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目录怎么写

2024-05-01 14:52

1. 浅谈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目录怎么写

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财务会计报表为中心、表外披露为补充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由于现行的模式对表内报告有着苛刻的确认标准,而对于不能满足确认标准的某些重要信息则被摒弃在报告体系之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报告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披露要求,使用者不仅要求报告披露企业内部经营的信息,还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不仅要求报告经营的历史成本信息,还要求报告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信息;不仅要求报告货币量度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报告非货币量度信息等。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领域正酝酿着另一场深刻的革命,可以说,从财务会计产生的那一天起,其报告无不以需求为导向,随着需求者及新需求的日益扩大,更加充分、可靠和相关信息的及时披露昭示着财务会计报告的系统演进。
1 现行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财务报告是企业正式对外揭示或表述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它披露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会计环境变化和使用者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对无形资产内容披露不全面
现行财务报告把重点放在有形资产上,而知识经济从更广的范围上拓展了企业的经济资源,使企业资源观念日趋多元化。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但在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中,智力资本、人力资源等信息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以至其在会计信息披露时,未予以充分披露。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能大大增加产品和服务价值,有时甚至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智力资本、人力资源等项目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所以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而不予以重视。随着企业间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增加,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集团迫切要求企业披露这些不具备确认条件的无形资产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1.2 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够
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只披露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不仅要获得对以往业绩评价的依据,更需要获得对企业未来业绩预期的信息,进而做出投资决策和其他决策。现行财务报告缺少对企业的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各种软资产等非财务信息的提供,使得建立在原有经济环境之上的财务报告不能完全反映目前的经济事实。
1.3 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披露
作为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的会计,不仅要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评价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还需要运用监督管理的职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行财务报告只侧重于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无法提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相关信息。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要求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人员消耗、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和计量,对社区建设、人员就业和培训、产品质量、公益捐赠、社会保障、植被绿化等这些信息予以披露,而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缺乏这些内容。
1.4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不能充分披露
现行财务报告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问题,按照资产负债现有的项目分类,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理论中资产、负债的定义,另外,传统财务报告揭示的是历史成本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尚未发生,因而无历史成本可循。大多数的衍生金融工具都是待执行的合约,一项合约的签订往往意味着将来的风险和收益,公允价值是其唯一的计量属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运作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控制不足,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甚至招致巨额损失;另一方面,因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害关系人缺乏投资企业的衍生金融交易的相关会计信息,无从了解企业的财务全貌,增加了使用者解读信息的难度和潜在风险。
1.5 只注重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
历史成本作为人们广泛接受和习惯采纳的会计惯例,交易双方都很信赖其可靠性,但是以历史成本为主编制的现行财务报告,存在严重局限性。企业拥有资产的目的在于创造未来经济利益,而历史成本,只能反映为取得该项资产所花费的代价,却不能计量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而且,在价格明显变动时,除货币性项目外,对非货币性项目都可能因此被高估或低估,使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另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企业资产的无形损耗大大加快,若完全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方法,必将使反映的会计信息失真。
1.6 过分重视货币计量会计信息的披露
货币计量使现行财务报告掩盖许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事实,企业经营活动中有许多事项如前所述的企业管理者素质、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等都无法用货币表述,但是这些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却是很有价值的,因为他们能根据这些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途。
2 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和措施
为了更好地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2.1 明确主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由于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那么几乎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考虑到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如专业用户的需求、代表社会公众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府经济机构的需求。   会计信息的专业用户往往掌握着共同基金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对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次专业用户的分析手段较一般会计信息使用者先进,因此必须研究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辨明专业用户的需求时,应该关注专业用户所采纳的分析方法,因为分析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对于代表社会公众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共机构的信息需求,企业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将招致巨额的社会成本和管制成本。
2.2 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
目前,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不仅必要,而且可能。首先,在现阶段推行全面收益表,对于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进而促使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推行全面收益表有助于解决我国现在已经出现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会计难题。我国目前已有不少利得项目绕过利润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比如外币折算差额、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利得等,以后这类非所有者权益变化项目还会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增加一个能系统地把这些项目列示出来的报表――全面收益表。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财政部也在制定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如果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那么就必须解决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和报告问题。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在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全面收益表”。
2.3 在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中,披露企业的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
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如果有关部门仍然固执地坚持财务报表项目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那么受损的将是投资者和企业,而受益的将是国家,如果企业坚持历史成本计量,那么受损的将主要是投资者。会计信息使用者将会受到误导。尤其在通货膨胀的高潮时期,决不可以忽略物价变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所以建议鼓励企业在其他财务报告中披露有关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
2.4 强化表外信息披露
表外信息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使用者正确理解数据和判断报表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西方国家,表外信息的长度已经大大超过财务报表本身的长度,表外信息构成了财务报告体系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国应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有计划地规范不同类型企业的表外信息的披露方式,逐步加大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以满足报表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如对非财务信息、未确认的知识、智力资产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等的披露。
2.5 改进中期财务报告
中期报告是指以短于1年的期间为基础所编制的财务报告,包括半年报、季报、月报,甚至更短。通过各季度甚至各月份的财务报告可以了解企业的发展趋势,更好地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在实务中,必须注意中期报告的及时性、充分性,杜绝虚假陈述和盈余操纵。
2.6 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披露
企业在反映经济活动的同时也要反映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企业是生产者,为社会提供商品,创造物质财富。企业生产活动对社会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对于那些对社会有卓越贡献的企业应编制增值表,反映企业对社会贡献所形成的价值;对于那些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企业,应披露其社会危害,以引起有关当局的重视。企业同时也是自然资源的消费者,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重大,因此很有必要披露企业消耗自然资源的情况,以督促企业节约自然资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7 提供灵活多样的会计报表
(1)编制专用财务报告或差别财务报告。实现从标准化的通用报告向按信息使用者编制专用报告的转变,以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的要求。现行的报告已经无法适应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应该在规定的基本的财务报告内容和格式的基础上,鼓励个性化信息的披露。通过编制差别报告,企业既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特殊信息需求,又可避免因为广泛对外披露信息给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企业可以有选择、有重点地披露某些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特殊需要的信息。从会计规范角度,建立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它实际上是由一国政府通过有关的准则或法规规定,对不同规模或类型的企业,在编制与提供财务报表的种类以及要求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格式、内容、数量、详尽程度等方面,实行有差别对待的一种制度安排,不同规模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的要求,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迎合了这一要求。
(2)财务报告的表达方式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披露的表达方式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了报表、文字信息以外,还会辅之以图形、图像化信息等多种表达方式;除了纸质的报告之外还会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技术实现非纸质报告的实时传播。财务报告的传递方式会向随时报告、实时传递转化。企业内外部人员可动态地、随时地得到企业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2.8 提供多种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的信息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选用公允价值或资本化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同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资本,无形资产成为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投资者的决策需要企业提供有关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以判断企业发展前途和投资价值,因而要对传统的计量模式进行改革。会计计量模式应当坚持历史成本为主,加强多种计量属性和多元计量单位的应用,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
货币计量有直观和普遍接受性的优点,但是在当今如此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若仅仅使用货币计量恐怕不能展现经济活动的全貌,从而不能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在以货币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辅以时间计量和劳务计量等计量单位,增加因货币计量而不能进入财务会计报告的非货币信息,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全面认识,增加决策的正确性。
总之,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财务信息的重要途径,必须保证其可靠性、全面性、及时性、有用性。为各方面信息使用者进行预测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浅谈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目录怎么写

