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证券.投资市场的认识、体会等??

2024-05-09 03:23

1. 对证券.投资市场的认识、体会等??

清楚自己到股市来的目的,即不是来预测而是来赚钱的,不是来证明自己正确与否而是来盈利的,而且是希望自己在平静而不是在烦恼中赚钱或赢利的。

  我不预测股指还跌不跌,也不预测股指是涨还是不涨,对于别人猜谜似的种种预测也没有丝毫兴趣。自然,这些种种预测不会令我不安、恐惧或兴奋。道理很简单,你预测百分之百正确,但你可能不赚钱,亏钱甚至亏大钱。相反,你不去预测或不轻信任何预测,但你可能赚钱甚至于赚大钱,只要你牢牢守住手中的好股票。

  似乎应该有所区别,甚至于应该严格区别开来:对于公司的估值与股指的预测。如果公司有持续成长性,而且公司的股价高得不是十分离谱,尽管该公司的股价也可能下跌甚至大幅下跌,你应该做的是买进、持有而不是卖出。相反,如果公司已经没有了持续成长性,或者公司的股价已经高得十分离谱,尽管该公司的股价还有可能上涨,你应该做的是卖出而不是买进或持有。这样做,与股指的预测没有关系,甚至与股指的预测丝毫没有关系。

  股指下跌,好公司可能不跌甚至上涨,当然也可能下跌,不过,股指下跌50%,而该公司可能下跌的是20%、30%,当然,也可能是60%、70%。也就是说,这些都有可能。经验表明,关注这么多种可能往往使人心生迷乱,烦躁不安。其实,这些都不重要甚至是不值得关注的,重要的是当股市下跌或股市回升特别是在今后的大牛市到来时,该股票还在不在自己手中。

  当然,对于公司的准确估值绝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持久的训练,甚至是终身训练。只要准确地掌握了一家公司的估值,就会离赚钱越来越近。而学习预测股指或学习让自己相信股指,则可能离赚钱越来越远。

  在训练准确把握一家公司估值的过程当中,都需要时间和耐心、眼力和定力。

  作为股民,要清楚自己的目的,永远要清楚自己来股市的目的。

对证券.投资市场的认识、体会等??

2. 谈谈你对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看法和认识?

在投资领域方面,20世纪90年代,VC在中国所投资的企业几乎全部都是互联网企业,比如现在耳熟能详的新浪、搜狐、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但与以往扎堆投资互联网行业不同,目前新一轮VC投资潮热衷传统项目,教育培训、餐饮连锁、清洁技术、汽车后市场等都是投资热点。传统行业一旦形成连锁品牌,很容易形成整体效应,而且像餐饮连锁、连锁酒店等行业在中国市场前景广阔,属于成长性很好且回报非常稳定,受到风投青睐势在必然。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高速增长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在最近几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投资于中国市场的高回报率使中国成为全球资本关注的战略要地。
虽然中国产业投资市场的总体规模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中国投资的回报却是世界级。此外,风险投资应当同宏观经济走向保持一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将使中国城镇人口增长至2025年的9.2亿人。而城镇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也将增长至95%。城镇居民消费品市场、医疗设备、环境、能源等,将成为风险投资日后关注的重点。
今后十年被认为是中国风险投资“由弱到强”、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需要以长远眼光和全球视野来正视中国风险投资事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期望在未来十年内中国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洲的风险投资大国。无论是从宏观经济发展势头、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需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来看,还是从风险投资业自身的发展态势来看,这一愿望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3. 简单谈谈对证券行业的认识?


简单谈谈对证券行业的认识?

