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2024-05-06 05:41

1.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2011-11-7 11:36 最佳答案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二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三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
  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第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为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创造条件。
  第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措施稳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第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求取得更大进展。调整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条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要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第四,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积极构建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2.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是什么

战略机遇期。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优势显著。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3.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是怎样的?

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通货膨胀比较厉害,出口疲软,内需减少的低迷经济状态。

    第一,我国的经济现状总体上处于滞涨状态,这种状态对经济的杀伤力非常之大,动辄可能引起致命性的经济危机,应对方法几乎是唯一的,就是启动内需拉动,因为扩大出口显然是不现实的,而投资驱动又不能够解决滞涨状态。
    第二,判断我国当前的财政金融政策。国家的提法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实我个人认为,应该说是“一般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判断货币政策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货币供应的环比增长情况,正常的经济体,环比增长应该是稳定上升的,今年以来,则不是如此,一直是环比降低的;至于说财征政策,看看一看国家财政环比增收的比率就知道了,是剧增,经济增长趋缓情况下的财政收入环比剧增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国家没有进行有力度的减税(或结构性)减税,这显然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三,货币政策与当前财政金融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其实就一种,持平、紧缩或宽松,所采用的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当前的货币政策也只有一种,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回收流动性,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但显然是不太成功的(或者说还需要时间来实现);按照当前国家的思路,是通过引导民间资金进入股市、债市(当然债市不发达,目前只是尝试阶段),再注入实体经济,实际上也的确是注进了一些,但也是杯水车薪、并且后患很大,因为我国目前股市的理念扭曲,使其成为了企业的提款机、而不是居民的投资池,一直是只有投入、没有收益的赌博场式状况无法长久。按照经济学理论,居民储蓄应该等于投资,但实际上呢,我国作为一个高储蓄国家,居民始终是被动的在接受这样一些事实(被投资),截至目前,我国2万亿的基金投资基本上是来自中低收入者的投入,这些基金持续亏损的事实印证了这一说法。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是怎样的?

