抨击八股文的诗句

2024-05-09 12:31

1. 抨击八股文的诗句

1. 关于八股文的诗句 
        关于八股文的诗句   1.有一首讽刺八股文的诗有一句是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谁知道全诗   
 袁枚《随园诗话》记云: 
 
 “余弱冠,即闻吴江布衣徐灵胎,有权奇倜傥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买舟访之,一见欢然,年八十矣。灵胎尝有《刺时文》云: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注:徐灵胎(1693-1771)清代学者,医学家
 
 又看到这个,突然想起,现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务员的,不也一样嘛?
 
 喝酒喝酒
    2.关于:八股文   
 八股文  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条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
 
 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
 
 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从此,它被世人视之如敝屣、粪土,不屑一顾。
 
 事实上,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也传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妩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评家认为:“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数十家,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元曲,以立一门户。”
 
 (焦循《易余龠录》)诚然,明代的诗文词赋都不足与异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独领风骚。  明代八股文能兴盛于一时,既属时代的召唤,也得之文化的积淀。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说:“明初八股文渐盛,这却在文坛上放一异彩,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希有的文体。”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辈出,如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金声、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俞长城《百二十名家稿》说:“制义之有王守溪(鏊),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王鏊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士人无不奉之为圭臬,几至家有其书。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蘧公孙的女儿,“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说了。
 
   八股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讲到:“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原注:‘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其两扇立格,(原注:‘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
 
 ’)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又说:“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
 
 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
 
 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间,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文章本无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八股文”三字终至成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总代表。  不容讳言,八股文在历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败坏了读书种子。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
 
 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灵·拟题》)。清代徐大椿有讥刺士人的《道情》说:“读书人,最不齐。
 
 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
    3.有没有对八股文持肯定态度的诗文   
 八股文的作用在于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是以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
 
 然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八股几乎被痛骂至体无完肤,夹杂着对朝政之腐败、国力之衰溃的愤懑,八股成为首当其冲攻击并改革的对象,成为腐朽空洞的代名词。 是不是说八股文就一无是处了呢?也不尽然。
 
  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薰陶。他们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了人生的言行准则。
 
 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黄金时代,也写下知识分子史最为光辉和悲壮的一页。明代对待臣民以严酷著称,而士人前仆后继,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胜数。
 
 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们,不说方孝孺、于谦、海瑞,其高风亮节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黄道周、金声、杨廷枢、陈子龙等人,临危授命,大义凛然,也并非仅以八股文名世。满人入主中原后,极尽怀柔之能事,而顾炎武不事二姓,归庄野服终身,黄周星变名隐逸,方以智削发为僧,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同样不胜枚举。
 
 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产生,不可否认,都有着儒家经典的薰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
 
 方苞《四书文》凡例说:“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沉潜反覆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际的时文大家无不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达到理、辞、气三者具足的境界。
 
 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不无启迪的意义。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不能说他们创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和《红楼梦》时,一点也不曾从久经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确,作者若不是从旧营垒中来,又怎能写出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
 
 朱光潜也有着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从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见《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再次,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
 
 刘知几《史通》论及文章的精纯云:“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在这个方面可谓达到了极限。
 
 在明清两代,都严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数,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文章的意思。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读了半天还未切入正题,恨得牙痒痒的,竟想对他施以廷杖。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曾提出,“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八股文的经验实在是医治文章长而空的灵药。
 
 明清两代,长文极为罕见;就是抒情叙事,也都玲珑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时,可谓并非偶然。
 
  复次,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传五代孟昶的春联,仅是撷取五言近体诗中的一联。
 
 楹联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现之后。它的长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骈偶形式,开创了楹联的体制。
 
 所以,明清两代八股盛行,楹联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为大观,产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
 
 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虽说政事、军务旁午,仍不失为个中斫轮老手。再,清季的所谓“诗钟”,又是从其破题滥觞而来,这里就不多论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长久和普遍的讨伐,其主要原因还在宣扬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学,以及长久科举历史中产生的弊窦和积怨。前者带有时代的色彩,存而不论;就其后者而言,翻开历史,又有哪一种考试方法到了后来不是问题一大堆呢?顾炎武《日知录·程文》说:“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
 