2. 会计信息披露的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四表体系在目前满足了社会要求公司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求。但在股份制企业遍布全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现行的公司财务报告日益显露出滞后性。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比如现行财务报告只关注过去不重视未来财务报告;主要提供货币信息,非货币信息无法在表内反应等等都尽显出弊端。1.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不完整性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基本上成型于上世纪60年代,在此之后,财务报表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最大的变化就是又加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但没有触及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的结构。然而当前的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立足于原来经济环境之上的财务报告体系不能完全反应经济现实。尽管完整性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但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已经凸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困难,披露不足。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企业形象、商誉等无形资产由于不直接与企业的交易活动相关,且在确认和计量中存在不确定性,担心由此引发财务报告项目计量的不确定性而在财务报表中得不到反映。虽然这些资产的价值难以用可靠的历史成本计量和报告,但其价值体现在公司创造的超额利润上,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信息使用者都是很有价值的信息,对企业日后经营业绩的意义更是深远。其次,人力资源投资的费用化,低估企业资产。随着人们加速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力资源即由管理层和职工共同形成的智力网络,决定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时机、品种和功能,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传统的会计模式下,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直接作为期间费用,不会形成资产。这就大大低估了对人力资源投资比重较大的公司资产,特别是高科技公司资产。在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人才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许多学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未被广泛应用的症结在于计量的困难;另有学者认为其关键在于人力资源会计赖以构建的基本理论供给不足。但无论何种原因人力资源这种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未得到真实反映。第三,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缺少衍生金融工具的反映。目前,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非常剧烈的债权价格、利率的波动。为筹集资金、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金融界创新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以及互换交易等。与基本金融工具不同,衍生金融工具以特定的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以及价格指数等为标的,其收益来自于标的物价值的变动,因而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和未来交易的特点。它既可以作为筹集资金和规避风险的手段,也提供了投机和套利的机会,这种两面性可以使人们获取暴利也能招致严重损失。如巴林银行破产被荷兰银行兼并;中国万国证券损失10亿被申银证券兼并。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所引发的巨大金融风险不能被忽略。如果保持原来传统,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所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把它们可能带来的收益特别是风险排除在损益表之外,显然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未来交易和杠杆效应的特性,按照传统的收入实现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无法在报表中确认和计量。2.会计信息披露侧重历史信息而缺乏前瞻性信息传统的财务报表以报告受托责任为目标,它建立在权责发生之基础上以提供历史成本信息为主,以财务状况和财务资源为核心。这种反应方式虽然可以较好地满足受托责任的报告与评价要求,却忽视了企业未来成长能力、企业价值和企业财富变动等信息的披露。现在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是资本市场上处于流动状态的投资者,其信息需求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有关企业未来活动和有助于预测、评估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指标和相关信息。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风险和报酬的对比。但现行财务报告表现出财务报表目标转化后的不适应性,缺乏有助于投资者可靠地评价投资的风险性、不确定性、预期盈利等有关未来的信息。而预测信息是指上市公司基于生产计划和经营环境对外公开披露的反应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前瞻性财务信息。它的公开披露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上市公司未来生产经营状况,并据此作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从而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这就克服了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更符合财务报表的目标。3.会计信息披露只重整体忽视局部许多企业为了分散风险,开拓市场,抢占资源,在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经营方面迈出很大的步伐。特别是在兼并浪潮的推动下,企业集团化拥有了更大的发展,今后还将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对于大型的集团公司甚至跨国公司,通过编制合并报表能够公允地表达整个集团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部分需求。但现代集团公司往往横跨几个性质、风险、获利能力迥异的产业和市场,有时还面临着部分所在国的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合并财务报表隐匿了这种跨行业,跨地区的经营的信息,从而降低以公司整体为表达基础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公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混淆了企业分布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投资者据此将资金投入到“盈利大,风险小”的分部中去。所以,分部信息对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是必须的。但如果不厌其烦地公布所有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可能有违“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同时可能造成信息过量,使用者无所适从的问题。4.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固定,缺乏灵活性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报信息,且以会计报表为主体,要求纳入报告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其信息供给量十分有限,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加以反映。因而,现行财务报告更像是为遵循标准和法规而编制的报告,而不是用来交流信息的工具。这就势必削弱了其决策的相关性。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即大量生产会计信息这一标准产品。大批量生产是指大量生产某一标准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大规模生产和产品标准化,从而获得规模效益。通用报告模式由于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标准化,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大规模生产。这种报告模式至今依然广泛流行是因为它具备大规模生产的优点:(1)生产大量相同的标准化财务报告可以产生规模效益;(2)报告的标准化简化了程序并增强了不同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也便于监管者和准则制定者更有效地监督公司信息披露;(3)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信息使用者共同或类似的信息需求。由此可见,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应用广泛的原因在于它对于报告单位,审计人员及监管者是经济的和实用的,而不在于它能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上也存在差别,不同性质的公司通过标准化财务报表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充分性和相关性将打折扣。通用报告模式不可避免的忽略了这种多样性和差别性,从而既不能满足一般使用者的需求,可能给那些需求较少或需求不同信息的人带来信息超载的问题,也可能引起信息的单一化。