4. 现在我国的经济形势是什么

重工业化,陷阱还是动力  摘要: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时期。重化工业将主导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本文指出,中国目前尚不具备重化工业大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相关条件。超前、盲目的重工业化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就业问题恶化和贫富分化加剧。中国实现工业化应该开拓新思路,理性选择发展重工业的时机,切实加强技术和组织创新,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关键词:重化工业; 陷阱; 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后期阶段——重化工业时期。重化工业将主导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不少地方政府在增加财税、彰显“政绩”的利益驱动下,超前、超自身能力投入大量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化的热潮初现端倪。笔者认为,“重化工业论”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国目前尚不具备重工业大发展的经济、社会与技术条件。盲目、片面地追求重工业化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危险。  一、缘起:重化工业论及其理论渊源  重化工业为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被人们称为国民经济的“脊梁”。1999年,我国的重工业增长速度比轻工业高出1个百分点。到了2000年时,重工业增长速度比轻工业快3.5个百分点,2003年又升至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重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53.8%猛升至2000年的59.1%,2003年更是达到了64.3%,几乎接近了1960年的记录(66.6%)。此外,2003年1—11月份,石油、汽车、电力、冶金、电子、化工等六大重化工业行业实现利润3914亿元,占整个工业利润总额的54%,这六大行业共新增利润1281亿元,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57.3%[1]。针对近几年来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势头,有人惊呼:当下中国已经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  追溯“重化工业论”的理论渊源:一是霍夫曼的“轻重工业转换定理”。他以消费品工业(轻工业)产值与资本品工业(重工业)产值的比例(霍夫曼系数)为依据把工业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轻重工业产值比重此消彼长,重工业比重逐渐占据上风;二是H·钱纳里的“经济结构转换模型”。他以人均GDP为参照指标,将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阶段。而工业化阶段又进一步细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其工业化各阶段中的中、高级阶段就是重化工业大发展时期;三是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六个成长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就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阶段。而除“传统社会”以外的后五个阶段,就是一般所指的工业化进程诸阶段;四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能够使再生产持续进行并不断地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必须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2]489页。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一文中,也认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3]71页  以上四种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经济内部结构变迁的过程。部分学者正是基于这四种理论而提出“重化工业论”的。  二、解构:重化工业论的误区  笔者认为,基于霍夫曼定理等经济学理论而导出当下中国的“重化工业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是值得商榷的。  从理论上看:1.霍夫曼、马克思和罗斯托等人的理论是对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之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而当下中国已经进入21世纪。中国与当时西方发达国家所处时代不同,国情也不同。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一定适合中国吗? 2.如果说重工业化阶段是工业化过程中无法绕过的“坎”,那么,这个“坎”是否在当下中国就非得跨过?等条件成熟时再跨过这个“坎”不行吗?(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此并不是怀疑霍夫曼等人的理论在特定范围具有特定程度的真理性。而只是怀疑由此引申出的“重化工业论”在当下中国是否“服水土”。)  从实际上看,我国目前也尚不具备重工业大发展的相关条件。  (一)中国缺乏重工业大发展的经济基础  重工业是一个规模庞大、资金密集、技术要求高、能源消耗多的工业部门。若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后盾,发展重工业无异于空中楼阁。而证据表明,中国目前的经济基础无法支撑重工业的大发展。  1.中国的“三农”问题依然严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农业的发展与发达进度直接关系到工业化的进程。毛泽东在50年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就指出:“……如果是真想(发展重工业),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4]25页”。当代中国的工业化更是离不开中国的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解决。而目前,我国乡村依旧贫困落后,许多地方仍沿袭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农村社会、文化、教育、卫生发展缓慢。据统计,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量之比在20世纪80年代为1.8:1,到2001年上升为2.9:1,2002年上升至3.1: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财政补贴,这比例将达到6:1,这一比例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而且,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日益下降,1997年为4.6%,1999年降至2.1,200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1158元,同比增长2.5%,增速下降了3.4个百分点[5]111页。此外,自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已连续4年出现产不足需的局面,而且缺口逐年扩大,2003年粮食产需缺口更是高达1000亿斤[5]102页。面对这些数据,笔者不禁要问,“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能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适合当下中国吗?  2.中国的资本资源仍然相对紧缺。  如前所述,重工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工业部门。丰富的资本资源是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之一。而我国的资本资源仍然比较紧缺。