 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
 
 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至今不是也已笼罩上了历史的阴影吗?可见八股文在科举中的问题,是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从娘肚子里就带来的毛病。 另外,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 请看。
    4.关于八股文的千秋功过   
 1, 八股文的最大弊端是什么
 
 从明代后期开始,对八股文的评价就非常严厉,因此不少人将大明江山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八股取士制度的实施。崇祯末年,有人说:“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八股顿首。”将八股文的危害提升到了贻误国家社稷的高度。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在他看来,秦始皇在咸阳只掩埋了400余名儒生,而数百年中八股文坑害的知识分子则成千上万。为什么顾炎武会这么说呢?因为八股文命题都需要出自“四书”、“五经”,而且答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程朱理学的观点为依据,并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考生不能阐述自己的观点,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这是科举用八股文取士的最大弊端。
 
 不仅如此,八股文更大的弊端在于为选拔少量的文官,却诱使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每天钻研这种复杂的考试文体。八股文章既与政事无关,也不是一种文学创作。它虽对文学的发展有间接的作用,也确实选拔出一批才智之士,但它内容空疏,实际上是一种文字游戏,耗费了无数士人的心血和光阴。无论是清朝著名小说家吴敬链(名著《儒林外史》)或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兼学者鲁迅(名作《孔乙己》)等,都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八股文为什么会沿用五百余年
 
 虽然有如此多的弊端,但八股文从明代至清末,一直沿用了五百余年,其不但契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且符合科举考试追求公正性的需求。从加强封建集权统治的角度而言,明清八股文命题范围和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使考生必须遵循统治者的意愿和圈定的命题,进行回答。这样在思想或意识形态上,从一开始就将读书人禁锢在封建集权统治者的笼子中。
 
 现在看来,八股文只是有利于公正选才的考试文体,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学术、思想方面的价值,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凡是答题有违孔孟之道的,不仅要被淘汰,还有可能被追究责任。这样,八股文就显示出它特有的政治功用,即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使广大士子只读儒家经典,有利于强化封建集权统治,这正是明清统治者所求之不得的,
 
 这也是统治者长期使用八股文的一个很现实的考虑。
 
 3,八股文本身的优点
 
 一生受困于科场的吴敬梓虽然自己不怎么擅长八股文,但他对八股文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却是非常肯定的,他在《儒林外史》中说:“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进士出身的蔡元培曾经也说过,八股文的作法“由简而繁,确是一种学文的方法”。经过写八股文的严格训练之后,再去作其他文体,就显得较容易了。
 
 除了政治上的需要之外,八股文得以长期使用,还是科举考试公正阅卷的需要。尽管我们上面说,上面提到的,截搭题、割裂题的出现,使得科举考试更像一种文字游戏,但八股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考官只要看考生的八股文的每股是否符合音韵要求,内容是否充实,就能很快
 
 而且相对客观的做出评阅结果。
 
 因此,八股文的功能相当于明清科举中的客观题。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现在考试的客观题是要求考生选择ABCD等字母答题,既可以用电脑来阅卷,也可以用人工阅卷,无论那种方式,都不存在阅卷的误差,阅卷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八股文也有同样的功效,由于有固定的格式,不同阅卷者对同一篇八股文的评价基本相同。
    5.关于八股文的资料急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 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 以称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 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 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 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 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或偶 或散,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 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 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前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 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 ①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
 
 其中 又分大题、小题两类。乡试、会试多用大题,题意比较 完整。
 
 又分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数句题、单句题等等。童试多用小题,题意都不完整。
 
 由于童试 场次多,只考《四书》义,不考《五经》义,而又要避 免重题。经历几百年后,完整的句子已不够用了。
 
 考官 便想方设法出怪题、难题,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将上下 两章、两节互不相关的文句合为一题,或各取半句凑成 一题,叫做截搭题或冒上题、承下题、上全下偏题、上 偏下全题等等。考生只好生拉硬扯,缀合成文,近乎文 字游戏。
 
  ②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历代解经之作 很多,科举考试只用程朱一派。
 
 《周易》依程传朱学本 义,《尚书》依朱熹学生蔡沈传,《诗经》依朱熹《诗集 传》,《春秋》依胡安国传,而以《左传》为本事,《礼 记》依陈□集传,《四书》依朱熹集注。考生行文命意, 必须就题阐释,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发,独出新论,毫 无独立思考的余地。
 
