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的介绍

2024-05-16 17:24

1. 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的介绍

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德国客座教授4人,国内客座教授5人,中国科大反聘教授1人。部分教师赴德国、美国、日本等国深造和进修12人次,博士5人,另有1人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2人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另外在我系教师中,有3人为安徽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分别为中国微生物学会基础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和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为安徽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1人为安徽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1人分别为安徽省微生物学会和环境科学学会理事,3人为《生物学杂志》编委,其中1人为常务副主编。

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的介绍

2. 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的科研成果

课题组共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其中国家重点级刊物21篇,国家级刊物40篇;国际会议论文15篇,SCI 2篇。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安徽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并取得多项科技成果证书。

3. 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的专业设置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本专业为与德国合作共建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生物化工、能源、环境等行业。培养掌握生物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掌握生物细胞培养、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实验技能;能在生物工程技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与应用;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本专业为安徽省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及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的微生物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开设了生物制药、食品工程、发酵工程、实用创业等选修模块。优秀学生可申请到德国和韩国的高等院校攻读学位。主要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化工程原理、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与设备、生化分离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工程制图、工厂设计、免疫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添加剂、酿造工艺学等。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胜任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工程领域有关的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等工作。师资情况: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助教1人;助理实验师2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1人。实验室情况:本专业现有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发酵工程实验室、生物学实验室、下游加工实验室及食品工程实验等专业实验室。以及精密仪器室、数据处理室、无菌操作室、冷冻干燥室、天平室等8个公共实验平台,拥有原子吸收、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质构分析仪、色差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子交换柱、高速冷冻离心机、冷冻干燥设备、微波干燥设备、发酵罐、超低温冰箱、超滤、喷雾干燥机、倒置和相差显微镜等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实习基地情况:本专业现已建成的实习基地有:校内的啤酒发酵基地、酶工程基地;校外的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桑尼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长城新元膜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白帝乳业有限公司、安徽华润啤酒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安徽华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安徽省华伊美美容保健品有限公司、合肥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安徽小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洽洽食品公司等。这几个实习基地各有特色,可以涵盖本专业主要的技术领域。就业情况:05级毕业生72人,就业率100%。其中,有14人考取研究生深造。大部分同学进入生产企业每一线,也有同学自主创业的。科研及学术交流情况:几年来教研室教师陆续承担主持安徽自然基金课题、安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及院博士基金项目等多个研究课题。并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与生产企业我们签订了多项产学研合作协议。招生人数:90人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本专业为与德国合作共建专业、院级试点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到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具有健全人格、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较强的自然科学基础(特别是数理化基础)、国际化视野,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熟悉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具有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就业方向:可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或者有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发展的潜能,攻读研究生学位。主要课程: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生化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基因工程。师资情况: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博士6人,1人为安徽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实验室情况:本专业现有90 m2的大实验室5个,承担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并有专业实验室多个。较大型仪器有:HPLC、蛋白纯化仪、原子吸收、气相色谱、超纯水器、CO2培养箱、倒置荧光显微镜、细胞显微工作台、酶标仪、等电聚焦电泳、高速冷冻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PCR扩增仪、全自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共开设实验项目近50项,其中设计和综合实验占到近一半的比例,实践课时接近理论课时。实习基地情况:本专业现已建成的实习基地有:校内的啤酒发酵基地、酶工程基地;校外的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安徽示康药业有限公司、合肥创新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和安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这几个实习基地各有特色,可以涵盖本专业主要的技术领域。就业情况:04级第一届毕业生43人,就业率100%,05级第二届毕业生37人,就业率98%。两届共有2人被德国大学录取为研究生,有20人考取国内研究生,其中考取中科大、南开等985院校有2人,211院校有10人。科研及学术交流情况:自本专业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十余项,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国际等期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国际会议论文10篇,SCI 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加发明专利5项,获得安徽省各级奖项5次。招生人数:50人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本专业为欧盟——亚洲链合作项目共建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系统的环境污染控制与处理知识,具备环境治理工程设计、分析检验污染物能力,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法和理论的高级工程人才。优秀学生可以申请到德国和韩国的高等院校攻读硕士学位。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胜任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相关工作。主要课程:环境工程基础、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工程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系统分析、环境法学和环境经济学等。师资情况: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2人;助理实验师1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实验室情况:总面积为17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资产600多万元。下设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环境工艺、水处理、固废处理、好氧堆肥发酵工程等专业实验室以及精密仪器室、数据处理室、无菌操作室、冷冻干燥室、天平室等8个公共实验平台,拥有TOC分析仪、原子吸收、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尾气分析仪、多功能水质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子交换柱、全自动恒温摇床、人工气候箱、高速冷冻离心机、冷冻干燥设备、发酵罐、超低温冰箱、倒置和相差显微镜等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就业情况:05级第一届毕业生45人,就业率100%。其中,有3人被德国大学录取为研究生,2人被澳洲墨尔本大学录取为研究生,有9人考取国内研究生,其中考取中科大、南开等985院校有3人,211院校有5人。其余则进入安徽江河水文水利工程设计院、江西赛维、安科生物、新亚特电缆等科研院所和企业工作。科研及学术交流情况:几年来教研室教师陆续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中国科学院海洋实验生物开放实验室研究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6项安徽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及合肥市科委工业项目。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并获安徽省教育厅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环境工程专业重视与德国、美国及国内同行的合作,拥有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和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于2006年、2008年成功举办“第一和第二届亚欧环境技术及知识转化国际会议”。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二、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1.掌握食品加工、食品保藏、食品机械应用、食品安全性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2. 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3. 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和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能力;4. 熟悉国家有关食品生产、质量控制、保健食品开发等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5. 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特别是高新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如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高压技术、无菌包装技术、保鲜技术、超微粉碎、微波和辐照技术等)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和具有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文献的基本能力。三、修业年限:四年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主干学科: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六、主要课程: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等。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训、计算机应用及上机、社会实践与调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八、主要专业实验: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等专业实验课。