4. 请结合我国目前债券市场,阐述你对国债概念的认识,并说明你对投资于债券市场的看法

最近几期记账式国债的发行利率确实不高,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并不是很合适。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债券基金业绩基准定位为两年期定期存款税后利率(目前为2.16%),高于同期存款或国债收益,与目前收益趋降的货币基金相比,也有优势。由于这一类基金以投资短期债券为主,因此本金稳妥,收益稳定。对于老百姓买国债来说,有好多收益是不能获得的,比如说银行间市场个人不能参与,企业债零售额度限制,个人购买不到等,投资者却可以通过购买债券基金来规避这个弊端。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市场上热销的债券基金与已往发行的债券基金有所不同,以往发行的债券基金是指债券投资为主、股票基金投资为辅的一种基金品种,而现在热销的债券基金是只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中短期债券等固定收益品种,不投资股市的基金品种,所以通常被称为“短债基金”。由于债券市场的特性,该类基金适合持有期一般在3个月以上的投资者。

5. 从资本市场角度对我国股票市场的认识

资本市场的发展与股票市场的双向扩容及中长期趋势
一、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某种意义上是股票市场的双向扩容过
       1、股票市场的双向扩容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侧面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至今,刚好三十一年整。而资本市场的发展,若从第一只股票上市交易的1988年算起,也就21年左右时间。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从思想解放的角度看,经历了从否定到怀疑,再到试验直至高度重视的过程;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则是股份制及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组织形式在我国的移植发展过程;可以说,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的一个集中缩影。
       2、双向扩容与资本市场主体的培育
随着我们对股份制和资本市场认识的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进入深沪股市。到现在,股票市场要对国企改革肩负重任──让它们作为卖方进入资本市场。而买者方面,便由最初的少数吃螃蟹者逐渐发展到3000多万人的投资者队伍以及一些投资机构。
    通过股票市场的双向扩容,资本市场的买者和卖者被培育起来,交易所及券商构成了市场的交易手段,通过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等建立起市场规则。      
3、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量变过程
        我国的改革采用的是渐进式改革过程,到现在我们发现改革的实际过程是一方面两者并向进行,更主要的是量变方式,即用先易后难,积累数量的方式解决了这一两难问题。      
4、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主线
    资本市场已经由试点阶段进入初步发展阶段,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进而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股票市场的双向扩容及特点
      不难发现,股票市场的双向扩容在过去和将来已经和将要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1、需求扩容的阶跃与渐变
        通过对深沪股市需求扩容与供给扩容的十年历史进行考察不难发现:每一次大的价格上扬过程以及随后的前期调整过程,便是市场规模的大幅扩大过程。
       2、需求阶跃与渐变的产生条件及演变规律
        需求阶跃发生于需求的横向大规模扩张过程,即新的投资者大量增加的过程。这一过程适应于新事物的空间扩散过程和规律。需求横向扩容的空间扩散过程则依靠股市赚钱的示范效应。需求的渐变则来自于原有投资者收入增减或其它原因引致的需求变化。一般而言,投资者一经涉足股市,哪怕亏损累累或一夕暴富,将成为股市的常客,很少退出。需求阶跃及对应的横向扩散过程是理解我国股市及对之调控管理的关键。
       3、供给扩容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相对于需求扩容阶跃的偶发性和不易把握而言,供给扩容则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与可控性。因为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存在上市饥渴、配股饥渴情况下的计划额度管理。      
       4、供需阶跃展望。
        需求阶跃式扩容的中后期为供给快速扩容产生条件,因此,每次需求阶跃之后必然导致供给阶跃,从而导致股票市场规模的阶跃。虽然每次需求阶跃之后都相应地对应于供给阶跃过程,但此处着重讨论未来可能的较大的供给扩容的要求情况:
        一是现在的国有大中型重点企业的改制上市。
        二是国有股、法人股
        三是第二版市场,近来对于发展民营资本市场及高新技术产业呼声甚高,不久也会提到议事日程。
       三、双向扩容与深沪股市的中长期趋势
       1、双向扩容的决定性作用。
        关于股价变动有一点是最为根本的,任何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取决于其供求关系,即供需阶跃实际上也就决定了股票市场价格的中长期趋势。
       2、牛熊市将是我国股市较长时间特征。
     四、双向扩容与政策调控
        如果说双向扩容是未来股票市场乃至资本市场的核心任务,而供需阶跃又是我国股票市场本质特征的话,它们无疑将使我们对于股市的宏观调控及市场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1、政府的双重角色──仲裁者与参与者。
       2、调控重点应是双向扩容而非价格波动。
       3、需求扩容──重中之重。
     因此,正视需求扩容,深入研究扩容政策乃是未来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①建立需求战略框架。
        ②重视需求扩容的政策效应分析与检验。

从资本市场角度对我国股票市场的认识

6. 投资行业对于一级市场的投资 问:1 什么是一级市场投资?请举例 2 如何发现和寻找有潜力的一级市场?