 八股文还要求代圣人立言。如题目 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门人的话,则必须模拟 语意,即使是阳虎、荷□丈人、齐人妻妾等各类人物,也 要设身处地,肖其口吻。
 
 只有记事题和连章题不用模拟 口气。 ③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 成。 破题——以二句散行文字,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
 
  承题——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将破题中紧要之意, 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晓畅。要求明快关连,不可 脱节。
 
  起讲——又叫小讲、原起,以散行浑写题意,笼罩 全局。 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作用是从 上文引到本题。
 
  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 或八九句双行文字,开始发议论。
 
 两扇句式必须相同,要 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内容 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须尽情发挥,进一步搜剔题中正 反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轻松灵活,宜虚不宜实。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作用 是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 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双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 句。
 
 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结——为全文结束语,散行,不一定用对偶。
 
 不 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明人大结每及时事,往往 多触讳忌,清代废去,改为三、四句收束。
 
 又叫收结或 落下。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
 
 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 《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
 
 清 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 有格式。
 
  八股文虽有大量排偶,却不是骈体文,不用四六句 式,不求押韵,不事藻饰。通常禁用类似诗赋中的形容 描写夸张华丽词语。
 
 虽然属于议论文,都不许引证古史, 不许巧设比喻。严重束缚思想感情,文章寡淡无味。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 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
 
 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 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 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不论公私文书、文 史著作,记事、抒情、说理,都无法采用八股形式。因 而人们把它比作敲门砖,中试之后,就弃之不顾。
 
 其弊 病是十分明显的。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 深恶痛绝。
 
 它最后终于被废弃,是历史的必然。
    6.关于八股取士这一制度有关的成语诗词等   
 范进中举 
 
 “头白空摩八股文,何能私塾接青云?夏侯著有藏书令,要使山中扩见闻。”
 
 明末 顾恒 在考场墙上奋笔题诗:
 
 八千科举尽元魁,吾亦随行挨进来。
 
 苦恼文章逐气答,囫囵文章没头猜。
 
 号房缺瓦常防漏,蜡烛钉签不住歪。
 
 我第三官真造化,宗师竟不取遗才。
 
 清《时文叹》
 
 读书人最不济。烂八股,一堆泥。原来只为求生计,谁知道变成了坑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认为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传四史,是何等文章?汉高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书店买,新科利器。读起来肩高背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他骗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7.有一首讽刺八股文的诗有一句是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谁知道全诗   
 袁枚《随园诗话》记云:  “余弱冠,即闻吴江布衣徐灵胎,有权奇倜傥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买舟访之,一见欢然,年八十矣。
 
 灵胎尝有《刺时文》云: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注:徐灵胎(1693-1771)清代学者,医学家又看到这个,突然想起,现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务员的,不也一样嘛?喝酒喝酒。

抨击八股文的诗句

2. 批判八股文的诗句

1. 关于八股文的诗句 
        关于八股文的诗句   1.有一首讽刺八股文的诗有一句是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谁知道全诗   
 袁枚《随园诗话》记云: 
 
 “余弱冠,即闻吴江布衣徐灵胎,有权奇倜傥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买舟访之,一见欢然,年八十矣。灵胎尝有《刺时文》云: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注:徐灵胎(1693-1771)清代学者,医学家
 
 又看到这个,突然想起,现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务员的,不也一样嘛?
 
 喝酒喝酒
    2.关于:八股文   
 八股文  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条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
 
 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
 
 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从此,它被世人视之如敝屣、粪土,不屑一顾。
 
 事实上,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也传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妩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评家认为:“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数十家,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元曲,以立一门户。”
 
 (焦循《易余龠录》)诚然,明代的诗文词赋都不足与异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独领风骚。  明代八股文能兴盛于一时,既属时代的召唤,也得之文化的积淀。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说:“明初八股文渐盛,这却在文坛上放一异彩,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希有的文体。”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辈出,如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金声、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俞长城《百二十名家稿》说:“制义之有王守溪(鏊),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王鏊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士人无不奉之为圭臬,几至家有其书。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蘧公孙的女儿,“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说了。
 
