的世界未必需要懂,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真正顶级的艺术是看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