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珺书法如何

2024-05-08 04:12

1. 周慧珺书法如何

周慧珺书法得到沈伊默、拱德邻、翁闿运等著名书法家亲授,其书风劲健纵横,流畅明快,自具风貌。

        周慧珺书艺有两大特点:一是用笔明快,二是章法奇妙。周慧珺作书不太讲究笔笔中锋,但“要妙于起倒,达到八面灵动、八面出锋的境界”。所以她的用笔如同风樯阵马,淋漓痛快,笔画爽洁、刚健,很有米芾“刷字”的味道。但微有不同的是,长画每每一波三折,具山谷意态。此是其一。
  周慧珺作书强调“知白守黑”。在《书道苦旅》一文中,她说:“字是点画组成,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相守,才成艺术品。”因此,她在谋篇布白上特别注意章法布局,力求“知白守黑”、“虚实相生”,不让一字一行一处平平实实,总是大与小、粗与细、正与侧、长与短组合在一起,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气势和力量,又从黑白错落的分割中,构成气韵生动的画面。此是其二。

周慧珺书法如何

2. 谈书法究竟是什么?周慧珺

谈书法究竟是什么? 周慧珺写过一篇《我的书法苦旅》的文章。介绍了她学习书法的经过及其心迹。在这里,我们借用其文章的一些内容,已解析其书法苦旅及在不同阶段时,书法所扮演的角色,已回答书法究竟是什么的话题。我们几乎大段地引用其原文,不是为了剽窃,而是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其心迹,以事实证明,不同时期,书法究竟是什么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答案。 周慧珺,1938年生。她幼时随父习字。那时,周慧珺和众多的少儿习字一样,只是为了写一手好看的字。这时,书法就是一门功课。 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其父受到冲击,加上她忍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刺激,身患重疾。这些人生致命的打击,使得周慧珺在万般无奈之下,把书法视为她的生命之柱。“笔是无语亲人。”(李鹤年语)这黑与白,就是她的天与地。顶着天,踏着地,周慧珺开始了她的漫长的书法,也是她的生命旅程。 1962年,随着她的一幅临米书作获奖,她习书法趋于专业。在众多名书家的指导下,她的字写得越来越好。昔日重疾缠身、步履维艰的生活境遇,造就了周慧珺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倔强个性。她的笔端力求刚健、雄强,书风追求豪放、明快。以此向世人披露自己不甘示弱的心志。书法客观上成为她成名的工具。大江南北,举国上下,周慧珺成了书法界的名人。最后当上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之外,这几乎是一个追求书法的人能够达到的最高位置,最高顶峰。 有名就有利。尽管周慧珺不是一个拜金主义者,但书法的名气还是使她获得了许多利益。如一级美术师的职称,一级美术师的待遇。到处题字的赏金等。书法客观上成为她得利的工具。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二十世纪的逐渐逝去,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整个社会及自身的命运都变了。周慧珺也进入了天命之年。对人、对事的看法也随时间而变,对书法的理解、追求与欣赏都在变。十年前,随着时间的流逝,周慧珺开始了对书法的再思考。并开始自我否定。心底的问题开始出现: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这时,周慧珺对自己迷惘,对书法也彷徨起来。 现在,周慧珺每天自问:书法究竟是什么?何谓书法的真谛?是禅?是道?你要向人们表达什么?你想悟示些什么?书法一定不会是单纯的文字美化,也不会是象形的画或一种符号,她是有震撼力的!那么,书法应该是一种精神,存在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周慧珺想,从今以后,她将会继续这种自问自答,日复一日。谁能想到,几十年的时间从笔端间流逝过去。这时,周慧珺却说不清楚书法究竟是什么了。 于是,周慧珺只能想象自己是寻求书法之道的旅人,这是一条难行之路,犹如蜀道之难。五十年前,在父亲不经意的指点下启程,她无忧无虑地出发了,五十年后却忧虑交加:何处是目的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这是一条充满坎坷的旅途,可是命里注定周慧珺必须继续在这条道上苦旅下去。她意识到她脚下走的正是一条不归之路,然而她无怨无悔! 五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五十年书道如梦如真……书法是一苦旅。