   八股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讲到:“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原注:‘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其两扇立格,(原注:‘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
 
 ’)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又说:“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
 
 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
 
 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间,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文章本无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八股文”三字终至成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总代表。  不容讳言,八股文在历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败坏了读书种子。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
 
 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灵·拟题》)。清代徐大椿有讥刺士人的《道情》说:“读书人,最不齐。
 
 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
    3.有没有对八股文持肯定态度的诗文   
 八股文的作用在于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是以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
 
 然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八股几乎被痛骂至体无完肤,夹杂着对朝政之腐败、国力之衰溃的愤懑,八股成为首当其冲攻击并改革的对象,成为腐朽空洞的代名词。 是不是说八股文就一无是处了呢?也不尽然。
 
  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薰陶。他们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了人生的言行准则。
 
 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黄金时代,也写下知识分子史最为光辉和悲壮的一页。明代对待臣民以严酷著称,而士人前仆后继,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胜数。
 
 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们,不说方孝孺、于谦、海瑞,其高风亮节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黄道周、金声、杨廷枢、陈子龙等人,临危授命,大义凛然,也并非仅以八股文名世。满人入主中原后,极尽怀柔之能事,而顾炎武不事二姓,归庄野服终身,黄周星变名隐逸,方以智削发为僧,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同样不胜枚举。
 
 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产生,不可否认,都有着儒家经典的薰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
 
 方苞《四书文》凡例说:“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沉潜反覆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际的时文大家无不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达到理、辞、气三者具足的境界。
 
 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不无启迪的意义。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不能说他们创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和《红楼梦》时,一点也不曾从久经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确,作者若不是从旧营垒中来,又怎能写出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
 
 朱光潜也有着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从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见《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再次,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
 
 刘知几《史通》论及文章的精纯云:“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在这个方面可谓达到了极限。
 
 在明清两代,都严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数,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文章的意思。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读了半天还未切入正题,恨得牙痒痒的,竟想对他施以廷杖。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曾提出,“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八股文的经验实在是医治文章长而空的灵药。
 
 明清两代,长文极为罕见;就是抒情叙事,也都玲珑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时,可谓并非偶然。
 
  复次,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传五代孟昶的春联,仅是撷取五言近体诗中的一联。
 
 楹联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现之后。它的长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骈偶形式,开创了楹联的体制。
 
 所以,明清两代八股盛行,楹联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为大观,产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
 
 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虽说政事、军务旁午,仍不失为个中斫轮老手。再,清季的所谓“诗钟”,又是从其破题滥觞而来,这里就不多论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长久和普遍的讨伐,其主要原因还在宣扬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学,以及长久科举历史中产生的弊窦和积怨。前者带有时代的色彩,存而不论;就其后者而言,翻开历史,又有哪一种考试方法到了后来不是问题一大堆呢?顾炎武《日知录·程文》说:“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
 
 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
 
 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至今不是也已笼罩上了历史的阴影吗?可见八股文在科举中的问题,是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从娘肚子里就带来的毛病。 另外,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 请看。
    4.关于八股文的千秋功过   
 1, 八股文的最大弊端是什么
 
 从明代后期开始,对八股文的评价就非常严厉,因此不少人将大明江山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八股取士制度的实施。崇祯末年,有人说:“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八股顿首。”将八股文的危害提升到了贻误国家社稷的高度。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在他看来,秦始皇在咸阳只掩埋了400余名儒生,而数百年中八股文坑害的知识分子则成千上万。为什么顾炎武会这么说呢?因为八股文命题都需要出自“四书”、“五经”,而且答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程朱理学的观点为依据,并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考生不能阐述自己的观点,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这是科举用八股文取士的最大弊端。
 
 不仅如此,八股文更大的弊端在于为选拔少量的文官,却诱使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每天钻研这种复杂的考试文体。八股文章既与政事无关,也不是一种文学创作。它虽对文学的发展有间接的作用,也确实选拔出一批才智之士,但它内容空疏,实际上是一种文字游戏,耗费了无数士人的心血和光阴。无论是清朝著名小说家吴敬链(名著《儒林外史》)或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兼学者鲁迅(名作《孔乙己》)等,都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八股文为什么会沿用五百余年
 