3. 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一项关系到投资者利益保护和规范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具体工作。披露工作做不好,不但损害广大投资者利益,弱化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监管,而且会严重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会计信息披露论文,供大家参考。
          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范文  一:国内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逐渐成形、金融创新及衍生产品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逐渐成为我国强化银行市场约束、提高金融透明度的重要  措施  ,也关系到银行监管部门和相关者的利益。本文以质量特征为出发点,深入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结合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信息披露
         一、引言
         现阶段全球经济活动一体化过程中,监管不到位常出现在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首的金融监管机构行使权力过程中。在如此情况之下,我们的解决  方法  是通过市场约束来达到补充监管的作用。商业银行在我国入世至今,信息透明度仍然被各方所怀疑,由此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也主要关注信息透明度。我国经济为了避免出现金融危机,政府以及各银行机构必须牢牢遵守国际巴塞尔协议中有关信息披露的内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及其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
         1.会计信息供求主体。现阶段的我们国家,一般而言管理层是会计信息供给主体。  企业管理  层并没有参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然而他们更关注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与产生的影响,尤其是相对于普通会计人员来说。因此他们或多或少会影响会计人员信息生成的过程,从而干预普通会计人员的工作。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管理层在操纵会计信息的生成及传递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管理层实质上是会计信息的最终主体而不是直接操作的会计人员。
         2.影响会计信息供求的因素。
         2.1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基于利益最大化及信息透明的考虑,他们会充分考虑到提供会计信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会与别的企业或往期对比提供会计信息所需花费的成本及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确保效益大于成本这个假设的前提能够成立,假如此假设不成立的话则不提供会计信息。换句话说,企业所获取的信息量不足,即使内部成本不高,然而外部使用者仍然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信息的正确性及可靠性,从而会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产生怀疑,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和发展。
         2.2会计法律法规的健全度和监管力度。由于披露的会计信息有着较好的确定性,使得会计信息编制者的工作量大大降低,同时使得会计信息的社会成本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编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建立在全面有效的监管管理之上,目的是防止商业银行在披露会计信息的时候出现造假行为,使社会处于健康的信用环境之中。
         2.3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商业银行首先必须在自身内部对会计信息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有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大股东侵占公司资产,经理层追求个人利益授意编制虚假财务报表。
         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虚假,信息质量不高等,而出现这些制约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多而且复杂,综合来说其原因大概有以下这些:商业银行缺乏信息披露的内在动力,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银行内部监管制度不健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1.管理体制不完善。基于我国国情以及国家政策,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处于垄断地位,其主要特点是竞争压力小,从而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很少或者不考量其自身信用情况以及债权人和投资人的信息。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财务状况不好从而会顾虑其披露的信息质量,会顾虑由于资产质量不佳或者数据不好看等各方面的原因,从而披露给利益相关者看之后会影响银行自身形象,最坏的结果甚至会失去市场占有率,所以因为害怕而回避信息披露。
         2.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国的会计信息主要还是披露财务会计信息,而对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风险的计量缺乏实质性的研究,正是因为对这些风险缺乏衡量,而且对这些风险的监测技术和方法还不够完善,导致了很多差错的出现。比如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由于没有规定统一可行的方法,所以也很难有估算其未来产生不确定的损失或收益的估算的技术和方法模型。
         3.银行内部监管制度不健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还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没有形成有效统一的制度,不能可靠保证其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准确性,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和利益相关者不能根据其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风险估计,从而会影响其做出投资决策起。所以国家监管机构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完善和改进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
         四、对策建议
         我们在借鉴其他国家的  经验  的基础上,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1.完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高效的结合了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强制性披露手段的优点一方面是能为信息披露提供标准化的价值尺度,从而降低投资者的机会成本,最终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市场对银行的约束作用,促使银行能认识到根本性问题即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使经济能够稳健增长。强制性披露的缺点是银行的商业秘密可能由于强制披露被竞争者获得从而导致在竞争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我们不能以损害银行利益的方式而去追求充分披露。
         2.健全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优良内控制度,我们所说的内控不仅包括合理的  规章制度  ,还应该受企业环境影响,更应该受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等的影响。银行首先要做的是宣传,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宣传工作,使他们从精神层面重视内控制度,从而知道内控不仅仅是静止的规定,而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3.强化信息披露法律机制建设。商业银行的出发点在于盈利和扩大市场筹资,因而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经常出现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规则置之不理的情况。因此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对民事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细化,然后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刑事责任,追加问责职能,尽可能构建完整详尽的信息披露全效机制。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存在各种复杂的问题,为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措施,为其发展指引了方向。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借鉴国际银行信息披露指引不断完善的方法。而且在这种环境背景之下,银行的“最高”标准是我国银行信息披露规定,而基本没有任何愿意自愿披露银行高于标准,因此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应参考国际最新监管思想,注重提高银行本身治理水平,争取早日实现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关新红.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与市场约束[J].会计研究,2004.5:82-85.
         [2]李小娟,魏博,范淑芬.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J].时代经贸,2008,(6):76-79.
         [3]郑晓玲.我国上市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J],时代经贸,2008.9,(6):203-204.
          会计信息披露论文范文二:上市公司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网络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已经是现今的主要发展趋势,许多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都通过网络获取第一手信息。由此可见,在上市公司运营过程中,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的重要性。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真实度
         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迅速,逐渐与世界接轨,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披露,已经为了企业获取第一首信息的一条主要途径。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上市公司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环节并不完善,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是必要的。
         一、研究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的价值及其比较优势
         (一)研究价值
         会计信息的价值具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利用会计信息可以对公司的投入和收益进行合理的衡量。高真实度信息披露可以使会计信息价值得到体现,而上市公司通过网络虚拟会计信息披露,则与之价值向背离。部门上市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为了实现一些目的,虚拟会计信息,投资者通过信息决策直接反映在股票的价值上,最终将会导致上市公司股票的价值被扭曲,使人们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度量。此外,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也会对市场经济造成误导,从而可能会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会计信息披露优势
         过去一段时间,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采取的方式是自愿性和强制性相结合的方式。强制性主要体现在理论表、财务  报告  、现金流量等方面。现代经济逐渐复杂化,使用者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这种形式的财务报告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其滞后性和欠灵活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要求。而网络会计信息披露优势则变得越来越明显,其具有针对性、高效性、成本低、查找便捷等诸多优点,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需求者制定相应的信息,使信息变得更加多样化,从而提高相关性。
         二、影响上市公司网路会计信息真实度的因素
         (一)上市公司自身利益
         上市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为了考虑自身的利益,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造假。在激励的市场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脱颖而出,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对利润进行虚报的显现路见不鲜。虽然,因为受自身利于的驱使,网络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的原因有所不同,一些上市企业是为了对业绩进行粉饰;有的则是为了通过配股对利润进行扩大或者单纯的为了使公司的估价被抬高;也有部分公司为是了对利润进行操作,多别特殊处理,上市公司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舞弊行为,会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最终将会导致投资者在决策上出现失误,最终将会引发市场发生混乱。
         (二)公司内部控制
         公司为了资金经济的安全、完善,在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上要以信息的真实性为发点,建立相应的制度。在企业中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作用是对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控制、联系关系进行合理应用,从而构建出一个合理的体系,控制与调节公司的在运行过程中的各项经济行为。公司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公司内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国的研究学者在对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进行考量好普遍认为,管理层为了确保业绩能够得到要求,公司为了配股抑或为了应负监管,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出现违规行为。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则可以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遏制,从而降低对会计信息进行操作出现的差错和过失,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确保会计信息不会发生偏离,从而提高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度。
         (三)公司股权结构
         公司的治理受公司结构的影响,前者是后者的运行形式,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基础。股权结构的差别不仅对公司的治理结构有着影响,并且也会对公司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现今,一些发达的国家对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部分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政府持有公司的股权比例超过20%,会计信息披露程度将会有所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会上市公司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分析外部规制因素
         证券市场外部规制会对网络会影响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度。主要表现在制度、政策、网络环节等多个方面对网络披露和会计信息起到一定的约束和监督作用。
         1、会计准则
         在我国,所有的上市公司在运行过程中都应当以会计准确为主要依据,对会计信息进行纰漏,虽然不同国家的会计制度会有较大差别,但是在目的差别并不大,其宗旨都是为投资者服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新会计制度的制定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适目前我国的投资环境,一项关键内容是提高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对上公司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度,虽然涉及到的内容有限,但是依据理论,上市公司应当具有向投资者发布“高质量”信息的实力,尽量降低投资者因为掌握的信息不足,而出现焦虑心里,这也是目前我国上市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家会计准则之间的差距逐渐变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市场监管
         网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会受到市场监管质量的影响,市场监管的主要作用是限制上市公司的二次融资资格,通过合理的措施对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在我国内,上市公司在盈利管理上的动机主要有两个,即避免亏损遭受处理、争取进行二次融资。具体来说,市场监管考虑的主要的内容有:二次融资资格、特殊处理等,从影响的程度来说,特殊处理并不会对网络信息披露的真实程度造成多大影响,但是企业所获得的盈余平滑机会将会明显减少,会对二次融资资格造成较大影响,程负相关,其余盈余平滑度的相关性为正,上市公司的规模与盈余平滑度和信息披露的真实度的相关都为正。
         3、行业竞争
         行业市场化,会行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惨烈,在这种环境下,上市公司针对网络信息披露过于保守,不希望因为信息披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被动,而为了使投资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高质量”信息,在完善尽量的传播“好消息”,会计信息披露造假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同一般行业相比,上市公司所经营的行业如果为自然垄断行业,则应当相投资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但是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最大幅度降低政治成本,减少支出,其盈余平滑度始终处于较高状态。
         (五)加强证券监管
         证券机构应当增加对上市公司通过网络进行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的处罚。证监会作为我国证券监管最高机构,在纵向上可以向下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调查委会和惩治委员会,合理分配资源,从而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通过这种方式,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网络技术  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使其在许多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也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目前,网路乱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是上市公司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该背景下,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本哲,于建民.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
         [2]刘青,刘彤.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
         [3]陈运森.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J].审计研究,2012
         [4]周晓苏,吴锡皓.稳健性对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3
         [5]李莎,兰芬.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研究[J].东方  企业     文化   ,2013
           会计信息披露论文相关  文章  :
       1. 会计信息监管成本效益分析 
       2. 环境会计论文 
       3. 信息经济学论文 
       4. 会计审计论文 
       5. CPA行业论文 

