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美电影市场运作模式 好莱坞是怎么赚钱的

2024-05-10 02:50

1. 揭秘北美电影市场运作模式 好莱坞是怎么赚钱的

好莱坞的盈利模式是把电影变成创造道具,将由之衍生出的电视节目、卡通、录像和电子游戏被卖到世界各地,其收益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的票房收益。2005年,电影公司票房收入的盈利不到他们总收入的15%,但它们从电视、 有线电视、DVD,录像等家庭娱乐项目中赚到的钱却占总收入的85%。      
       如今,好莱坞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把名导演、影星和所有的拍摄资源捆绑在一起生产电影,而是把从知识产权中挣到的钱“攒”在一起,然后再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包括创造、发行和为知识产权投资的人手中。好莱坞正在变成美国的“艺术华尔街”。

揭秘北美电影市场运作模式 好莱坞是怎么赚钱的

2. 美国主要电影公司的运营模式是怎么样的?

一部电影的基本收入和支出项目,收入项:影院放映、家庭录像、付费有线电视、非影院(航空等)、广告、原声音乐、其他。
支出项:发行费(美国30%,加拿大和英国35%,其他地区40%)、印刷与广告、拷贝、广告与宣传、各种版税、运费税费、美国电影协会收费、追加酬金、其他(慈善捐款、法律费用)、反向成本(制作成本、贷款利息)、补充劳动力成本(合同员工除薪水外的税、福利、医疗费用)、总体分成(只要是明星们在净利润计算前预先分去的收益)、延期分成(在票房达到一定水平后按固定比例获取收益)。
剧院票房依然是美国电影工业重要的收益来源,在谈到某某影片大卖的时候,一个数字陷阱早已隐含其中。票房-成本的简单公式很容易让人以为依靠票房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就能获利不菲,但从上面收入和支持项就能看出,大量的支出都在制作成本之外。一部票房大卖的的影片最终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入不敷出的。可见票房对于影片最终的赢利更不具有决定意义,比如迈克尔.贝拍摄《珍珠港》时。仅制作成本就高达1.45亿美元,迪士尼又在宣传上花费了将近亿元,即使可以得到院线分成的最高比例90%——在如今的电影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终1.98亿票房的惨淡状况让迪士尼痛心不已,最终导致迪士尼主席施奈德不得不黯然离职。票房的收益还会受到演员和导演的瓜分依靠《魔戒》崛起的彼得.杰克逊在开拍《金刚》之前就确认可以获得20%的票房收益,至于像汤姆.克鲁斯,梅尔.吉布森这样常年位列好莱坞顶级演员行列的明星们,在高达2000万的基本薪金之外,往往还能享受到票房上20%左右的分成,当年克鲁斯在《碟中谍》还担任的制片人的角色,使得他的分成比高达25%,也使得近几年好莱坞大明星纷纷但当起了制片的角色,从收益角度来说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分成,当然,高额分成必须是顶级的导演和演员,影片本身的收入也需要达到一定的下限,他们本身就是票房的重要来源,就是票房号召力。而但当制片虽然能获利不少,但更要承担票房失利的责任。
以财务角度来说,票房数字的赢利价值在日益降低,但是院线上映依然是所有片商的第一选择,虽然票房不再是赢利的全部,确实赢利的基础,它是一场大营销计划中最重头的SHOW,一部影片如果无法通过院线引起消费者的兴趣,那么在其他收入模式里的收益就会受到大幅度的影响。而这个领域里有块巨大的金矿,光看数据只能说是疯狂。刚才说的《珍珠港》,在首映周的票房是5910万,而影片的DVD首个发售日就一举掠走了6750万,不敢想象最终影碟的销量了,580万张。DVD的高回报大幅度弥补了票房不佳的状况。这些里面更有迪士尼的《怪物公司》500万套,皮克斯《史莱克》800万套,《蜘蛛侠》第一集的首映票房超过1.1亿美元,而DVD发售首日影片的销量竟然是1.25亿。近几年最热的《变形金刚》一,它的吸金风暴第一个DVD发售日销量突破830万…………当今娱乐业的一大转变就是选择的自由与广泛,影院里人们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看到一部电影,但是有了DVD,选择的广度一下就增大了许多。同样的以后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向新兴媒体这样的模式发展,具备这种多样性,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又会选择回到电视,这些大公司片商对于任何金钱的气味都不会放过的。
从整体来说,片商声称的电影业是高风险行业是正确的,特别是舆论宣传下,人们一般只能看到票房和家庭影碟这样比较明显的收入,但仅仅就这两项的赢利渠道还有本土和海外之分,史上第一的《泰坦尼克号》全球票房超过12亿,是国内票房的2倍,而由于DVD技术成本的低廉,片上因此亏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在盗版问题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更强大的网络硬件发展之前,DVD发售就是这个领域的金矿,这是事实。
就如你说的大公司福克斯、梦工厂、派拉蒙、华纳等这些个大片商,看看他们吧,他们是电影的生产商,他们还是家庭影碟的发行商,他们还是各种纸媒的拥有者,他们还是各大电视台的拥有者,他们是一个全方位的媒体集团。美国整个娱乐产业就是他们几家的竞争,也许避免了竞争,也许他们会有一部电影失败了,但他们是处在一个不败之地的,这是美国电影产业的格局。