 虽然有如此多的弊端,但八股文从明代至清末,一直沿用了五百余年,其不但契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且符合科举考试追求公正性的需求。从加强封建集权统治的角度而言,明清八股文命题范围和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使考生必须遵循统治者的意愿和圈定的命题,进行回答。这样在思想或意识形态上,从一开始就将读书人禁锢在封建集权统治者的笼子中。
 
 现在看来,八股文只是有利于公正选才的考试文体,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学术、思想方面的价值,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凡是答题有违孔孟之道的,不仅要被淘汰,还有可能被追究责任。这样,八股文就显示出它特有的政治功用,即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使广大士子只读儒家经典,有利于强化封建集权统治,这正是明清统治者所求之不得的,
 
 这也是统治者长期使用八股文的一个很现实的考虑。
 
 3,八股文本身的优点
 
 一生受困于科场的吴敬梓虽然自己不怎么擅长八股文,但他对八股文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却是非常肯定的,他在《儒林外史》中说:“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进士出身的蔡元培曾经也说过,八股文的作法“由简而繁,确是一种学文的方法”。经过写八股文的严格训练之后,再去作其他文体,就显得较容易了。
 
 除了政治上的需要之外,八股文得以长期使用,还是科举考试公正阅卷的需要。尽管我们上面说,上面提到的,截搭题、割裂题的出现,使得科举考试更像一种文字游戏,但八股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考官只要看考生的八股文的每股是否符合音韵要求,内容是否充实,就能很快
 
 而且相对客观的做出评阅结果。
 
 因此,八股文的功能相当于明清科举中的客观题。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现在考试的客观题是要求考生选择ABCD等字母答题,既可以用电脑来阅卷,也可以用人工阅卷,无论那种方式,都不存在阅卷的误差,阅卷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八股文也有同样的功效,由于有固定的格式,不同阅卷者对同一篇八股文的评价基本相同。
    5.关于八股文的资料急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 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 以称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 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 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 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 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或偶 或散,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 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 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前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 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 ①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
 
 其中 又分大题、小题两类。乡试、会试多用大题,题意比较 完整。
 
 又分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数句题、单句题等等。童试多用小题,题意都不完整。
 
 由于童试 场次多,只考《四书》义,不考《五经》义,而又要避 免重题。经历几百年后,完整的句子已不够用了。
 
 考官 便想方设法出怪题、难题,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将上下 两章、两节互不相关的文句合为一题,或各取半句凑成 一题,叫做截搭题或冒上题、承下题、上全下偏题、上 偏下全题等等。考生只好生拉硬扯,缀合成文,近乎文 字游戏。
 
  ②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历代解经之作 很多,科举考试只用程朱一派。
 
 《周易》依程传朱学本 义,《尚书》依朱熹学生蔡沈传,《诗经》依朱熹《诗集 传》,《春秋》依胡安国传,而以《左传》为本事,《礼 记》依陈□集传,《四书》依朱熹集注。考生行文命意, 必须就题阐释,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发,独出新论,毫 无独立思考的余地。
 
 八股文还要求代圣人立言。如题目 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门人的话,则必须模拟 语意,即使是阳虎、荷□丈人、齐人妻妾等各类人物,也 要设身处地,肖其口吻。
 
 只有记事题和连章题不用模拟 口气。 ③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 成。 破题——以二句散行文字,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
 
  承题——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将破题中紧要之意, 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晓畅。要求明快关连,不可 脱节。
 
  起讲——又叫小讲、原起,以散行浑写题意,笼罩 全局。 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作用是从 上文引到本题。
 
  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 或八九句双行文字,开始发议论。
 
 两扇句式必须相同,要 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内容 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须尽情发挥,进一步搜剔题中正 反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轻松灵活,宜虚不宜实。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作用 是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 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双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 句。
 
 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结——为全文结束语,散行,不一定用对偶。
 
 不 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明人大结每及时事,往往 多触讳忌,清代废去,改为三、四句收束。
 
 又叫收结或 落下。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
 
 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 《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
 
