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经济好吗?

2024-05-13 03:50

1. 福州经济好吗?

不错,挺富裕的一个城市。福州地处东南沿海,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


福州经济好吗?

2. 福州的经济支柱是什么啊?

福州有六大支柱产业:水产业、电子信息业、机械工业、轻纺工业、房地产与建筑建材业、旅游业
1、水产业,要按照规模化、标准化要求大力发展加工业,在抓好大众化的鱼、虾、蟹、贝、鱿、藻等大宗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营养、低脂肪、无公害、环保型的“蓝色食品”,扩大鲍鱼、南美白对虾等名优新品种养殖规模,大力推广大型抗风浪深水养殖。
2、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产品、计算机及网络系列产品、数字通信、信息应用系统产品、显示管及配件和家用电器等产品。发展壮大中华映管、冠捷电子、福日、实达电脑、新大陆、三协精机、永德信等骨干企业集团,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福州、福清、马尾三个省级电子产业基地,重点建设福日液晶显示系列产品、集成电路芯片,中华映管五期彩管,冠捷显示器、LCD扩建、新大陆电子类信息产品生产基地、永德信CD-R光碟等项目。
3、机械工业,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及配件生产,并通过汽车工业带动传统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以东南汽车为龙头,加快青口汽车城的规划和建设,重点发展轻型车、汽车玻璃、汽车发动机及其配件等,壮大东南汽车及其配套厂、福耀玻璃等骨干企业集团,形成汽车产业链。东南汽车主机厂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开发新车型,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两年内形成15万辆生产能力;配套厂要进一步拓展配套空间,提高产品在福州以外的国际、国内市场的份额。重点推进东南汽车二期、华擎发动机、戴�克轻型客车、东南汽车配套厂、福耀浮法玻璃等项目的建设。
4、轻纺工业,重点发展食品业、皮革制品业和纺织业。食品工业:发挥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加工深度,形成食品产业群,大力开发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升粮油加工技术,开发针对不同群体需要的添加各种营养、无机盐类、维生素类的特种营养食品,重点建设青岛啤酒技改、康宏公司大豆油生产线、闽清森尼食品技改、统一方便面等项目。皮革制品业:以运动鞋为重点,发展壮大清禄、三丰、顺大等重点企业(集团)。纺织业:重点发展化纤、化纤织造、印染、棉纺、针织服装等行业,重点发展差别化纤维、复合超细纤维、功能化纤维、新型纤维等仿真织造、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壮大和顺化纤、经纬集团、嘉达纺织、福华纺织等企业(集团),重点建设和顺氨纶、高档面料扩产、永丰针纺技改等项目,加快长乐纺织城的建设。
5、旅游业,要大力拓展旅游市场,繁荣假日经济。在巩固发展台、港澳、东南亚和日本、韩国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欧美、北美市场,构建结构合理的境外客源体系。在发展探亲寻祖、商务洽谈和宗教旅游的基础上,凭借福州的资源、区位和文化优势积极开发自然观光、休闲渡假、文化修学以及大力发展购物旅游、商务旅游和会议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以历史文化名城和“海、江、山”三大特色为依托,充分发展福州市旅游资源优势,建设福州城区都市风光和突出东部沿海风光、西部田园山野、南部水上娱乐、北部山地游览线,形成名胜古迹、森林公园、海岛避暑、城区会展、深山壑谷峦峰急流、名人故居纪念馆(堂)、温泉健身、市区公园、宗教朝圣、城市名建筑等旅游精品线;提升专题旅游品质,提高旅游风景区、渡假区的接待水平。名胜古迹要着重开发平潭海坛风景区、鼓山风景区,以及新兴的永泰青云山、闽侯十八重溪、琅岐岛海滨旅游渡假区的生态旅游;加大开发、利用、拓展福州森林公园、福清灵石山森林公园、闽侯旗山生态旅游景区、闽侯大穆溪、晋安区寿山漂流等项目的力度;公园开发,要重点开发西湖、左海、温泉、屏山、金牛山、南公园、闽江公园等,拓宽城区旅游休闲空间。
6、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和先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一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电子信息技术要大力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组织实施软件产业、信息网络、信息安全、光电子和电子元器件等专项工程,建设异构数据共享平台软件、宽带接入技术及设备、开放式智能控制系统、网络加密认证系统等产业化项目。生物工程技术要围绕医药、农业、轻工食品等,重点组织实施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微生物发酵、农业快繁技术、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良种等产业化项目。新材料技术要建设非线性晶体、新型陶瓷材料、建筑新材料及光纤、光缆加工制造等产业化项目。先进环保技术要重点发展废弃物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建设LFW系列智能型垃圾焚烧设备、烟气循环硫化床脱硫装置、紫外光水消毒技术及设备、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等产业化项目。