什么是一级市场投资?
股票市场中所谓一级市场就是募集、发行市场,即通常券商的主业之一的投行业务。所谓二级市场就是上市后交易的市场。一级市场的例子就是新股发行,现在几乎天天都有耶。
一级市场门槛很高,普通老百姓没办法参与,只有通过证监会资格审查,允许的机构可以做。从发展趋势看,参与一级市场除了时间成本很高之外,还有定价不一定会像以前那么高了。
至于如何发现和寻找有潜力的一级市场中的股票(公司)这个有很大难度,很多券商有专门的人员到各地去寻找这类的公司,先圈定目标,并在其中筛选出有潜力的公司,然后进行包装(上市前辅导规定一年),报批。总之很复杂。

7. 分析说明该如何保证投资市场的稳定发展

●2001年“6·14”后,市场环境出现较大变化,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出现变化,即市场结构从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转变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 

●1999年沪深两市月均换手率为33.97%,到2002年换手率降为20.39%。这至少反映出投资者有长期持股的趋势。 

●基金作为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其持股从相对集中走向相对分散。基金过度分散化投资不但不能够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陷入分散化投资风险。 

●今年,主流券商一般都调低了盈利预期,更加注重深入研究市场趋势、上市公司、竞争对手,采取建立适度分散、重点持有具有长期投资价值股票的投资组合模型及波段滚动操作的手法。(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选择“6·14”为转折点的一点考虑 

证券市场经历了从散户投资者为主体到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结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将2001年“6·14”沪深综指同时达到最高点这天作为市场结构转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但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 

散户时代市场操作特点 

一、2001年“6·14”以前,市场投资者结构中的主体是散户 

1991—1998年,散户是沪深证券市场的主要力量。此间,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不仅开户数量少,而且资金投向也不仅仅是在证券市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投向了房地产等领域。到1998年,管理层意识到一个稳定的证券市场必须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特别是1999年政府允许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等三类企业资金进入股票市场,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了由散户投资者为主体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迅速演变的过程。 

二、散户时代证券市场的主流操作特征是投机 

1、股价波动大 

2001年“6·14”以前的沪深证券市场,谈的最多的是机构投资者的坐庄、散户投资者的跟庄、股评的“套住庄家”,热衷于研究庄家行为。还有一些主力机构操纵市场,引起股价巨幅震荡。(详见表1) 

2、投机气氛浓厚 

在以散户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环境中,一些机构投资者是市场的操纵者。部分机构通过对倒、拉抬股价,或者与上市公司联手炒作。一些机构对上市公司的重点投资和股价拔高,并不是出于对其投资价值的本意认可,而主要是为了从二级市场的炒作中获利以及扩大圈钱规模的需要。通过部分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的博弈,形成诸如“中科系”等许多颇具规模的机构大鳄。在市场行为表现上,“6·14”之前市场换手率极高,1996年达到最高峰时,沪深两市换手率分别为760%和950%;到2001年6月才逐渐下降为126%和132%,仍比发达国家高出许多。沪深股市换手率极高的特点,足以说明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时间短,存在着较普遍的炒作现象(见表3)。 

3、由于信息不对称,违法操纵行为比较突出 

由于当时股市深层机制存在缺陷,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上市公司造假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集中资金优势,凭借有利的交易地位和交易手段操纵市场。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中三年内平均一家公司发生过两次大型的资产重组事件,个别上市公司频繁重组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在二级市场配合股价炒作的需要、满足增发配股的要求、大股东将上市公司的资产更彻底地据为己有等。需要司法介入立案查处的先后有亿安科技股价操纵案、银广夏财务造假案、中科创业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案等。 

机构投资成为主流 

一、市场和监管环境出现重大变化 

“6·14”后,市场和监管环境出现较大变化,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出现质的变化,即市场结构从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转变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 