 清 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 有格式。
 
  八股文虽有大量排偶,却不是骈体文,不用四六句 式,不求押韵,不事藻饰。通常禁用类似诗赋中的形容 描写夸张华丽词语。
 
 虽然属于议论文,都不许引证古史, 不许巧设比喻。严重束缚思想感情,文章寡淡无味。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 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
 
 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 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 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不论公私文书、文 史著作,记事、抒情、说理,都无法采用八股形式。因 而人们把它比作敲门砖,中试之后,就弃之不顾。
 
 其弊 病是十分明显的。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 深恶痛绝。
 
 它最后终于被废弃,是历史的必然。
    6.关于八股取士这一制度有关的成语诗词等   
 范进中举 
 
 “头白空摩八股文,何能私塾接青云?夏侯著有藏书令,要使山中扩见闻。”
 
 明末 顾恒 在考场墙上奋笔题诗:
 
 八千科举尽元魁,吾亦随行挨进来。
 
 苦恼文章逐气答,囫囵文章没头猜。
 
 号房缺瓦常防漏,蜡烛钉签不住歪。
 
 我第三官真造化,宗师竟不取遗才。
 
 清《时文叹》
 
 读书人最不济。烂八股,一堆泥。原来只为求生计,谁知道变成了坑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认为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传四史,是何等文章?汉高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书店买,新科利器。读起来肩高背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他骗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7.有一首讽刺八股文的诗有一句是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谁知道全诗   
 袁枚《随园诗话》记云:  “余弱冠,即闻吴江布衣徐灵胎,有权奇倜傥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买舟访之,一见欢然,年八十矣。
 
 灵胎尝有《刺时文》云: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注:徐灵胎(1693-1771)清代学者,医学家又看到这个,突然想起,现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务员的,不也一样嘛?喝酒喝酒。