3. 福州经济支柱有哪些

福州有六大支柱产业:水产业、电子信息业、机械工业、轻纺工业、房地产与建筑建材业、旅游业
1、水产业,要按照规模化、标准化要求大力发展加工业,在抓好大众化的鱼、虾、蟹、贝、鱿、藻等大宗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营养、低脂肪、无公害、环保型的“蓝色食品”,扩大鲍鱼、南美白对虾等名优新品种养殖规模,大力推广大型抗风浪深水养殖。
2、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产品、计算机及网络系列产品、数字通信、信息应用系统产品、显示管及配件和家用电器等产品。发展壮大中华映管、冠捷电子、福日、实达电脑、新大陆、三协精机、永德信等骨干企业集团,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福州、福清、马尾三个省级电子产业基地,重点建设福日液晶显示系列产品、集成电路芯片,中华映管五期彩管,冠捷显示器、LCD扩建、新大陆电子类信息产品生产基地、永德信CD-R光碟等项目。
3、机械工业,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及配件生产,并通过汽车工业带动传统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以东南汽车为龙头,加快青口汽车城的规划和建设,重点发展轻型车、汽车玻璃、汽车发动机及其配件等,壮大东南汽车及其配套厂、福耀玻璃等骨干企业集团,形成汽车产业链。东南汽车主机厂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开发新车型,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两年内形成15万辆生产能力;配套厂要进一步拓展配套空间,提高产品在福州以外的国际、国内市场的份额。重点推进东南汽车二期、华擎发动机、戴�克轻型客车、东南汽车配套厂、福耀浮法玻璃等项目的建设。
4、轻纺工业,重点发展食品业、皮革制品业和纺织业。食品工业:发挥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加工深度,形成食品产业群,大力开发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升粮油加工技术,开发针对不同群体需要的添加各种营养、无机盐类、维生素类的特种营养食品,重点建设青岛啤酒技改、康宏公司大豆油生产线、闽清森尼食品技改、统一方便面等项目。皮革制品业:以运动鞋为重点,发展壮大清禄、三丰、顺大等重点企业(集团)。纺织业:重点发展化纤、化纤织造、印染、棉纺、针织服装等行业,重点发展差别化纤维、复合超细纤维、功能化纤维、新型纤维等仿真织造、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壮大和顺化纤、经纬集团、嘉达纺织、福华纺织等企业(集团),重点建设和顺氨纶、高档面料扩产、永丰针纺技改等项目,加快长乐纺织城的建设。
5、旅游业,要大力拓展旅游市场,繁荣假日经济。在巩固发展台、港澳、东南亚和日本、韩国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欧美、北美市场,构建结构合理的境外客源体系。在发展探亲寻祖、商务洽谈和宗教旅游的基础上,凭借福州的资源、区位和文化优势积极开发自然观光、休闲渡假、文化修学以及大力发展购物旅游、商务旅游和会议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以历史文化名城和“海、江、山”三大特色为依托,充分发展福州市旅游资源优势,建设福州城区都市风光和突出东部沿海风光、西部田园山野、南部水上娱乐、北部山地游览线,形成名胜古迹、森林公园、海岛避暑、城区会展、深山壑谷峦峰急流、名人故居纪念馆(堂)、温泉健身、市区公园、宗教朝圣、城市名建筑等旅游精品线;提升专题旅游品质,提高旅游风景区、渡假区的接待水平。名胜古迹要着重开发平潭海坛风景区、鼓山风景区,以及新兴的永泰青云山、闽侯十八重溪、琅岐岛海滨旅游渡假区的生态旅游;加大开发、利用、拓展福州森林公园、福清灵石山森林公园、闽侯旗山生态旅游景区、闽侯大穆溪、晋安区寿山漂流等项目的力度;公园开发,要重点开发西湖、左海、温泉、屏山、金牛山、南公园、闽江公园等,拓宽城区旅游休闲空间。
6、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和先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一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电子信息技术要大力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组织实施软件产业、信息网络、信息安全、光电子和电子元器件等专项工程,建设异构数据共享平台软件、宽带接入技术及设备、开放式智能控制系统、网络加密认证系统等产业化项目。生物工程技术要围绕医药、农业、轻工食品等,重点组织实施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微生物发酵、农业快繁技术、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良种等产业化项目。新材料技术要建设非线性晶体、新型陶瓷材料、建筑新材料及光纤、光缆加工制造等产业化项目。先进环保技术要重点发展废弃物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建设LFW系列智能型垃圾焚烧设备、烟气循环硫化床脱硫装置、紫外光水消毒技术及设备、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等产业化项目。