3. 美国电影工业院线制片经济公司三者的关系

首先,美国院线的形成是基于资本的联结,院线商对旗下影院是控股的,从而使院线能将各影院真正整合为一个品牌,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而中国仍存在较多加盟制的院线,院线对旗下影院缺乏控制力,较难进行统一的品牌建构。
其次,美国院线建构起了票房之外的多元化盈利机制,用种种手段开拓了餐饮、广告、场地租赁等收入来源,其中的策略值得仍极度倚重票房收入的中国影院业学习。
再次,行业组织在协调和管理美国放映业整体利益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从确立行业标准、展开政策游说、组织打击盗版到举办展会活动、进行行业调研和提供各种协助,美国院线中行业组织的功能设置值得中国相关机构效仿。
最后,不同于中国官方规定进 行商业运营的影院都必须加入院线,美国官方并不要求影院必须加入院线,反而鼓励独立影院的存在,以促进市场的多样化。美国官方也较少干预院线的运作,但在反垄断和保护弱势群体权利方面则做出了严苛的规定,值得中国的电影主管部门参考。

美国电影工业院线制片经济公司三者的关系

4. 电影院的运作流程

一、基地的主要入口应临接城镇道路、广场或空地;
二、主要入口前道路通行宽度除不应小于安全出口宽度总和外,且小型电影院不应小于8m,中型电影院不应小于12m,大型不应小于20m,特大型不应小于25m;
三、主要入口前的集散空地,中、小型电影院应按每座0.2㎡计,大型、特大型电影院除应满足此要求外,且深度不应小于10m;
四、多观众厅电影院各主要面的集散空地应按实际分配的最多人数计算;总座位数2000座以上的电影院宜分数处集散;
五、位于交叉口的电影院尚应满足城镇有关交通车行视距的规定。

扩展资料:
观众厅:
观众厅是电影院的主要组成部分,银幕是观众厅设计的依据,银幕尺寸的大小决定观众的容量,银幕越大容纳观众的人数越多,观众少的观众厅其银幕则相对缩小,所以观众厅的尺度实际上取决于银幕的大小。银幕的形状又决定观众厅的体型,新形式电影尤是如此。
不同的品种有不同形状的银幕,大视野电影的银幕尺寸决定了观众厅的高度比例,环幕电影的银幕决定观众厅必须是圆形,而穹幕电影的银幕需要一个穹顶的观众厅等等。一般平面银幕的电影院观众厅呈矩形或梯形,地面有一定坡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影院

5. 美国的电影院线是属于各个电影公司的吗?

一般不是,电影院线是专门的服务行业,有专门的公司像AMC之类的,和电影公司一般没关系。

美国的电影院线是属于各个电影公司的吗?

6. 谁知道做院线的护肤品该怎么运作?