3. 关于八股文的诗句

 1.有一首讽刺八股文的诗有一句是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谁知道全诗    袁枚《随园诗话》记云: 
  “余弱冠,即闻吴江布衣徐灵胎,有权奇倜傥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买舟访之,一见欢然,年八十矣。灵胎尝有《刺时文》云: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注:徐灵胎(1693-1771)清代学者,医学家
  又看到这个,突然想起,现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务员的,不也一样嘛?
  喝酒喝酒
    2.关于:八股文    八股文  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条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
  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
  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从此,它被世人视之如敝屣、粪土,不屑一顾。
  事实上,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也传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妩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评家认为:“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数十家,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元曲,以立一门户。”
  (焦循《易余龠录》)诚然,明代的诗文词赋都不足与异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独领风骚。  明代八股文能兴盛于一时,既属时代的召唤,也得之文化的积淀。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说:“明初八股文渐盛,这却在文坛上放一异彩,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希有的文体。”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辈出,如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金声、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俞长城《百二十名家稿》说:“制义之有王守溪(鏊),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王鏊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士人无不奉之为圭臬,几至家有其书。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蘧公孙的女儿,“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说了。
    八股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讲到:“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原注:‘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其两扇立格,(原注:‘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
  ’)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又说:“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
  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
  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间,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文章本无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八股文”三字终至成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总代表。  不容讳言,八股文在历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败坏了读书种子。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
  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灵·拟题》)。清代徐大椿有讥刺士人的《道情》说:“读书人,最不齐。
  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
    3.有没有对八股文持肯定态度的诗文    八股文的作用在于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是以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
  然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八股几乎被痛骂至体无完肤,夹杂着对朝政之腐败、国力之衰溃的愤懑,八股成为首当其冲攻击并改革的对象,成为腐朽空洞的代名词。 是不是说八股文就一无是处了呢?也不尽然。
   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薰陶。他们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了人生的言行准则。
  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黄金时代,也写下知识分子史最为光辉和悲壮的一页。明代对待臣民以严酷著称,而士人前仆后继,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胜数。
  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们,不说方孝孺、于谦、海瑞,其高风亮节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黄道周、金声、杨廷枢、陈子龙等人,临危授命,大义凛然,也并非仅以八股文名世。满人入主中原后,极尽怀柔之能事,而顾炎武不事二姓,归庄野服终身,黄周星变名隐逸,方以智削发为僧,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同样不胜枚举。
  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产生,不可否认,都有着儒家经典的薰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
  方苞《四书文》凡例说:“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沉潜反覆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际的时文大家无不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达到理、辞、气三者具足的境界。
  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不无启迪的意义。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不能说他们创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和《红楼梦》时,一点也不曾从久经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确,作者若不是从旧营垒中来,又怎能写出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
  朱光潜也有着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从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见《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再次,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
  刘知几《史通》论及文章的精纯云:“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在这个方面可谓达到了极限。
  在明清两代,都严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数,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文章的意思。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读了半天还未切入正题,恨得牙痒痒的,竟想对他施以廷杖。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曾提出,“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八股文的经验实在是医治文章长而空的灵药。
  明清两代,长文极为罕见;就是抒情叙事,也都玲珑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时,可谓并非偶然。
   复次,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传五代孟昶的春联,仅是撷取五言近体诗中的一联。
  楹联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现之后。它的长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骈偶形式,开创了楹联的体制。
  所以,明清两代八股盛行,楹联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为大观,产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
  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虽说政事、军务旁午,仍不失为个中斫轮老手。再,清季的所谓“诗钟”,又是从其破题滥觞而来,这里就不多论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长久和普遍的讨伐,其主要原因还在宣扬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学,以及长久科举历史中产生的弊窦和积怨。前者带有时代的色彩,存而不论;就其后者而言,翻开历史,又有哪一种考试方法到了后来不是问题一大堆呢?顾炎武《日知录·程文》说:“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
  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
  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至今不是也已笼罩上了历史的阴影吗?可见八股文在科举中的问题,是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从娘肚子里就带来的毛病。 另外,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 请看。
    4.关于八股文的千秋功过    1, 八股文的最大弊端是什么