虽然2003年我国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103599.5亿元,比2002年增长19.2%,并连续三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5]322页;2003年上半年外商实际直接投资也增长了34.3%,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增长了40.3%[5]15页,但这些资本资源仍然无法满足中国这一巨型经济体的资本需求。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投资不足现象依然严重。此外,由于投资环境问题、能源短缺问题等原因,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增长速度存在逐渐减缓的危险。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2004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338.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99。增速已经较去年上半年的14.5%有所放缓[6]。很难设想,在资本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大力发展重工业。  另有学者认为,国际产业特别是资本品制造业开始较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将为我国重工业发展提供支持。对此,笔者有两个担心:①外商大量投资我国的重工业,其根本动机是赚取利润。在当前我国工业技术仍然落后、知识产权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其最终结果很可能如厉以宁所说:“……外资使用了国内廉价的劳动力,消耗了中国的能源,最后赚取利润离开[7]。” ②重工业关乎国计民生,是建立一国独立的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的关键。而大量外资涌入我国的重工业部门,势必影响我国整个工业体系的独立性和抗风险能力。  (二)中国缺乏重工业大发展的社会基础  1.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有学者认为,中国正在加速的城市化将为重工业的大发展提供空间聚集条件。重工业的大发展反过来又将为城市化提供产业支撑。而据笔者所知,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约为40%(甚至可能更低),大大低于多数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时约60%的水平,甚至比同等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也低约15个百分点。即使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每年保持在1%-1.5%的高速度上,也要过20年左右才能达到西方工业化中期时的城市化水平[8]。而且,在农业人口庞大、城镇就业岗位紧缺、城市扩散效应较弱的形势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步履维艰。失业人口再就业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这“两难”问题将长期困扰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由此,在当下中国,就业率与城市化水平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如下图所示)。  需要解释的是,在当下中国,就业率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只是相关关系,而非必然因果关系。但我们采取的一系列提高就业水平(包括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如发展服务业、兴建小城镇等等),将会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包括在曲线Ⅰ1上的移动及由曲线Ⅰ1向曲线Ⅰ2的移动)。所以,吸纳劳动能力较低的重工业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而这反过来又会制约我国重工业的发展。  2.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容忽视  我国的失业人口群体庞大,就业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如果要大力发展吸收劳动力能力较弱的重工业,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小;保障基金多头管理;体制分散;基金没有“专款专用”且浪费严重;保障水平较低;尤其农村的社会保障非常薄弱。这些问题导致失业、危难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再加上贫富差距悬殊、社会流动加快等等原因,社会不稳定因素(如犯罪、自杀等)发生的频率上升趋势日益明显。试想,一个面临“断裂”危险的社会承受得住重工业的大发展吗?  (三)中国缺乏重工业大发展的能源与技术支撑  1.中国重化工业的能源之忧  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在能源储备上,我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仅为2.6吨,而世界平均水平是23.5吨。自199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且进口数量在逐年增加[9]。重工业的大发展将消耗巨量的能源。据统计,目前我国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2003年,中国GDP占世界的4%,而这一GDP的实现消耗了2.6亿吨钢,约占世界的25%;消耗了近17亿吨煤,占世界的30%;耗用8.2亿吨水泥,约占世界的50%;消耗了2.5亿吨石油、1.89万亿度电。单位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3.4倍[10]。据此,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将给中国带来能源危机恐怕不是危言耸听。  2.中国重化工业的技术之忧  重工业大多数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进步有很强的依赖性。近十几年来,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展开。我国整体科技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在高新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我国在许多的科技领域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较长。根据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1999年大幅下降12位后,在2000年又下降3位,名列第28位[11]。此外,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还存在规模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能与世界跨国公司相抗衡并不断促进产业升级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等一系列问题。技术出创新的滞后使我国重工业的发展长期陷于低效率、高能耗、高浪费的粗放型增长状态。若不加强技术研发,一味拼规模、拼资源,必将加重我国的能源压力。  三、警惕:重化工业论的陷阱  罗默和卢卡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内生的增长过程。他们用内生因素来解释长期增长率,提出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等)决定的。这些内生变量对经济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同时,它们对政策又比较敏感,受着政策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与旧发展模式相适应的体制和政策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又由于在财政体制、官员考核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发展重工业,大搞“政绩工程”。所以,目前中国出现的重工业热潮,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内生结果(即不是经济体内部各因素积累的结果),而是各地政府调节的结果。这种忽视经济发展规律的盲目重工业化,将会导致许多严重问题,把中国经济引入陷阱之中