福州经济支柱有哪些

4. 福州是的特色经济是什么?

福州形成福清百亿电子城、马尾百亿电子城、闽侯百亿汽车城、长乐百亿纺织城等特色产业带。
福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综合实力五十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宜居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城市”等称号。

5. 福州是的特色经济是什么?

福州以渔牧业带动经济。
渔牧业是福州的第一产业,2020年末,福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4.92亿元,比上年增长3.8%。粮食种植面积126.44万亩,比上年增加1.44万亩,其中稻谷面积58.48万亩,比上年减少1.4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1.67万亩,增加0.8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09.81万亩,比上年增加8.18万亩。

福州的经济综述:
2020年,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92.30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6.4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830.99亿元,增长7.8%。
第三产业增加值5034.84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为5.6%,第二产业为40.8%,第三产业为53.6%。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0879元,比上年增长6.9%。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福州

福州是的特色经济是什么?

6. 福州是的特色经济是什么?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观望][鼓掌]。特色经济是水产、畜牧、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竹木花卉等七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特色经济,就是创造多个经济增长点,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实际,开发收入来源。但要有长远利益,且遵循可持续发展,不破坏环境,从实际出发,考虑交通问题,地方特色等。【摘要】
福州是的特色经济是什么?【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观望][鼓掌]。特色经济是水产、畜牧、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竹木花卉等七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特色经济,就是创造多个经济增长点,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实际,开发收入来源。但要有长远利益,且遵循可持续发展,不破坏环境,从实际出发,考虑交通问题,地方特色等。【回答】

7. 福州五区八县经济排名

①、根据福州五区八县经济排名我们可以得出,鼓楼区经济排名第一。 ②、初步核算,2020年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20.02亿元,同比增长5.1%,较前三季度(3.1%)、上半年(1.1%)、第一季度(-3.8%)分别提升2.0、4.0、8.9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0.7个百分点)、上半年(0.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明显;高于全国(2.3%)2.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0.70亿元,增长4.0%,位列全省九地市第1位。第二产业增加值3840.77亿元,增长6.2%,位列第2位;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3%;建筑业增加值1328.23亿元,增长8.8%,位列第1位。第三产业增加值5618.55亿元,增长4.4%。 ③、根据福州市历年GDP对比表:可以得出福州的GDP在不断的增加。 从2015年到2020年福州GDP不断增加。 它的增速在不断缩小。拓展资料:①、福州,别称榕城,简称“榕”,隶属于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②、福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福建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中国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③、福州五区八县,是指福州下辖的6个区、6个县、1个县级市,包括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区6个区,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6个县,以及县级市福清市,2017年原长乐市撤市设区,故简称五区八县。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