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的专业设置

4. 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的实验室

目前我系已具备14个实验室,如生物化学实验室、发酵工程实验室、酶工程实验室、细胞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下游加工技术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等。拥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条件,如微生物培养和研究的一般条件,摇床、超净工作台,进口全自动发酵罐(5L、16L)、高压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uv260 紫外分光光度计和6010紫外分光光度计、冷冻干燥仪,连续离心机、100L生化反应器、离子交换系统、浓缩罐及酶和糖的分离与纯化设备等。

5.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1 基岩地下水运移机理与水环境模拟2008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钱家忠,吴剑锋,周念清,刘咏,赵卫东,汪家权2济南市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泉群保护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钱家忠,,汪家权3基于若干纳米矿物的环境材料和环保技术研发2009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陈天虎,钱家忠,谢巧勤等4厚松散层及超薄覆岩下回收防水(砂)煤柱资源防水防砂关键技术研究淮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陈陆望(合肥工业大学排名第四)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6. 合肥学院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4年5月,该校建有合肥学院水环境治理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合芜蚌自主创新平台“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建筑节能技术平台,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2012年,德国物流协会在该校设立了合肥分会。建有“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合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合肥学院—新方舟创意工场”等一批校企共建的“嵌入式”实验室 。同时还设有房地产研究所、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应用化工研究所、旅游咨询与规划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所、现代管理研究所、江淮文化研究所、土木工程管理研究所、发酵工程研究所、中德过程—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外国文化研究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中德合作环境技术转化中心、艺术设计研究所等研究所(中心)  。 截至2014年5月,该校图书馆藏有印刷型图书101万册;电子图书69万种(册);购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研网、EBSCO数据库、Springer Link 数据库、视频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库23个;自建数据库7个,其中特色数据库3个。 该校图书馆还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合作,为校内读者提供外文期刊、图书文献的原文传递。同时积极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通过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为读者获取所需文献 。 党委书记:蔡敬民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文兵党委委员、副院长:郑永红、陈啸、丁明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洪家友副院长:陈秀  杨承宗(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著名科学家,中国放射性化学奠基人)(1980.10.11~ 2011.5.27 )郑 锐(合肥联合大学首任董事长)(原中共合肥市委书记、合肥市人大主任)王季琨(合肥联合大学)(著名学者)邹淦泉(合肥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安徽校友会会长,原中共合肥市委书记、合肥市人大主任)赵良庆(合肥学院首任校长)(2003.10~2009.03)蔡敬民(合肥学院校长)(2009.07-2013.11)