从监管方面来看,管理层对证券市场采取了严厉的监管措施,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从市场角度看,从2001年6月开始,沪深综指开始大幅度调整,到2001年12月底,沪深综指均下跌1/3以上。在市场和监管出现重大变化的环境里,证券市场结构也悄然出现变化,机构越来越成为证券市场投资的主体。 

二、“看得见的手”培育机构投资者 

沪深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政府力量推动型的机构投资者发展;另一块是民间力量推动型的的机构投资者发展。政府力量推动的机构投资者包括证券公司、基金、信托投资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 

证券公司 到今年11月底,国内证券公司数量上已经达到124家,注册资本为1043亿元。此外,一些券商还存在一些不同形式的委托理财资金。 

基金 截至11月底,国内封闭式基金数量增加到54只,其规模也将近800亿元。除了封闭式基金外,到现在为止,共有17只开放式基金,其规模达到560多亿元。而且,根据目前开放式基金发行和发展态势,相信今后将有更多的开放式基金进入证券市场。 

信托公司 到2002年,被保留的信托投资公司为57家。就这些信托投资公司本身的资本金而言,57家信托投资公司资本金应该在600亿元左右(平均每家10亿元左右)。根据“自用固定资产和股权投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80%”的原则,简单估计其可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自有资金在480亿元左右。此外,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将受托资金投资于证券,其可用规模应该与自有资金相当,大约为500亿左右。 

保险基金和社保资金 

至2002年11月底,全国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6167亿元。以平均入市规模为10%计算,国内保险资金可投资于股市的资金大约为610多亿元。另外,还有投资理财型险种的保费,它可以100%投入股市,这个规模大概在400亿左右。合计2002年11月全国社保资金规模约为1000亿元。 

三、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流 

1、国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国外市场来看,证券市场的潮流应该是机构占主导。美国、英国等是保险资金、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稳定持有股市绝大部分股份;日本等则是法人机构相互持股,也是机构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有增无减。美国机构投资者占美国总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其中,养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险公司由3.3%上升到7.3%。 

2、沪深开户数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从机构数量、机构规模和市场换手率三者可以反映证券市场是否由机构占主导。目前,机构投资规模大约在10000亿元左右,是目前市场流通市值的76.65%,反映了一个机构时代的特征。 

从开户数量看,目前市场也开始呈现机构占据主导地位的特征。从1995年到2002年,机构开户数占总开户数的比例一直在上升(表2),尤其是新开户的增长率更有明显的变化。 

3、换手率在逐渐下降 

换手率也是反映证券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表3所列是1999年至2002年间沪深市值、流通市值和换手率的一些情况。一般而言,换手率越高,资金进出就越频繁。而频繁资金的进出绝大部分是小资金运动的结果,大资金则难以频繁换手和进行频繁资金运动。从表3可见,1999年沪深两市月换手率为33.97%,到2002年12月换手率降为20.39%。当然,也不排除换手率的下降是由于市场不景气的结果。但是,这至少反映出投资者有长期持股的趋势。 

种种迹象表明,证券市场结构正在出现重大变化,即从过去的个人投资者为主体转变为机构投资者为主体。 

基金陷入分散化投资风险 

结构发生变化,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操作行为也因此发生重大的转变。基金作为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其持股从相对集中走向相对分散。 

一、持股集中度降低 

一般而言,持股集中度越高,机构就越有可能重仓持有某一家或者数家上市公司股票。反之,机构持股就有可能相对均匀。根据我们的分析,从1998年12月到2002年9月基金的持股集中度在不断下降。以基金开元为例,1998年12月持股集中度为76.45%,到了2002年9月基金开元的持股集中度降为42.28%。整体上,从1998年到2002年9月基金持股平均集中度总体也在不断下降,1998年12月基金整体持股集中度为61%,1999年12月为55.37%,2000年12月为60.75%,-,2001年12月为59.12%,2002年9月下降为42.96%。持股集中度的降低说明现在基金更多地不是将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只或者某几只股票上,而是采取分散策略,将资金均匀或者相对均匀地投资于各基金组合之中,这点从后面的持股数量分析中也可以看出。 