5.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昨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等机构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1-2012)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11-2012)》(下简称报告)。报告预计,明年我国GDP增幅会从2011年的9.4%回落至9.2%。人大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房地产价格下降幅度接近20%时政府应考虑调整房地产政策。

  人大经济研究所预测明年GDP增速为9.2%,这一预测值普遍高于其他机构的预期。

  报告分析,明年中国依旧面临实体经济加速放缓、虚拟经济扭曲加剧和风险上扬、结构问题持续恶化这三大问题。人大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解释说,明年1-2季度中国经济将延续2011年增速回落的态势。不过,这种态势会引发宏观经济政策较大幅度的转向,使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触底反弹”,从而避免“二次衰退”。

  物价方面,刘元春认为,CPI增幅将明显回落,估计全年CPI增幅为3.3%左右。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则预计,明年的物价增长幅度会回落2.8%,其中一大部分因素是食品价格增幅下降。

  在房地产调控上,报告指出,2012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将在交易、价格、投资等方面全面回落,但房地产崩盘的可能性并不大。

  房地产调控自去年4月开始,已经历时超过1年半。刘元春认为,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整更大程度上是政策调控的产物,以经营策略与价格调整为核心;它不是资产负债恶化型的调整,因此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和全面抛售,更不会引起中国经济硬着陆。

  人大的报告预计,最早明年二季度开始,“限贷”和“限购”可能会发生松动。要使得明年经济增速不跌破9%,宏观经济可承受的房地产价格回落在20%左右。

  但刘元春称,宏观经济相对平稳运行的需求以及9%的经济增长的社会约束线,在房地产价格下降幅度接近20%时,政府应考虑调整房地产政策。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6. 现在我国的经济形势是什么