作为一个人,周慧珺无疑在书法界是一个成功者的代表。但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慧珺却说不清楚书法究竟是什么了,何处是目的地?这对现在三,四十岁的年轻书法家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的年轻人,还处于一个书法的幼稚期内。 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书法究竟是什么? 王学仲先生希望中国书法能成为中国浓缩的美学的表象。 已故的旅法学者熊秉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我们不去论争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我们只说在书法表象后面,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引用几则对周慧珺书法的评论作为佐证。 其一:“周慧珺的书法,功力(包括技法)在当代一流,浙江在世的书家,在功力上无人能匹。她的字,米芾的痕迹重,但潇散不足,不能散其怀抱。因此虽然是我们上海市书协主席,我也非常敬重她的苦练精神和人品,却终不能称其为书法史上的大家。” 其二:“在上海书法、文艺、文学书籍遍及全国各地之时,随着这些书籍,其题签者 周慧珺的名声不径而走,尤其是后期书写者姓名加注在书上。作为传统的良好继承者,作为女书家,周先生已经领尽风骚,然创新路上,书法更走向自我表现,周老面临着改头换面的难题,改到最后可能是借隶篆书的原因,笔画变横了,可是就是没办法上下、左右取势,没有取势,字体单调,题签不明显,但是出作品写中堂即嫌呆板,再怎么也难撼动的“中正”字形,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情况下,只有靠活生生斩掉部分字型以求在字型层面上的呼应,以解平直呆板之状况,好端端的结构被截得七零八落,这种人为的破坏反而使得整体感雪上加霜。” 其三:“书坛大姐大,不失为女中豪杰。一种面目,虽风格独特,但用笔、结体过于夸张,近于造作,晚年尤甚,可否视作是习气?” 其四:“周是80年代的领军人物,但现在变的有点不伦不类。十年前看到周的作品,叹为天人,十年后再看,味如嚼蜡。与以前相比,为什么没有起色呢?看样子书读得太少了。而于右任的行书和草书,二百年来恐怕无人出其右,关键是他的大气、潇散、自然和文史底气足,你读读他的诗即可知。”
当周慧珺自己都说不清楚书法究竟是什么了的时候,她的字也会处于迷惘的阶段。 周慧珺作为一个女性,已摈弃了许多女性的不足,如柔弱,缠绵,小气等。但她仍不能像男性一模一样。她也学北碑。但有人评周慧珺学北碑,如女人唱黑头,总是受到性别的局限。周慧珺的书法定式,难脱米字的习气,或称难逃女人的局限。写不出北碑的雄浑,粗犷,强悍与古拙。她的隶书,篆书,也明显地刻上了其行书的痕迹。作为女士,她是巾帼第一。古代的卫夫人也不如她在书法上走得远。但放在整个书法史中,她要逊于一些大书家。如上面提及的于右任。 知识面窄是她的又一局限。 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之心。一种极其可贵的母性之爱。一位素不相识的少女身患绝症,她无偿拿出两万元钱,并组织上海书协的人捐款,帮助这位少女度过难关。我遇到书法困惑,她虽不认识我,也能用自己与疾病抗争的实例鼓励我继续在书法的道路上探索。而一位大款,自认为自己有钱,出一万元的价格要她写一幅字,被她断然拒绝。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但她没有像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那样从过政,这职业上的面窄束缚了她的字向更广博的道路上发展。知识面的狭窄也束缚了她的字的更深刻的内涵。气质变化,学问深时。包括读社会这部大书。 一日本人说:“真正的书家五十岁始。”这是说,人在经历了五十岁的人生后,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才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也只有到此时,才会发出像周慧珺一样的疑问:“书法究竟是什么?”也才会发现,“何谓书法的真谛?是禅?是道?你要向人们表达什么?你想悟示些什么?书法一定不会是单纯的文字美化,也不会是象形的画或一种符号,她是有震撼力的!那么,书法应该是一种精神,存在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当你发现书法竟然有如此无穷无尽的深刻内涵时,你才知道应该怎样继续写自己的字。 