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4. 求《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析》开题报告及论文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9.论文结构要清晰,重点突出自己的思想和内容,不要把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淆在一起,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
10.严格按照硕士论文书写规范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的整体风格,编排要整洁清爽。

5. 浅析会计报表披露的改进问题(论文)

会计信息披露之改进

  〔论文摘 要〕目前我国公司会计信息采取的披露方式和内容基本沿用传统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而且应该由重点披露过去转向未来,并且要增加面向所有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所需信息的相关性。�  
 �  
      
  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中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会计信息披露所涉及的违规、违法事件仍时有发生。因此,规范公司信息披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试就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作些研究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凡影响各类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目前和将来的预测,进而影响其决策行为的信息,都应予以揭示并公布于众。信息披露能否做到公开、有效、及时和充分,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规范化的信息披露可以使各类信息使用者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帮助其作出决策,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也把公司的发展状态置于广大股东的监督之下,促进公司管理当局优化决策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增加股东财富和社会经济效益。为此,会计信息披露的健全与完善至关重要。�  
  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是财务报表,但财务报表的附注、其他财务报表也是提供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手段,与财务报表共同构成财务报告。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随着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冲击,传统财务会计遭遇挑战,建立在原有经济基础上的现行财务报告不能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作出应有的、及时的反应,所提供的真正有用的信息越来越少,从而招致会计界、会计信息使用者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等多方面的指责。会计信息披露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克服现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充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值得人们认真研究深入探讨。�  
    
  二、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  
    
  四表体系在目前满足了社会要求公司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求。但在股份制企业遍布全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现行的公司财务报告日益显露出滞后性。,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比如现行财务报告只关注过去不重视未来;主要提供货币信息,非货币信息无法在表内反应等等都尽显出弊端。�  
  1.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不完整性�  
  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基本上成型于上世纪60年代,在此之后,财务报表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最大的变化就是又加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但没有触及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的结构。然而当前的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立足于原来经济环境之上的财务报告体系不能完全反应经济现实。尽管完整性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但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已经凸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困难,披露不足。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企业形象、商誉等无形资产由于不直接与企业的交易活动相关,且在确认和计量中存在不确定性,担心由此引发财务报告项目计量的不确定性而在财务报表中得不到反映。虽然这些资产的价值难以用可靠的历史成本计量和报告,但其价值体现在公司创造的超额利润上,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信息使用者都是很有价值的信息,对企业日后经营业绩的意义更是深远。�  
  其次,人力资源投资的费用化,低估企业资产。随着人们加速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力资源即由管理层和职工共同形成的智力网络,决定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时机、品种和功能,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传统的会计模式下,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直接作为期间费用,不会形成资产。这就大大低估了对人力资源投资比重较大的公司资产,特别是高科技公司资产。在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人才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许多学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未被广泛应用的症结在于计量的困难;另有学者认为其关键在于人力资源会计赖以构建的基本理论供给不足。但无论何种原因人力资源这种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未得到真实反映。�  
  第三,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缺少衍生金融工具的反映。目前,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非常剧烈的债权价格、利率的波动。为筹集资金、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金融界创新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以及互换交易等。与基本金融工具不同,衍生金融工具以特定的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以及价格指数等为标的,其收益来自于标的物价值的变动,因而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和未来交易的特点。它既可以作为筹集资金和规避风险的手段,也提供了投机和套利的机会,这种两面性可以使人们获取暴利也能招致严重损失。如巴林银行破产被荷兰银行兼并;中国万国证券损失10亿被申银证券兼并。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所引发的巨大金融风险不能被忽略。如果保持原来传统,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所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把它们可能带来的收益特别是风险排除在损益表之外,显然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未来交易和杠杆效应的特性,按照传统的收入实现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无法在报表中确认和计量。�  
  2.会计信息披露侧重历史信息而缺乏前瞻性信息�  
  传统的财务报表以报告受托责任为目标,它建立在权责发生之基础上以提供历史成本信息为主,以财务状况和财务资源为核心。这种反应方式虽然可以较好地满足受托责任的报告与评价要求,却忽视了企业未来成长能力、企业价值和企业财富变动等信息的披露。现在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是资本市场上处于流动状态的投资者,其信息需求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有关企业未来活动和有助于预测、评估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指标和相关信息。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风险和报酬的对比。但现行财务报告表现出财务报表目标转化后的不适应性,缺乏有助于投资者可靠地评价投资的风险性、不确定性、预期盈利等有关未来的信息。而预测信息是指上市公司基于生产计划和经营环境对外公开披露的反应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前瞻性财务信息。它的公开披露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上市公司未来生产经营状况,并据此作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从而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这就克服了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更符合财务报表的目标。�  
  3.会计信息披露只重整体忽视局部�  
  许多企业为了分散风险,开拓市场,抢占资源,在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经营方面迈出很大的步伐。特别是在兼并浪潮的推动下,企业集团化拥有了更大的发展,今后还将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对于大型的集团公司甚至跨国公司,通过编制合并报表能够公允地表达整个集团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部分需求。但现代集团公司往往横跨几个性质、风险、获利能力迥异的产业和市场,有时还面临着部分所在国的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合并财务报表隐匿了这种跨行业,跨地区的经营的信息,从而降低以公司整体为表达基础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公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混淆了企业分布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投资者据此将资金投入到“盈利大,风险小”的分部中去。所以,分部信息对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是必须的。但如果不厌其烦地公布所有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可能有违“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同时可能造成信息过量,使用者无所适从的问题。 
    4.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固定,缺乏灵活性�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报信息,且以会计报表为主体,要求纳入报告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其信息供给量十分有限,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加以反映。因而,现行财务报告更像是为遵循标准和法规而编制的报告,而不是用来交流信息的工具。这就势必削弱了其决策的相关性。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即大量生产会计信息这一标准产品。大批量生产是指大量生产某一标准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大规模生产和产品标准化,从而获得规模效益。通用报告模式由于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标准化,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大规模生产。这种报告模式至今依然广泛流行是因为它具备大规模生产的优点:(1)生产大量相同的标准化财务报告可以产生规模效益;(2)报告的标准化简化了程序并增强了不同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也便于监管者和准则制定者更有效地监督公司信息披露;(3)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信息使用者共同或类似的信息需求。由此可见,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应用广泛的原因在于它对于报告单位,审计人员及监管者是经济的和实用的,而不在于它能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上也存在差别,不同性质的公司通过标准化财务报表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充分性和相关性将打折扣。通用报告模式不可避免的忽略了这种多样性和差别性,从而既不能满足一般使用者的需求,可能给那些需求较少或需求不同信息的人带来信息超载的问题,也可能引起信息的单一化。�  
  三、会计信息披露局限性的改进�  
    