福州五区八县经济排名

8. 福建经济走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地区,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福建与台湾的产业对接、经济融合,着力先行先试,将使这一区域的独特优势更加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否能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一直是福建乃至海内外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福建省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主要做了几项工作:
  一是制定并实施中长期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的目标、任务和措施,逐步建立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推动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全省科技活动内部支出从2001年的48.55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25亿元以上。   去年福建经济发展有几个特点:一是增速较快,全省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增长13.4%,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创1998年以来新高;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18.6%,总量规模处于全国第9位。      二是效益较好,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28.4%,是1995年以来增收最多的年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1,为历年最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4%和8.3%,分别为2003年和1999年以来的最大增幅。       三是比较协调,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4%,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5.5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4.5%,“三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名列全国前茅。      四是后劲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25%;一批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全省产值超亿元企业比上年增加358家,达到1620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按照产业政策导向,深化项目带动,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电力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可以说,我们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扶持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共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3个,其中国家级12个。      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研院所整合力度,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医药和农业等领域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科技合作。      四是着力构建公共技术平台,推进海峡西岸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建成各具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79个、行业技术开发基地22个。      五是成功举办了四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通过成果展示、网上推介、举办论坛,广泛征集项目成果和技术需求,持续开展常年性、宽领域、多层次的项目对接,成为推进产学研结合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共对接成功项目11463个,总投资1500亿元。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福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一个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联内陆腹地、东出台湾海峡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我在这里可以略为展开地向新华网的网友作个介绍。      铁路方面,全省已有鹰厦、横南、梅坎和赣龙四条进出省铁路,正在建设的温福、福厦、龙厦铁路进展顺利,今年上半年还将开工建设向莆、厦深铁路,到2010年铁路进出省通道将增至6-7个,形成“两纵三横”铁路环网。      高速公路方面,去年新增153公里,累计达1229公里,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连接广东、浙江的沿海大通道和福银高速公路福建段已全线贯通,到2010年全省将建成“两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形成8条进出省通道,总里程达2450公里。其中,福州至银川、厦门至成都、泉州至南宁的高速公路和莆田至江西向塘的铁路,加上现有的龙岩至江西赣州的铁路,将构成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中西部发展的重要通道,为中西部地区开辟东南沿海新的出海口。      港口方面,去年新增吞吐能力1900万吨,累计吞吐量2.3亿吨,初步形成了以厦门港和福州港为主枢纽、其它港口相配套的港口群,到2010年将形成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福州主枢纽港两个亿吨大港,全省港口吞吐量超过3.5亿吨。      航空方面,拥有厦门、福州、武夷山、晋江和连城5个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千万人次,到2010年吞吐能力将达2000万人次以上。      同时,福建积极发展电力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推进区域联网,去年装机容量新增443万千瓦,累计已达2205万千瓦。可以说,到福建投资兴业已经不会有缺电之虞了。到2010年装机容量可达3000万千瓦,力争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能源基地。      福建省还将从发挥区域功能、加强区域协作出发,不断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加快发展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福建是如何促进城市群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目前进入到了一个怎样的阶段?今后有什么打算?      城市群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其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往往代表了区域的竞争力。城市群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就推出壮大中心城市的政策举措,通过推动产业集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城市联盟等措施,中心城市的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经过几年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群的承载能力明显提高,2006年我省城镇化率达到48%,比2000年提高6个多百分点。福州已发展成为全省城市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厦门的财政收入全省最高,泉州的经济总量最大。一个以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骨干的海西城市群雏形初步形成。福州和厦漳泉城镇密集地区,大约以全省29%的土地面积,集中了58%的人口,创造了全省70%的生产总值。      目前,海峡西岸城市群已列为全国八大城市群之一,福建省正与建设部共同编制城市群发展规划。还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市场机制、协作机制、扶持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态势和格局,在未来城市群和区域发展中,福建省将着力发挥福州省会城市服务全省的重心和辐射作用、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泉州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发挥漳州、莆田、宁德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壮大闽东北一翼和闽西南一翼,促进连片繁荣发展。从而,在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下,加快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带动有力的城镇体系,更好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   全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记者: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是如何加快产业发展壮大和优化升级的?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是重要支撑。我省始终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努力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急行军,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这几年来,我们通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不断提高重点建设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和工业项目占重点建设投资的比重,2006年全省城镇工业完成投资959.21亿元,增幅达29.6%,产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通过构建公共平台,注重对产业集群和全行业的服务,加强园区载体建设,促进产业集聚,目前全省初步形成60个产业集群,其中32个重点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3800亿元;通过管理方式创新,进行行业梳理,在此基础上制订并实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有进有退,分行业推进工业发展;通过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良好氛围,拓宽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增强民营经济活力,去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产值7992.9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0%,增长25.