有的人可能不能算真正的书家。因为他成名后,每日忙于应付络绎不绝的求字者,根本无暇思考书法究竟是什么。五十岁以后仍是如此。他的字是不会有震撼力的,和行尸走肉有些相似而已。 真正的书家最宝贵的时期是六十,七十,甚至八,九十岁以后。因为这时的人,如果头脑还有生命力的话,健康也允许的话,他人的精神已入化境,那么他创作出的字体也会进入化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书俱老”的仙境。于右任达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人们称“于右任的行书和草书,二百年来恐怕无人出其右,关键是他的大气、潇散、自然和文史底气足,你读读他的诗即可知。”他的字表面上看,拙生并行,非常简单,平铺直叙。但内行人却从中是看不尽的美,解不尽的意。这才是真正的书法。于右任能够做到这点,除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文学功底之外,得力于他懂政治,懂社会,懂世界。他见识的广袤,心胸的博大,造就了他字的博大。他限于职务,不能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但他有这种思想,沉默是金。他把自己胸中的波澜,化作了激扬文字的动力,变成了心中奔涌的书法的浪花。静水流深,字如其人,大巧若拙,功夫在诗外。这是千古不灭的真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就是写自己对人生理解的深度,就是写自己灵魂的波澜。就是写自己对世界的思考的广博,就是写自己对人类美好的愿望的执著追求。写得好坏,决定于天赋的高低,后天学养,能力,阅历的深浅和人格的完善。在佛教上称为修炼。 周慧珺是女中豪杰。她的字无女人气。这是她的字大气的一面。当她刚刚出现在书坛上时,人们被她那生动的周体行草所震撼。当人们的欣赏水平向立体化,多变化的境界转变时,周慧珺也在努力跟上人们的视觉需要。看她最近写的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局部,就可以看出她的用墨,用笔,行气,章法等,都在尽可能的增加变化,增强视觉冲击力。但人们并没有停止欣赏的进步。他们希望周慧珺的字能够再上一个台阶,与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等中国书法史上的最杰出的书法大家比肩。这就是周慧珺现在每日冥思苦想的最大问题。看她这幅字,“快”,“离”和第二个“山”字的最后一笔拖丝颇有雷同之嫌,用笔也仍显单调。她能再突破自己的栅栏,向这书法的新的顶峰靠近吗?太难了。大有大的难处,成名以后的烦恼就是她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继续她在充满荆棘的,无人走过的道路上登攀。而成功的机率是几百年才有可能成功一两个人。这就是残酷的事实。而周慧珺却又没有退路。人们只希望看到她的成功,而不愿意看到她的失败,因为停滞不前就是失败,前进不大也是失败。这太残酷了,太痛苦了。但她又囿于自己的生活面还是有限。她还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自己的字再上一层楼吗?行万里路,读社会这部大书。她还能悟多深,就还能在字体上写多深。这就是周慧珺的书法苦旅。就像刘翔的一百一十米栏。刘翔每天在练,但他还能刷新自己的历史记录吗?也许一辈子也不行了。刘炳森曾经感慨地对我说,“在这崎岖的接近巅峰道路上,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大家都在奋力地向上登攀着。你不前进,就会被别人抛在荆棘中,忍受那刺伤的疼痛和心理的煎熬。你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具备身体,精神,学识,阅历,功力,胆魄,环境,天赋,机遇等多方面因素,缺一不可。还不一定成功。这痛苦的煎熬告诉你,书道真是比蜀道还难。”书法到头来,就是写一个大写的“人”字。现在,周慧珺每天自问:书法究竟是什么?这是好事。生于忧患,死于安逸。说明现在,周慧珺的大脑还很清醒。人也到了人书俱老的年龄。身体虽多病,仍可奋笔疾书。当然她也可以还写她已经形成的面貌,写已经成熟的周体行书。但如果这样,周慧珺就不会每天再问自己书法究竟是什么了。周慧珺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宗师,她绝不会停步的。正如她自己说的,她要必须继续在这条道上苦旅下去。她意识到她脚下走的正是一条不归之路,然而她无怨无悔。我们希望她能再进一步顿悟书法的真谛,把她大半生的周体行书再臻完美。为自己的人生光彩再铸辉煌,为中国书法事业的腾飞再添异彩,为中国书坛再增加一位历史的大家而奋斗不已。我们期盼着,衷心地祝福她。