  1.突破传统会计模式,重视对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  
  由于像商誉、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要么因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目标,要么因不具有实物形态或非货币性,而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不加重视。事实上,一方面,行业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释放,使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团体迫切要求揭示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要相应在报表体系中对上述事项加以确认与计量,必然要求改革现行的传统会计模式。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给传统会计理论带来巨大的冲击:权责发生制不能合理核算企业的金融资产;历史成本不符合衍生金融工具价格活跃的特点;特别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均立足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而且在未来期间又必定有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流出,衍生金融工具显然不能完全符合该定义和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因此要在表内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必须修订资产、负债的定义。FASB经过较长时间探索后,在发布的FAS133《衍生工具和套利活动的会计处理》中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权利、义务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主张。但并未对资产、负债的定义进行修订,舍弃资产、负债必须由过去事项形成的特征,而是突出获取和牺牲未来经济利益这个特征,避而不提其他两个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铺平了道路。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是根据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视为一个过程,包括初始确认、后续计量和终止确认,并突破历史成本原则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的金融资产。�  
  财务报告披露诸如商誉、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性质与数量的详略程度应符合充分披露原则,即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地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为提高财务报表的有用性,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披露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条件和会计政策;(2)利率风险;(3)信用风险,即一方违约,企业可能损失的最大金额;(4)公允价值。�  
  我国的会计制度还处于逐步完善和发展阶段,对商誉、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为解决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首先解决信息的披露问题,暂时绕过确认和计量问题,待时机成熟再行研究。在没解决之前,特别是目前,应遵循充分披露原则,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  
  2.鼓励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预测性信息�  
  上市公司公开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微观看,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和客观评价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树立良好形象;从宏观看,它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但目前在我国,根据1997年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规定,公司上市时必须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披露税后利润总额、每股盈利、市盈率等预测性信息。至于公司上市后在年度报告中是否披露预测性信息,则取决于自愿。在上市公司担心自己经营成本增加和商业秘密泄露的情况下,预测性信息披露显然不足。这就影响到使用者对未来风险和收益的判断,增加了使用成本。此外,我们在预测性财务信息监管方面还不够成熟:(1)有关部门对企业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要求太低。强制披露主体范围过窄,仅限于上市公司上市时;要求披露的内容太少,仅要求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其他重要的预测性财务信息则没有要求;盈利预测的披露渠道主要局限于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2)没有完善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外部监管机制,对企业约束不力;(3)责任不清,没有建立盈利预测保险制度。在盈利预测存在重大偏差,误导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时,由于责任不清,不知追究企业管理当局还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只能笼统归结为宏观环境的影响,推卸责任了事。�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预测性信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预测性信息的质量难以保证,并由此引发法律责任。预测性信息是着眼于未来的信息,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推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因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差异而使上市公司和会计师招致法律诉讼。因此,应该建立预测性信息质量保证机制,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强化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明确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2)若预测信息与实际有重大差异,要求上市公司作出说明,以促使上市公司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提高预测的准确性;(3)在相关法规中规定披露预测性信息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4)规定注册会计师的免责条件。�  
  3.采用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  
  信息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1)使用者的目标和方向不同;(2)被估价的资产不同;(3)报告公司的环境不同;(4)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并且信息具有不断合计与再分解、易于表达以及可以模块化和组合等特点。这些特点使信息提供者以较低的成本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通用报告模式被看作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确是大规模按需生产模式,即公司运用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及通过灵活性和快速反应满足顾客千差万别的需求。它假设需求是变化的,千差万别,并且难于被生产者事先确认的,其目标在于获取综合效益,即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的结合。与大规模生产不同,它以顾客为中心。由于物资产品与数据信息存在巨大差异,有人担心大规模按需生产不适用于财务报告,其实信息比实物更适合大规模按需生产,这是因为数据和信息具有不灭性、共享性、易复制性、可以不断合计与再分解、易于表达以及可以模块化和组合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使信息提供者以较低的成本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  
  采用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通用报告模式。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并不排除使用者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另外,某些财务信息的需求至少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因此通过与使用者沟通,公司可能在事先获得使用者一些信息需求。因此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对使用者是有用的,并且具有可比性和经济性的优点。�  
  4.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披露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要求,应加强化对会计信息的披露监管:(1)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及监督,减少由舞弊行为带来的信息失真; (2)加强会计法规、会计规范的建设,从源头上杜绝制度性失真,并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3)企业内部要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能够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保障系统,从法人代表、内审人员到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担负起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余玉苗,等.上市公司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改进.财务与会计,2008,(3).�  
  [2]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7,(4).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

浅析会计报表披露的改进问题(论文)

6.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设计的主要问题

按照新会计准则体系和信息披露规范,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基本上与国际接轨。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的伴随信息。在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之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一)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格式过于“僵化”会计信息采用了比较固定的格式披露,且以会计报表为主体,要求纳入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结果就导致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无法显示出来,一些新的经济业务无法反映出来。例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而且必须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只能是货币化的数量信息。如人力资源、商誉等无法在报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由于会计报表的固定格式、固定项目以及较为固定的填列方法,无法反映一些新型的特殊经济业务,无法反映披露要求变化前后各期的比较信息。(二)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虽然有诸如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但财务会计报告是定期编制和披露的,通常不在会计期末进行即期披露。年度报告是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四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中期财务会计报告于每个会计年度前六个月结束后的60天内编制完成并披露。在信息现代社会,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信息若获取不及时,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三)披露的会计信息大多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企业的资产在报表上反跌的是历史成本,有可能与其现时价值相脱节或相背离,从而使信息失真。同样,利润表反映的也只是企业已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的费用等历史信息。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不确定信息比以前多,却无法得到显示。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衍生工具无法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导致其相关信息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四)内容以历史性信息为主,缺乏预测、分析类信息目前,除了上市公司被要求在年报中披露盈利预测的信息外,其他企业均未要求揭示对未来发展情况的前瞻性或预测性信息。但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预测性的信息可能对他们进行投资、信贷和经营决策更为有用,而且披露中的财务分析指标相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来讲较简单,可用性不大。(五)部分内容是被人为操纵的由于公允价值的引入和会计估计的存在,导致在会计业务的处理中产生的会计信息具有“人为”控制的特点。坏账的估计、收入的确认、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率的估计、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估计、在建工程完工进度的估计等都是由会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能力估计出来的,本身就是一种不精确信息。如果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制度给予公司运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将会导致信息质量严重下降。

7. 浅析会计报表披露的改进问题(论文)

会计信息披露之改进
 
 〔论文摘 要〕目前我国公司会计信息采取的披露方式和内容基本沿用传统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而且应该由重点披露过去转向未来,并且要增加面向所有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所需信息的相关性。
 
 ? 
 