7.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学校隶属关系:教育部 电话:0551-2901524
学校所在地: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93号 传真:0551-2904517
邮政编码:230009 电子邮件:zhxy1523@yahoo.com.cn
一、地质类专业设置
(1)地矿学科(工学)本科专业设置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2)地学类相关学科本科专业设置
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
(3)地学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矿物学、岩石学、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工程。
(4)地学类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5)地学博士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矿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及其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6)工程硕士领域专业设置
地质工程、环境工程。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本院共有教师4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1%,中级及以下人员1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在读博士8人,占教师总数的49%。具硕士学位的12人,占教师总数的29%。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0人。朱光教授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在职的岳书仓、朱光、宋传中教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本院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较为合理,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拥有一批学术造诣颇深、研究成果突出的专家教授。学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除按学校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外,还注意选拔、培养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鼓励和有计划地安排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教师参与各项科研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类学术活动和成果交流。
三、人才培养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历史悠久,是合肥工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早的专业之一。1950年成立的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的地质科、采矿科是合肥工业大学的前身;1954年成立的合肥矿业学院内就设有地质系,是当时学校的主干学科。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人才辈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素质过硬的专门技术人才,享誉海内外。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55人,在校全日制硕士生145人,博士生23人,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正在逐年扩大。
四、办学优势和特色
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了本院学科发展的主要优势和特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重点国策之一,后备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本院目前的本科专业包括地质、地理和环境三个一级学科,资源与环境专业密切相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和手段,成为本院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交叉的纽带,已经把资源、环境及地质工程等相关专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并将孵化出新的边缘学科和国家建设急需的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结构合理,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宽基础,重实践。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一直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重视课程建设,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建设教学基地,把严格教学制度、完善教学文件、规范教学管理贯穿学院教学活动的始终。学院尤其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实行试讲和听课制度,开展年轻教师的讲课比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讲课艺术;积极开展教学基地的建设,建立了数字化、开放型的巢湖地学实习基地,该基地为全国30余所高校的地质类、地理类、土建类、旅游类、环境类等专业的教学实习提供了教学条件,实行资源共享。巢湖地学实习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五、学科建设
安徽省重点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六、实验室建设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一直按照以科研为主,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办学模式发展。学校实验中心管理的大型实验仪器和设备,实行全校各学科资源共享;学院中心实验室拥有多种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备,固定资产达1500万元,并以每年200万元的速度连续增长。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越的实验环境,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争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九五”以来科学研究简况
“九五”以来,本院共承担科研项目近2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子课题3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另有博士点基金,大量省、部级科技攻关和教学研究项目。目前纵向科研总经费达260万元,横向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将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
目前在研的主要国家级课题有:
1)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苏鲁造山带的构造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安徽和县香泉独立铊矿床低温成矿流体系统的成矿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基岩裂隙介质地下水运动与溶质运移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秦岭北缘的变形分解与斜向汇聚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河流水质虚拟调控——以淮河安徽段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黄土高原风尘来源、沉积和风化过程的地球化学研究(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7)巢湖输入型非点源污染的源解析及控制机制研究(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项目)。
8)新疆吉木乃地区二叠纪火山侵入岩研究(合作,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9)大别造山带北缘中新生代沉积学研究(合作,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10)淮南八公山地区新元古代叠层石礁体的形成(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本院十分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长期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多次选派教师前往学习、考察。在国外做出卓越成就的本院毕业生也一直关注着学院的发展,他们长期的关注,对教学和科研均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九、出版机构及出版物
本校拥有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合肥工业大学学报,与国内外其他出版社和重要期刊一样,为本院部分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交流,提供了展示平台。2000年来,本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9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仅2003年学院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就有75篇,人均1.8篇,被SCI、EI、ISTP收录15篇,人均0.37篇。部分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撰稿:孙世群、朱光)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8.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科研项目

秦岭北缘的变形分解与斜向汇聚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2004--2006 34 宋传中河流水质虚拟调空研究---以淮河安徽段为例 国家自然基金 2004--2006 26 汪家权典型污染物在阴离子粘土结构中嵌入作用 国家自然基金 2005--2007 36 陈天虎安徽铜陵狮子山铜金矿田成矿流体物理化学场与矿体定位的时空耦合 国家自然基金 2005--2007 34 徐晓春华北新生代玄武岩中地幔橄榄岩捕虏体Nd—Os同位素解耦的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2005--2007 35 闫峻大别造山带折返剥露沉积纪录的精细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2006--2008 36 李双应安徽香泉铊矿床中TlA及其低温成矿流体作用意义 国家自然基金 2007--2009 42 周涛发滨湖湿地地下水循环及硝酸盐迁移机理与模拟----以巢湖南淝河流域为例 国家自然基金 2007--2009 35 钱家忠凹凸棒石/Fe2O3/TiO2多功能纳米复合、微结构、特性 、以及光催化机理 国家自然基金 2007--2009 35 彭书传晓天---磨子潭断裂的构造演化及其对大别造山带折返的指示意义 国家自然基金 2007--2009 28 王勇生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及两侧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过程的对比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2007--2009 28 牛漫兰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潜部响应与深部过程 国家自然基金 2007--2009 43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