  从明代后期开始,对八股文的评价就非常严厉,因此不少人将大明江山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八股取士制度的实施。崇祯末年,有人说:“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八股顿首。”将八股文的危害提升到了贻误国家社稷的高度。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在他看来,秦始皇在咸阳只掩埋了400余名儒生,而数百年中八股文坑害的知识分子则成千上万。为什么顾炎武会这么说呢?因为八股文命题都需要出自“四书”、“五经”,而且答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程朱理学的观点为依据,并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考生不能阐述自己的观点,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这是科举用八股文取士的最大弊端。
  不仅如此,八股文更大的弊端在于为选拔少量的文官,却诱使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每天钻研这种复杂的考试文体。八股文章既与政事无关,也不是一种文学创作。它虽对文学的发展有间接的作用,也确实选拔出一批才智之士,但它内容空疏,实际上是一种文字游戏,耗费了无数士人的心血和光阴。无论是清朝著名小说家吴敬链(名著《儒林外史》)或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兼学者鲁迅(名作《孔乙己》)等,都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八股文为什么会沿用五百余年
  虽然有如此多的弊端,但八股文从明代至清末,一直沿用了五百余年,其不但契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且符合科举考试追求公正性的需求。从加强封建集权统治的角度而言,明清八股文命题范围和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使考生必须遵循统治者的意愿和圈定的命题,进行回答。这样在思想或意识形态上,从一开始就将读书人禁锢在封建集权统治者的笼子中。
  现在看来,八股文只是有利于公正选才的考试文体,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学术、思想方面的价值,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凡是答题有违孔孟之道的,不仅要被淘汰,还有可能被追究责任。这样,八股文就显示出它特有的政治功用,即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使广大士子只读儒家经典,有利于强化封建集权统治,这正是明清统治者所求之不得的,
  这也是统治者长期使用八股文的一个很现实的考虑。
  3,八股文本身的优点
  一生受困于科场的吴敬梓虽然自己不怎么擅长八股文,但他对八股文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却是非常肯定的,他在《儒林外史》中说:“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进士出身的蔡元培曾经也说过,八股文的作法“由简而繁,确是一种学文的方法”。经过写八股文的严格训练之后,再去作其他文体,就显得较容易了。
  除了政治上的需要之外,八股文得以长期使用,还是科举考试公正阅卷的需要。尽管我们上面说,上面提到的,截搭题、割裂题的出现,使得科举考试更像一种文字游戏,但八股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考官只要看考生的八股文的每股是否符合音韵要求,内容是否充实,就能很快
  而且相对客观的做出评阅结果。
  因此,八股文的功能相当于明清科举中的客观题。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现在考试的客观题是要求考生选择ABCD等字母答题,既可以用电脑来阅卷,也可以用人工阅卷,无论那种方式,都不存在阅卷的误差,阅卷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八股文也有同样的功效,由于有固定的格式,不同阅卷者对同一篇八股文的评价基本相同。
    5.关于八股文的资料急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 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 以称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 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 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 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 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或偶 或散,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 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 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前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 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 ①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
  其中 又分大题、小题两类。乡试、会试多用大题,题意比较 完整。
  又分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数句题、单句题等等。童试多用小题,题意都不完整。
  由于童试 场次多,只考《四书》义,不考《五经》义,而又要避 免重题。经历几百年后,完整的句子已不够用了。
  考官 便想方设法出怪题、难题,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将上下 两章、两节互不相关的文句合为一题,或各取半句凑成 一题,叫做截搭题或冒上题、承下题、上全下偏题、上 偏下全题等等。考生只好生拉硬扯,缀合成文,近乎文 字游戏。
   ②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历代解经之作 很多,科举考试只用程朱一派。
  《周易》依程传朱学本 义,《尚书》依朱熹学生蔡沈传,《诗经》依朱熹《诗集 传》,《春秋》依胡安国传,而以《左传》为本事,《礼 记》依陈□集传,《四书》依朱熹集注。考生行文命意, 必须就题阐释,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发,独出新论,毫 无独立思考的余地。
  八股文还要求代圣人立言。如题目 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门人的话,则必须模拟 语意,即使是阳虎、荷□丈人、齐人妻妾等各类人物,也 要设身处地,肖其口吻。
  只有记事题和连章题不用模拟 口气。 ③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 成。 破题——以二句散行文字,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
   承题——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将破题中紧要之意, 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晓畅。要求明快关连,不可 脱节。
   起讲——又叫小讲、原起,以散行浑写题意,笼罩 全局。 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作用是从 上文引到本题。
   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 或八九句双行文字,开始发议论。
  两扇句式必须相同,要 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内容 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须尽情发挥,进一步搜剔题中正 反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轻松灵活,宜虚不宜实。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作用 是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 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双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 句。
  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结——为全文结束语,散行,不一定用对偶。
  不 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明人大结每及时事,往往 多触讳忌,清代废去,改为三、四句收束。
  又叫收结或 落下。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
  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 《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
  清 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 有格式。
   八股文虽有大量排偶,却不是骈体文,不用四六句 式,不求押韵,不事藻饰。通常禁用类似诗赋中的形容 描写夸张华丽词语。
  虽然属于议论文,都不许引证古史, 不许巧设比喻。严重束缚思想感情,文章寡淡无味。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 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
  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 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 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不论公私文书、文 史著作,记事、抒情、说理,都无法采用八股形式。因 而人们把它比作敲门砖,中试之后,就弃之不顾。
  其弊 病是十分明显的。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 深恶痛绝。
  它最后终于被废弃,是历史的必然。
    6.关于八股取士这一制度有关的成语诗词等    范进中举 
  “头白空摩八股文,何能私塾接青云?夏侯著有藏书令,要使山中扩见闻。”
  明末 顾恒 在考场墙上奋笔题诗:
  八千科举尽元魁,吾亦随行挨进来。
  苦恼文章逐气答,囫囵文章没头猜。
  号房缺瓦常防漏,蜡烛钉签不住歪。
  我第三官真造化,宗师竟不取遗才。
  清《时文叹》
  读书人最不济。烂八股,一堆泥。原来只为求生计,谁知道变成了坑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认为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传四史,是何等文章?汉高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书店买,新科利器。读起来肩高背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他骗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7.有一首讽刺八股文的诗有一句是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谁知道全诗    袁枚《随园诗话》记云:  “余弱冠,即闻吴江布衣徐灵胎,有权奇倜傥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买舟访之,一见欢然,年八十矣。
  灵胎尝有《刺时文》云: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注:徐灵胎(1693-1771)清代学者,医学家又看到这个,突然想起,现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务员的,不也一样嘛?喝酒喝酒。
      

关于八股文的诗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