 ? 
 
   
 
  
 
 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中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会计信息披露所涉及的违规、违法事件仍时有发生。
 
 因此,规范公司信息披露的呼声越来越高。
 
 本文试就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作些研究探讨。
 
 ?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凡影响各类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目前和将来的预测,进而影响其决策行为的信息,都应予以揭示并公布于众。
 
 信息披露能否做到公开、有效、及时和充分,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
 
 规范化的信息披露可以使各类信息使用者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帮助其作出决策,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也把公司的发展状态置于广大股东的监督之下,促进公司管理当局优化决策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增加股东财富和社会经济效益。
 
 为此,会计信息披露的健全与完善至关重要。
 
 ? 
 
 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是财务报表,但财务报表的附注、其他财务报表也是提供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手段,与财务报表共同构成财务报告。
 
 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
 
 随着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冲击,传统财务会计遭遇挑战,建立在原有经济基础上的现行财务报告不能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作出应有的、及时的反应,所提供的真正有用的信息越来越少,从而招致会计界、会计信息使用者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等多方面的指责。
 
 会计信息披露受到广泛关注。
 
 如何克服现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充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值得人们认真研究深入探讨。
 
 ? 
 
 
 
 二、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 
 
 
 
 四表体系在目前满足了社会要求公司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求。
 
 但在股份制企业遍布全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现行的公司财务报告日益显露出滞后性。
 
 ,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比如现行财务报告只关注过去不重视未来;主要提供货币信息,非货币信息无法在表内反应等等都尽显出弊端。
 
 ? 
 
 1.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不完整性? 
 
 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基本上成型于上世纪60年代,在此之后,财务报表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最大的变化就是又加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但没有触及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的结构。
 
 然而当前的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立足于原来经济环境之上的财务报告体系不能完全反应经济现实。
 
 尽管完整性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但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已经凸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困难,披露不足。
 
 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企业形象、商誉等无形资产由于不直接与企业的交易活动相关,且在确认和计量中存在不确定性,担心由此引发财务报告项目计量的不确定性而在财务报表中得不到反映。
 
 虽然这些资产的价值难以用可靠的历史成本计量和报告,但其价值体现在公司创造的超额利润上,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信息使用者都是很有价值的信息,对企业日后经营业绩的意义更是深远。
 
 ? 
 
 其次,人力资源投资的费用化,低估企业资产。
 
 随着人们加速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力资源即由管理层和职工共同形成的智力网络,决定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时机、品种和功能,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
 
 传统的会计模式下,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直接作为期间费用,不会形成资产。
 
 这就大大低估了对人力资源投资比重较大的公司资产,特别是高科技公司资产。
 
 在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人才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许多学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未被广泛应用的症结在于计量的困难;另有学者认为其关键在于人力资源会计赖以构建的基本理论供给不足。
 
 但无论何种原因人力资源这种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未得到真实反映。
 
 ? 
 
 第三,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缺少衍生金融工具的反映。
 
 目前,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非常剧烈的债权价格、利率的波动。
 
 为筹集资金、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金融界创新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以及互换交易等。
 
 与基本金融工具不同,衍生金融工具以特定的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以及价格指数等为标的,其收益来自于标的物价值的变动,因而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和未来交易的特点。
 
 它既可以作为筹集资金和规避风险的手段,也提供了投机和套利的机会,这种两面性可以使人们获取暴利也能招致严重损失。
 
 如巴林银行破产被荷兰银行兼并;中国万国证券损失10亿被申银证券兼并。
 
 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所引发的巨大金融风险不能被忽略。
 
 如果保持原来传统,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所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把它们可能带来的收益特别是风险排除在损益表之外,显然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未来交易和杠杆效应的特性,按照传统的收入实现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无法在报表中确认和计量。
 
 ? 
 
 2.会计信息披露侧重历史信息而缺乏前瞻性信息? 
 
 传统的财务报表以报告受托责任为目标,它建立在权责发生之基础上以提供历史成本信息为主,以财务状况和财务资源为核心。
 
 这种反应方式虽然可以较好地满足受托责任的报告与评价要求,却忽视了企业未来成长能力、企业价值和企业财富变动等信息的披露。
 
 现在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是资本市场上处于流动状态的投资者,其信息需求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
 
 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有关企业未来活动和有助于预测、评估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指标和相关信息。
 
 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风险和报酬的对比。
 
 但现行财务报告表现出财务报表目标转化后的不适应性,缺乏有助于投资者可靠地评价投资的风险性、不确定性、预期盈利等有关未来的信息。
 
 而预测信息是指上市公司基于生产计划和经营环境对外公开披露的反应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前瞻性财务信息。
 
 它的公开披露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上市公司未来生产经营状况,并据此作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从而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
 
 这就克服了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更符合财务报表的目标。
 
 ? 
 
 3.会计信息披露只重整体忽视局部? 
 
 许多企业为了分散风险,开拓市场,抢占资源,在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经营方面迈出很大的步伐。
 
 特别是在兼并浪潮的推动下,企业集团化拥有了更大的发展,今后还将有一个长期的发展。
 
 对于大型的集团公司甚至跨国公司,通过编制合并报表能够公允地表达整个集团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部分需求。
 
 但现代集团公司往往横跨几个性质、风险、获利能力迥异的产业和市场,有时还面临着部分所在国的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合并财务报表隐匿了这种跨行业,跨地区的经营的信息,从而降低以公司整体为表达基础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
 
 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公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混淆了企业分布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投资者据此将资金投入到“盈利大,风险小”的分部中去。
 
 所以,分部信息对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是必须的。
 
 但如果不厌其烦地公布所有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可能有违“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同时可能造成信息过量,使用者无所适从的问题。
 
 
 
   4.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固定,缺乏灵活性?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报信息,且以会计报表为主体,要求纳入报告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其信息供给量十分有限,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加以反映。
 
 因而,现行财务报告更像是为遵循标准和法规而编制的报告,而不是用来交流信息的工具。
 
 这就势必削弱了其决策的相关性。
 
 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
 
 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即大量生产会计信息这一标准产品。
 
 大批量生产是指大量生产某一标准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大规模生产和产品标准化,从而获得规模效益。
 
 通用报告模式由于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标准化,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大规模生产。
 
 这种报告模式至今依然广泛流行是因为它具备大规模生产的优点:(1)生产大量相同的标准化财务报告可以产生规模效益;(2)报告的标准化简化了程序并增强了不同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也便于监管者和准则制定者更有效地监督公司信息披露;(3)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信息使用者共同或类似的信息需求。
 
 由此可见,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应用广泛的原因在于它对于报告单位,审计人员及监管者是经济的和实用的,而不在于它能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上也存在差别,不同性质的公司通过标准化财务报表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充分性和相关性将打折扣。
 
 通用报告模式不可避免的忽略了这种多样性和差别性,从而既不能满足一般使用者的需求,可能给那些需求较少或需求不同信息的人带来信息超载的问题,也可能引起信息的单一化。
 
 ? 
 