重工业化,陷阱还是动力  摘要: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时期。重化工业将主导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本文指出,中国目前尚不具备重化工业大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相关条件。超前、盲目的重工业化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就业问题恶化和贫富分化加剧。中国实现工业化应该开拓新思路,理性选择发展重工业的时机,切实加强技术和组织创新,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关键词:重化工业; 陷阱; 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后期阶段——重化工业时期。重化工业将主导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不少地方政府在增加财税、彰显“政绩”的利益驱动下,超前、超自身能力投入大量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化的热潮初现端倪。笔者认为,“重化工业论”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国目前尚不具备重工业大发展的经济、社会与技术条件。盲目、片面地追求重工业化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危险。  一、缘起:重化工业论及其理论渊源  重化工业为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被人们称为国民经济的“脊梁”。1999年,我国的重工业增长速度比轻工业高出1个百分点。到了2000年时,重工业增长速度比轻工业快3.5个百分点,2003年又升至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重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53.8%猛升至2000年的59.1%,2003年更是达到了64.3%,几乎接近了1960年的记录(66.6%)。此外,2003年1—11月份,石油、汽车、电力、冶金、电子、化工等六大重化工业行业实现利润3914亿元,占整个工业利润总额的54%,这六大行业共新增利润1281亿元,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57.3%[1]。针对近几年来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势头,有人惊呼:当下中国已经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  追溯“重化工业论”的理论渊源:一是霍夫曼的“轻重工业转换定理”。他以消费品工业(轻工业)产值与资本品工业(重工业)产值的比例(霍夫曼系数)为依据把工业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轻重工业产值比重此消彼长,重工业比重逐渐占据上风;二是H·钱纳里的“经济结构转换模型”。他以人均GDP为参照指标,将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阶段。而工业化阶段又进一步细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其工业化各阶段中的中、高级阶段就是重化工业大发展时期;三是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六个成长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就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阶段。而除“传统社会”以外的后五个阶段,就是一般所指的工业化进程诸阶段;四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能够使再生产持续进行并不断地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必须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2]489页。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一文中,也认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3]71页  以上四种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经济内部结构变迁的过程。部分学者正是基于这四种理论而提出“重化工业论”的。  二、解构:重化工业论的误区  笔者认为,基于霍夫曼定理等经济学理论而导出当下中国的“重化工业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是值得商榷的。  从理论上看:1.霍夫曼、马克思和罗斯托等人的理论是对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之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而当下中国已经进入21世纪。中国与当时西方发达国家所处时代不同,国情也不同。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一定适合中国吗? 2.如果说重工业化阶段是工业化过程中无法绕过的“坎”,那么,这个“坎”是否在当下中国就非得跨过?等条件成熟时再跨过这个“坎”不行吗?(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此并不是怀疑霍夫曼等人的理论在特定范围具有特定程度的真理性。而只是怀疑由此引申出的“重化工业论”在当下中国是否“服水土”。)  从实际上看,我国目前也尚不具备重工业大发展的相关条件。  (一)中国缺乏重工业大发展的经济基础  重工业是一个规模庞大、资金密集、技术要求高、能源消耗多的工业部门。若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后盾,发展重工业无异于空中楼阁。而证据表明,中国目前的经济基础无法支撑重工业的大发展。  1.中国的“三农”问题依然严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农业的发展与发达进度直接关系到工业化的进程。毛泽东在50年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就指出:“……如果是真想(发展重工业),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4]25页”。当代中国的工业化更是离不开中国的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解决。而目前,我国乡村依旧贫困落后,许多地方仍沿袭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农村社会、文化、教育、卫生发展缓慢。据统计,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量之比在20世纪80年代为1.8:1,到2001年上升为2.9:1,2002年上升至3.1: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财政补贴,这比例将达到6:1,这一比例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而且,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日益下降,1997年为4.6%,1999年降至2.1,200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1158元,同比增长2.5%,增速下降了3.4个百分点[5]111页。此外,自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已连续4年出现产不足需的局面,而且缺口逐年扩大,2003年粮食产需缺口更是高达1000亿斤[5]102页。面对这些数据,笔者不禁要问,“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能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适合当下中国吗?  2.中国的资本资源仍然相对紧缺。  如前所述,重工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工业部门。丰富的资本资源是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之一。而我国的资本资源仍然比较紧缺。虽然2003年我国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103599.5亿元,比2002年增长19.2%,并连续三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5]322页;2003年上半年外商实际直接投资也增长了34.3%,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增长了40.3%[5]15页,但这些资本资源仍然无法满足中国这一巨型经济体的资本需求。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投资不足现象依然严重。此外,由于投资环境问题、能源短缺问题等原因,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增长速度存在逐渐减缓的危险。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2004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338.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99。增速已经较去年上半年的14.5%有所放缓[6]。很难设想,在资本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大力发展重工业。  另有学者认为,国际产业特别是资本品制造业开始较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将为我国重工业发展提供支持。对此,笔者有两个担心:①外商大量投资我国的重工业,其根本动机是赚取利润。在当前我国工业技术仍然落后、知识产权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其最终结果很可能如厉以宁所说:“……外资使用了国内廉价的劳动力,消耗了中国的能源,最后赚取利润离开[7]。” ②重工业关乎国计民生,是建立一国独立的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的关键。而大量外资涌入我国的重工业部门,势必影响我国整个工业体系的独立性和抗风险能力。  (二)中国缺乏重工业大发展的社会基础  1.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有学者认为,中国正在加速的城市化将为重工业的大发展提供空间聚集条件。重工业的大发展反过来又将为城市化提供产业支撑。而据笔者所知,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约为40%(甚至可能更低),大大低于多数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时约60%的水平,甚至比同等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也低约15个百分点。即使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每年保持在1%-1.5%的高速度上,也要过20年左右才能达到西方工业化中期时的城市化水平[8]。而且,在农业人口庞大、城镇就业岗位紧缺、城市扩散效应较弱的形势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步履维艰。失业人口再就业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这“两难”问题将长期困扰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由此,在当下中国,就业率与城市化水平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如下图所示)。  需要解释的是,在当下中国,就业率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只是相关关系,而非必然因果关系。但我们采取的一系列提高就业水平(包括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如发展服务业、兴建小城镇等等),将会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包括在曲线Ⅰ1上的移动及由曲线Ⅰ1向曲线Ⅰ2的移动)。所以,吸纳劳动能力较低的重工业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而这反过来又会制约我国重工业的发展。  2.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容忽视  我国的失业人口群体庞大,就业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如果要大力发展吸收劳动力能力较弱的重工业,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小;保障基金多头管理;体制分散;基金没有“专款专用”且浪费严重;保障水平较低;尤其农村的社会保障非常薄弱。这些问题导致失业、危难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再加上贫富差距悬殊、社会流动加快等等原因,社会不稳定因素(如犯罪、自杀等)发生的频率上升趋势日益明显。试想,一个面临“断裂”危险的社会承受得住重工业的大发展吗?  (三)中国缺乏重工业大发展的能源与技术支撑  1.中国重化工业的能源之忧  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在能源储备上,我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仅为2.6吨,而世界平均水平是23.5吨。自199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且进口数量在逐年增加[9]。重工业的大发展将消耗巨量的能源。据统计,目前我国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2003年,中国GDP占世界的4%,而这一GDP的实现消耗了2.6亿吨钢,约占世界的25%;消耗了近17亿吨煤,占世界的30%;耗用8.2亿吨水泥,约占世界的50%;消耗了2.5亿吨石油、1.89万亿度电。单位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3.4倍[10]。据此,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将给中国带来能源危机恐怕不是危言耸听。  2.中国重化工业的技术之忧  重工业大多数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进步有很强的依赖性。近十几年来,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展开。我国整体科技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在高新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我国在许多的科技领域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较长。根据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1999年大幅下降12位后,在2000年又下降3位,名列第28位[11]。此外,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还存在规模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能与世界跨国公司相抗衡并不断促进产业升级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等一系列问题。技术出创新的滞后使我国重工业的发展长期陷于低效率、高能耗、高浪费的粗放型增长状态。若不加强技术研发,一味拼规模、拼资源,必将加重我国的能源压力。  三、警惕:重化工业论的陷阱  罗默和卢卡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内生的增长过程。他们用内生因素来解释长期增长率,提出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等)决定的。这些内生变量对经济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同时,它们对政策又比较敏感,受着政策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与旧发展模式相适应的体制和政策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又由于在财政体制、官员考核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发展重工业,大搞“政绩工程”。所以,目前中国出现的重工业热潮,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内生结果(即不是经济体内部各因素积累的结果),而是各地政府调节的结果。这种忽视经济发展规律的盲目重工业化,将会导致许多严重问题,把中国经济引入陷阱之中