3. 他是周慧珺的老师,书法四体兼善、雄强俊逸

翁闿运(1912-2006),字慧仁,浙江杭州人,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以下图文来源网络,书作及观点仅供参考
                                                                                  
 翁闿运幼秉家学,临池读帖,十余岁即工书法。后得萧蜕庵新授篆法,又拜于唐文治门下。其正行两体,雄秀兼备,成就尤高。 
                                          
 翁闿运四体俱工,真书微掺隶法,厚重朴茂;篆书婉通古雅,似汉碑额,又出自己意;行书则碑帖兼取,笔法精熟,雄强而俊逸。
                                          
 1962 年,周慧珺节临《蜀素贴》登展后,进入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正式拜师学艺。文从沈梦了解,当年的青年宫学习班云集了上海最顶尖的书法名家,对周慧珺影响最大的是沈尹默、拱德邻和翁闿运三位老先生。
                                          
 周慧珺言:翁闿运是位充满活力、表达愿望强烈的“小老头”。1970年代,翁闿运上班的路上要经过周慧珺家。便主动到周家讲授书法。翁闿运讲起书法来滔滔不绝,一不小心就是几个小时,常常忘了时间......

他是周慧珺的老师,书法四体兼善、雄强俊逸

4. 谈书法究竟是什么?周慧珺

谈书法究竟是什么? 周慧珺写过一篇《我的书法苦旅》的文章。介绍了她学习书法的经过及其心迹。在这里,我们借用其文章的一些内容,已解析其书法苦旅及在不同阶段时,书法所扮演的角色,已回答书法究竟是什么的话题。我们几乎大段地引用其原文,不是为了剽窃,而是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其心迹,以事实证明,不同时期,书法究竟是什么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答案。 周慧珺,1938年生。她幼时随父习字。那时,周慧珺和众多的少儿习字一样,只是为了写一手好看的字。这时,书法就是一门功课。 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其父受到冲击,加上她忍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刺激,身患重疾。这些人生致命的打击,使得周慧珺在万般无奈之下,把书法视为她的生命之柱。“笔是无语亲人。”(李鹤年语)这黑与白,就是她的天与地。顶着天,踏着地,周慧珺开始了她的漫长的书法,也是她的生命旅程。 1962年,随着她的一幅临米书作获奖,她习书法趋于专业。在众多名书家的指导下,她的字写得越来越好。昔日重疾缠身、步履维艰的生活境遇,造就了周慧珺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倔强个性。她的笔端力求刚健、雄强,书风追求豪放、明快。以此向世人披露自己不甘示弱的心志。书法客观上成为她成名的工具。大江南北,举国上下,周慧珺成了书法界的名人。最后当上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之外,这几乎是一个追求书法的人能够达到的最高位置,最高顶峰。 有名就有利。尽管周慧珺不是一个拜金主义者,但书法的名气还是使她获得了许多利益。如一级美术师的职称,一级美术师的待遇。到处题字的赏金等。书法客观上成为她得利的工具。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二十世纪的逐渐逝去,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整个社会及自身的命运都变了。周慧珺也进入了天命之年。对人、对事的看法也随时间而变,对书法的理解、追求与欣赏都在变。十年前,随着时间的流逝,周慧珺开始了对书法的再思考。并开始自我否定。心底的问题开始出现: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这时,周慧珺对自己迷惘,对书法也彷徨起来。 现在,周慧珺每天自问:书法究竟是什么?何谓书法的真谛?是禅?是道?你要向人们表达什么?你想悟示些什么?书法一定不会是单纯的文字美化,也不会是象形的画或一种符号,她是有震撼力的!那么,书法应该是一种精神,存在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周慧珺想,从今以后,她将会继续这种自问自答,日复一日。谁能想到,几十年的时间从笔端间流逝过去。这时,周慧珺却说不清楚书法究竟是什么了。 于是,周慧珺只能想象自己是寻求书法之道的旅人,这是一条难行之路,犹如蜀道之难。五十年前,在父亲不经意的指点下启程,她无忧无虑地出发了,五十年后却忧虑交加:何处是目的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这是一条充满坎坷的旅途,可是命里注定周慧珺必须继续在这条道上苦旅下去。她意识到她脚下走的正是一条不归之路,然而她无怨无悔! 五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五十年书道如梦如真……书法是一苦旅。