二、投资越来越分散 

基金操作变化之二就是投资越来越分散。考察一下基金近年持股数量,就会发现这一趋势。2000年11月,23家基金平均持股家数为66.39家,到2002年6月52家基金(含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持股家数为124.6家,将近翻了一番。持股家数的增多说明基金投资越来越分散,组合投资越来越成为基金投资的主流,同时也反映基金投资行为越来越谨慎。从相对分散和相对集中收益率来看,如果以持股的家数超过124.6家为分散投资基金,持股家数少于124.6家为相对集中投资基金,则2002年中期16家分散投资基金中有5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31.25%;反之,35家相对集中投资基金中有8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22.86%。分散投资基金盈利能力相对好于集中持股基金盈利能力。 

三、过度分散化投资能不能降低风险 

分散投资究竟能否降低基金的投资风险呢?根据对基金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的市场结构情况下过度分散投资不能降低基金的风险。 

据统计,在扣除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的涨跌幅后,我们发现在持股相对集中的时期,基金的业绩明显好于持股相对分散的时期。以基金总收入同比增长比例来看,除了2001年6月30日出现指数和基金业绩增长背离外,在持股相对集中时期(1999.12.30—2001.6.30)基金业绩(收入增长率)明显好于大盘指数的涨跌幅度;反之,在持股相对分散时期(2001.6.30—2002.6.30)基金业绩则明显劣于大盘指数的涨跌幅度。据此,我们判断,2001年6月可能是基金投资行为转变的一个分界点。 

从同一时期不同的基金表现来看,基金的收益与基金持股数量多少之间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2002年中期,16家分散投资基金中有5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31.25%;35家相对集中投资基金中有8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22.86%。分散投资基金盈利能力相对好于集中持股基金盈利能力。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这些收益较好的基金,我们会发现持股相对分散且业绩较好的基金有相当一部分是新上市的封闭式基金,如基金丰和、基金鸿阳、基金科瑞等。由于这些基金入市时间较晚、入市时机相对较好,因而在整体业绩上好于老基金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将这些基金排除在外,持股相对分散的基金业绩未必好于持股相对集中的基金。 

不难看出,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持股相对集中的基金业绩要好于持股相对分散的基金。这似乎给我们当前的基金操作一个启示:在目前的市场结构下机构投资应该还是以相对集中为主。过度分散化使基金在每只股票上的持股数量相对较少,基本上已经沦落为“大散户”,散户在股市中被动挨打的境况在基金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因此,基金过度分散化投资不但不能够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陷入过度分散化投资风险。 

机构博弈操作特征 

一、机构和机构的博弈 

市场进入机构博弈时代后,机构面临的主要对手也是机构,彼此相互了解,市场行为和操作手法相似。目前,各类证券投资基金并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和操作风格,机构行为散户化使各大基金投资品种雷同化,主要靠小波段、小批量、高频率来获利,侧重于短炒。证券投资基金正失却资金量大、持股集中的优势,并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鉴于沪深股市机构主要是基金和券商(目前保险类基金、私募基金基本上还是通过基金管理公司或券商委托理财的方式入市),而且真正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绩优上市公司仍不算多,基金操作采取了极度分散化持股的策略,机构交叉持股情况必然非常严重,所以可供券商选择和建仓的价值型上市公司甚少。对于券商来讲,面对机构与机构的博弈,一方面要调整好心态,在激烈竞争冲击下如何应对来自商业银行、信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行业渗透的严峻挑战,已经成为关系到券商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另一方面券商在操作手法上,既要研究券商与基金之间的博弈行为,又要研究券商与券商之间的博弈行为,在一个只有少数人赚钱的博弈中,只有坚持自身操作特色、采取与众不同手法的少数券商才会真正盈利。 