我是16年入行的,真心劝你,不要把钱砸到化妆品行业了,特别是专业线产品。开发市场和美容院,不是一般的难。想做的话,可以自己找好而且可靠的产品,贴牌生产,自己做省级代理,顺便开发其他省区代理,这样成本和风险都会低一些。

7. 好莱坞片商在中国以及其它国家的票房分账是怎样的?

在好莱坞的眼中,只有两种,一个是国内市场,一个是国际市场
国内市场:美国+加拿大,美国人毫不客气的把加拿大当然了自己的后花园。
国际市场:分为三大区域——欧洲/中东/非洲(EMEA),亚太地区(亚洲/澳大利亚)以及拉丁美洲。主要以票房收入作为划分依据。
好莱坞电影票房分账方式——阶梯式规则

制片方和院线的分账比例取决于电影公司和院线达成的具体协议,华谊兄弟研究院曾就迪士尼进行过案例分析,在《星球大战8》上映之前,迪士尼要求影院必须遵守一系列机密条款,包括迪士尼将获得这部电影65%的票房收入等等。
一般来说,片方会在电影上映前2周安排影院试片,观影的分别是影院会员、广告商和运营商。之后片方就会与影院联系,指定影片公映时期的固定开支、分成比例以及上映的银幕数和时间。
在好莱坞,有三种分账模式可以选择。
第一种是和中国一样的固定比例分账。
第二种,是影院会支付一笔费用给制片方买断影片,然后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归影院所有。
第三种,是好莱坞最流行的分账模式,也就是阶梯式分账。

多年前,一部电影在首映周取得票房的90%都归属于电影公司,院线的收入则主要来自爆米花和饮料的售卖利润。但是电影上映的随后几周,影院收入分成的比重会增加。一般而言,在电影上映第四周的时候,制片方的收入会逐步下降到50%左右,影院收入的分成比例将上升至48%。每周分账比例不同,这是北美的一个阶梯分账规则。
但是随着21世纪初大批院线的破产倒闭,电影公司的霸王条款也继而被弃用。如今,对于一部好莱坞大片来讲,无论是电影放映的第几周,院线得到分成的比例都有相对的标准可循,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都希望自家影片在首映周就能夺得头筹,以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他们大大增加排片量,使得更多的观众能够走进影院。一个典型的大制作,其首映周的排片一般会达到4000场,而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排片量只有区区几百场。

一般而言,如果一部电影票房高的话,电影公司所分得利润的比例往往高于院线。例如,一部票房3亿美元的电影,电影公司可以分到高达60%的收入。但是对于一些票房成绩不佳的影片来说,院线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例如,一部票房仅1000万美元的电影,电影公司只能拿走45%的收入。虽说现在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都很强势,但院线也有自己的底线,不会一味地妥协。总体来说,一部美国电影的本土电影票房,电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好莱坞片商在中国以及其它国家的票房分账是怎样的?

8. 好莱坞电影产业的结构和体制是什么?

好莱坞电影制作发行体制的特点

好莱坞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体制完备、实力雄厚的经济体,它在制作发行上主要具有两个特色:

1.      资金雄厚且能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美国拍片,一般来说有三种资金来源。

(1)个人投资或亲友合资

这最小规模的集资方式,通过这样的非主流的融资渠道产生的电影组成了美国独立电影的主流(或者说是名副其实的独立电影,因为这些电影自始至终都贯彻了导演自己的创作意愿,而像《指环王》这样的电影虽然由于全部由新线电影公司投资也可以被叫做独立电影,但是从剧本到卡司都要通过新线的审核管理,所以独立性相对较弱),如《女巫布莱尔》只花了几万美元,《杀人三部曲》更极端,剧组总共才两个人,制作成本如下:2300美元买胶片,1300美元冲洗,2800美元胶转磁。摄影机是借来的,剪辑用录像机来做。在这样的情况下,整部《杀人三部曲》的制作费用不到一万美元,但是影片并未因此而粗制滥造,相反,在众多好莱坞商业大片中,它的质量绝对可算上乘,相应的票房也非常可观;