7. 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如何?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经济正在着陆,至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这目前是人民讨论的焦点,而这是在美国的债务危机前就已经达成共识的了。这对中国不一定是坏事, 没有一个经济体会持续快速增长. 中国在过去20年的发展速度已经是奇迹, 对现在的中国来说稳定远比速度重要.

毫无疑问美元的债务危机,一定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影响,中国自然更加复杂。至于是好事还是坏事,这点要综合来看,如果应对的好,这可以变成中国的机遇,应对的不好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无与伦比的打击。

先从坏处说吧。
首先,便是人民币的升值问题。一旦美国债务危机爆发,国际货币美元必然大幅贬值。由于人民币的汇率和美元长期绑定在一起所以人民币必然对美元大幅升值,同时对所有的非美元货币(由于贸易,国际油价,金价都是以美元结算)将会贬值。这还只是其一,而且之前美国的救市计划的一大举措就是打开印钞机,开始印钞票,现在又开始实施零利率政策,这必然使人民币对美元更进一步升值,而对其他货币进一步贬值。

其次,随着人民币的对美元升值还会造成的是人民币对内的大幅贬值这将使中国国产生通货膨胀。中国人民将会继续忍受的低工资,高物价之苦。通货膨胀从何而来,主要有两点。第一,中国的外向型经济策略主要依赖出口,所以中美贸易顺差巨大,说白了就是美元进的多,出的少。所以中国手里攒着大把大把的美元(3.19万亿外汇是今年6月份咱们对外公布的数据,其中超过60%都是美元也就是说至少有1。9万亿)而政府要对冲掉进入的热钱就要让央行打开印钞机按照现行汇率印6.4倍的人民币,这让中国实际流通货币比名义上高出了20%。第二,我刚刚说过由于国际贸易,原油,金价等统统都是以美元作为结算所以美元的贬值必然造成,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中国势必会受到输入性通胀的影响。

与此同时,长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中国经济,将会受到由于人民币升值而出口下降的影响。仅仅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就会使一批中国出口企业倒下。二来中国商品抢占国际市场主要是靠中国人的廉价劳动力,和价格优势。但是现在人民币的升值,将使中国的出口企业丧失唯一的优势。所以美国的债务危机是对中国出口企业的一大考验。

另外就是中国的财政缩水在所难免,中国不仅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以美元为主的目前已经超过3万亿的外汇储备,还有持有相当大的美国国债。这点你需要了解没美国的货币和国债的关系,美元是债务货币所以紧密的和美国国债联系在一起。我再简要解释一下相信LZ你就完全懂了,美国的国债,除了美国国内外别国也可以持有。一般美国回购国债就是对经济不满意增加美元,增加货币流通性(美元指数会上升),发行则反之。美国现在债台高筑却还频发国债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提高债务上限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新债还旧债,小朋友都知道寅吃卯粮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不能实际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如果美国不断提高债务上限,那么当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危机就自然爆发了。就像现在欧洲的那些国家样。美国政府方面说的基本不靠谱,债务上线已经成了共和党人反对奥巴马和民主党人的一个武器。全世界人民目前都看出美国国会内部在打嘴仗,他们政府对恢复全球经济基本是不靠谱的,所以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金融行业的人都对经济恢复没什么信心。这可能成为全球经济的第二次低谷的信号。中国担心的这个美国的大债主将讨不到钱,就这么简单。我们攒着的美元蒸发。

当然了美债危机对中国也不是没有积极的方面。
首先,人民币升值迫使中国改变现有的货币特别是汇率政策。另外经济政策也必须有所调整,在重视出口的同时,必须要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和对外投资。这些不能只是口号,只说不做是行不通的。

同时,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政府以往靠廉价货币政策和低人力成本的中国模式必须结束了,以往总是喊着要优化产业链,这便是一个机会。美债危机可以让中国出口企业重新洗牌,淘汰掉一些没有技术含量和生存能力的企业。而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由于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和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将得以生存并占有一席之地。此外,以往和内陆出口企业比起来拥有对比优势的沿海出口企业他们的优势将会下降,这对于内陆出口企业的发展也有帮助。如果说,这一洗牌对中国经济没有震动肯定是假,不少工人会失业,失去他们可能是奋斗了数年才得来的血汗钱。但是洗牌本身的积极目的恰恰在于淘汰掉了不该有的,这是任何时候任何经济体要想发展的必经过程。工人的血汗钱是钱纳税人的钱也是钱,以往出口企业挣钱挣的钵满盆满,是靠老百姓和纳税人支付通胀而养活起来的。不能以全国人民的力量养活不该存在的东西,你能说这种模式正常吗?所以假如中国出口行业真能完成转型,这不论对于中国还是对出口企业本身都是件好事。
当然了,政府如果真的想帮助那些失业的工人们,就得迟早让他们转行,并给他们涨工资。