二、从券商投资行为看未来机构的操作特征 

目前由于机构博弈时代盈利模式尚未形成,各种操作策略和行为的对与错都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检验。但是,从2002年强势股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强势股的筹码集中,以前券商的操作特征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根据政府监管加强、市场波幅减小、换手率降低等特点,主流券商一般都调低了盈利预期,更加注重深入研究市场、上市公司、竞争对手,采取建立适度分散、重点持有具备长期投资价值股票的投资组合模型及波段滚动操作的手法。从2002年以来证券投资基金盈利情况来看,极度分散投资十分被动,目前并不能真正降低风险。因此,在少数人赚钱的市场里,机构未来的博弈策略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迅速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寻找价值投资机会,采取合理分散、适度集中的模式。这一方面可以避免沦为散户,另一方面又可以保持灵活、机动,成为市场少数盈利者。 

表1 深市A股1991.12.31—2001.12.31震幅前10名股票 
名次 代码 名称 最高价(元) 最低价(元) 震幅(%) 
1 000503 海虹控股 80 0.4 19900 
2 000008 ST亿安 126.31 3.07 4014.33 
3 000534 汕电力A 14.7 0.5 2840 
4 000021 深科技A 70 2.4 2816.67 
5 000537 南开戈德 50.22 1.95 2475.38 
6 000504 赛迪传媒 34.65 1.4 2375 
7 000023 深天地A 31.6 1.3 2330.77 
8 000502 琼能源 46.35 2.01 2205.97 
9 000539 粤电力A 27 1.27 2025.98 
10 000035 中科健A 59.2 2.95 1906.78 
表2 沪深A股投资者构成(截至沪市2002.10,深市2002.11)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机构(万户) 5.64 7.58 12.48 14.18 18.47 
个人(万户) 232 2285 3304 3879 4443 
合 计(万户) 1238 2293 3317 3893 4462 
机构占总开 0.46 0.33 0.38 0.36 0.41 
户比例(%) 
年份 2000 2001 2002 
机构(万户) 21.48 31.33 35.63 
个人(万户) 5081 6461 6761 
合 计(万户) 5103 6482 6797 
机构占总开 0.42 0.48 0.52 
户比例(%) 
表3 1999.12-2002.11间沪深两市换手率表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上市公司(个) 949 1088 1160 1220 
市值(亿元) 26471 48091 43522 40347 
流通市值(亿元) 8214 16088 14463 13047 
月均换手率(%) 33.97 41.82 16.93 20.39 
表4 基金收入指标与沪深综指比较 
2002.6.30 2001.12.31 2001.6.30 
净值收益率(%) -6.63 5.87 6.19 
总收入同比 -161.5 -79.46 -73.65 
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 -5.37 -37.66 -22.42 
分红率(%) 13.65 
沪市综指涨跌 5.27 -25.79 6.97 
幅度(%) 
深市综指涨跌 6.52 -27.7 3.55 
幅度(%) 
2000.12.31 2000.6.30 1999.12.31 
净值收益率(%) 41.05 30.6 17.97 
总收入同比 125.77 540.34 120.56 
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 29.15 15.11 19.17 
分红率(%) 90.59 91.97 
沪市综指涨跌 7.54 44.26 -19.09 
幅度(%) 
深市综指涨跌 5.59 47.7 -20.77 
幅度(%)

分析说明该如何保证投资市场的稳定发展

8. 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有什么意义?

投资,未来必定是人人参与的,那么投资的技巧就非常的重要,是在市场上获取收益的方式,但是我认为有个好的投资理念是投资者在投资市场上的生存之道。投资市场,瞬息万变,方式、方法可能会在市场上不适用,但是正确的投资理念是永久受益的。

对投资市场要有敬畏之心!为何说要对市场保持敬畏之心呢?特别是人在疯狂的时候,过分的乐观,盲目的自大,贪婪和侥幸的心里不断的作祟,慢慢的开始忽视对这个市场的正确认识,对市场的贪图之念完全替代了敬畏之心,所得到的结果可想而知。所谓敬畏之心,那就是正确的认识这个市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控制市场,市场的行情也不会随着某人或者是某一个机构能左右的。市场瞬息变化,顺者昌,逆者亡!任何侥幸心里都可能将你的资本送进这个市场的坟墓,虽然前期会尝到甜头,但这个市场的规律触犯者,最终将会得到市场的严惩!所以在这个投资市场贪婪和侥幸之心不可有,敬畏之心不可忘。敬畏市场,爱惜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