(2)电影公司投资

这种资金由经纪人拿项目资料找电影公司(也就是所谓的“七大”或者“八大”)谈判获得,也是好莱坞电影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资金相当可观,但是程序繁多,一个电影项目从雏形到成形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比如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因为剧本问题而被耽搁了好几年,最后他修改了剧本的前十页才获得米高梅的首肯;

(3)吸引外资

这在如今好莱坞也相当普遍,尤其现在的大片制作成本越来越高,由一家或者少数几家电影公司承担制作费用风险非常大,他们通过与更多的人合资来分担风险,比如德国人。由于德国政府收税过重且鼓励境外投资,德国的资本家们很喜欢与国外的企业合作(比如中国的一汽大众),好莱坞就是他们的首选目标,不过德国人对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发行不熟悉,所以他们的投资往往显得有些盲目,例如2000年的《地球战场》,德国人投资了上亿美元,但是票房惨败,导致投资公司股价猛跌,资金都差点周转不过来。类似于这样的投资者在好莱坞不在少数。

当然,好莱坞赚钱主要不靠外国人,而是靠他们的发行和放映体制。

我们所说的“七大”或者“八大”,他们主要的职责其实是影片的发行。发行有多种渠道和方式,比如院线放映,录像带碟片出租和销售,电视播映权转让,以及一些周边产品(比如蜘蛛侠的玩具)的生产。院线放映分为北美和海外两个市场,北美票房收入发行商抽取30%的提成,海外票房则提取40%(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分账大片)。北美院线放映发行商还会和放映商谈分成,有两种分成方式,一种是发行商交付放映商一定的租金(视影片卖座情况而定,一般是一万美元左右),上映后每周放映商抽取提成(第一周为10% ,越往后越高,但是不会高于30%),第二种是发行商不交租金,放映商直接抽取提成,一般是30%,越往后越高,但是不高于50%。一般来说,院线放映所得的票房占一部电影所能创造的利润总数的30%(北美票房占全球总票房收入的25%左右),录像带和碟带占50%,电视播映权的转让和周边产品销售一共占20%。我们以放映商每周抽取40%提成计算,一部制作、宣传成本5000万美元的片子,只要保障北美院线有625万美元的票房就可以收回成本了,换句话,就北美市场来说,好莱坞电影发行商的风险率只有0.125,而如果是《哈里波特》这样的超级商业大片,风险更是微乎其微,事实上华纳在影片上映前便收回了成本。

所以,好莱坞的“七大”或者“八大”自从定型以来,便一直屹立至今,很长一段时间米高梅公司因为财务上处于窘困状况而被称为“好莱坞病夫”,但是它并未退出好莱坞舞台,这跟影片发行放映体制离不开关系。所谓的“病夫”只是一时资金周转不灵而已,只要生产出一部北美票房能上千万的影片,米高梅的资金就能顺利回笼,这个对007专业户来说并不难。

2.      机构繁多且分工明确

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的机构总体来看可以分为行政和制作两大机构,行政机构可以分为决策、创意和制片三个部门,制作机构可以分为剧务、技术两大部门,这些职位分工相当明确,而且不会出现越俎代庖的现象。

此外,真正和一部电影的产生有直接联系的还有导演、剧作组、演职人员(剧组独立于公司体制之外,必须严格执行美国劳工局的规定,比如一天工作不得超过八小时),以及以上人员的经纪人和律师,还有其他像市场分析公司之类的好莱坞附属机构,这些机构林林总总加起来,大概有三四十万人,当然,这个数字不包括那些抱着明星梦但是还没有正式进入好莱坞编制的年轻人。在这么复杂而井然有序的机制的运行之下,好莱坞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一部影片创收。当然,你可以说好莱坞催生了一大堆不稳定的职业(比如流动的群众演员),但这种说法是具有两面性的,同时你也可以说好莱坞创造了无数工作岗位,这些工作人员虽然只是临时聘用,但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洛杉矶劳工局规定,好莱坞无论何种形式的从业人员日工资不得低于10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