 三、会计信息披露局限性的改进? 
 
 
 
 1.突破传统会计模式,重视对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 
 
 由于像商誉、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要么因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目标,要么因不具有实物形态或非货币性,而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不加重视。
 
 事实上,一方面,行业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释放,使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团体迫切要求揭示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要相应在报表体系中对上述事项加以确认与计量,必然要求改革现行的传统会计模式。
 
 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给传统会计理论带来巨大的冲击:权责发生制不能合理核算企业的金融资产;历史成本不符合衍生金融工具价格活跃的特点;特别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均立足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而且在未来期间又必定有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流出,衍生金融工具显然不能完全符合该定义和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
 
 因此要在表内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必须修订资产、负债的定义。
 
 FASB经过较长时间探索后,在发布的FAS133《衍生工具和套利活动的会计处理》中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权利、义务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主张。
 
 但并未对资产、负债的定义进行修订,舍弃资产、负债必须由过去事项形成的特征,而是突出获取和牺牲未来经济利益这个特征,避而不提其他两个特征。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铺平了道路。
 
 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是根据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视为一个过程,包括初始确认、后续计量和终止确认,并突破历史成本原则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的金融资产。
 
 ? 
 
 财务报告披露诸如商誉、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性质与数量的详略程度应符合充分披露原则,即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地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为提高财务报表的有用性,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披露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条件和会计政策;(2)利率风险;(3)信用风险,即一方违约,企业可能损失的最大金额;(4)公允价值。
 
 ? 
 
 我国的会计制度还处于逐步完善和发展阶段,对商誉、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为解决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首先解决信息的披露问题,暂时绕过确认和计量问题,待时机成熟再行研究。
 
 在没解决之前,特别是目前,应遵循充分披露原则,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 
 
 2.鼓励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预测性信息? 
 
 上市公司公开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微观看,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和客观评价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树立良好形象;从宏观看,它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但目前在我国,根据1997年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规定,公司上市时必须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披露税后利润总额、每股盈利、市盈率等预测性信息。
 
 至于公司上市后在年度报告中是否披露预测性信息,则取决于自愿。
 
 在上市公司担心自己经营成本增加和商业秘密泄露的情况下,预测性信息披露显然不足。
 
 这就影响到使用者对未来风险和收益的判断,增加了使用成本。
 
 此外,我们在预测性财务信息监管方面还不够成熟:(1)有关部门对企业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要求太低。
 
 强制披露主体范围过窄,仅限于上市公司上市时;要求披露的内容太少,仅要求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其他重要的预测性财务信息则没有要求;盈利预测的披露渠道主要局限于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2)没有完善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外部监管机制,对企业约束不力;(3)责任不清,没有建立盈利预测保险制度。
 
 在盈利预测存在重大偏差,误导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时,由于责任不清,不知追究企业管理当局还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只能笼统归结为宏观环境的影响,推卸责任了事。
 
 ?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预测性信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预测性信息的质量难以保证,并由此引发法律责任。
 
 预测性信息是着眼于未来的信息,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推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因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差异而使上市公司和会计师招致法律诉讼。
 
 因此,应该建立预测性信息质量保证机制,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强化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明确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2)若预测信息与实际有重大差异,要求上市公司作出说明,以促使上市公司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提高预测的准确性;(3)在相关法规中规定披露预测性信息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4)规定注册会计师的免责条件。
 
 ? 
 
 3.采用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 
 
 信息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1)使用者的目标和方向不同;(2)被估价的资产不同;(3)报告公司的环境不同;(4)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
 
 并且信息具有不断合计与再分解、易于表达以及可以模块化和组合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信息提供者以较低的成本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
 
 通用报告模式被看作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确是大规模按需生产模式,即公司运用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及通过灵活性和快速反应满足顾客千差万别的需求。
 
 它假设需求是变化的,千差万别,并且难于被生产者事先确认的,其目标在于获取综合效益,即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的结合。
 
 与大规模生产不同,它以顾客为中心。
 
 由于物资产品与数据信息存在巨大差异,有人担心大规模按需生产不适用于财务报告,其实信息比实物更适合大规模按需生产,这是因为数据和信息具有不灭性、共享性、易复制性、可以不断合计与再分解、易于表达以及可以模块化和组合化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信息提供者以较低的成本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
 
 ? 
 
 采用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通用报告模式。
 
 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并不排除使用者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
 
 另外,某些财务信息的需求至少在短期内是稳定的。
 
 因此通过与使用者沟通,公司可能在事先获得使用者一些信息需求。
 
 因此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对使用者是有用的,并且具有可比性和经济性的优点。
 
 ? 
 
 4.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披露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要求,应加强化对会计信息的披露监管:(1)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及监督,减少由舞弊行为带来的信息失真; (2)加强会计法规、会计规范的建设,从源头上杜绝制度性失真,并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3)企业内部要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能够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保障系统,从法人代表、内审人员到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担负起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余玉苗,等.上市公司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改进.财务与会计,2008,(3).? 
 
 [2]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7,(4).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

浅析会计报表披露的改进问题(论文)

8.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与应对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与应对
                         从市场营销学上来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必须依照公司的经营状况、整体的会计信息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的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状况,换言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也是一个上市公司要想进一步发展不得不自己研究的问题。
    