另外由于当时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的时候,中国政府跟着不甘寂寞凑热闹也搞了个“四万亿”名曰“救市”,虽说这让中国在2009年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体,仿佛世界经济“风景这边独好”。但这其实不是我们想要的,“四万亿”仅仅是央行给出的大体数目,其实有全国各省的救市数额是中国在这场国际金融风暴中的投入将远远超出四万亿。救市举措让中国丧失了挤压泡沫的最好时机,加入当时释放了泡沫中国今天将是另一个局面了。所以美债危机如果中国政府有远见,恰恰可以加以利用成为释放中国经济泡沫的好机会。
比如好的例子是日本经济在80年代的时候和中国差不多,也是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的经济。但就在日本人欢欣鼓舞,幻想这超越美国的时候美国人的一个“广场协定”狠狠的给了日本一拳,日本金融泡沫被戳破导致股市大跌。加上此后的亚泰金融危机,日本经济一夜间走下了神坛,在复兴的路上。知道千禧年底和2001年才勉强得以恢复。与之成为对比的是美国90年代在两位比尔(比尔盖茨和比尔克林顿)的带领下的经济空前繁荣。不过必须提的是日本经济转型恰恰是在90年代改变的。日本人正是在90年代开始和西方接轨变,在重视出口的同时也重视内需和消费,同时扩大对外的投资。而且日本人的消费习惯和理念正是在90年代产生了改变和西方接轨。中国恰恰可以学习日本这点,这是中国和国际接轨的一个好时机。

综上所述,美债危机对中国是个巨大的挑战,但也可以是个机遇。就看看中国人能不能未雨绸缪了。
同时我们政府和老百姓的思维观念也要有所变化,早日从GDP的神坛中走出来,缓慢持续增长比什么快速增长要靠谱。现在政府放弃喊什么保八的口号是个比较好的信号。

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如何?

8. 目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是怎样的?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迫切想知道的事情~!在下有一些自己的观点~!见笑!
  我国的整体经济事态稳定上升,GDP便是主要的体现。我国近些年的GDP增长势头稳定,基本保持在8到9个百分点之间,这样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如今我国的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中国的GDP虽位列世界第二,但却不值得骄傲,因为美国的GDP大约为我们的两倍。第二,经济强国不等于经济大国,我国属于经济大国。
  因为我国的底子雄厚(也就是有钱)所以在这个金融危机尚未平息的年代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看准了中国广阔的市场,大量的投资迫使资金大量的涌入,这种流动资金大量流入的现象是不正常的,因为虽然就目前的形势看,感觉一下子有钱了确实不错,但是如果那一天中国的市场不景气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撤资,再加上人民币的贬值,又使得资金大量的外流,这样会给我国造成灾难性的打击。不要以为这是天方夜谭.1990年日本的金融危机,美国就是利用这种手段摧垮了日本的金融体系,使得日本负债累累,现在他们有用同一种手段来对付中国了 ,我只想说一句,这个游戏中国玩不起!
  还有就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泡沫现象,使得房价暴涨,老百姓买不起房。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与中国的制度问题,中国的土地归地方政府所有和管理,就算是中央政府也得向北京政府租借,这是很不正常的,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向纳税人收取税款,这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筹到更多的资金,政府只能拍卖土地,使得土地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地价上涨,房价暴涨,产生楼市泡沫。
  最后就是专家预测今年将是中国进入10年通胀的第一年,这是非常可怕的,严重通胀的结果就是大量的流动资金流出国门,结果就是1990年的日本。
  这些事实摆在我们眼前,不过不用怕,我们的政府正在全力以赴采取应对措施,相信我们的政府,相信我们的金融机构,中国不会倒下~!
  这些都是我自己写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打这么多真的很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