作为一个人,周慧珺无疑在书法界是一个成功者的代表。但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慧珺却说不清楚书法究竟是什么了,何处是目的地?这对现在三,四十岁的年轻书法家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的年轻人,还处于一个书法的幼稚期内。 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书法究竟是什么? 王学仲先生希望中国书法能成为中国浓缩的美学的表象。 已故的旅法学者熊秉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我们不去论争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我们只说在书法表象后面,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引用几则对周慧珺书法的评论作为佐证。 其一:“周慧珺的书法,功力(包括技法)在当代一流,浙江在世的书家,在功力上无人能匹。她的字,米芾的痕迹重,但潇散不足,不能散其怀抱。因此虽然是我们上海市书协主席,我也非常敬重她的苦练精神和人品,却终不能称其为书法史上的大家。” 其二:“在上海书法、文艺、文学书籍遍及全国各地之时,随着这些书籍,其题签者 周慧珺的名声不径而走,尤其是后期书写者姓名加注在书上。作为传统的良好继承者,作为女书家,周先生已经领尽风骚,然创新路上,书法更走向自我表现,周老面临着改头换面的难题,改到最后可能是借隶篆书的原因,笔画变横了,可是就是没办法上下、左右取势,没有取势,字体单调,题签不明显,但是出作品写中堂即嫌呆板,再怎么也难撼动的“中正”字形,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情况下,只有靠活生生斩掉部分字型以求在字型层面上的呼应,以解平直呆板之状况,好端端的结构被截得七零八落,这种人为的破坏反而使得整体感雪上加霜。” 其三:“书坛大姐大,不失为女中豪杰。一种面目,虽风格独特,但用笔、结体过于夸张,近于造作,晚年尤甚,可否视作是习气?” 其四:“周是80年代的领军人物,但现在变的有点不伦不类。十年前看到周的作品,叹为天人,十年后再看,味如嚼蜡。与以前相比,为什么没有起色呢?看样子书读得太少了。而于右任的行书和草书,二百年来恐怕无人出其右,关键是他的大气、潇散、自然和文史底气足,你读读他的诗即可知。”
当周慧珺自己都说不清楚书法究竟是什么了的时候,她的字也会处于迷惘的阶段。 周慧珺作为一个女性,已摈弃了许多女性的不足,如柔弱,缠绵,小气等。但她仍不能像男性一模一样。她也学北碑。但有人评周慧珺学北碑,如女人唱黑头,总是受到性别的局限。周慧珺的书法定式,难脱米字的习气,或称难逃女人的局限。写不出北碑的雄浑,粗犷,强悍与古拙。她的隶书,篆书,也明显地刻上了其行书的痕迹。作为女士,她是巾帼第一。古代的卫夫人也不如她在书法上走得远。但放在整个书法史中,她要逊于一些大书家。如上面提及的于右任。 知识面窄是她的又一局限。 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之心。一种极其可贵的母性之爱。一位素不相识的少女身患绝症,她无偿拿出两万元钱,并组织上海书协的人捐款,帮助这位少女度过难关。我遇到书法困惑,她虽不认识我,也能用自己与疾病抗争的实例鼓励我继续在书法的道路上探索。而一位大款,自认为自己有钱,出一万元的价格要她写一幅字,被她断然拒绝。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但她没有像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那样从过政,这职业上的面窄束缚了她的字向更广博的道路上发展。知识面的狭窄也束缚了她的字的更深刻的内涵。气质变化,学问深时。包括读社会这部大书。 一日本人说:“真正的书家五十岁始。”这是说,人在经历了五十岁的人生后,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才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也只有到此时,才会发出像周慧珺一样的疑问:“书法究竟是什么?”也才会发现,“何谓书法的真谛?是禅?是道?你要向人们表达什么?你想悟示些什么?书法一定不会是单纯的文字美化,也不会是象形的画或一种符号,她是有震撼力的!那么,书法应该是一种精神,存在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当你发现书法竟然有如此无穷无尽的深刻内涵时,你才知道应该怎样继续写自己的字。 有的人可能不能算真正的书家。因为他成名后,每日忙于应付络绎不绝的求字者,根本无暇思考书法究竟是什么。五十岁以后仍是如此。他的字是不会有震撼力的,和行尸走肉有些相似而已。 真正的书家最宝贵的时期是六十,七十,甚至八,九十岁以后。因为这时的人,如果头脑还有生命力的话,健康也允许的话,他人的精神已入化境,那么他创作出的字体也会进入化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书俱老”的仙境。于右任达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人们称“于右任的行书和草书,二百年来恐怕无人出其右,关键是他的大气、潇散、自然和文史底气足,你读读他的诗即可知。”他的字表面上看,拙生并行,非常简单,平铺直叙。