        
          摘要 :在我国,上市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种,一个公司的经营只有达到一定的法定条件才能上市。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既关系着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也同样与公司股东的利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必要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透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具体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治理对策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市公司本身就是净资产额至少满足三千万元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资本额较大,经营风险较大,公司股东人数众多、经营管理比较复杂。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指的是,作为上市公司其会计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可以向外界披露。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越规范越能够切实保护公司的利益,更能够使得股东的利益落到实处.
         毋庸置疑,只有真正明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对此提出具有科学性的建议与对策,从市场营销学上来观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要紧密结合上市公司的特点与经营特征来进行,尤其是要结合当前上市公司会计发展程度,才能真正找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信息化发展不均匀
         会计信息化指的是一个公司或者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其公司会计人员或者队伍是否能够依据信息化技术,尤其是相关软件技术进行会计运作。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能够真正提高上市公司会计运作效率,一方面也能够从最大程度上维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安全,保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核心机密,从长远来说,以上这两点都有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来说,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化发展并不均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化发展不能达到上市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信息化发展方向的要求。
         首先,有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化程度发展较高,有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主要看公司的资本总额,公司资本总额较大的公司、其会计信息化发展程度也就相应地升高,公司资本总额较小的公司、其会计信息化发展程度也就相应地较低。这是因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资本作为后盾,比如一些会计软件的研发、会计人员的更新换代,尤其是对于会计人员的信息培训都需要公司进行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其次,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普遍缺乏会计信息化发展意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知识需要到互联网上寻找,尤其是软件APP的迅速推动,人们更需要利用这些会计软件来完成自身的相关业务。会计信息化发展就是立足在这个发展方向上,借助会计信息的相关软件,会计人员能够更快、更便捷地实现工作的高效。
         2.信息披露对象不明确
         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虽然明确了上市公司具有披露会计信息的法律义务,但是并未明确会计信息披露的对象,在这一点上,使得很多上市公司往往特立独行,只是根据自己的公司章程来进行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市场利益化的驱动,往往使得上市公司仅仅根据公司的营利目的,以最大化地扩展公司的利益为指导,而把会计信息仅针对大股东进行披露,甚至对小股东不披露。这就显然地造成了:其一、上市公司的股东一般不会少于三千人,一般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只对大额股东进行披露,对小股东则不进行披露。造成了小股东对于公司知情权的侵害。
         很多时候,股东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需要知晓公司的运作以及盈利情况,都必须依据公平原则。上市公司依据股东的出资额,选择性地进行信息披露在侵犯公司股东的知情权的基础上,也使得公司股东的其他权利不能有效行使。其二、很多上市公司为了在市场上谋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对会计信息进行选择性披露。选择性披露会计信息实际上也是侵犯股东知情权的表现,股东作为公司的投资者理应享有对公司的知情权,建议权。上市公司披露不完整的会计信息只会造成公司的经营状况不透明、盈利状态不透明的现实情况,实际上这些都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其三、缺乏国家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国家对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没有具体地、可操作性的条款,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上市公司很大的经营自主权、侵害了上市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
         3.缺乏信息披露程序
         信息披露程序指的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之前所经过的、旨在进行更好地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程序性规定。科学、合理的心理披露程序能够在最大范围内维护股东的合法权利,能够真正做到对股东合法权利的'巩固与维持。实际上,只有真正保障上市公司股东的知情权才能使得公司的经营与管理集众智。信息披露程序是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的必经阶段,只有保证上市公司具有良好的、公正的会计信息披露程序才能保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与市场规律相契合,会计信息披露程序地制定旨在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在当前上市公司中,普遍地缺乏这种会计信息披露程序,使得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程序不规范、不能真正体现股东的利益。首先,缺乏会计信息披露程序,就会使得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显著地缺乏共识。
         程序的制定就是为了保证共识的凝聚,尤其是股东的意见与建议能否被更好地体现出来,股东关于公司的经营、运作、盈利方面的建议能否被真正采纳,这些都是会计信息披露程序必须考虑的问题。其次,会计信息披露程序地不科学,使得这样的程序成为一种有名无实的摆设。尽管有的上市公司制定了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程序,但是因为不能真正体现相关程序参与者的意志与利益,而成为了一种仅仅是一种虚设的程序,不能真正体现公司经营与运作的意图。综上,会计信息披露程序地缺乏已经成为当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治理对策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完善需要相关对策作为支撑,针对上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明确下述治理对策:切实普遍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化程度、明确会计信息披露对象、制定科学的会计信息披露程序。
         1.切实普遍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化程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一个市场竞争者的会计信息化程度都切实关系着该竞争者的综合实力。换言之,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真正重视、以及是否真正提高了公司的会计信息化程度实际上成为了衡量这个公司实力的重要基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化程度不高已经在实质意义上阻碍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实际落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化程度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做出相应推动与鼓励,尤其是国家完全可以给予会计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以相应的免税、减税政策,切实推动各个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化程度的发展,只有国家出台鼓励措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化程度才会具有更强的发展动力。其次,各个上市公司应该充分重视本公司会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拨出相应的资金来支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真正做到把会计信息化的提高放到公司发展的重要位置。因为只有公司会计信息化程度提高之后,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才会更加完善与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
         各个公司还应该加强对公司会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使会计人员不只掌握理论知识,要更加具有实际的、丰富的会计经验。最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还应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准入门槛。比如上市公司应该对新纳入的会计工作人员实行相应的资质要求,使会计人员能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相关的软件操作技术是会计信息化程度提高的必要条件。
         2.明确会计信息披露对象明确
         信息披露对象是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方面,披露对象不明确就会使得相关的利益股东的合法权利遭受损害,同时,由于上市公司的股东人数众多,很可能会造成社会资金的动荡。国内外不少例子已经证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对象不明确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的发展,因为诸多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往往会为了公司眼前的利益而仅仅对部分股东进行会计信息披露,造成了公司发展的瓶颈。上市公司明确会计信息披露对象要求做到:
         第一、国家出台相关的公司法律法规,在国家法律法规中进一步明确会计信息披露的对象,亦即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向哪些人披露,披露什么内容,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彻底改变上市公司仅仅依据自身的公司章程就可以决定会计信息披露对象的现状,这样有利于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正规化,同时这也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必然趋势。
         第二、上市公司应该明确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亦即上市公司究竟应该向披露对象披露哪些会计信息内容、怎么披露,这些都是上市公司必须考虑的。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只向公司大股东披露会计信息的惯例。只有上市公司真正做到向公司股东披露会计信息内容,公司股东的知情权才能得到维护,进而股东对公司的参与经营的权利才能真正落实。
         第三、必须指出的是,公司会计对象的选择应该有助于保护公司的经营秘密,对于任何一个公司而言,会计信息总会关涉到这个公司最核心的经营秘密,公司应该依据相关的市场经验,真正把公司的核心机密放在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达到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正规化。
         3.制定科学的会计信息披露程序
         会计信息披露程序的制定是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必要前提。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证,只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程序能够真正做到符合市场规律与契合股东利益,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程序的实际意义,达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尽管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都拥有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但是在具体如何披露、怎么披露等程序性问题基本没有做出相关规定。制定科学的会计信息披露程序要求公司做到:
         其一、举行相应的听证程序。在公司制定披露程序之前,应该召集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对象,广泛、深入听取会计信息披露对象的建议,尤其是要重视利益相关人的参与,只有保证参与人数较多、较全面,才能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程序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披露程序的人性化。
         其二、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程序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所谓的公平、公正的原则指的是无论信息披露程序的制定过程中,还是公司依据该信息披露程序进行相关会计信息披露的时候,都要始终贯彻会计信息披露程序的规定。树立信息披露程序的权威需要依靠相关人员对于程序的严格遵守。此外,制定相应的责任措施,亦即对于不遵守相关程序的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这是确保程序真正得以贯彻的必由之路。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时,必须针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特点与发展趋势,在寻找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顺应市场发展规律、以市场营销学与经济学为基本原理,才能制定合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实际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姬新龙,马宁.不同风险投资背景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16,(1).
         [2]姚海鑫,冷军.内部控制、外部监管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基于博弈论的分析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许建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9).
         [4]薛超,武彰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4):176-177.
         [5]王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基于公司内部治理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4,(06):186-187.
         [6]王雯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3,(05):37-39.
         [7]张敏.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以江苏省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例[J].特区经济,2012,(11):82-83.
         [8]徐维兰,薛宝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内部治理对策———基于深交所的经验数据[J].会计之友,2011,(27):118-120.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