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0.1个百分点;通过抓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排放控制力度,在我省能耗原来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记者:目前的福建产业形成了怎样的一个结构?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福建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7.0∶43.3∶39.7调整为2006年的11.8∶49.8∶38.4,二产比重提高了6.5个百分点;主导产业进一步凸显,电子、机械、石化实现产值4259.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2.6%;品牌优势进一步发挥,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分别达到76个、49件、228个,均居全国第五位。福厦软件、汽车,福州显示器,厦门光电、工程机械,湄洲湾和厦门海沧石化,泉州纺织服装、鞋业、水暖器材,漳州家具、钟表,南平、三明林产加工,闽东电机等产业呈规模化发展态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有的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五个方面入手继续推进          如今,各地都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2006年,福建新农村建设成效如何?     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去年我们以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下发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制定并实施了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200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473.41亿元,在大灾之年仍然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福建在这方面作出了怎样的努力?积累了怎样的经验?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福建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融入全局、立足多予、重在运作、注重实效,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抓特色,促提升。充分发挥我省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推动优势产业和重点特色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省畜禽、水产品、茶叶等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实现产值已占全部农业产值的84%。      二是抓龙头,联农户。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并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去年全省150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3.42亿元,带动农户198.94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组织得到的收入达5.51亿元,增长17.3%。      三是抓科技,推“五新”。广泛应用新肥、新药、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具,集中力量解决新品种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四是抓设施,优环境。集中财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去年“六千”水利工程完成年度计划的103%,“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成5300公里,实施土地整理3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8万亩,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12万口。同时,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实施“家园清洁行动”,通过“三清六改”,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五是抓改革,增活力。推进以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率先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去年明晰林权任务基本完成,全年完成植树造林211万亩,其中非公造林占人工造林比重达69.9%。农村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科技特派员、下派村干部、专家服务团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各地普遍建立了村级农民技术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乡村医生、文化协管员等农村“六大员”队伍。应该说,福建现在的“三农”工作正扎实有效地推进,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了建设新农村的合力。就学、就医、就业、住房、环保、社保、安全等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就学方面,我们扎实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福建还率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率先设立高校和中职学校贫困生助学金,今年还将对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      在就医方面,我们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扩大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覆盖面,加大医疗机构和药品市场监管力度,实施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目前全省农村94%的村建立了医疗点,所有的建制村建立了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了全省45.6%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到全省所有农村,并全面实行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 
福建与台湾关系十分密切,常说有“五缘”: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闽台合作每年都有新的进展。截至2006年,全省利用台资实际到资117.13亿美元(不含第三地转投),对台贸易额465.5亿美元。目前,台湾前百位大企业中已有40多家来福建投资。去年还实现了“五个率先”,率先在澎湖举办福建商品展,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及零关税种类和范围,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合作业务,率先入岛举办文艺公演和图书交易会。      福建省将继续深化闽台“六求”合作,也就是:求紧密经贸联系,抓紧出台闽台产业对接指导目录和项目对接指南,进一步承接台湾制造业和研发机构转移,推动闽台金融、物流等方面的合作,打造闽台产业合作基地;求两岸直接“三通”,争取实现我省沿海口岸与澎湖的海上直航,拓展以金马澎为中转点的闽台联运业务,推动福州、厦门成为两岸常态化包机航点,发挥我省在海峡两岸之间最近的唯一通道作用;求旅游双向对接,落实闽台旅游合作意向,争取将赴金马澎旅游线路延伸到台湾岛内,把福建建成两岸旅游合作的重要基地;求农业全面合作,加快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林业合作实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构建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求文化深入交流,发挥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纽带的积极作用;求载体平台建设,加强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建立闽台行业联盟,办好海交会、花博会、海西论坛等载体活动,更好地发挥福建在联系两岸同胞、促进两岸合作中的重要平台作用。          闽港闽澳关系十分密切,随着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闽港闽澳的合作交流不断扩大。我们将着眼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以产业合作为基础,进一步提升闽港澳合作层次和水平。在闽港合作方面,积极搭建八大合作平台:一是联合招商平台,联手到海外招商,共享合作成果;二是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发展合作平台,继续推出一批交通、能源、通讯、市政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吸引港资投资经营;三是金融合作平台,吸引更多的香港金融业到福建投资或设立营业性机构,推动福建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四是贸易合作平台,扩大对港贸易和转口贸易,建立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五是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共同在政策、融资、技术、信息等方面做好服务;六是旅游合作平台,促进旅游线路对接延伸;七是物流业合作平台,引进物流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八是人才合作平台,开展人才培训、课题研究、联合办学等合作,引进金融、管理、法律等急需人才。在闽澳合作方面,重点推进商务、中小企业、旅游和服务业等四项合作,特别要发挥澳门与欧盟、葡语系国家特殊关系以及在经贸、商务、酒店等行业的优势,共同开拓葡语系国家市场,联手推广旅游精品,促进闽澳共同繁荣。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