但内行人却从中是看不尽的美,解不尽的意。这才是真正的书法。于右任能够做到这点,除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文学功底之外,得力于他懂政治,懂社会,懂世界。他见识的广袤,心胸的博大,造就了他字的博大。他限于职务,不能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但他有这种思想,沉默是金。他把自己胸中的波澜,化作了激扬文字的动力,变成了心中奔涌的书法的浪花。静水流深,字如其人,大巧若拙,功夫在诗外。这是千古不灭的真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就是写自己对人生理解的深度,就是写自己灵魂的波澜。就是写自己对世界的思考的广博,就是写自己对人类美好的愿望的执著追求。写得好坏,决定于天赋的高低,后天学养,能力,阅历的深浅和人格的完善。在佛教上称为修炼。 周慧珺是女中豪杰。她的字无女人气。这是她的字大气的一面。当她刚刚出现在书坛上时,人们被她那生动的周体行草所震撼。当人们的欣赏水平向立体化,多变化的境界转变时,周慧珺也在努力跟上人们的视觉需要。看她最近写的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局部,就可以看出她的用墨,用笔,行气,章法等,都在尽可能的增加变化,增强视觉冲击力。但人们并没有停止欣赏的进步。他们希望周慧珺的字能够再上一个台阶,与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等中国书法史上的最杰出的书法大家比肩。这就是周慧珺现在每日冥思苦想的最大问题。看她这幅字,“快”,“离”和第二个“山”字的最后一笔拖丝颇有雷同之嫌,用笔也仍显单调。她能再突破自己的栅栏,向这书法的新的顶峰靠近吗?太难了。大有大的难处,成名以后的烦恼就是她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继续她在充满荆棘的,无人走过的道路上登攀。而成功的机率是几百年才有可能成功一两个人。这就是残酷的事实。而周慧珺却又没有退路。人们只希望看到她的成功,而不愿意看到她的失败,因为停滞不前就是失败,前进不大也是失败。这太残酷了,太痛苦了。但她又囿于自己的生活面还是有限。她还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自己的字再上一层楼吗?行万里路,读社会这部大书。她还能悟多深,就还能在字体上写多深。这就是周慧珺的书法苦旅。就像刘翔的一百一十米栏。刘翔每天在练,但他还能刷新自己的历史记录吗?也许一辈子也不行了。刘炳森曾经感慨地对我说,“在这崎岖的接近巅峰道路上,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大家都在奋力地向上登攀着。你不前进,就会被别人抛在荆棘中,忍受那刺伤的疼痛和心理的煎熬。你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具备身体,精神,学识,阅历,功力,胆魄,环境,天赋,机遇等多方面因素,缺一不可。还不一定成功。这痛苦的煎熬告诉你,书道真是比蜀道还难。”书法到头来,就是写一个大写的“人”字。现在,周慧珺每天自问:书法究竟是什么?这是好事。生于忧患,死于安逸。说明现在,周慧珺的大脑还很清醒。人也到了人书俱老的年龄。身体虽多病,仍可奋笔疾书。当然她也可以还写她已经形成的面貌,写已经成熟的周体行书。但如果这样,周慧珺就不会每天再问自己书法究竟是什么了。周慧珺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宗师,她绝不会停步的。正如她自己说的,她要必须继续在这条道上苦旅下去。她意识到她脚下走的正是一条不归之路,然而她无怨无悔。我们希望她能再进一步顿悟书法的真谛,把她大半生的周体行书再臻完美。为自己的人生光彩再铸辉煌,为中国书法事业的腾飞再添异彩,为中国书坛再增加一位历史的大家而奋斗不已。我们期盼着,衷心地祝福她。

5. 上海女书法家周慧珺最早的字帖

提到周慧珺这个名号,想必很多朋友也是非常熟悉的,她曾经凭借精湛的书法实力,斩获了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从兰亭奖诞生至今,能够斩获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大咖,可谓是寥寥无几,而她不仅斩获了中国书法兰亭奖的终身成就奖,而且还是唯一一位女性获得者,可见其书法实力不容小觑,其中这本行书字帖,也就充分的证明了她的书法实力。【摘要】
上海女书法家周慧珺最早的字帖【提问】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提到周慧珺这个名号,想必很多朋友也是非常熟悉的,她曾经凭借精湛的书法实力,斩获了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从兰亭奖诞生至今,能够斩获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大咖,可谓是寥寥无几,而她不仅斩获了中国书法兰亭奖的终身成就奖,而且还是唯一一位女性获得者,可见其书法实力不容小觑,其中这本行书字帖,也就充分的证明了她的书法实力。【回答】

上海女书法家周慧珺最早的字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